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飞越人生万里壑 2024-02-07 发布于上海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导读】中国是如今唯一一个还留存于世的文明古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相比其它国家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家。如今中国有着56个民族,但实际上除了汉族之外,其它55个少数民族都是在数千年中才慢慢融入中华民族,中国的北方从古至今长期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千年之间随着这些少数民族的此消彼长,北方出现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不过由于民族实力的衰弱这些政权存续的时间都比较短。

中国的历史书上每个朝代几乎都要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犯,不过每个朝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名字都会发生变化,那么关于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你全搞懂了没?

鲜卑系

01.东胡

东胡是中国北方一个极为古老的游牧民族,西方人以通古斯称之。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代东北三大民族。自殷商时期开始在史书中出现,一直活跃到汉初被匈奴人击败,存在了近1300年。而“东胡”之名,则是源于“居胡人以东”,即生活在匈奴人东部的部落联盟。

春秋战国时期,东胡强盛一时,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这一时期,东胡族群与华夏族主要通过战争的形式频繁接触,相互融合。战国中后期,燕国、赵国先后击败东胡,迫其远遁千里,同时修筑长城以作防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便是在与东胡人的作战中总结出的先进经验,冷兵器时代的至强兵种——骑兵,开始传入中原。

秦汉之际,匈奴强势崛起,东胡惨遭匈奴的欺压与敲诈,日渐衰退的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东胡王战死,部族联盟瞬间土崩瓦解,东胡势力消亡,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建安十二年(207年),乌桓的最后一任大单于蹋顿在白狼山之战中被张辽斩杀。乌桓自此散落,分别被汉、鲜卑、铁勒等同化。

02.鲜卑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生活习惯与匈奴相似。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公元45年,鲜卑追随匈奴南下袭扰中原边境,这个民族才被中原王朝所知。公元85年和公元87年,鲜卑两次反抗匈奴的压迫。随着匈奴的衰弱和迁徙,鲜卑逐渐成为草原霸主。

公元二世纪中叶, 鲜卑人在首领檀石槐的带领下统一各部,曾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类似于匈奴帝国的国家, 并多次南下劫掠东汉边境,但由于没有完成内部的整合, 檀石槐死后帝国很快趋于瓦解,鲜卑部落分裂成东、中、西三部分。东汉末年,鲜卑各部落在轲比能的征战下再度完成统一, 曾经向曹魏称臣, 但很快再度趋于瓦解。

关于鲜卑的两次统一和两次瓦解, 主要原因在于鲜卑文化的落后, 对于吞下的广袤土地无法建立有效的秩序,檀石槐统一各部以后将帝国分为三步,分别予以管理, 在其英年早逝以后, 三部落分别互不相服 ,分别独立。轲比能时期, 鲜卑一度再现统一的去世, 但被曹魏节制,轲比能于是对曹魏怀有二心, 表面臣服却多次劫掠曹魏边境,最终被曹魏的幽州刺史王雄派人暗杀。鲜卑的统一进程再度中断。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十六国时期的鲜卑人,大致有六个分支,分别是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拓跋鲜卑、秃发鲜卑、段部鲜卑、乞伏鲜卑,其中慕容鲜卑建立了慕容氏诸燕(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北燕)及吐谷浑(慕容吐谷浑一路西迁所建),并灭掉了段部鲜卑,之后又被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所灭。北魏一统北方后,秃发鲜卑和乞伏鲜卑相继融入进了拓跋鲜卑,宇文鲜卑崛起后取代拓跋鲜卑建立北周,然而最终却被出身弘农杨氏的杨坚摘取了桃子,终结了乱世。鲜卑人的时代就此落幕。

慕容鲜卑

魏明帝曹叡时期,司马懿奉命剿灭辽东公孙渊,鲜卑某部首领莫护跋率众跟随作战,因功被封为率义王,并准许其在棘城(今河北昌黎)之北建国,属于东部鲜卑的一支。莫护跋死后,其后人为了肯定他对部族的贡献,便将部落名称改为“慕容”,大名鼎鼎的慕容鲜卑,自此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

公元436年,北魏灭北燕,至此慕容鲜卑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各部族逐渐与周边民族相融合,消失不见,如慕容复之流都已经是完全汉化后的慕容鲜卑后裔。

慕容鲜卑还有一个特殊分支,就是吐谷浑部,它们在天下大乱后,不知因何缘由,突然在首领慕容吐谷浑的带领下,与辽东慕容鲜卑分道扬镳,一路向西迁徙,穿过大漠草原,戈壁黄沙,进入陇南及青藏地区,征服并统治了当地的氐羌各族。

公元663年,吐蕃向北扩张,顺势灭了吐谷浑国。亡国后的吐谷浑部众四散分离,与各族融合,直到北宋后期,才逐渐不见于史。

宇文鲜卑

宇文部鲜卑的族源其实属于匈奴系族群,他们是在鲜卑人大举进入草原后,与之逐步融合形成了新的族群,大约成型于汉末三国时期,与慕容鲜卑一样同属于东部鲜卑的一支。

宇文部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与慕容鲜卑矛盾颇深,冲突不断。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在位时期,攻破了宇文鲜卑,一统辽东,其部众被强行迁徙,逐渐散居各处,民族主体就此消失。

