分享

2024临江当街

 杨上当 2024-02-02 发布于广东

《清江记忆》专辑

原标题:飞花不恨大江流—去临江当街

作者:廖艳华

清江记忆是由樟树本土文化学者陈怀生倡导,自媒体人黄琼、青年作家吴国林和乡村创业者杨胜羽以及樟树优秀作家:火狐(胡毅坚)、静观不惑(吴卫国)、柳文红等成立的公益性文化宣传栏目。旨在发掘、整理、传播樟树本土(原清江县)的优秀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诚邀大家积极投稿,将更多的关于樟树美图、美文传递给更多樟树人;投稿请加微信号:weibo7

“九妹九妹,漂亮的妹妹;九妹九妹,透红的花蕾……”

1996年,黄鹤翔演唱的《九妹》风靡全国,九妹,成为许多人的梦中情人。

图片

巧合的是,袁河大桥桥头小铺的漂亮姐妹,有一个也叫九妹。(见往期文章《青春逝水成追忆——袁河大桥》)

只是漂亮的九妹最终远嫁台湾,梦中的姑娘,总是别人的新娘。

图片

街道今昔

我一直认为,千年古府临江,建国后最繁荣的时代,应当是八、九十年代。不仅是因为改革开放激发的活力,商品经济的陡然发展;更是渴望闯荡四方的年轻人大多还在本地。年轻人多,才更有生气。

九妹从桥头出发走向远方;那时年少好奇或青春躁动的我们,不甘困于乡村,那就先去临江吧。

临江,就是我们的小香港,就是我们的大上海!

当街——去临江——了!

01 浮桥
1981年之前,去临江要走浮桥。

图片

图片

浮桥今昔

据我市当代诗词家黄梦明介绍:上世纪四十年代,民国政府清江县县长吴茂松,用抓赌缴罚来的钱修建了这座浮桥。

浮桥是用木船并列一字排开,船之间用铁链固定;上搭木架,平铺木板;两头以巨铁锚牵系,保其稳定。浮桥可长可短,依水势而定。

那时候大多数人家都不富裕,小孩子很少能得到家长给的零花钱。小孩子们喜欢的大白兔奶糖、广头酥、小人书等没有钱买,怎么办?

家长不给就自己挣。年少的我们常常拿自己辛苦弄来的东西去卖。

树上敲来的呷呀叽(方言:蝉)壳,地上捡的柑崽,枝头揪来的乌桕子,水中摘的菱角,泥里摸来的螺蛳和蚌壳仔……

我们满怀期待朝临江走去,脚踏浮桥发出的“咚咚”声,就像走过略带摇晃的浮桥,还有卖到钱时怦怦的心跳声。

一丝紧张,几许激动。

浮桥上平铺的木板,间有缝隙。曾有女同学漂亮的凉鞋从缝中掉入木船,久拿不到,只好赤着脚,哭着走回家。

而站在浮桥边上的男同学,则怡然自乐地划(钓)着餐鱼仔。虽有英雄救美之心,无奈那时男女不亲,界限分明,贸然出手,恐遭人笑话。

02 菜市场

带来的呷呀叽壳、柑崽、乌桕子等药材,就卖给浮桥桥头的药店。

而菱角、螺蛳和蚌壳仔等就拿到菜市场去卖。

图片

图片

新老菜市场

临江当街,其人多拥挤、嘈杂热闹,堪称一绝;特别是春节前一段时间,街上人头攒动,摊、铺密集林立,蔚为大观。

如果你春节前几天当街,不小心而眼睁睁看到掉了一块钱在地上,你就别想捡回来。

钱不是被踩住或踢走,就是人被裹挟着向前无法转身。

当然一百块钱除外,那会拼命的,没人挡得住。

临江街似乎不是镇级的街,而是南昌胜利路,成都宽窄巷,上海南京路。

甚至比这些名街人更多更热闹,如果以单位面积来算的话。

最热闹处莫过于菜市场。

小时候,我们就是把东西带到裴家园菜市场去卖的。

有时会跟着父亲,披着凌晨的星光,步行肩挑到临江当街去卖菜。

到临江街上时,天还没亮,记忆中百货商场对面的那盏路灯,白色的灯光特别亮眼。

经过灯下,不由生发出船到岸车到站的放松。

而路灯旁的餐馆里,锅中白色的蒸汽攀着灯光腾腾升起,开始为街市的醒来注入能量。

是谁的脚步声,打破黑夜的沉寂,唤醒临江的街市?

是夜色朦胧中,赶早集的行人。

图片

那时特别羡慕临江街上人。

街上人白白净净,脚穿丝光袜,走路不紧不慢;家有自来水、电风扇、电视机;提着篮子,买被拆洗过的净菜。

我们乡下人确实苦,赤脚沾泥,头顶烈日,黑不溜秋,起早贪黑,行色匆匆,三餐不定,卖菜换钱。

成为街上人,是我们少时追求的梦想。

后来临江新建了菜市场,裴家园被荒废了,现在拆除整理成一块空地。

人生、历史总是不断上演这样的剧情: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落寞已成空。

裴家园菜市场的繁华,落入大江,流向苍茫。

03 百货商场

临江过去的商业地标是什么?

