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理瀹骈文》探膏药的临床应用

 循天园 2024-02-03 发布于广西

膏药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膏药是中药外治法的重要剂型,其贴敷疗法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重要手段。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清代名医徐灵胎曰:“若其病既有定所,在于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清代医家吴师机也说“膏药见病则治,无所隔碍,可以防微杜渐,预为消弭”。然而膏药在现代中医临床和科研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膏药学理论亦没有实质性的进步。笔者在吴师机膏药专著《理瀹骈文》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传统膏药配方规律,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加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疗效确切的膏药配伍原则。

扬长避短运用传统膏药

传统膏药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处方特点,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正确认识它的处方规律及特征,有助于继承和创新膏药学。

药味庞杂

膏药处方常有数十味药物之多,这是膏药处方的特点之一,也是膏药处方与内服药处方的区别之一。吴师机说,“膏药可以通治百病,膏药取之偶方、复方为多”“盖治证既多,故所用药品亦多也”。膏药大多是一方能治数病,兼顾面广,膏药的制作常融合多个处方、多种治法,能够体现异病同治的原则;膏药经一次配方常可使用一个疗程甚至数个疗程,所以对单贴膏药来讲,药味虽多,载药量不大。这些都是膏药的优势。

反过来说,用药庞杂也是膏药的缺陷。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堆砌药物的感觉,治疗经验很难被整理、归纳和继承。

药性峻烈,多毒药、劫药、生僻药

作为外用药,膏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很小,所以膏药制作不回避毒药、劫药,诸如甘遂、大戟、芫花、马钱子、雪上一枝蒿、轻粉、铅丹等药物,这些药物大多动而不守,迅如疾风,以毒攻毒,药力强,见效快,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此类药物经常是膏药的核心成分。膏药并不排斥传统的配伍禁忌,有时还加以利用,如吴师机所说:“膏君甘遂,药敷甘草,二物性反,正取其相激为用。”

然而大量的毒性药物容易让初学膏药的医师望而却步,不利于推广。况且使用此类药物难免会出现急性皮肤损伤、慢性蓄积性中毒等不良反应,故此类膏药只可暂用,不宜久敷。另外,对于有些地域常用的地方药、生僻药,不能排除有保密和故弄玄虚之嫌。

膏药较少用于虚证

吴师机提出膏药对虚证有治疗效果,“膏药补法,在借胃气”“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同时他也提到,“攻者易效,补者次之,攻力猛而补力宽也”。虚证多是全身性疾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补药只有入胃才能将气血敷布十二经,起到滋润濡养作用。而膏药作用重在局部,药力向全身扩散之力不足,况且膏药中多使用香燥、走窜、攻逐之品,不利于补气血,所以膏药对单纯的虚证效果稍差。

膏药中的“方眼”

长期使用过程中,膏药配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眼”。《理瀹骈文》中多处提到“古言蓖麻能拔病气外出,乳香能引药气入内,木鳖仁能追病源,金凤草能透骨节,皆膏药中必须之药”“苍耳子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木鳖子追毒,止腰痛;南星补肝风虚,散血胜湿,治风;仙灵脾益精气,坚筋骨,治冷风劳气,四肢不红;骨碎补补骨节,疼风,血积疼;五加皮坚骨益精,祛风胜湿,通肌肤瘀血,疗筋骨拘挛;五灵脂散血、和血、止痛;白胶香活血止痛;瓜儿血竭除血痛,为和血圣药;自然铜醋煅续筋骨,散瘀止痛;虎骨追风、健骨、止痛;白花蛇透骨搜风”“凡膏中用透骨草少许,即能深入骨髓”。这都是膏药学中宝贵的经验,应该继承和发扬。

膏药的配方特点

辨证论治是膏药处方的基本原则

清代以前,膏药配方处于一种杂乱无章、“各承家技”的状态,没有系统的理论可遵循。直到吴师机通过研究大量外治文献,并临证实践后为膏药配方提出了理论指导,“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更明确指出“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实质上,他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观念引入到了膏药中,使膏药成为一门学问,有了自身改造的原则和进步的源泉,实开后人无限法门。笔者将此理论引申为“内服药外用法”,并以此指导膏药的配方研制。比如辨证为湿热瘀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予内服四妙散效果显著,就把这一内服配方扩展为加味四妙膏外用。相同原理,笔者还配制出治疗痰浊内阻型颈椎病的升清降浊膏、治疗肾虚型膝骨性关节炎的健步虎潜膏、治疗湿热型滑膜炎的当归拈痛膏、治疗瘀血型跌打损伤的流伤饮膏以及健脾养胃膏、止咳化痰膏等,均使用方便,临床效果显著。

由于内服药物与膏药作用途径不同,前者是经过消化吸收,由经到络的过程;后者是直接接触皮肤,作用于络脉,且载药量明显低于前者,因此,直接将“内服药外用”并不会取得满意效果,膏药配方在辨证论治之外必须有特殊的配伍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重视汗法在膏药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云:“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痹证初期多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气,阻滞经络,病在卫表肌肤,因此膏药中须配伍辛温或辛凉发汗药,包括一些祛风湿药,如麻黄、薄荷、艾叶、苍耳子、川椒、透骨草、凤仙花等,以“开鬼门”、使邪外出;痹证日久,风寒、湿热邪气深入筋骨,仍需使用辛温发汗药拔邪外出,而不能一味补益肝肾,导致闭门留寇。此发汗法不经脏腑,不作用于全身,故而不会发汗过度,内损气血。发汗药能够开腠理,打通皮肤屏障,从而有一定的引药入里的作用。现代研究也认为皮肤附属器官如毛囊、皮脂腺、汗腺等是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之一,这与传统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

