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千年历史,帝王术而已

 子玉史院 2024-01-26 发布于陕西
 / 子

每一个王朝几乎都存在一个足以和皇权抗衡的既得利益阶层,如何打击这个阶层,集中皇权,就成了帝王群体对内的一场战争,必须得讲究战略战术。

说白了就是帝王术。总结历代帝王的战术,无非是:以下治上,以贱治贵。通过扶持地位低而又没有根基的人来打压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阶层。

秦孝公重用商鞅就是典型案例。表面上看,秦国是引入了商鞅这个外来人才在秦国实施变法,但是秦国变法本质上却是一个打击老世族的过程,只有制服老世族并打破他们对职位、财富的垄断,秦国才能实现轻装上阵,进而富强。

而打击世族,商鞅是最好的人选,他既有实施变法的一揽子方案,在秦国又没有任何根基,只能依附于君权,可以毫无压力地向世族开炮,用成绩来换取自己在秦国立足的空间。而秦孝公呢,只需躲在暗处静静的观战就行。

所以,变法之初,秦孝公就将商鞅推上前台,先让他和世族辩论,然后再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至于来自老秦人和世族集团的压力,商鞅也必须替秦孝公抗下,比如:对太子嬴驷的老师嬴虔和公孙贾用刑

结果是,经过十年的变法秦国是一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和谐图景,秦民大悦,商鞅用成绩证明了新法在秦国的可实施性。

但是,因为变法所导致的矛盾也全部集中到了商鞅身上,商鞅虽然依旧在秦国呼风唤雨,但暗处的刀枪都已经瞄准了他,只等秦孝公去世。

秦孝公刚一去世,世族们就群起向商鞅发难,于是新君嬴驷就选择牺牲掉商鞅来平息矛盾。可嬴驷虽然杀掉了商鞅,但依然奉行商鞅的新法,秦国的国力在新法的加持下继续保持上行趋势。

这就是秦孝公父子的精明:既利用商鞅的才能实现了秦国的逆袭,同时又将变法所激起的情绪转化到商鞅身上,完了再将其杀掉以平息众怒。利用商鞅,秦国是一举三得:

秦王君权进一步稳固;秦国实现富强;世族遭到打击

所以呀,大家千万别被影视作品中秦孝公和商鞅那种无比丝滑的个人感情给迷惑了,秦孝公那是将帝王术玩得炉火纯青的人。

秦孝公精于帝王术

图源/剧照

在吃了外来人才的红利之后秦国此后是大力引进关东精英,张仪、范雎、甘茂都是其中的典型。至于秦国为何要如此做,一个是秦国人才的缺乏,最重要的是:关东精英在秦国没有任何根基,只能完全依附于秦王个人,为秦王冲锋陷阵

这就是范雎一上来就剑指宣太后和穰侯的原因,他太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了,知道如何才能在秦国生存。

如果这些人因为步子跨得过大导致积怨太深,秦王也完全可以像对待商鞅一样将其杀掉以平息众怒。

看看张仪、范雎等人的下场,虽然不像商鞅结局那么惨,但秦王也是说不用就不用:张仪被逐出了秦国,范雎也被迫辞职,然后被新一拨“商鞅”甘茂、蔡泽所代替。

怎么说呢,秦国之所以成为一统天下的角色,本质上还是秦王个人的帝王术玩的好,实现了王权的集中,不像别的诸侯发生崩盘的事。

汉朝建立之后,虽然贵族阶层已经被消灭,但一个新的阶层又在帝国崛起,那就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以萧何、曹参为代表的军功派。对于这些人,刘邦是采取分红的方式来酬谢他们,包括封侯拜相和对帝国核心职位的长期垄断。

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汉家天子最终还是要实行集权,从这些手里收回人事权。

所以,汉文帝在初步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就从地方上提拔人才以制衡以周勃为代表的军功派。于是,一个叫贾谊的洛阳才子就脱颖而出。

贾谊很明白自己的角色,于是就为汉文帝提出一个“列侯之国”的政策,让那些位高权重的列侯们回到他们在地方上的封地去,以稀释这个群体对长安权力的垄断,同时也能预防他们串联发动政变的可能。

但是呢,这个政策虽然好,有利于皇帝集权,但贾谊同时也将矛盾集中到了自己身上,以周勃为代表的功臣派们对贾谊是各种攻击,在火药味越来越浓的情况下汉文帝就将贾谊贬官长沙,让他离开了权力中心。

可见,贾谊还是商鞅当年的角色,没有根基,出身又低,只能全身心为皇帝个人服务,完了又被君王作为消弭矛盾的棋子给无情抛弃。区别只是,汉文帝比较讲武德,以贬官的方式对贾谊做了保护,没有让其成为彻底的牺牲品。