段部鲜卑

段部鲜卑也属于东部鲜卑的一支,它是以鲜卑、乌桓为主体,融合部分汉人及匈奴人后形成的一支游民部落,大约成型于汉末。

段部鲜卑的之所以叫段部,就是因其历任统治者皆是出自段日陆眷这个人的后代子孙,统治集团内部除了段氏,没有任何异性外族,统治者与部众没有血缘关系,这在鲜卑各部中是极其罕见的。

段部鲜卑余众后来还相继成立了两个小国,但都存活很短。分别于公元352年和公元356年,被前燕消灭,国君被杀,段被鲜卑彻底灭亡。其从属民族也都融入中原各族,消失不见。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拓跋鲜卑

拓跋鲜卑属于中部鲜卑的一支,也叫别部鲜卑。匈奴灭东胡后,拓跋部族跟随其余族群奔入大兴安岭。东汉初年,北匈奴西迁,拓跋鲜卑在首领拓跋推寅的带领下,“南迁大泽”(呼伦贝尔湖),完成了生产方式由狩猎向游牧的转变,促进了部落的发展。

秃发鲜卑

秃发鲜卑与拓跋鲜卑同源,属于中部鲜卑的一支,“秃发”应该就是“拓跋”的异音。三国时期秃发部从塞北迁徙到河西,故而也称河西鲜卑。秃发鲜卑后来渐渐融入北魏,继而被全面汉化,与汉人无异。

乞伏鲜卑

乞伏鲜卑属于陇西鲜卑最重要且最强大的一支,它是原本居于漠北的鲜卑人南迁后与同样南下的丁零人(也称高车人)融合而成,大约成型于西晋时期。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一统北方,乞伏鲜卑成为臣属。淝水战败后,前秦分裂,各民族纷纷独立。乞伏鲜卑首领乞伏国仁也趁机而起,于公元385年,建立了西秦政权,建都苑川(今甘肃兰州);乞伏鲜卑后来大多融入拓跋鲜卑的北魏,接受汉化,最终与汉人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03.柔然

柔然是继匈奴西逃,鲜卑内迁后,蒙古草原的第三任霸主。只不过相比于它的前任和后继,柔然统治草原的时间不长,对后世的影响相对较小,加之当时的汉民族政权偏安江南,与其对战的主要对手是同出一脉的拓跋鲜卑,因此在史书中的存在感也比较低。

柔然人并非由一个稳定的血缘关系发展而来,而是同属东胡一系众多不同血缘的部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新民族,其主体应该多出自鲜卑拓拔部一脉,为鲜卑别部的一支。 当时中原正经历东晋十六国后期、南北朝纷争对峙。匈奴、鲜卑、羯、氐和羌为主的少数民族,先后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近二十个民族政权,北方大地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当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原抢地盘时,北方蒙古草原出现了一片真空,一个新的民族在这片真空中逐渐壮大起来,并以一个新的身份与南侵的民族政权形成对峙,这个新的民族就是柔然。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柔然与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长期的并立。柔然主要游牧范围大体为今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联邦贝加尔湖地区,西面可达阿尔泰山西麓,东面至额尔古纳河西岸地区,核心区在今蒙古国,有时汗国向西势力可达古代西域即今中亚和中国新疆,向南势力可达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一带。

柔然汗国的始祖名叫木骨闾,在很小的时候被拓跋力微(北魏王朝的始祖,于魏晋时期整合西部鲜卑,建立部落联盟)的部下俘虏,成为了奴隶。因年幼不知名姓,且头秃,所以被叫做“木骨闾”,类似小秃子的意思。后来为了生存,选择投靠了鹘突部落,避难于阴山一带。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为扩充兵源,成年的木骨闾被免去奴隶身份,成为了一名骑兵战士。后来因躲避罪责逃往了山中,伙同百余名逃亡奴隶投靠了鲜卑的纥(音和)突邻部,而这些人及其后代就成了柔然的核心族众,构建了柔然汗国的统治集团。

木骨闾在积蓄了一定的力量之后,到了他的儿子车鹿会,已经拥有了数万骑兵,曾经的跟班变成了小弟。车鹿会还为自己的民族冠名“柔然”,从此,柔然民族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 公元402年,木骨闾六世孙社仑自称可汗,正式建立了柔然汗国,这也标志着柔然民族进入了全盛时期。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与所有的北方霸主一样,崛起后的柔然自然不甘心只在草原放马,然而南下之路受阻,必须将之除去方可前行。 解决如此尖锐的民族矛盾,办法只有一个,那便是战争,为了集中优势力量,同时牵制北魏,柔然采取了远交近攻之策(此时的柔然汗国统治集团内部定有汉人士族的存在),先后与北燕、后秦和亲,甚至不辞辛苦绕道鲜卑吐谷浑部和益州,与南朝宋、齐、梁三代通好。