百货商场!

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我想没有谁会有异议。

图片

百货商场现貌

临江街区没有扩建之前,百货商场正好处于中心地段。

商场大楼高三层,“C”形落位。在平房横行,高楼稀缺的时代,他具有所有地标建筑的共同特点:高大气派。

商场里卖的东西,现在看来不值一提。但在物资贫乏的时代,白糖、糖子、饼仔、罐头、红色霉豆腐、的确凉布、钢笔、洋油、洋火……无一不让我们渴求得到。

商场里的工作人员隶属供销社。能成为供销社的职工,在商场工作,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有一个当老师的,通过求人花钱走后门,好不容易调进供销社,高兴得不得了,不知现在他是否在感叹时势弄人。

我村里有一个人就是在商场工作,他是当兵转业进来的。因为是供销社的人,在凭票供应的时代,求他买东西的人很多,因此牛逼得不行。

他儿子和我同龄,是我玩伴,连带我也沾了光。他儿子拿了一根商场里卖的萝卜干给我吃,那个味道太爽了,不像家里的萝卜干,因为它不是讨厌的咸,而是销魂的甜。

在那个精神文化也贫乏的时代,商场门口的小人书摊人也多,常常让我们流连忘返。1分钱看一本小人书,卖了呷呀叽壳等东西挣的钱,可以让我们畅快地看很多本。

图片

《西游记》《杨家将》《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智取威虎山》……这些小人书,完成了我们最初的文化铺垫。

繁华的百货商场,在时代大潮中逐渐走向没落。

那些曾经凭票供应的紧俏商品,已泯然大路货,并撤出了商场;那些牛逼哄哄的供销社售货员,也汇入普通劳动者的人流,散落在各行各方。

如今的百货商场,被一家电竞馆租下。只是不知何故,电竞馆也关了,大门被贴上了封条。百货商场这个昔日临江地标,已然门前冷落车马稀。

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在这关上的大门背后,有着怎样的风光与繁华。只是这些风光与繁华,被滔滔江水,冲散在时代的洪流里。

04 书店影院

千年古府,不能没有书香文化的浸润。

那时临江的书店名叫“知青书店”。我不知道这家书店是知青开的,还是为服务知青而开的。

只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家带有历史感名字的书店,成了临江及周边人的精神家园。

图片

知青书店旧址

我们卖了东西拿了钱,从裴家园出来,走过老街,来到这座木质建筑边,迈下台阶,进到书店里,贴近玻璃柜台,用眼睛搜看书本彩色的封面。

柜台里坐着一个中年妇女,不知是否为知青。衣着蓝灰,虽不漂亮,却干净整洁,与淡淡的书香,相融相和。

知青书店向前不远,就是临江电影院。

图片

临江电影院旧址

我们乡下孩子,大多看的是露天电影。既然是露天,自然了无拘束,可以放飞自我。

看到搞笑处,放浪大笑;看到无聊处,怪叫几声提神;看到愤怒处,卧草的国骂自由挥洒………

来到临江电影院,看到门前肃立着几棵泡桐树,落下的白色花瓣,安静优雅地躺在水泥地上。

这样的氛围,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收紧想出轨的身体和言行。

排队进得影院,找到座位,端正坐好,不笑不闹。如此文明优雅,瞬间把自己感动得不行。

记忆中在临江电影院看过的电影,有抓特务的《蓝盾保险箱》;美国硬汉史泰龙主演的电影《第一滴血》;表现咱们樟树本地针灸大师黄石屏传奇人生的《魔针》。

像全国许多地方老电影院一样,在时代的发展中,临江电影院也把自己放映到了谢幕,再见道别变成再也不见。

电影院拆除后,在原址上新建了临江博物馆,只是再也见不到那飘落的白色泡桐花,还有她的安静优雅。

05 临机

临江作为一个乡镇,让人很是惊讶,竟然有一家全省甚至全国都叫得上号的国营企业落户在这里。这家企业就是江西省临江煤矿机械厂,简称临机。

图片

图片

临机现貌

小时候就让我们知道临机很厉害的,是其生产的“临机”冰棒。

在那个不会生产雪糕的年代,冰棒硬得像砖头,要一点点舔化才能吃,磕嘴硌牙。

而“临机”冰棒却很沙,黄色的“香蕉冰棒”,红色的“水蜜桃冰棒”。含在嘴里软软的、凉凉的、甜甜的,倍儿爽。

因为“临机”冰棒广受欢迎,我们不少小伙伴

就去临机进冰棒贩卖挣钱。

单薄的身体,顶着烈日,推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大声吆喝。小小年纪,品尝到了生活的辛苦,也感受到了靠劳动挣钱的快乐。