此后,虽然贾谊离开了权力中心,但“列侯之国”的政策还是继续得以落实,汉文帝在长安基本实现了集权。

同时,贾谊还为汉文帝针对诸侯王群体贡献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只是汉文帝考虑到功臣派依旧强大还需刘姓诸侯制衡的情况下没有进行落实而已。

怎么说呢,作为一名小卒,贾谊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像范雎当年于秦昭王的作用一样。

范雎就是秦昭王的“商鞅”

图源/剧照

到了汉景帝即位之后,削藩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汉景帝就将力主削藩的晁错推上了前台,让其主持削藩。在皇帝的支持下,晁错很快就对诸侯输出了一套组合拳:

楚国被削去了东海郡;赵国被削去了常山郡;胶西国被削去了六个县;削除吴国会稽郡和豫章郡的诏书也已经拟好

接下来的剧情大家都清楚,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七国之乱,关东是烽火狼烟。

为了灭火,汉景帝就杀掉了晁错主动向七国示好,以期让对方撤兵。

对于汉景帝的行为,读史的人几乎是一片倒的批评声,认为汉景帝是不讲武德,冤杀功臣。其实呢,这正是汉景帝的帝王术,他以杀掉晁错的方式让七国在道义上站不住脚,然后再以朝廷大军名正言顺地进行灭火,刘濞等七王在失去道义支撑的情况下凝聚力自然也会减弱。

果然,七国虽然雷声非常大,但雨点却并不大,汉将周亚夫成功平定了叛乱,完了就是,汉景帝继续打了一套组合拳进行削藩。在汉景帝军事打击和一系列政策的配合下,各诸侯王后来大多只剩下一郡之地,根本就没有叫板朝廷的实力,而且还失去了对其王国的治理权。

只是,晁错也复制了商鞅的悲剧:先是充当汉景帝的打手将矛盾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完了又成为汉景帝灭火的牺牲品

和贾谊一样,晁错也是出身低又完全没有根基只能无限依附皇权的那种人,他两都是以贤良文学之士的身份被朝廷提拔上来的基层人员。

没办法,政治就是这么残酷,有些角色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规律。

同时,汉景帝还继续提拔底层精英以制衡军功派,比如,卫绾。

当汉家的权力棒交到汉武帝手里时,军功派已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不需要刘姓诸侯来制衡军功派的情况下,汉武帝就继续大打削藩这张牌。于是,一个叫主父偃的人就将一份主题为“推恩令”的方案摆上了汉武帝的案头。

怎么说呢,“推恩令”的核心思想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和贾谊当年给汉文帝的建议一样。可以肯定,汉武帝也想到了这个方案,只是他需要一个执行人罢了,刚好主父偃在这个时候出现而已。

而主父偃的条件也非常吻合,有能力,出身低,拿出的方案正是汉武帝想要的,那就他了。

随后就是朝廷对诸侯王的雨点式削藩,诸侯的权力和封地是越来越小,已经完全失去了话语权。

但是呢,和商鞅变法一样,推恩令也激起了诸侯王的情绪,于是大家都将矛头指向了主父偃,将主父偃的一大堆黑材料送到了汉武帝的案头。

为了平息众怒,汉武帝果断诛杀了主父偃。

和秦国杀掉商鞅一样,还是一样的配方。这就是帝王术,其本质就是:无情

除了主父偃,汉武帝发展的内朝也是以一帮基层又没有根基的人来制衡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经过持续博弈,外朝后来基本成了所谓的执行机构,而内朝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同时,汉武帝提拔的酷吏也是典型,是代表皇帝打击豪强和世族的前锋,但往往也积怨甚多,大多数人下场都不好,比如张汤。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一招继续被皇帝所发挥,比如,皇帝以中书通舍人来架空中书监,赋予出身寒门而又地位低的官吏一定的权力,用他们来制衡以世族为代表的高官。比如,南齐的吕文显、茹法亮,梁武帝时期的朱异。

到了最后,世族所代表的高位都成了名誉称号,掌权的反而都是那些出身低、地位低的寒族。面对如此局面,出身琅琊王氏的太尉王俭非常无奈地说:“我虽然坐在高位,但权力还不如茹法亮呀,哎...

而皇帝呢,又毫不怕他们威胁到自己,实在不行,杀掉也容易。

南朝皇帝利用寒族压制世族

图源/剧照

此后,皇帝通过寒族在朝中架空了以世族为代表的高官,地方上那些同样出身基层的典签也将藩王控制得是死死的。

为什么南朝在东晋之后很少发生世族威胁皇权的事,原因就在这里。

后来的武则天和李治在打击关陇贵族时用的也是这招,大范围团结基层官吏,共同向关陇集团亮剑。结果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是全面落败。

可见,这一招是百试不爽。

没办法,这是历史通过大量实战累积下来的政治经验,后来者只需翻开史书就能得到答案。

此后,这一招帝王术还会继续被帝王们所用,乾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得山西者得天下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