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灸:立春阳气随春生,养护肝脏为要

 苏友圈 2024-02-04 发布于浙江

立春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气是天地能量与身体调频的节点,

谁能在节气不断跟上天地转换的频率,

谁就活得更长久,更自在!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三候”曰:

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东风解冻:东风带来了温暖的气息,使得大地开始解冻。

蛰虫始振:经过一段时间的冬眠,昆虫开始苏醒,但仍需时间适应温暖的环境。

鱼陟负冰: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囚为水温渐暖,所以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明日是立春节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生机起而万物荣,立春为岁之首,亦是新一轮节气的开始。

中医养生学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为核心,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季节的变化。

我们说的“春生”是生什么呢?答案:生发五脏的阳气。所以立春也是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点。

立春时节,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主动调养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可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01

“春三月”

春为万物生命萌发之时,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生发。此时的人体阳气犹如刚刚发芽的幼苗,但气血已经从内脏开始向外走了。

中医学的“春季”指的是“春三月”,其中包含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关于春三月的“养生指南”如下: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

02

“春气通于肝”

春三月的“养生指南”中,为什么说“逆之则伤肝”,而不是伤其它脏器(心脾肺肾)呢?

《素问·六节藏象论》又提到: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看看,这是老祖宗语在重心长告诉我们:“肝者,通于春气”。春天正是肝气‬生发的旺盛期呀!

肝为藏血的脏器,由于春季阳气升发,肝血就容易相对不足,许多肝病的发生与加重也多出现在春季,因此春季养生尤重养肝。

建议这四类人群重点关注“养阳护肝”:

肝气虚弱者:

肝气虚弱典型表现之一是“手上没劲儿”,中医认为“肝主筋”。肝气旺盛的人四肢灵活而有力。刚刚出生的婴儿大多握紧拳头,就是肝气旺盛的表现。

如果发现自己握力下降,也就是手上没劲儿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是肝气虚弱的表现了。另外,腰酸、背痛、腿抽筋、指甲干枯在中医看来也可能是肝气虚弱所致。  

长期熬夜者:

中医认为“人卧血归于肝”。经常熬夜会让肝得不到血的濡养,导致肝郁气滞。

肝火旺之人:

如果出现脾气急躁、容易头晕、眼睛和两腮发红、小便黄、口苦口干、睡眠不佳等症状,可能与肝火旺,上扬头面所致。

肝火旺之人,春季调养,事半功倍。

女性人群:

女性有经孕产乳等特殊的生理特点,而这些都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

妇科疾病,中医从肝论治、疏肝理气、养血柔肝是常用之法,春天也是调理乳腺问题的最佳时机。

03

甲辰年立春养生

甲辰年的立春时节,恰逢农历新年期间,亲朋欢聚,饮食多而杂则易积滞胀满、作息失衡则易耗气伤精。

加之“倒春寒”与“回南天”的影响,这既是对“闭藏”好坏的检验,也是对“发陈”能力的考验。顺应并固护好这初萌的“生发之气”,对于整个甲辰年的健康就尤为关键了。

划重点:立春养生,以温阳固卫、健脾消食、益气化湿为宜。

04

甲辰年立春节气灸

中医认为,“阳气足则百病除”,治病或养生需在阳气上下功夫,方可标本兼治。

艾灸可使艾草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从而使阳气通达五脏六腑

灸友会仍将一如既往陪伴灸友们度过每一个节气,并针对节气特点,结合无为灸临床经验,及时分享节气艾灸调理方案。

根据甲辰年立春节气养护重点,艾灸推荐两组穴位:施灸:肺俞穴+脊中穴,自灸:尺泽穴+阴陵泉穴。

施灸:肺俞穴+脊中穴

肺俞穴:膀胱经之穴,肺之背俞穴,人体卫外之门户,肺主气一身之气、通调水道,“治节出焉”且“心肺同源”。

艾灸此穴既能调节心肺之节律以顺应天时,又能温阳固卫、益气化湿、宽胸宁神

脊中穴:督脉之穴,平脾俞,居中焦之位,灸之有温阳固卫、健脾消食、化湿行气之功。灸之既能调节胃肠道功能,又是调理腰脊僵痛的经验效穴。在中医古籍中均有其功效记载:

《针灸大成》曰:“主风痫癫邪,黄疸,腹满,不嗜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

《黄帝明堂经》:“主腰脊强,不得俛仰······腹满不食。”

自灸:尺泽穴+阴陵泉穴

尺泽穴:肺经之合穴,艾灸此穴,有通调全身水液,宣肺散邪、化湿健脾之功。在中医古籍中均有其功效记载:

《经穴解》:“肺经此穴,所入为合水,水之所聚为则,故曰尺泽。”

《针灸大成》:“主肩臂通,汗出中风,小便数,善嚏,咳嗽唾浊,四肢腹肿、少气喘满...”

阴陵泉穴:脾经之合穴,灸之有温中散寒,消食化积、祛湿健脾之功。在中医古籍中均有其功效记载:

《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陵泉。”

《黄帝明堂经》:“主溏泄,谷不化。腹中气盛,水胀逆不得卧。少腹坚,急痛重下湿,不嗜食,心下满,寒中,小便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