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崇焕之死,荒诞的明朝再无英雄

 新用户3562FyZS 2024-02-05 发布于浙江


袁崇焕是个很值得一提的人物。
自古能文能武的将军就不多,袁崇焕算是一个。
袁崇焕出生的前一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从此开启了清明对决的局面。
努尔哈赤比袁崇焕大25岁,他打死也想不到,43年以后,自己居然会成为袁崇焕的手下败将。

1.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他14岁成为秀才,23岁中了举人,之后虽然有些波折,直到36岁才当上进士。但不管怎么说,至此,袁崇焕的一只脚便踏入了官场。
刚开始,他或许并没有想过从军。
可他是个极有志气的人,也有远大的理想,同时他又很关心国家大事。
袁崇焕成为进士的那一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可以说,这场战役也是明清对抗中的转折点。
从此,清兵愈强,明军愈弱,一直到袁崇焕的出现,才让整个颓废的明朝局势出现了一点转机。
袁崇焕考中进士后,没有马上做官,等待了一年,朝廷派他去福建邵武做知县。
三年期满后,按惯例,袁崇焕需到北京朝觐。朝觐的意思,就是地方官要接受中央的考核,做得好,才有机会继续干下去。
袁崇焕当知县到底合不合格,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这次,袁崇焕受到贵人提携,得到了在京城做官的机会。
御史侯恂向天启皇帝提议将袁崇焕破格留用。
侯恂是东林党人。
这说明,袁崇焕与东林党人有不少的接触。
最后,天启皇帝采纳了侯恂的意见,将袁崇焕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明朝官制,兵部有四个部门,分别是武选、职方、车驾、武库。
职方部门中主要有四位干部,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有两名,是正六品。
从正七品的地方官升职为正六品的京城官员,对袁崇焕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
可袁崇焕并没有把太多心思放在官场上,他更担心的是目前辽东的局势到底发展到了怎样的地步。

2.
袁崇焕在京城任职后,做了一件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他自告奋勇,跑到边外去了解情况。
回来以后,袁崇焕把山海关的形势详细说了一遍,他还十分自信地答道:“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面对凶险的清军,大家都闭之不急,根本没有人敢去塞外。
熊廷弼被罢免辽东经略后,兵部尚书张鹤鸣曾自请兼任,思索再三以后,他推脱不愿前去。
后来,天启皇帝又改派解经邦去做辽东巡抚,他也是借故不来。
天启皇帝很生气,又叫王在晋去任职,王在晋没办法,不敢推脱,只好勉强前往。
可谁也没想到,这时候,袁崇焕居然主动提出要去镇守边关。
这让天启皇帝感到欣喜不已,他立即将袁崇焕封为正五品官,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同时,还给了袁崇焕一笔钱,让他去筹备兵马。
袁崇焕离开之前,曾与熊廷弼有过几道番简单的交流,熊廷弼问过袁崇焕面对现在的形势,你打算怎么做?
袁崇焕说,主守而后战。
熊延弼听后,表示赞同。两人交谈甚欢。
那时的袁崇焕肯定想不到,不久之后,熊延弼竟然会遭到这样的迫害。
他更想不到,多年以后的自己会面临与熊延弼一样的局面。

3.
袁崇焕登上辽东的军政舞台以后,天启六年(1626年),明军先是在宁远大战中获胜。
这场战役,是多年以来,明军第一次赢得胜利。朝堂知晓后,一片欢呼。
努尔哈赤哪里会料到,自己打了快一辈子胜仗,居然会败在袁崇焕这个家伙的手中。
因为这次胜仗,袁崇焕被升任为辽东巡抚,正三品官职,此后,他开启了两年的巡抚生涯。
后来,宁锦之战中,袁崇焕又大获全胜。
两次大战,袁崇焕都立下了大功,按道理,他应当得到最大的赏赐。
可奇怪的是,宁锦大战以后,袁崇焕却提出要告老还乡,这不禁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宁锦大捷后,兵部论功,朝堂居然把魏忠贤排在了第一位,说他获得了头功,而把袁崇焕排在了86位。
堂堂辽东战役总指挥,得到的赏赐竟然只是“加衔一级,赏银三十两、大红纻丝二表里”,显然袁崇焕受到了朝堂的排挤。
前面提到过,袁崇焕入京时,曾受到侯恂的提携,同时他与东林党人有不少的联系,并且,他的恩师孙承宗也是东林党人。
天启末期,天启皇帝皇帝阉党借魏忠贤之手大力打压东林党人。
那时,魏忠贤犯上作乱,在朝堂一手遮天。魏忠贤作为皇帝的贴身太监,常常代替圣上执笔。
袁崇焕提交了自己的辞职书以后,没多久就收到天启皇帝的批复。
天启皇帝表示同意他回乡。
不知道,这到底是天启皇帝的本意,还是魏忠贤的意思。
总之,袁崇焕没有犹豫,他收拾行囊,尽快离开了京城。
可是,他走了不到八个月,朝堂的形势又发生了改变。