膏药必配热药

吴师机说:“膏药,热者易效。凉者次之,热性急而凉性缓也……若夫热症亦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寒证和热证的膏药中均须使用较大剂量的辛热药,如川草乌、附子、吴茱萸、干姜、细辛等药。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风寒、湿热邪气及痰饮瘀血均可引起经络不通,不通则痛。热药通过温经通络的作用,加速经脉疏通,使主要药物尽快到达病位,有助于热邪的驱除。若在治疗热证的膏药中一味地配伍寒凉药,容易冰伏气机,祛邪通络的效果则会不够理想。故热证亦不忌热药是膏药配方的另一个特点。

膏药的抗过敏配伍

膏药含有的皮肤刺激性药物较多,且在长时间熬炼过程中容易产生火毒。贴敷治疗后经常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甚至皮疹、水泡等过敏症状,必须加以克服,才有利于膏药的继续使用。于是,笔者将常用于治疗皮肤过敏性、出疹性疾病的清热凉血法引入到膏药的配方中,如配伍少量大黄、苦参、芒硝、硼砂可以大大降低膏药的过敏率。另外改进膏药的加工工艺,比如将传统的铅丹基质易为松香基质,将传统的油炸提取法易为水煎提取法或乙醇提取法,从而避免高温产生火毒,降低过敏率。

膏药的透皮吸收配伍

皮肤是人体第一道防御屏障,一般药物很难直接渗入肌肉筋骨,所以膏药配方中必须含有能促进透皮吸收的药物。吴师机说“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用药当遵循“开窍有香,破结有辛”。对于病在上焦,清窍不利的疾病,如眩晕、耳鸣、头昏等症,可用沉香、檀香、木香、菊花、辛夷、细辛、石菖蒲、冰片等芳香避秽、升清降浊之品;对于陈寒痼疾,如风寒痹证、痰饮等病,可用丁香、肉桂、荜拨、山奈、皂角等辛香走窜之品;对病在血分,痰瘀互结型疾病,如癥瘕积聚、尪痹等病,可用乳香、没药、白附子、阿魏、麝香、天南星等祛痰逐瘀之品。现代研究认为含有挥发油的中药大多具有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对皮肤有轻微刺激。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辨证配伍芳香透皮类药物后,麝香、苏合香等贵重药物可以被替代而不用。民间膏药常用的白芥子、胡椒等药,辛透之力猛,但对皮肤刺激性太强,不易控制,可舍弃不用。

辨证论治用膏药

第一,辨证论治可使用药多而不乱,突出高效低毒的效果。按照上述原则改进的膏药配方摆脱了传统膏药依靠毒药、劫药取效的束缚,实现了以“内服药”为君药的逆转。药味虽多,但有君臣佐使的主辅结构,层次分明,功专力强。对毒药、劫药可做到减少用量或不用。

第二,配方可大可小,变化灵活。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传统与改进理论优势互补的原则来处方。如临床需要短期使用,急则治标,可以辨病论治为主,适当重用毒药,药味少用量大,一病一方;如需较长时间使用,缓则治本,可结合辨证论治,药味多用量小,一人一方。

第三,辨证论治扩展了膏药的使用范围。辨证论治结合“内服药外用法”的特殊配伍,减少了耗气、伤阴药物的使用,使虚证也可以配制膏药。若配合内服药,更有标本兼治的优势。

改进后的做法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以证为本的特色,将复杂的膏药方剂理论化繁为简,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医案举例

常某,男,51岁,2015年7月6日就诊。主诉: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2周。患者2周前淋雨后出现腰痛,右下肢放射痛,麻木,自觉发凉,症状逐日加重,现卧床不起,稍活动则右腿痛如放电,曾服消炎止痛药无效,大便干燥,小便频数,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腰椎间盘CT:L3-S1椎间盘突出。既往曾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次住院治疗。

诊断:腰腿痛病(湿热阻络证)。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予四妙散加减外用:黄柏10g,苍术30g,生薏苡仁10g,川牛膝30g,生麻黄10g,穿山龙30g,木瓜30g,防己15g,威灵仙15g,红花10g,透骨草15g,天麻15g,何首乌10g,吴茱萸10g,乌梢蛇10g,地龙10g,杜仲30g,狗脊30g,巴戟天15g,补骨脂10g,牵牛子30g,苦参6g,上药制免煎颗粒;生大黄30g,干姜10g,川草乌各15g,冰片3g,细辛6g,乳香6g,没药6g,丁香6g,肉桂6g,连同免煎颗粒共研细面作为细料,用松香与植物油5:1混合后加热融化作为基质,兑入细料,摊膏。外贴腰部压痛点及右侧环跳穴、承山穴,每2日换药一次。患者外贴当晚腰痛缓解大半,6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 方以四妙散清热燥湿,为君药;以生麻黄、细辛、透骨草辛温发汗、拔邪外出,以川草乌、干姜、吴茱萸、乌梢蛇温经通络,以木瓜、红花、穿山龙、天麻、乳香、没药、威灵仙舒筋活血,以牵牛子、防己、地龙清热利尿,杜仲、狗脊、巴戟天、补骨脂、何首乌强筋壮骨,共为臣药;以生大黄、苦参燥湿止痒,共为佐药;以丁香、肉桂、冰片携麻黄、细辛、透骨草等药共同开窍透骨,引药入内,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舒筋活血、强筋壮骨之效。(孙世辉 张苗苗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