图片

临机当年很是跑火,厂子规模大效益好,职工待遇好,成了人们挤破头想进的好单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临机曾出台了用钱买工作的政策。其实那时临机开始走下坡路了。但前去买工作的人还不少,因为花钱不仅可以解决工作,还可以获得城镇户口吃上商品粮。

一个同学学校毕业后,就花了五千多块钱买了工作。要知道那时一个乡镇干部一个月工资才一百多。

这个同学最终离开了临机,南下打工去了,当然这是后来的事。

临机的职工很多来自外地,有的来自发达的上海地区,从他们身上不时可以看到,这种来自大地方的人,所涵养出的精致高贵,也不乏精明。

在这个被黄泥包围,土话横行的地方,不少临机人仍然倔强地说着普通话,穿着整洁精致,举止谈吐文明优雅。

有一次晚上去过临机的职工家属区,是陪一个同事去相亲。

同事是乡村男教师,师专毕业,人长得不错。女方是临机职工家属,高中毕业,身材高挑,相貌一般。

女方也带了一个女伴,我们四个人全程用普通话聊着天。话题从美国轰炸伊拉克、上海浦东大开发再到清中校园里的逸闻趣事。

我们聊到很晚才回去,刚走出有路灯照明的临机家属区,我就绊到一块石头摔了一跤。

过了几天我问同事情况发展如何。同事笑笑说,没发展,结束了,女方回话说没有共同语言,谈不到一块。

我很是惊讶,连美国轰炸伊拉克都整上了,还没有共同语言呀!

突然,我记起了女方女伴说过这样的话:你们老师好是好,就是一直呆在乡下。

看来女方心已向远方,怎肯陪同事厮守乡下!

像许多国营企业一样,临机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企业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很多职工离开厂子,到异地发展。

那个吹掉同事的女孩,听说后来在上海做了一家企业的主管。

06 火车站

走过浮桥去临江当街,如果想继续逐梦,那就要到火车站去。

那时的火车停靠的站点比较多,甚至村级站都会停,比如临江的上一站——游村站。

作为镇级站,临江火车站来往的旅客,比一般的县级站还要多,因此临江火车站停靠的列车比较多.

图片

火车站旧址

我当年就是在临江火车站登上列车,到异地求学的。

来回临江火车站,心情截然不同。去时忐忑,来时心安。因为那时是穷学生,每次坐车便和列车员斗智斗勇,要逃票。

离开临江火车站,不知在哪个站被逮住;回到临江火车站,心顿时放下来,我的地盘我做主,逃跑通道门儿清。

每次进出站,都会经过一个小卖部,这次故地重游,庞然之躯的火车站都拆了变成菜地,而弱不禁风的小卖部,却成了小屋坚强。

图片

小屋坚强

这个时期,本地年轻人经过困顿挣扎,越来越多地从临江火车站出发,南下北上,去到未知的远方。

每年春运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求之不得,也要硬上火车。

春运期间的临江火车站,经常可以看到列车进站还没停稳,人们就提着行李追着火车跑。

有时列车刚停稳,车门口挤满了人,上不去,人们就把行李先往车窗里一撂,然后扒车窗进去;或者下面有人扛起来进去;或者先上去的人把下面的人拉上去。

进得车厢,并不是万事大吉,在车厢里也是人挨人人挤人,连站着都局促,而这样可能一直要行上千公里。

临江火车站,是梦的起点。

图片

火车站之路

远行他乡,梦开始生根发芽,直至繁花盛开。

邻村一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刚开始在家作田。一次牵牛下田,学别人耕田。

谁知牛不听使唤,拉着犁和人在水田里狂奔,泥水四溅,旁边的村民看得哈哈大笑,年轻人羞得满脸通红。

谁知眼镜又被缰绳碰到,掉进泥水里。年轻人放了牛,蹲在泥水里摸眼镜。村民笑得更欢了。

年轻人后来离开了村子,在临江火车站登上南下深圳的列车。

现在,他已是一家公司的老总。

随着铁路电气化改造和列车提速,镇一级的站都被取消了。

临江火车站也在时代的旅程中,到达了终点。火车站站房也被拆了,夷为菜地。

也许那几颗大白菜生长的地方,就是曾经两个售票姑娘坐着的地方吧。

07 结语

随着大量年轻人的远行,临江的繁花渐渐消散。

春节的临近,临江又将热闹起来。听说今年临江还要举办春晚,值得期待。

就像《外来妹》片尾曲唱道:“年复一年,梦回故乡;天边的你,在心上;随那热泪在风中流淌,流得那岁月短又长……”

临江如潮,潮起潮落,游子心中,临江的繁华永远在心上。

人生如花,花开花飞,逐梦路上,人生的繁花长存于心中。

即使繁花飞入时代大江,随滚滚潮水散入苍茫。

繁花飞散,不必遗憾,只有亲切的怀念!

写于2024年元月雪霁。

作者简介:廖艳华,男,70年代生人。樟树市第四小学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辍笔多年,今笔重提,多篇文章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儿童时代》《杂文月刊》《中国故事》《喜剧世界》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