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一下单位里“命好”的人,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明知道别人很忙,很累,很烦,但是他们永远能找到方法麻烦你

 自在飞花也似梦 2024-02-04 发布于山东

图片

我在事业单位工作已有八年时间。这八年来,我见过不少不同类型的同事。其中有一类人,我们单位里都认为他们“命好”,因为他们总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情,几乎不会受工作压力困扰。

但我通过细细观察,发现这些“命好”的人,实际上利用了一种狡猾的生存技巧,那就是明知别人已经很忙很累,他们还是会设法给你增加工作量,达到减轻自己负担的目的。

我记得有个同事叫刘大小姐,是典型的“命好”代表。

刘大小姐长得漂亮,说话温柔,给人第一印象特别好。领导也偏爱她,所以她在部门的地位比较特殊。

我刚来单位的时候,刘大小姐对我也很热情,经常叫我一起吃饭聊天,了解我的家庭背景。

一开始我以为刘大小姐对我有好感,想跟我发展关系。后来才知道,她这样做完全是有目的的。

有一次,部门要准备年度报告,这项工作量很大,我们两个被分到了同一个小组。

本来最好的分工方式,是我们各自承担一半的工作内容。

但刘大小姐却说她最近有点小感冒,头晕得紧,没有办法支持那么重的工作量。她请求我能否多承担一些,她只负责报告的排版和美化。

作为后辈,我不好直接拒绝。再加上担心给她留下不好的印象,最终还是答应下来了。

结果就演变成我完成了80%的内容,刘大小姐只负责了 basis 的排版工作。

我明明已经很繁忙,每天加班到晚上九十点才回家。但刘大小姐还是这么毫不犹豫地将工作推给我,自己则悠哉地下班回家。

过后我询问其他同事,他们也都有同样的遭遇。刘大小姐每次只要说自己身体不适或者有私事,就能轻松地将工作推给大家,自己干比较轻松的部分。

“刘大小姐这么会撒娇卖萌,你就只能接受了,她的'娇贵’体质是出了名的。”同事们都这么告诉我。

所以我才明白,刘大小姐私下对我那么热情,根本不是对我有意思,仅仅是想把我纳入她的利用对象而已。

在此后的工作中,我继续观察到类似的例子。

我们单位最近引进了一套新的管理系统,需要员工自学使用。

结果系统上线第一天,就有人给我发消息说不太会用这个系统,要我口头解释一下操作步骤。

我本来那天已经超级忙,加班加到深夜。但碍于面子,还是耐心地跟那人解释了一遍使用方法。

第二天,又有人提出类似的要求。

我这才查觉不对,连续问了几个不同的同事,他们都说自己还不太掌握新系统的操作。

但这个系统的使用说明书已经发到每个人邮箱了,只要耐心看一看就可以自学会用。他们一个个都来找我帮忙,分明就是想省事,不想自己认真学习新技能。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单位里经常有人利用“请教”的名义,故意来增加其他人的工作量。

他们明知道你已经很忙,还是会想方设法给你添乱。

这种人我统称为“添乱性”人格。

我后来对这类人也逐渐制订了应对方法。

比如,他们问我问题时,我会先反问一句:“这个问题你可以先自己尝试研究一下,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再来找我吧。”

或者直接推脱:“不好意思,我最近实在太忙了,你可以找XX问问,他比较清闲。”

用这种方式暗示我也很繁忙,不能整天都被你们占用时间。

渐渐地,那些“添乱性”同事也明白我不是好欺负的,来找我帮忙的频率明显降低了。

现在想想,其实他们之所以经常来麻烦我,也是因为我过去太好说话,从不直接拒绝他人的请求。

我想对这类人,我们不必生气或者反感,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减轻自己工作压力的方式。

但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避免被过分占用。

所以我现在处理这种请求的原则是:

第一,如果对方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研究解决,我会推脱,并提醒他可以自己尝试。

第二,如果对方确实遇到无法自行解决的实际困难,我会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尽量提供帮助。

第三,如果我当时正在忙其他重要工作,就直接告诉对方我现在没有时间,建议找其他同事帮忙。

多数情况下,用这套原则就可以避免被“添乱性”的人过分占用时间。

当然,我们也要随时留心观察单位里的这类人,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

毕竟,减轻自己工作压力本是人之常情。我们只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底线,避免被过分利用即可。

以上就是我对单位里“命好”人群的一些观察和感悟。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在明知你已经很忙的情况下,还能巧妙地给你找点事做,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

我们不必对他们心生厌恶,但也无需容忍被无限占用时间。

学会拒绝和自我保护,就可以避免这种局面。

当然,面对不同类型的同事,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培养更宽广睿智的处事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