但令柔然促不及防的是,他们与拓跋鲜卑争战了百余年,彼此从强盛到衰落,再到分裂,本以为总有一个胜者,但历史并没有这样演绎,最后将柔然推上断头台的是另一个兴起的民族,它的名字叫突厥。 突厥原是柔然的奴隶,在阿那环时期不断壮大,之后与柔然翻脸,双方发生冲突,阿那环也死在了与突厥的战争中。这也标志着柔然在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后,再次转入了衰落。 公元555年,柔然在东魏和突厥的联合打击下灭亡了,然而还有一支柔然人逃了出来。

这支柔然人经过西域逃到了中亚地区,在收罗了部众之后,开始了生死存亡的西征。之后他们经高加索山进入欧洲,痛击了著名的日耳曼部落,在匈牙利地区建立了阿瓦尔帝国。在西方的记载中,柔然民族是一个可以比肩蒙古的民族。他们在西进的过程中,不论西欧还是东欧,都是他们的手下败将。欧洲人在记录他们的时候,都会加上一句:阿瓦尔人,来自遥远的中国。

04.契丹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其族名最早见于北朝北齐人魏收所著的《魏书》,是从鲜卑族宇文部中分离出来的部族,主要活动在浮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与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两河流域。 从南北朝到五代十国,契丹人的实力在大部分时间内相对周边部落都比较弱小,不故而不得不依附于草原霸主和中原王朝,隋朝和唐代也有过短暂的兴盛时期,一度入境劫掠,结果被隋军和唐军发动惩罚性的征讨,损失惨重,被打回原形,以至于连唐军的边境藩镇都能轻易将其击败。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契丹为什么能突然崛起呢?

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横贯东亚、中亚的北方草原上没有不霸主,出现权力的真空。 840年,原本盘踞在漠北草原上的回纥部落被来自中亚草原的黠戛斯部落击败,回纶汗国随即土崩瓦解。至此,整个北方草原上出现了权力真空,亟待填补。

第二个原因,唐朝灭亡之后,没有了中央政府的北部藩镇,不约而同把注意力转向中原,从而减轻了北方草原的军事压力。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周边游牧民族的崛起,往往是趁着中原王朝的衰落,契丹就是典型。当时的契丹是个部落联盟制的政权,由八大部落组成,而汗王的选择则是通过选举的方式。此时的契丹正处于由部落联盟走向统一国家过渡的关节点上,契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把契丹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耶律阿保机正是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需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耶律阿保机出身的迭剌部是当时契丹的八大部之一,也是契丹最强大的部族,是个声望与地位兼具的部落。唐天祐四年(907)正月,耶律阿保机继任契丹部落联盟可汗。阿保机上位之后听从汉臣的建议,决定效仿中原王朝建立世袭的君权,废除选汗制度。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916年阿保机宣布称帝,建立大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 公元935年,后唐大将石敬瑭起兵反叛,以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为代价,请求契丹出兵相助。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得契丹版图扩展到中原地区。此后的几百年间,由于占领了燕云十六州,拥有了大量的汉族先进生产力,北方游牧民族的实力与过去千余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契丹、女真、蒙古势力相继崛起。而失去了自然屏障、且采取重内亲外政策的宋朝,则一直节节败退。 直到四百多年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终于收回了燕云十六州,中原王朝才再次建立起对游牧民族的优势。

公元946年,后晋和契丹撕破脸并公然挑衅,两国关系降到了冰点。辽太宗耶律德光亲自率军进占开封,后晋亡国,这时契丹人已经实现了入主中原的梦想了。正因为如此辽太宗在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契丹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这一年契丹人才正式建立了大辽的国号。

不过契丹终究没有成为第二个北魏,耶律德光也没有成为拓跋焘。耶律德光在开封呆了一个月后,就被迫撤回了塞北。而辽国在中原的统治,也仅仅维持了2个月。后周到北宋前期,契丹曾经几次南下进攻,都遭到了失败。而北宋也几次对燕云十六州用兵也遭到了失败,两国进入了势均力敌的状态中。因此,辽国最终和北宋达成了“澶渊之盟”,此后,两国基本处于和平的状态中。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契丹错过了这次千载难遇的机会,也就导致自己始终无法入主中原。当时的契丹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南北院制度,重用汉人,但是对中原的制度以及文化还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难以改变自己的角色。此后的200年中,契丹族不断吸取汉文化,不断融入到了中原文明之中。辽朝末年,女真人崛起,女真人是我国东北靺鞨的一支,在唐朝时期曾建立渤海国。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同时在今黑龙江哈尔滨称帝,国号大金,完颜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兵俘虏,辽朝亡,享国209年。

