祫祭[xiá jì] 古代天子诸侯举行的 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合祭  除夕前的正祭,一般由皇帝亲自主祭。与庙祀的相关活动有上庙号,荐谥号,时享,祫祭,奉祧,升袝,大禘等。皇帝去世后都要上相应的庙号和谥号,这是与庙祀相关的一个重要内容。时享是对宗庙的四时祭祀活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时享仪,时享时有亲王和功臣配享。祫祭是集合远近祖先神主在太庙进行合祭的活动,明初在年终之日举行,与四时祭祀合为五享,嘉靖十年(1531年)改为每年十一月中旬举行。明朝每三年举行一次,清朝改为一年一次。清朝的岁暮祫祭定于顺治元年,本来在除夕那一天,顺治四年改为除夕前一天或腊月二十八。

祫祭仪式主要在太庙的前殿进行 殿外三重台基以汉白玉石栏环绕 殿内原供木制金漆的神座及供器 
殿顶饰浑金旋子彩画和浑金天花 大面积贴金 使其更显得金碧辉煌 
楠木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 因为其特性是水不能浸 蚁不能穴 所以古时多用作建筑 牌匾或棺木 明以前宫殿及重要建筑多用楠木 正因为如此大量的采伐使用楠木
尤其明朝因大兴土木而过度采伐 大型木料至嘉靖时期已基本采尽 清朝再建大殿 只好另寻它木它法 太庙大殿成了楠木巨构的最后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