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竹拄杖》(五代/冯翊子文)

 风云际会2009 2024-02-05 发布于上海

  〔五代〕冯翊子

  【原文】

  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院公曰:"弟子奉诏西行,祗别和尚。"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由是公怜而敬之。煮茗既终,将欲辞去。公曰:"昔有客遗筇竹杖一条,聊与师赠别。"亟令取之,须臾而至。其杖虽竹而方,所持向上,节眼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且朱崖所宝之物,即可知也。别后不数岁,再领朱方,居三日,复因到院,问前时柱杖何在曰:"至今宝之。"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太尉多蓄古远之物,云"是大宛国人所遗竹,唯此一茎而方者也。"昔者友人尝语愚云:"往岁江行风阻,未得前去,沿岸野步,望出山岭而去。忽见兰若甚多,僧院睹客来,皆扃门不大,独有一院,大敞其户,见一僧跷足而眠,以手书空,顾客殊不介意"。友生窃自思,书空有换鹅之能,跷足类坦床之事,此必奇僧也。直入造之,僧虽强起,全不乐⊥不得已而问曰:"先达有诗云,’书空跷足睡,路险侧身行。’和尚其庶几乎"僧曰:"贫道不知何许事"适者尽房门拔匙弃客,不辞而出。呜呼!弥天四海之谈,澄汰簸扬之对。故附于此。

  【注释】  〔五代〕冯翊子

  

  【原文】

  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院公曰:"弟子奉诏西行,祗别和尚。"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由是公怜而敬之。煮茗既终,将欲辞去。公曰:"昔有客遗筇竹杖一条,聊与师赠别。"亟令取之,须臾而至。其杖虽竹而方,所持向上,节眼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且朱崖所宝之物,即可知也。别后不数岁,再领朱方,居三日,复因到院,问前时柱杖何在曰:"至今宝之。"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太尉多蓄古远之物,云"是大宛国人所遗竹,唯此一茎而方者也。"昔者友人尝语愚云:"往岁江行风阻,未得前去,沿岸野步,望出山岭而去。忽见兰若甚多,僧院睹客来,皆扃门不大,独有一院,大敞其户,见一僧跷足而眠,以手书空,顾客殊不介意"。友生窃自思,书空有换鹅之能,跷足类坦床之事,此必奇僧也。直入造之,僧虽强起,全不乐⊥不得已而问曰:"先达有诗云,’书空跷足睡,路险侧身行。’和尚其庶几乎"僧曰:"贫道不知何许事"适者尽房门拔匙弃客,不辞而出。呜呼!弥天四海之谈,澄汰簸扬之对。故附于此。

  【注释】

  ①太尉:官职名

  ②浙右:浙江东部地区

  ③祗(zhī):恭敬

  ④空教:佛教

  ⑤筇(qióng):竹名

  ⑥朱方:地名。这里与前面的浙右同指浙江东部地区。

  【翻译】

  太尉(官职名)朱崖,两次出任浙右(浙江东部地区)的长官。第一次罢官的时候,去甘露寺游玩,借机拜访并道别司里的老和尚。朱崖说:"我奉朝廷命令到西部去,和你告别。"老和尚对于接待官人非常熟练,谈话时大多都是佛教里他所擅长的东西,不多说别的事。但是朱崖对他感到欣赏和尊敬。喝茶完毕,最有就要道别了。朱崖说:"从前我有个客人送给我一条筇竹(一种竹子)杖,姑且送给您表示告别了。"令人马上取来,一回就拿来了。这条拐杖虽然是竹子做的但是杖身是方的,把手以上,节眼、根须,从四面对称的长出来,天生就很可爱。这是朱崖所珍惜的宝物,一看就能知道。朱崖离开后没几年,再次到朱方(地名)做官,过了三天,又来到甘露寺,问老和尚从前送给他的拐杖在哪里。老和尚或:"至今我还珍藏着。"朱崖请求他拿出来看看,(拿来一看)原来老和尚已经把它刮园并涂上漆了!朱崖整天感叹悔恨。从此不再去见这个老和尚了。朱崖存了许多古代久远的东西,说"拐杖是大宛国人所送的竹子,只有这一根是方的。"从前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去年在江上行船遇到风的阻拦,不能前进,沿着江岸散布,向着出山岭(山名)走去。忽然发现兰若(兰花)很多,和尚们看到有人来,都关门不开,只有一个院子,大敞着们,看到一个和尚跷这腿睡觉,用手在空中比划,经过的人都不关心"。我的朋友暗自寻思,在空中比划说明有唤鹅的本事,跷着脚像在平坦的床上一样,这一定是个高僧。直接走进去拜访他,和尚虽然勉强起身,却很不高兴。朋友不得已而问他说:"从前有高人写诗说,’书空跷足睡,路险侧身行。’和尚你不就是这样吗"和尚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然后锁上房门拔掉钥匙,把客人扔在院子里,不说话就走出去了。啊!天下的见闻言谈,颠倒矛盾的对话。所以附录在这里。

  (《桂苑丛谈》)

  记得先前曾看到过一个寓言,大意是一位珠宝商人偶经村夫农舍,看到屋檐下挂着一柄尘封的旧破伞。他驻足端详一番,似有所发现,并愿以高价收购;可是身边没有带够钱,言明翌日来取。谁知第二天再来,那伞竟面目全非,买主翻悔而去。原来农家主觉得满伞尘埃高价出售过意不去,便拿来洗涤干净。结果弄巧反成拙,把藏在伞里的一只含珠的蜘蛛赶跑了。

  《方竹拄杖》所记与这则寓言有点近似,但寓意迥异,那位农家主的弄巧成拙,是出于朴实的良知,人们惜其失之交臂。而老僧人把稀有的古远之物方竹拄杖削圆并涂上油漆,使珍贵的文物变成一文不值的俗物,却是由于附庸风雅的无知,作者笑他俗不可耐。后者借喻自然,不露痕迹地道出一种古今中外无处不有的芸芸众生相,寓意更深。

  弄巧成拙的附庸风雅,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兴许可以叫做出洋相罢。不过有的洋相倒是当真的,出了洋相还洋洋自得,——那是无知帮倒忙,可就是自作孽了。如今有种时髦的风尚,唯“洋”是宠,趋“洋”若鹜,恐怕也算得上新兴的附庸风雅。风雅不坏,问题在附庸;雅过头则俗,不可耐便拙。我在上海的通衢大道上,曾见到一位窈窕淑女,上身裹紧一件入时的“T恤”招摇过市,胸前赫然印上个夺目的洋文:naughtyboy(顽童),不禁使人愕然失色,为之瞠目。这件T恤如果穿在男孩子身上,倒不失为天真;女孩子穿,就大谬不然。因为西方人习惯把“下流的女人”、“妓女”称作naughtyboy。不过这是无知出的洋相,情有可原就是了。

  附庸风雅之所以会弄巧反拙,因为它往往雅得这样俗而又自作多情。这大约就是《方竹拄杖》给予的某种启发和联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