公元1124年,耶律大石离开天祚帝远走西域之时,自立为王,这便是西辽的建立。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正式称帝,是为辽德宗,尊号天佑皇帝。西辽政权,完全继承了辽朝的政治体制,同样是农牧二元政权,皇帝有年号、庙号,是一个标准的中国王朝。 西辽进入西域之时,正是突厥人的塞尔柱帝国如日中天之时,塞尔柱帝国的版图从中亚一直延伸到小亚细亚,西辽要想在中亚立足,与塞尔柱帝国的争斗不可避免。

耶律大石称帝之后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后征服了高昌回鹘王国、东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国,以及康里部,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公元1141年,西辽与塞尔柱帝国大战于中亚撒马尔罕北部的卡特万草原,史称卡特万之战。

这一战,耶律大石击败了塞尔柱人的十万大军,《辽史》中记载塞尔柱人伏尸数十里。以此战为标志,耶律大石的西辽成为中亚霸主,塞尔柱帝国自此分崩离析。 但西辽之志仍在恢复故土,对西亚和花剌子模内部并没有过多的干预,于是花剌子模在塞尔柱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崛起于中亚,加上位于今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的古尔王朝,此时的中亚是西辽、花剌子模、古尔王朝三足鼎立。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同年,哲别灭西辽,大蒙古国与花剌子模直接接壤。五年后,花剌子模被蒙古人摧毁。 在辽朝灭亡之后的各个复国政权中,真正独立存在的其实只有西辽,西辽立国近百年,一度曾是中亚地区的霸主,而其它的辽国政权几乎都是蒙古人的附庸。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蒙古人与契丹系出同源,并在辽朝建立时隶属于契丹,而最终终结契丹人的又是蒙古人。同样,蒙古人灭了女真人的金国,但最终终结蒙古的却是后金,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辽朝是我国历史上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契丹族勃兴于东北地区,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于公元916年建国,统一塞北。在耶律德光时获得燕云十六州,势力扩至长城以内。辽朝与北宋、西夏爆发过多次战争。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至今甘肃张掖地区,南至今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东北直到黑龙江以北,西北至草原。辽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辽的社会生产保持了独特的发展方式,草原牧业和耕地农业都很发达,狩猎和捕鱼也占有一定的经济地位。辽朝拥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契丹文,另外其境内也通行汉文。

在中国历史上,契丹人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族群。因为契丹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长城以内的农耕区域建立起了稳固统治,同时还在长城以外的游牧地区维持了统治的游牧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后来的金朝、元朝和清朝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契丹人创立的政治制度。

05.蒙古

蒙古族是中国古代北方一个传统游牧民族。蒙古族形成以前,地处北亚的蒙古高原、大漠南北地区先后出现过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出自历史上的东胡—鲜卑—室韦一系。

按照《魏书》的记载,室韦和契丹系出一脉,以兴安岭作为界限。兴安岭以南就是契丹,兴安岭以北,则被称为室韦。到了公元6世纪的时候,室韦人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5大部落,分别是: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

这个时候还没有“蒙古”这个称号。室韦各大部落统称“鞑靼”,由于室韦中有一个“蒙古部”异常强大,因此“鞑靼”逐渐就被“蒙古”给取代了。《旧唐书》中,曾经将这一时期的“鞑靼”,称之为“蒙兀室韦”。这是“蒙古”这个称呼的雏形。当时的蒙古各部派系非常多,比较有名气的就有乞颜部、札答兰部、泰赤乌部、弘吉剌部、兀良哈部等等。除了这些部落外,使用蒙古语系的还有塔塔尔部、蔑儿乞部、斡亦剌部、克烈部、乃蛮部、汪古部等。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所以说蒙古只是一个统称而已,在没有统一之前,中原王朝就这么称呼他们。其实他们内部派系林立,谁也不服谁。直到一个叫铁木真的猛男出现以后,情况就变了。铁木真的父亲是乞颜部首领也速该,母亲是弘吉剌部女子诃额仑。

公元1206年,铁木真通过战争,兼并各大部落,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蒙古政权,那就是大蒙古国。他也加尊号为成吉思汗,这是蒙古各大部落的第一次统一。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大蒙古国先打服了西夏,后重伤了女真人的大金国。只可惜成吉思汗没能看到灭亡大金国的那一天。

公元1234年,蒙古大军灭亡大金国,兼并了女真部落。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国,在三次西征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窝阔台汗国等4大汗国,将“鞑靼”的名号,带到了西方。同时大蒙古国本部,在忽必烈的努力之下,灭亡了南宋,建立了大元王朝。不过由于忽必烈没有得到大多数蒙古贵族的支持,所以他这个蒙古大汗,压根无法管辖4大汗国。这么一来强大的大蒙古国就这么分裂了。

