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壳运动新论

 天文地理abc馆 2024-02-06 发布于吉林

本文新在,提出与阐述了:大洋型地壳运动,大陆型地壳运动。

一、地壳运动及分类

地壳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是地壳及其组成物质相对某一参照物的位置变化,参照物有N种,地壳运动类型有N种,引起地壳运动的因素有多种,下表是地壳运动分类表:

此外,地壳运动还可分为:大陆型地壳运动与大洋型地壳运动。

通常所说的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及其组成物质相对地表的位置变化及形变。

二、大洋型地壳运动与大陆型地壳运动

在距今46亿年前,原始地核捕获宇宙高温熔融物质,形成巨厚层,外部冷却凝固形成岩石圈,中间形成液态层既外地核,液态层与地核间形成内过渡层,与岩石圈间形成外过渡层既地幔,圈层状结构地球形成,如下图所示:

冷却凝固形成的水,捕获冰块形成的水,地球有了水圈。

冷却凝固形成的大气,捕获的大气,地球有了大气圈。

水与大气的渗透与氧化作用,岩石圈形成风化层,风化层固化形成大洋型地壳。

风化层物质被剥蚀搬运到低洼区域固化形成大陆型地壳。

地壳是岩石圈的风化层。

在距今5.4亿年左右,太阳捕获地球,地球产生公转与自转,地球开始有了阳光,地质时期进入显生宙,生物爆发式出现,冰川融化,形成相应的沉积建造。地质时期及特征如下表:

地壳运动在不同的地质时期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形成因素不同。

地球是在太阳绕银心公转的内侧,由东南向西北运动,被太阳捕获的,如下图所示:

公转逆行的行星都是在太阳绕银心公转轨道内侧运动被太阳捕获的。公转顺行的彗星是在太阳绕银心公转轨道外侧运动被捕获的。哈雷彗星被太阳捕获,示意图如下:

金星自转反向成因,如下图所示:

天王星躺着运动成因,如下图所示:

大洋型地壳运动与大陆型地壳运动是截然不同的。

大洋型地壳与下部岩石圈呈渐变过度整合接触关系,为一体。只是由于大洋型地壳被水与大气的渗透与氧化,地震波速度低于下层岩石圈,被莫氏检测出,以此为界面,划分出地壳圈层。

大洋型地壳运动就是下部岩石圈运动。

大陆型地壳运动就是岩石圈风化层物质所形成的沙土砾石,在多种作用力下的各种运动与变化。在流体既水、风的作用下,被风化被剥蚀,被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成岩后,及在整个过程中的形变,并周期往复。

地质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将今论古。现在看到的地质作用,地质体,地质现象,如同地史中的地质变化。

流体的风化剥蚀与搬运作用,形成沙漠,形成黄土高原,形成各种类型的三角洲,形成各种大陆架,形成各种形态的地貌,形成巨厚地层。

沙漠有规律的形成与分布,下图是世界沙漠分布图:

沙漠能形成高山,下图是巴丹吉林沙漠地貌图:

在沙漠中能形成盆地,下图是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海子:

风与水的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及山脉与沟壑,如下图:

水的作用形成冲积平原与各种三角洲。下图是黄河三角洲航拍照片:

风与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形成大陆架的单斜沉积,如下图:

风的沉积加厚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每年沉积0.1毫米,一亿年就是一万米。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如下图:

据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调查院提交的1比25万西藏温泉兵站幅地质报告:古生代地层厚6969米,中生代地层厚度5353米,新生代地层厚度 2197米,总计:14519米。既有风的搬运沉积也有水的搬运沉积。

风的沉积作用,能形成褶皱构造,能形成单斜地层,能形成坍塌断裂。

风的推移作用,能形成很多产状与形态的地层。

地球自转形成的自东向西的潮汐作用力,形成的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的离心力,及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被搬运的沙土砾石,在搬运过程中,在沉积松散时,在半固化的塑性状态时,在硬化成岩时,在成岩后,被这些作用力推动挤压,产生各种形态变化。上述三种力,是始终存在的,长期作用于地质体上,使地质体产生各种形变。

欧亚大陆构造就是在由北向南的地球自转离心力和由东向西地球自转潮汐力作用下形成的,下图是欧亚构造形成受力示意图:

低纬度的潮汐作用力大于高纬度。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研究大地构造时,用了泥巴,横梁等多种材料进行模拟试验,提出地质力学,将相关地质构造组合成构造体系,下列一组图是用泥巴做出的形变:

下图是山字型构造图:

下图是用横梁做出的山字型构造成因图:

李四光采用的是,两头垫起,中间加力。

其实,山字型构造由北和东两方向加力,很容易就做出。下图是用毛衣,铺在桌面,两方向加力,形成的形态图:

