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月二十八 太庙祫祭

 娄旭在玩儿 2024-02-07

今天是癸卯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
清朝时会于今明则一日举行祫祭

祫祭[xiá jì] 古代天子诸侯举行的

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合祭

祫祭
除夕前的正祭,一般由皇帝亲自主祭。与庙祀的相关活动有上庙号,荐谥号,时享,祫祭,奉祧,升袝,大禘等。皇帝去世后都要上相应的庙号和谥号,这是与庙祀相关的一个重要内容。时享是对宗庙的四时祭祀活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时享仪,时享时有亲王和功臣配享。祫祭是集合远近祖先神主在太庙进行合祭的活动,明初在年终之日举行,与四时祭祀合为五享,嘉靖十年(1531年)改为每年十一月中旬举行。明朝每三年举行一次,清朝改为一年一次。清朝的岁暮祫祭定于顺治元年,本来在除夕那一天,顺治四年改为除夕前一天或腊月二十八。


<礼记·祭统>有云 凡治人之道 
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 莫重于祭 ...
祭祀 古人信仰的重要表达方式
祭祀祖先又是最重要形式之一
古代帝王们更是特别重视祭祀
每年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

除夕前最重要的正祭即为祫祭
即合祭列祖列宗 多由皇帝主祭
明朝每三年一次 清朝一年一次
皇帝们通过在太庙中祭祀祖先
表达慎终追远 祈先祖荫庇眷顾
为清宫春节最重要的礼仪活动

祫祭礼仪极繁杂 为了当日仪式
之前就会进行很多的铺垫活动
当天日出前 牌位摆于太庙前殿
祖宗牌位的摆放顺序极为讲究
中央位置为努尔哈赤之前四祖
太祖至乾隆帝后依次分列两侧
这些神位已经将朝南正面占满
嘉庆后的神位只能在东西两侧

祭祀仪式分为初献亚献和终献
最后将祝案上的太牢-猪 牛 羊
以及丝帛等祭品送至燎炉焚化
祫祭方告礼成 皇帝才起驾回宫
亲临祫祭最多的是乾隆 共59次

祫祭仪式主要在太庙的前殿进行

此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现建筑主体为嘉靖二十四年复建
大殿面宽和太和殿一样都是11间
但总长度比太和殿还多出4米多

殿外三重台基以汉白玉石栏环绕

殿内原供木制金漆的神座及供器


殿顶饰浑金旋子彩画和浑金天花
大面积贴金 使其显得金碧辉煌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 是大殿的木头
殿内68根大柱及主要结构皆楠木
甚至还有说法 大梁为沉香木制成



楠木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

因为其特性是水不能浸 蚁不能穴

所以古时多用作建筑 牌匾或棺木

明以前宫殿及重要建筑多用楠木

正因为如此大量的采伐使用楠木

尤其明朝因大兴土木而过度采伐

大型木料至嘉靖时期已基本采尽

清朝再建大殿 只好另寻它木它法

太庙大殿成了楠木巨构的最后绝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