元朝在中原地区统治了98年的时间,结果在公元1368年,就被朱元璋的大军给赶出了大都,回到了北方蒙古的地盘,史称北元。这个时候,由于黄金家族的号召力逐渐下降,导致蒙古各大部落跃跃欲试,谁都想要做老大。蒙古内部也就分成了两大势力,分别是鞑靼和瓦剌。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鞑靼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所统治的地盘,又被称之为东蒙古。瓦剌则是生活在西边的蒙古各部落的统称,因此又被称为西蒙古。鞑靼和瓦剌之间的斗争,一直就没有停下来过。北元刚开始,黄金家族还能说得上话。可过了几代以后,瓦剌人担任了北元的太师,掌握了实权,情况就不同了。尤其是也先担任太师的时候,对蒙古大汗甚至有生杀之权。此后也先更是取代了黄金家族,自己成了蒙古大汗。为了免除后患,也先屠戮了绝大多数黄金家族的后裔。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瓦剌,是完胜鞑靼的。当然了,也先没高兴多久,就被手下人给做了。此后蒙古内部再次陷入各种混乱之中。直到黄金家族的后裔达延汗,再次统一了蒙古各部。鞑靼在明朝末年又大致分裂成了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和喀尔喀四部,其中的喀尔喀被称为漠北蒙古,因为其位于大漠,即戈壁沙漠以北。而另外三部则位于戈壁沙漠以南,所以被称为漠南蒙古。

公元1635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察哈尔部林丹汗去世后,皇太极俘林丹汗妻子,察哈尔部被征服。此后其属喀喇沁、土默特和鄂尔多斯诸部,亦尽皆归附,漠南蒙古为后金所统一。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漠南蒙古16部49个封建主,同满汉贵族一道共推后金国主皇太极为皇帝,漠南蒙古正式纳入后金即后来的大清版图。清初,漠北蒙古为喀尔喀蒙古部,清朝在入关以前已经与喀尔喀蒙古三大汗──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建立了联系。

瓦剌部也大致分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土尔扈特四部,因为其主要居住地位于戈壁沙漠以西,所以又被称为漠西蒙古。后来准噶尔部崛起,成为漠西蒙古的首领,其它各部都受其压制,土尔扈特部以及杜尔伯特部分西迁,进入沙俄境内。而准噶尔在统一漠西蒙古之后甚至还一度想连漠北蒙古也一并控制,甚至进入漠南地区追击逃亡至此的漠北喀尔喀蒙古部族。结果他的这种攻势反而迫使漠北蒙古也归顺了清朝。

而不久之后,在沙俄境内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沙俄的压迫,在其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中国。而在清朝灭亡之后,漠北蒙古,也就是外蒙古王公在沙俄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后来虽然几经波折,但最终外蒙古还是在1945年独立。但蒙古族的主体,也就是漠南蒙古以及漠西蒙古的大部始终是中国公民,所以现代世界上蒙古族的主体仍然生活在中国。现在国内的蒙古族里,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是漠南蒙古各部的后裔,而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则主要是漠西蒙古各部的后裔。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关于蒙古国的蒙古人,刚才其实已经说的比较明白了,他们主要是喀尔喀蒙古人。在蒙古国喀尔喀蒙古人占80%左右,当然也有少量的漠西蒙古(主要是杜尔伯特人)和漠南蒙古人。但蒙古国所有蒙古人口相加在一起,总数也不太到300万人,不到中国的二分之一。

而除了中国和蒙古国之外,另外俄罗斯境内也分布有大约90多万的蒙古人,他们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前文提到过的西迁的漠西蒙古族的一部,在渥巴锡带领土尔扈特东归时,他有一部分部族因为伏尔加河的阻隔没能回来,这些人后来在俄罗斯和漠西蒙古其它各部融合成了现在的卡尔梅克人。不过更大的一部分则是生活在俄罗斯和蒙古国交界地区的布里亚特蒙古人。而大家比较熟悉的唐努乌梁海,现在则叫图瓦共和国,但此地的图瓦人却并不属于蒙古族,因为他们一个是说突厥语的民族。

肃慎系

01.肃慎

肃慎是北方的先民,也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民族。也被称作“息慎”、“稷慎”,是东北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肃慎活动区域主要是分布大体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02.靺鞨

靺鞨,又称“靺羯”,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勿吉”,隋唐时写作靺羯(见“鸿胪井碑”)。辽宋时期恢复了最早的肃慎名称,但汉语中改译为女真或女直。

东边是大海,西部是突厥,南边是高句丽,北部是室韦(也就是蒙古)。当时的靺鞨有数十个部落,其中最大的有七个:粟末靺鞨(与高句丽相接)、伯咄部(在粟末部之北)、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拂涅部(在伯咄东)、号室部(在拂涅东)、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白山部(在粟末东南)。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其中,粟末部和黑水部最为强大。大唐贞观年间,黑水靺鞨因支持高句丽,遭到大唐军队的屠杀,之后势力衰微。公元722年,唐朝在黑龙江下游黑水靺鞨地区设勃利州,后来又在这里建黑水军,设黑水州都督府。开元年间,黑水都督府受营州刺史安禄山节制。唐朝时,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

