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烽火碧连天,海陆大地战旗飘

 汕尾银华 2024-02-07 发布于广东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它是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创建,从19275月第一次起义开始,至193311月底海陆惠紫苏维埃最后一个营地被敌人攻陷,前后坚持武装斗争七年。彭湃、张威等革命先驱在这里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军队建设、武装斗争贯穿于整个海陆丰根据地史。在八一建军节前重温这段历史,以表达对革命前辈的崇高敬意。

彭湃创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积极发展红色武装。从1922年发动农运开始,至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海陆丰已发展中共党员4000多名,占当时广东省党员总数的44%;其次是抓武装建设,实行三级兵役制,即创建农军(后称赤卫队)县大队、区中队,和各村不脱产的武装组织,还有妇女参加的粉枪队、少年先锋队等。一寸山河一寸血,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靠革命先驱浴血奋战打出来的。后南昌起义部队和广州起义部队在海陆丰会师,壮大了革命武装的力量,开疆拓土,四处征战,红色版图一度发展到海陆惠紫、普宁、揭阳直至汕头的潮南区共13个县(区)。除周总理外,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贺龙、刘伯承、聂荣臻、徐向前等四位在海陆丰征战过,其中徐向前在海陆丰征战时间长达一年多。在广东省党史研究室核准的红色革命遗址中,有海陆丰人民自卫队石洲岭战斗遗址、捷胜战斗遗址、洗鱼溪战场旧址、罗輋战斗遗址、神冲村红二师攻打陆城指挥部旧址、红四师作战指挥部(华侨北坑村)等多处战斗遗址。

最壮烈的是洗鱼溪阻击战,1928229日,敌11师副师长余汉谋率三个团的重兵从紫金方向进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当日清早,陆丰革命武装含红四师六个连、县大队、一区、八区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约一千人的队伍从陆城出发,欲收复被敌战领的大安、河口等镇。队伍挺进至洗鱼溪圆山时与敌人遭遇,战斗打响。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保卫身后的苏维埃,红军战士顽强战斗五个小时,至中午一点多钟,弹药耗尽,被迫撤出战斗。是役,我军牺牲180多人,损失枪支120支!这场战斗之后,革命武装撤离县城,直至解放战争胜利。

徐向前带领红四师在海陆丰奋战一年有余,随着敌重兵步步紧逼,作战环境逾发艰险。中央派巡视员来到红军驻地了解情况,徐帅不服气,表示要在这里坚持斗争,说,山里的野菜还有得挖,我要继续在这里坚持战斗。但中央评估海陆丰的形势后,决定将红二师、红四师的官兵撤出去。这些官兵出身于军校或教导团,政治立场坚定、军事素质好,是我军的宝贵财富,不能在这里作单兵使用。于是专门成立了撤兵委员会,有计划、分批将二师、四师的官兵转移出去。二师是南昌起义部队改编,来时近1300人,最后仅140人撤出;四师是广州起义部队改编,来时超1300人,撤离时不足200人!很多优秀的战士长眠在海陆丰大地上,有些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解放后,徐帅撰写了一篇当年在海陆丰战斗的回忆录《奔向海陆丰》文中写道“……经过多次战斗之后,部队的人数一天天减员。敌人的“围剿”日益凶猛。到一处烧一处,到一村杀一村。凡是红军住过的房子,他们都烧掉;凡是与红军有过往来的人,他们抓住就活埋、杀死。我军为了保存最后的一部分武装,只好又从三坑撤退到海丰的大安洞、热水洞一带的山区里,配合当地的游击队打游击。

人民永远和红军一条心。山下的青年、老人和妇女时常冒着生命的危险,往山上送粮食。有时粮食接济不上,战士们下河抓小鱼,到山坡上找野菜充饥。冬天,没有住的地方,就自己割草盖房子;没有被子盖,便盖着稻草过夜。敌人每到山上“围剿”,一定把草房放火烧掉,可是等他们走后,我们又盖起来。东山烧了西山盖,西山烧了南山盖。正像唐代的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所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年轻的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顽强地斗争着。

这篇回忆录发表后不久,外孙女出生,按当地风俗,要姥爷给她起名。徐帅就给她起名“陆丰”,熊陆丰,以示不要忘记在陆丰的那段峥嵘岁月,不要忘记与海陆丰人民并肩战斗革命情谊。

红色海陆丰,血铸的丰碑。不仅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同时接应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两支部队,营救周恩来、贺龙等一批将领安全转移至香港。在中国建军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志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