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养生文摘 2024-02-07 发布于黑龙江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大概是1970年的时候,我们陆续搬进了新建的知青窑,在北京干部的指导下,知青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寺村原来有6个生产队,我们知青也分为6个小组,每个生产队有一个知青组,各组立灶开伙,平日里每个灶留下一个知青负责做饭。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我们的知青窑,左一是灶房,2010年回访时拍)

第二年寺村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把6个分散的小灶合并成一个大灶。成立大灶食堂以后,就一个管理员,一个炊事员,精简人员腾出劳力了。

大灶推举徐伦民为管理员,谢秀娟为炊事员。在徐伦民的安排下首先是把6个小队的所有粮食,油料等收拢在一起,将知青窑中的一孔作为仓库,专门存放知青的粮食。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糊泥巴的是我们当年的仓窑(当初没有糊泥,2010年回访时拍)

然后就是改造原有的农村土灶,改成“双轮马蹄形回风灶,”这个新型灶还是我和周华砌的,周华是在当地一个驻军部队学习的,这个灶很是新颖。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当年我和周华砌的回风灶,2010年回访时拍)

首先这个灶堂比较高,这样进风量大,给氧充足火力旺,在炉篦子上砌了一大一小二个圆圈,这二个圈的火焰出口相反,趁着泥还湿软,就把铁锅坐上去,这样双轮马蹄形回风灶就算落成了,沿着锅外与灶台之间用石板砌实,灶堂的炉门,是周华用硬木制作的,木门镶有一块玻璃,这样不用开门就可以看到炉堂里的煤火燃烧的情况。木门在一个滑道上左右推拉,很是灵活。打开炉门,用个特制小铲把敲碎的煤炭送进炉堂,炉门也是用来调节火力大小的,关上炉门,空气从炉堂下面吸入,火力大涨,打开炉门,空气走了短路,瞬间火苗就下来了,这个灶的特点是火力旺,好调节,还节省燃料。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自从用上这个双轮马蹄型回风灶,炊事员老转再也不用为灶火而着急了,记得有一次吃饺子,头锅饺子刚刚分派出去,第二锅很快又煮好了,可头锅饺子还没吃完,急得老转大喊,快点吃,饺子都饦了!大灶知青有好几十人啊。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当年我和周华砌的回风灶,2010年回访时拍)

每当使用这个灶的时候,灶房窑洞的窗户纸与灶堂一起发出哐哐哐哐的声响,路过知青窑的老乡,纷纷称赞道,看知青灶多“掘劲”,跟开火车一样!村里开现场会,都是借用知青这个灶来烧开水,用以招待参会人员。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大蒸屉还是周华从子长县买回的,这是一个双层笼屉,一锅就把整个知青的饭给做出来了。

知青灶实行饭票制,每个人的饭票多少是根据自己的劳动分配所得,这样鼓励多劳多得,同时也杜绝浪费。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当年知青灶使用过的饭票(笔者保存)

饭票可能是北京干部回京时采办的。

说到知青大灶食堂,不能不提管理员徐伦民,徐伦民也是我们一起来的知青,为人精明能干,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回京后的知青大聚会多是由他来组织,当然这是后话。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北京干部老盛,徐伦民与北京干部老茹

大灶食堂要管几十口子知青的一日三餐,一天早中晚三顿饭,尽量不重样,油米柴盐需要到距30里路的永坪镇上去采购。陕北地广人稀,干活往往要走10多里路,中午回不来,就需往田里送饭,一个村子一天不知道要分在多少地头,知青也随老乡走,有时一个地方只有一二个知青,这就需要面面俱到,否则耽误了送饭,会影响生产的。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自打成立大灶食堂以后,知青的生活有个保障,吃饭也有了规律,还定期改善伙食,陕北旱地以粗粮为主,白面很少,粗粮细作,就成了大灶最重要的任务。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在陕北,土地干旱贫瘠,打出来的粮食多是粗粮,这就需要动脑筋,来个粗粮细作,在陕北,玉米最多,玉米面北京人一般都是做窝头,老乡们初见都说熟不了,他们哪知道窝头下面还有个洞,蒸汽进去是可以把窝头蒸熟的。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发糕比窝头要好吃多了,即松软又香甜,制作相对简单,以后大灶基本上都是以发糕为主。高粮是必不可少的粗粮,做高粮米饭,更显得粗口难咽,徐伦民把高粮拉到永坪换回了高粮面饸饹,因换来的高粱面饸饹又细又很有韧性,不知谁给起了个名字,叫做“钢丝面”,倒也贴切。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虽然“钢丝面”没有其它面食可口,但比高粱面的其它做法要强多了。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陕北杂粮品种极多,光是豆类就十多种,各种吃法应运而生,什么剁面,嗑堗,压饸饹更是一种粗粮细做的好方法。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当年的知青自留地(2010年回访时拍)

大灶吃菜全靠知青自留地种,当时我记得种有大白菜,萝卜,豆角,南瓜等,南瓜是夏季主要菜,因为南瓜产量大,耐旱,好管理,另外每年生产队还会分一些土豆萝卜辣椒什么的,总之插队时期倒是没缺过吃菜。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那时陕北知青有个逢五学习日,北京干部说,学习日其实不光是学习,也是让你们休息一下,顺便整理内务。这一天,知青食堂往往要改善一下伙食,下午派几个女生去帮厨,包饺子什么的,男生就去自留地锄地,顺便把收获瓜菜带回来。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大灶成立初期,我们知青是每人每月需交一块钱,用来购买油盐酱醋及煤炭什么的。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当年我和同学参与修砌的猪圈(2010年回访时拍摄)

大灶食堂成立以后,就开始养猪,养猪有两个目的,一是改善生活,逢年过节可以有肉吃,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减轻知青家庭的经济负担,在陕北,我们知青往往干了一年的活,不但养活不了自己,还要倒贴粮钱,自己没挣到钱,只能找家里要。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自打养猪后,这笔钱就不用再交了,每杀一头猪,吃一半,卖一半,卖的钱用于大灶日常开销。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后来可能是觉得这样来钱有点慢,就学老乡养起了老母猪,等下了小猪,养成半大的“克朗”猪去卖,这样又多了一个收入来源,最多的时候,大小猪一共养了16头,我数过。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因管理有方,知青们在伙食方面得到保证,逢年过节还能杀猪吃肉,知青生活有了保障。每年探亲时还可以在大灶提取属于自己的那份口粮去永坪粮站兑换成全国粮票,从而部分减轻知青家庭负担。

1972年下半年,大招工开始了,北京干部招集大伙开会,说,这次招工,多数人都能走,剩下的人养不了这么多的猪了,从现在开始杀猪,吃完一头再接着杀,临走我们好好享受了一下自己多年辛苦的劳动成果。

怀念大灶食堂,我带走了几张饭票留作纪念。

插队往事——知青成立了大灶食堂

徐大益

2023年11月3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