03.渤海国

渤海国,既是一个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政权,也是唐朝的一个羁縻州——渤海都督府(忽汗州都督府),其国境北至黑水靺鞨、东临日本海、南与新罗为界、西接契丹,下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史称“海东盛国”。

渤海属于粟末靺鞨,女真属于黑水靺鞨。渤海灭亡后,人们又将靺鞨称为女真,其中黑水靺鞨改为“生女真”,意思为落后的女真;粟末靺鞨为“熟女真”,意思为比较先进的的女真。唐朝后期,渤海国国力开始衰微,于此同时契丹人开始崛起。唐亡之后,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破渤海上京,渤海国亡。

渤海国灭之后,其居民逐渐融入契丹、女真、汉民族之中,元朝之时,渤海人已被视为“汉姓八种”之一,渤海不复见于历史记载。此外,渤海亡国之后,还有一部分流亡进入朝鲜,而这也是现在韩国认为东北是其故土的依据之一,这一点其实和韩国号称继承了高句丽是一样的。

04.女真

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渔猎民族之一,他们一开始生活在北方地区(今天的黑龙江地区)。由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过着打猎放牧的原始生活,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当时的汉人有很大的不同。

女真亦为“女贞、女直或女真族”,这个民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人,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地名,南北朝时期称勿吉地名(读音“莫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至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到明朝后期这个民族仍然自称为女真,清朝时改为“满州族”,至今也有少数族群自称为女真族后代,他们认为与满族不同。关于“女真”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唐初。在中国历史上,这个偏居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曾经有过三次了不起的崛起:其中有两次威震中原,甚至消灭了强大的中原王朝;还有一次入主中原,主宰华夏二百多年,对近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次崛起

女真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一鸣惊人,是他们创建了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据史载,渤海国始建于唐朝,在公元698年,靺鞨人(女真人唐朝时的名称)大祚荣建立国家,自号震国。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渤海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依靠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

渤海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后来,随着另一支少数民族的兴起,渤海国逐渐走向没落,在926年被辽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兵灭亡,982年,辽国直接接管了所有渤海国的地盘和人民。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女真人第一次崛起对中原王朝影响较小,作为偏邦小国,渤海国与大唐联系比较多,除了向大唐进贡财物,也受到了许多中原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渤海文化。

第二次崛起

女真人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发力是在宋辽对峙期间。女真人被辽国统治管辖了一百多年后,随着辽国的衰落,女真人涌现了一位了不起的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于公元1115年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金国建立后,与北宋签定了“海上之盟”,开始向辽朝宣战,并于公元1125年灭亡了辽国,报了百年前被辽人灭国的仇恨。

因为北宋两次战辽皆败,未能完全履行“海上之盟”的约定,同时,女真人也看清了北宋外强中干的真实面目,随即撕毁了与北宋的约定,并两次南下中原,终于在1127年灭亡了北宋,制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祸”。金朝立国一百二十年后,随着蒙古人的崛起,受其欺负百余年的南宋又同蒙古人南北夹击,将其灭亡。

女真人的第二次崛起对中原王朝的影响十分深远,它直接消灭了尚在梦中的北宋王朝,挤压和刺激了中原文化,迫使中原文化大量南迁,同时,大量南迁的女真人也迅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金世宗与金章宗时,金国大力尊孔崇儒,修孔庙与创立庙学,并且推崇《尚书》《孟子》等典籍。金朝中期以后,女真人改汉姓、着汉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朝廷屡禁不止。但女真人还是传承了自己的语言,以及撒满文化。

第三次崛起

女真人在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崛起,是在明朝后期。蒙古人灭掉金国后,女真人四散于中原及北方各地,另有数支世居东北地区的女真后裔历经元明两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定势力。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族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分裂的女真各部,建立起后金政权,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割据辽东。后金看到明王朝政治日益腐朽,边防日益废弛,就一再向明朝发动进攻,占领抚顺等地。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改元天命。后来后金与明朝经过二十八年的拉锯战,终于在1644年,伙同明朝叛将吴三桂入关打败了刚刚灭掉大明王朝的李自成起义军,正式定都北京,建立清朝。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女真人的第三次崛起对中国的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因为其统治者身为少数民族,导致其统治思想特别狭隘和局限,清王朝建立后,在封建专制的汉文化影响下,满清统治者为了稳固其统治地位实施了有史以来最为集权的政治统治和最为封闭的思想禁锢,造成了中国在世界跨越发展的时候,仍旧固步自封,最后被动挨打的局面。应该说,近代中国的苦难、落后与满清统治者的狭隘是脱不了干系的。

秽貊

01.秽貊

秽貊或作秽貉是古代分布于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秽人和貊人的统称。貊族是东北古代民族之一,族系繁多,分布甚广。貊或称貉,始见于商周之时,春秋时多用“貉”。貊族是一支自先秦以来独立发展的北方民族集团,即“东夷”的一支,居东北方,后来的夫余、高句丽皆属此族。