用泥巴和一些塑性材料,也能做出同样的形变。

大洋型地壳与下部岩石圈为一体,物理性质呈刚性。在大洋型地壳与大陆型地壳接触带或两大地壳接触地带,,由于两种地壳运动速度不同而分离,形成海沟。下图是太平洋海沟分布图:

由于地球地极移动,现在的高纬度地区,在地史上位于低纬度。北太平洋在地史上位于低纬地区。

下图是红海:

由于两大地壳运动速度不同,产生分离,形成红海。

在大洋型地壳内部为挤压,形成大洋中脊。由于大洋型地壳呈刚性,在挤压弯曲中,中间裂开,下图是苯板受力弯曲,当超过一定弯曲度时,中间裂开照片:

大洋中脊纵向断裂,就是这种原理形成的。岩浆沿断裂喷潮。

三、地球绕银心公转引起的地壳运动

地球的海水平铺地球表面深达2700多米。依据现在陆地的风化剥蚀搬运速度,不到8000万年,陆地就不存在了,地球完全是一片汪洋的水球。

地球形成以后,除陨石降落外,地球的固态物质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在地壳上有地方隆起,就得有地方凹下去。全球性海陆变迁不是固态地壳的大面积高低变化,而是全球性的海水变化。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而凸出,南半球向内凹,北极高出球面19米,南极低于球面26米,南北极相差45米,从赤道方向看地球近似一个“梨”的形状,如下示意图:

高出球面的北极是海水覆盖的北冰洋,而低于球面的南极却是陆地。南极洲的最高峰是文森峰,海拔4,897米。证明北极海平面高于南极近5000米。 在地史中发生过几次全球性海进海退事件,海进时形成海进的沉积建造,形成灰岩,有海生动物化石。海退时形成海退的沉积建造,有煤形成,有陆生动植物化石。 形成上述的两种现象既全球性海进与海退,32是由于地球绕银河的银心转动而产生的。

地球绕地轴自转,绕地月质心公转,绕太阳公转,绕银心公转。

地球跟随太阳呈螺旋状绕银心公转,周期大约为2.5亿年,如下示意图:

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大约为27度24分,近乎躺在银道面转动。

地球绕银心公转,仿照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春、夏、秋、冬,将地球绕银心公转所在的对应轨道位置分别叫做:银春、银夏、银秋、银冬,如下图:

银心对地球的引力点在地球北纬63度到南纬63度之间周期运动,如下图:

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对海水的引力作用,形成海水的潮汐。白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很小为5度9分,月球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点作用在地球相近的纬度区周期运动。引力作用使海水向引力方向运动凸起,在其背面也形成弱的凸起。

地月质心点在月球与地球连线方向距地心大约4000公里(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地月质心点在周期变化),月球对海水的潮汐作用强于太阳。

银心对海水也具有潮汐作用,相比日月要弱的很多。由于地球绕银心公转周期为2.5亿年,地球近乎躺在银道面转动,银心引力点在地球南北纬63度之间周期运动,形成银心引力点在南北半球各1.25亿年。

在银心引力作用下,海水向引力方向凸起,由于地球的自转,银心引力点在哪个半球,海水将向哪个半球运动。

由于银心引力点位于南北半球各为1.25亿年,假如海水运动使海平面每年增高0.1毫米,1万年就是1米,1.25亿年就是12500米。

银心的引力作用形成的海水的周期凸起如下示意图:

地球绕银心公转,形成地球的最大全球性海陆变迁,周期大约为1.25亿年。 目前,太阳到银心的距离是大约距离,太阳绕银心公转周期也是大约的。因此,全球性海陆变迁的周期也是大约的。 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27°24′是从天球上计算出来的,天球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人为球,在银河系,银心是中心,太阳绕银心公转,地球也随太阳绕银心公转。所以,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27°24′是参考数字。

总之,大陆型地壳运动就是:岩石圈的风化层,被流体剥蚀形成泥土沙砾,然后被流体搬运,沉积,固化成岩,及成岩后,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各种形变的运动。由于,地球绕银心公转产生全球性海陆变迁,导致上述运动周而复始运动不停。

四、地球外球转动引起的地壳运动

在南极洲存在大量的煤炭,如下图:

煤炭是由古植物死亡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南极洲冰天雪地,不能生长大量的植物。那么,南极洲的煤炭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在夏至季节,北半球受到太阳的引力大于南半球,在冬至季节相反,如下图:

用簸箕簸豆子,晃动簸箕,豆子就会顺簸箕滚落,如下图:

月球绕地月质心公转,地球产生晃动,晃动作用使地球外球发生相对于地轴的旋转,如下图:

地球的外球发生相对于地轴的转动,使在地史上位于低纬度的南极洲移动到现在的位置。

外球转动,也使磁极发生了由低纬度到现在位置的移动,如下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