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家里面有人问我子宫肌瘤中医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此人平时双下肢发凉,月经色暗有血块,舌两边有紫条,并且月经来时乳房胀痛。 于是给她推荐了一个方子。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复查,症状有所缓解,子宫肌瘤也有缩小的趋势。这个方子就是少腹逐淤汤。 少腹逐瘀汤解少腹逐瘀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组成为: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临床可以根据病情适当加减药物及用量。 分析这个方子,我们要从它的组方思路入手,先把它们拆成两组。 首先要分析的就是与其他活血祛瘀方不同的组成,温阳散寒的三员虎将:小茴香、干姜、肉桂,这三位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其中小茴香味辛,性温,它的作用部位是人体的中下焦,也就是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 干姜比小茴香的热量更足一点,因而味辛,性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 肉桂比干姜的热量还要足一点,味辛甘,性大热。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作用。 总之三者一起配合,不仅具有补益阳气的作用,还可以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不管是何种原因导致的血瘀,因瘀血为阴邪,适当加入热性药物,都会使瘀血更快的消散,并且对于由寒邪或是素体阳虚而导致的血瘀,还可以起到治本的作用,这是单纯行气化瘀达不到的效果。 张仲景著名的治瘀血的方剂桂枝茯苓丸中,在活血化瘀药物中配伍桂枝,就是这个道理。 剩下的药物有元胡、没药、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这几味药加在一起具有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中医里面讲“气行则血行”,脉管里的血不会自己流动,是靠气的推动,从而周游全身。 如果气的运动停止了,血就会停止流动,从而产生瘀血。反过来,如果已经产生了瘀血,加速周围气的流动,有助于瘀血的消散。 因而在治血瘀证的时候,不仅要活血化瘀,更要行气以活血。 两组药物放在一起,可以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因而适用于少腹寒凝血瘀证,常见表现多有少腹部有肿块,少腹部胀满、冷痛,喜用热敷,四肢怕冷,女性可表现为月经不规律,量少,颜色紫或黑,或伴有血块。 舌紫暗苔白,脉沉弦涩。在临床上,利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可用于治女性的不孕症、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崩漏、外阴疼痛、子宫肌瘤、流产等以及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等多种疾病。 本方的应用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西医病名,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属于中医癥瘕的范畴。 这类人一方面可能是本来身体就阳虚,因而容易产生内寒,或者夏天吃着冰西瓜、吹着冷空调,有人甚至冬天也吃冷饮,或是穿衣喜露脚踝、腰腹等。 这些都容易导致寒邪内侵入胞宫(也就是子宫),导致局部气血阻滞不通,血流停滞而为瘀血。就像冬天的河水结冰一样,结成一块一块的肌瘤。 在人体就表现为子宫肌瘤,很多人还会有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平时或经期少腹部胀满、冷痛,喜用热敷,月经量少或量多,色黑或紫,有血块,四肢冰冷,舌紫暗苔白,脉多沉弦涩。 此时要针对病因,在人体烧一把火,让瘀血化开,并且还要加速局部气的运行,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 就像春暖花开之时,空中吹着和煦的春风,河水开始解冻、流动一样。子宫肌瘤也就也就像这样消退了。 此时少腹逐瘀汤这个既能温经又能活血的方子就再适合不过了。若伴有平素胁肋胀痛,口苦等肝气不舒的症状,可以加柴胡、佛手以疏肝解郁。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是西医病名。 根据症状表现可以归属于中医“月经不调”“妇人腹痛”“带下病”。慢性盆腔炎患者多以“疼痛、不孕及盆腔积液等”就诊。 妇科检查局部有压痛,下腹部坠胀、疼痛,多为刺痛。得热则疼痛减轻,四肢多不温。 月经多不规律,或有痛经,或月经色紫黑,或有血块等。舌质多紫暗,苔薄白。此时可以选用少腹逐瘀汤以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白带清稀量多者,为寒湿下注的表现,可以加苍术、薏苡仁以健脾祛湿。若动则加重,气短神疲者,可以加黄芪以补气。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是西医病名,相当于中医的精浊。以排尿功能异常和盆腔区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具有发病缓慢、症状表现多样、体征不典型、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等特点。 其中属寒凝血瘀者的表现为:疾病多迁延日久,少腹、会阴、睾丸、腰骶、腹股沟坠胀隐痛或痛如针刺,久坐、受凉时加重,得温痛减,伴尿后滴沥,尿刺痛,小便淋漓不畅。 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多沉涩。此时可以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以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若会阴部潮湿有异味,舌苔黄腻,为湿热表现,可以加龙胆草、白芍以清利肝经湿热;若小便不畅,可以加淡竹叶以利尿通淋。 少腹逐瘀汤除了被用来治男科、妇科疾病之外,还可以治许多其他疾病,如胃炎、腰椎间盘突出、血栓外痔等多种疾病,临床正确辨证进行加减使用,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比较巨大的子宫肌瘤,建议去医院采取正规综合治疗。另外在使用本方的时候,也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才能避免药不对症产生的不良后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