公元前2世纪,秽貊族的一支在嫩江流域建立了槁离国。在古文献中槁离国又称之为高夷,也就是后来的高句丽。在秽貊族中夫余立国较早,发展较快,并且和高句丽、东夫余、百济等部族有着共同的渊源。

02.扶余

扶余人,是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古代民族,与秽貊族(又称“亳人”或“发人”)以及后来的高句丽人同源,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扶余人。扶余人,又作“扶余国”等,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后汉书·东夷列传》: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这个位置相当于今日中国吉林省。扶余族与汉族的交往最早。他们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中原,与汉族关系紧密,并且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据载,公元前2世纪初,汉武帝在东北一带设立玄菟等四郡后,扶余归玄菟郡管辖。连扶余王用的印章,也由汉廷发给。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夫余国的都城前期在今吉林市郊南城子,后期移至今吉林省农安镇。夫余国自汉武帝时即与汉朝建立了臣属关系,并接受西汉授予的印绶。西汉至两晋时期先后隶属于玄菟郡、辽东郡、公孙氏政权、曹魏、西晋、前燕和前秦等,长期朝贡于中原各代王朝。

据史料记载,夫余国始祖叫东明,建国后曾兴盛一时,到汉朝时夫余国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夫余国最强盛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满洲族的先祖)、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是当时东北亚地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夫余存在的600年间,开拓了松嫩平原,创造了比较发达的文化,史称北夫余,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的地方政权。是东北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古老的少数民族。

夫余国经过了它的繁荣时期,晋朝以后,夫余的西邻鲜卑强大起来。公元285年(晋太康六年),鲜卑族大破夫余,毁城掠人,夫余国只好东迁。次年在晋军支持下“还复旧国”。复国后,因在原夫余国故都之东部,所以又叫东夫余。东夫余在勿吉和高句丽等几个强大部族的包围之下,国势逐渐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勿吉攻取夫余,夫余王无力抵抗,率众逃往高句丽。从此东夫余灭亡。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曾经有一部分扶余人北渡松花江东流段驱逐了当地的索离人(索离本是扶余母族),在那里并建立了豆莫娄古国。

朝鲜半岛历史上著名的高句丽、百济都是扶余国的分支。秽与索离是夫余的祖族、母族;肃慎、邑娄、勿吉、韩羯、都与夫余人有亲缘关系。扶余的母族——索离国也在东北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与扶余人主体上一直南侵不同,索离人整体上是逐渐向北迁移。到金元以后,他们已经迁移到黑龙江以北的地区。到了清代,他们被满洲人称为“索伦”,是八旗铁骑中一支极其硬核的力量!

03.高句丽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古代东北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时代从西汉横跨盛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王国。它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今天东北地区到朝鲜半岛北部,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

高句丽政权的建立者是夫余人朱蒙,因治所位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故将国命名为“高句丽”。其都城三治两迁,初期都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公元3年迁至今吉林省集安,公元427年迁至今朝鲜平壤。

高句丽是从西汉开始就存在的一个靠近我国东北的边陲小国,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从公元598年,即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开始,至公元668年,即唐高宗总章元年为止,共70年,历四代帝王终灭高句丽。

◉高句丽脱胎于汉四郡

在汉朝进入朝鲜半岛之前,半岛先后属于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箕子,是纣王叔父,在商朝灭亡之后逃至朝鲜半岛建国;而卫满本是燕人,是在汉初逃至朝鲜半岛灭了箕子朝鲜。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出兵灭了卫满朝鲜,并在那里设立了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这便是“汉四郡”。公元前82年,真番、临屯二郡撤销,汉四郡变成了两郡,其中玄菟郡在我国东北,乐浪郡管辖朝鲜半岛北部。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建国,这便是“高句丽”国名的由来。所以,高句丽的建立,最初是在汉朝玄菟郡境内,地点就是我国东北沸流水畔之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之后,高句丽不断扩张,并与我国中原王朝时战时和。

公元3年,高句丽把都城迁到了“国内城”,今天吉林省集安市。此后400多年,高句丽的国都一直在国内城,虽然曾受到曹魏和慕容燕的两次毁灭者的打击,但之后又马上“死而复生”。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至平壤。此时的高句丽地跨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并占领了辽东,成为东北亚的一个大国,这也是隋唐攻灭高句丽的背景。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在古代,朝鲜半岛北部长期受我国中原王朝影响,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高句丽,莫不如此。但朝鲜半岛的南部不同,那里生活着三个部族: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新罗便出自三韩中的辰韩。

唐朝灭高句丽之时,朝鲜半岛是一个三足鼎立之局——高句丽、百济、新罗,史称“前三国”。这三国中百济与高句丽是盟友,新罗为了保命只能向唐朝求援。以此为契机,为了攻灭高句丽,唐朝便与新罗联手共击百济、高句丽。