4.
天启七年(1623年),天启皇帝驾崩,他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由检。
年轻的崇祯皇帝登基,随即整治朝堂,罢免了魏忠贤的官职。同时,他重新启用袁崇焕,令其再次奔赴边关。
天聪二年(1628年),崇祯皇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
袁崇焕得到重用,这说明,崇祯皇帝上位之初,他也曾有过决心,想要好好治理这个国家。
但我觉得,以崇祯当时的水平和才智并不足以担起领导整个国家的责任。
况且,此时的明朝内忧外患,也不是一介小儿做一些措施,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袁崇焕还没有赶到广东的家,又急匆匆地回到京城。
他和崇祯皇帝之间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流。
袁崇焕告诉崇祯:
“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袁崇焕说给我五年时间,我希望可以收复辽东。这说明,袁崇焕曾很认真地考虑过收复辽东的这件事情。
接着,袁崇焕阐述了自己的计划。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面对袁崇焕的回答,崇祯是表示赞同且支持的。
同时,袁崇焕提出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朝堂的信任和配合。
“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崇祯皇帝也表示同意。
袁崇焕心里其实很清楚,想要复辽,这件事情操作起来难度极大,虽然他有心,但并非他一己之力就可以做到。
因此,他需要得到后台的帮助。最初,崇祯是答应的,但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与支持不复存在。

5.
袁崇焕再次出征边关以后,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他平定了宁远兵变。
当初,袁崇焕走后,辽东防务交给了王之臣负责。
但很显然,王之臣能力欠佳,根本处理不好军队、朝堂、敌军等各种问题,矛盾愈加突显。
辽军兵饷短缺,士兵们饥苦难耐,实在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只好反抗起义。
直到袁崇焕重返战场,稍作整顿,这件事情才彻底平息。
第二件事,袁崇焕重整军心以后,马上着手修复关宁锦防线。
袁崇焕作为督师,虽然拥有最高的指挥权,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发展方向都如同他所思考的那样。
比如,东江有一位将军名叫毛文东,其人便不愿听从袁崇焕的命令。
毛文龙原本是辽东巡抚王化贞手下的一位将领,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本事,占据皮岛一方的势力,一直在后方拖住清军的进攻。
朝堂认为,毛文龙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便赐他尚方宝剑,提拔他为“左都督挂将军”。
针对毛文龙这个人,袁崇焕是这样说的,
“恢复当自东江始。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去之,易易耳。”
也就是说,在袁崇焕的计划里面,东江这块地方也是极其重要的,他希望毛文龙能够配合他的收复计划。
倘若不行,那么他只能断臂去之。
袁崇焕曾三番几次与毛文龙交涉,发现此人根本不予理会,最后他只能采取了先斩后奏的决定。
或许是这件事让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此人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
他或许害怕,袁崇焕有一天也会带着兵马杀进来,夺了自己的位子。
当然,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远不止如此。

6.
袁崇焕在宁远、宁锦、山海关一带布下防线,阻止清军入侵。
但他仍旧担心清军会绕道而行,突袭入京。
果然,他的担忧是没有错的。
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初二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带着兵马,绕道蒙古,直冲北京。
他们攻破了明长城蓟镇防区最脆弱的隘口龙井关和大安口,即将冲进京城。
听到清兵马上入侵到家门口的消息,崇祯皇帝几乎乱了马脚。
他不得启用了已年届七旬、已经退休在籍的孙承宗做统帅,一天之内下了几道命令,令其尽快布局。
袁崇焕之前上疏,早就说过,要对蓟门布兵,是崇祯皇帝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
不过,即便形势复杂,崇祯皇帝并没有宣召袁崇焕回来。
袁崇焕是在没有任何命令指示的情况下,自己带着兵马回去的。
袁崇焕从近千里远的山海关,日行120里路,赶在清兵之前到达了北京外城广渠门外。
第二天,也就是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一月二十日,北京保卫战打响了。
这场广渠门血战,袁崇焕等人与清军激战八小时,最终挡住了敌人的进攻。
皇太极曾叹息地说道:“十余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
战后不久,崇祯皇帝召见了袁崇焕。
这是崇祯皇帝第二次召见袁崇焕。
袁春欢迫不及待地向崇祯皇帝汇报了军情,崇祯皇帝向其表示了慰问,并将自己的裘貂皮大衣脱下来,给袁崇焕披上。
袁崇焕随即提议能否令将士们进城稍作休息,谁知,这个简单的请求却遭到了崇祯皇帝的拒绝。
无奈之下,袁崇焕只能带着将士们在饥困交加的野外,继续同清军战斗。
即便如此,袁崇焕仍下令不准令兵入民家,抢夺一饭一食。
紧接着,左安门战役的胜利,不得不让清军灰头土脸地撤退而去。
然而军事的胜利却并没有带给袁崇焕任何的荣誉,反而将他拉入了更黑暗的地狱之中。

7.
不久以后,崇祯皇帝以召见袁崇焕为由,将其逮捕入狱。
那一天,袁崇焕听到使者来召,说崇祯皇帝邀他议军饷一事。
袁崇焕很高兴,想都没想便欣然前往。
却不知,崇祯皇帝早就布下了陷阱。
崇祯皇帝不让袁崇焕从城门而入,却让其坐入筐中,吊上城楼后,再入平台。
等到袁崇焕进了大殿,崇祯皇帝便派人押住了他。
崇祯皇帝满脸阴沉,问了他三件事。
第一为什么要杀毛文龙?
第二为何要引清兵入京?
这其中显然有诈。
据说皇太极打不过袁崇焕,便采用了反间计,私底下买通太监,派人到崇祯耳边吹风,说袁崇焕早就跟自己合作,这次清兵入侵,就是袁崇焕在从中作局。
至于第三件事,射杀满桂将军,这明显是有人诬陷。
但这三件事非同小可,令崇祯皇帝非常十分不满。
接着,袁崇焕便入了大牢。
袁崇焕被捕一事,手下人等听说后非常震惊,部下祖大寿气愤不已,当即带着兵马要回山海关。
后来还是袁崇焕给他写信,要其看在大局的份上,不可意气用事。
袁崇焕在大牢中待了8个多月,最终崇祯皇帝判其磔死。
崇祯皇帝给袁崇焕的罪名总共有九条。分别是: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市米资盗,谋款诱敌,斩帅践约,纵敌长驱,顿兵不战,遣散援兵,携僧入城。”
袁崇焕上法场的那天,百姓们都朝他吐唾沫,看着他被处死,个个拍手称好,因为大家一致认为北京城的清兵就是袁崇焕引来的。
明崇祯三年即后金天聪四年八月十六日(1630年9月22日),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惨遭磔刑,含冤离世。
袁崇焕死后,无人为其平反。
直到后来的乾隆皇帝批阅《明史》时,才注意到了这个人,为其正名。
这离袁崇焕死去的那天,已经过去100多年了。

8.
看到袁崇焕的故事,不禁为其感到惋惜。
尽管历史未必完全如此,因为明史是清人修订的,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清人不免会夸大事实的真相,将脏水泼向崇祯皇帝,并刻意提拔袁崇焕正面伟大的形象。
不过,从袁崇焕事件中,我们仍可以窥探到明朝后期朝堂的荒诞,君臣之间早无信任。
袁崇焕想做事,但后台不支持。
崇祯身边,小人当道,党争纷纷。他或许根本分不清楚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假话。
况且,崇祯年纪尚幼,以他的能力,或许不足以担此大任,搞定复杂的局面。
袁崇焕的结局从一开始大概就是注定的。
即便他再努力,他也无法引领一艘即将下沉的船,只不过是拖延时间而已。
明朝早就分崩离析,走向末日。
只能可惜,袁崇焕将军生不逢时,没有遇上好的时代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