公元660年,苏定方灭百济。公元668年,李勣和薛仁贵联合新罗灭高句丽。之后,唐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安东都护府,半岛南部则属于新罗。唐朝灭了高句丽后,共收编人口69万户。要知道,当年隋朝灭陈之时也不过才收编了60万户。人口自然不能代表一切,但却可以说明当时的高句丽绝非小国,从人口来看并不弱于割据江南的陈朝。

同时,高句丽灭亡之后人口并非全部归入唐朝,而是一分为三——唐朝、新罗和东北故地(后来属于渤海国),这一点也说明了当时高句丽可以算是东北亚的一个大国。当共同的敌人消失之后,唐朝与新罗的矛盾便凸现了出来:唐朝想要整个朝鲜半岛臣服,而新罗想要统一朝鲜半岛。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于是,战争爆发了。

但此时的唐朝面临的不止是新罗的威胁,还有刚刚崛起的吐蕃。公元670年,吐蕃大军攻入西域,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事实证明,即使强大如唐朝,也不能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于是,唐朝的战略重心开始西移,而新罗便乘机统一了朝鲜半岛,时间是公元676年。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唐灭高句丽是为新罗做了嫁衣裳。而新罗,是朝鲜半岛本土势力第一次统一朝鲜半岛。从此,朝鲜半岛脱离了我国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

◉高丽脱胎于新罗

新罗,因唐而兴,后来又和唐朝一起走向了衰落。

公元900年,后百济在百济故土建立;公元901年,新罗的地方军阀弓裔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故土自立为王,史称“后高句丽”。至此,新罗又萎缩至东南一隅之地,朝鲜半岛重现三足鼎立之局,史称“后三国”。

与此同时的中原,唐朝走向了灭亡,我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而朝鲜半岛便成了后百济和后高句丽的争霸场。

公元918年,后高句丽的将军王建发动政变自立为王,定国号为“高丽”,定都开京(今朝鲜开城)。

公元935年,高丽灭新罗。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公元936年,高丽攻灭后百济,第二次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所以,高丽脱胎于朝鲜半岛的新罗,但又建立于高句丽故地,与高句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点从国名也能看出来。因为,高句丽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已经改称“高丽”了。

◉高句丽与高丽

高句丽,是高氏高丽;高丽,是王氏高丽。

据我国的《魏书》记载:“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是公元398年,而这也是我国史书中第一次出现“高丽”之名,这里的高丽,指的便是高句丽。

之后的我国史书,无论《宋书》《梁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均称高句丽为高丽,杨广也好,李世民也罢,在史书上记载的都是“征高丽”。当时之人,自然不可能知道在高句丽灭亡之后还会出现一个高丽国,但也可以说明高丽原本指的就是高句丽,这也是王建用“高丽”做国号的用意所在。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但高句丽毕竟与高丽不同。高句丽源出我国东北的扶余人,其建国于我国境内,脱胎于汉四郡,极盛时期版图包括但不限于朝鲜半岛北部,同时也与卫满朝鲜一样是半岛的“外来户”。

高丽,源出于新罗,本质上是新罗的改朝换代,只不过借用了朝鲜半岛北部存在过的“高氏高丽”的国号。王氏高丽的统治范围只有朝鲜半岛,民族组成虽有高句丽遗民,但主体无疑是三韩人。

王建定国号为高丽,与我国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刘知远用“汉”做国号的目的一样,只不过是为了借250年前高句丽的名号来增加自身政权的合法性罢了。

今日“高句丽”和“高丽”之争,其实是因为随着现代国界的划分,高句丽这个我国东北古代的王国变成了一个跨国政权,所以高句丽的归属就成了争论的焦点。对于高句丽的问题,我国多持“多民族论”,认为高句丽属于我国东北的古代史;而韩国大多坚持“一族一国”,把高句丽作为朝鲜族的源头之一,认为高句丽属于朝鲜半岛的历史。

王氏高丽,存在了474年,于公元1392年被李成桂推翻,朱元璋正式赐国名为“朝鲜”。这474年对于朝鲜半岛来说非常重要。新罗、高丽、朝鲜,都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统一政权,但高丽之名后来传入西方,并成为了今日朝鲜的英语名称“Korea”的由来,而“高丽”也成为了朝鲜半岛的地缘标签。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综上,高句丽、后高句丽和高丽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高句丽,即高氏高丽,脱胎于汉四郡,由扶余人建立于我国东北,地跨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后来,唐和新罗灭高句丽,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占据了高句丽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新罗末年,后高句丽建立于朝鲜半岛北部的原高句丽地区,后来其部将王建统一朝鲜半岛,建国号为“高丽”,即王氏高丽,它脱胎于新罗。

【总结】中国历史辉煌上下五千余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完成到封建社会的过渡,中原汉族一直站在主流区域。无论是秦朝的新纪元,还是汉朝的大一统,甚至后续的隋唐盛世,都是汉族在中原地区大刀阔斧,大展辉煌。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演变史:溯本求源,其实都不是外人

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个民族所能实现的,除去占据主要位置的汉族以外,还有许多的少数民族,同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漫长的历史河流之中,也曾有他们的闪光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