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浓浓的旧京风情!这条街竟藏着这么多故事

 凡乐仙缘 2024-02-07 发布于北京
浓浓的旧京风情!这条街竟藏着这么多故事

原标题:德胜门之700年沧桑

从钟鼓楼到德胜门,虽不过为京城一隅,但无论是在这里已巍然耸立数百年的鼓楼、钟楼、德胜门箭楼,还是曾经的北京城最古老的商业区、旧京城大型“果品批发市场”果子市,以及流传至今的铸钟娘娘庙和铁影壁的动人传说,都让这条因地理环境形成的斜街——鼓楼西大街充满了浓浓的北京风情,更让我们感受到北京城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曾经走过的沧桑岁月……

铁影壁与德胜庵

很多北京人都知道北海公园溦观堂前立有一座酱色雕刻影壁,这就是因其颜色似铁而被称为“铁影壁”的京城著名古迹。而追寻起来,这座铁影壁仍然系出鼓楼至德胜门一带。它是 1946 年由位于鼓楼西大街的铁影壁胡同19号德胜庵内移至北海公园的。

铁影壁胡同呈曲尺形,南端临鼓楼西大街。德胜庵坐北朝南,又称护国德胜庵,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再往远追溯,铁影壁则造于元代,最早也不是立在德胜庵,而是立于德胜门外龙王堂。原来,早在元代就有一个传说,过去北京风大沙多,是由风婆和云童作祟。为了帮助人间治风沙,有两条龙变成了老翁和老婆婆,并制服了风婆和云童,天气也终于变晴朗。人们为了感念消除风沙灾害的龙神,就铸了一座铁影壁,并在铁影壁两面各雕刻一条龙,立于德胜门外龙王堂。

浓浓的旧京风情!这条街竟藏着这么多故事

但是到了明朝初年北京城南移后,风沙又大了。人们想准是铁影壁离城远了,于是又把铁影壁移到了城里德胜门内的德胜庵,作为镇物一直立于德胜庵内近 400年。铁影壁高1.89米,长3.56米,质地为中性火成岩,其顶部出檐飞角,正反两面各雕一只狻猊踏于波浪之上,狻猊是传说中的猛兽,也在民间传讹为龙。后来又找到了铁影壁的石座,现在北海公园溦观堂前历经几百年风雨的铁影壁依旧完整如初。而位于鼓楼西大街北侧的德胜庵则早已改为民居。

旧京城最大“果品批发市场”之一

始于明代的德胜门里丁子街东南至府夹道的果子市在清朝时就已成为京城有名的果子市,并以当年京城三大果子市之一的“北市”著称。

其主要经营北方干鲜果品,如桃、杏、梨、枣、花生、瓜子、核桃、栗子、瓜类等。现在想起小的时候,虽然当时年龄太小没有去过果子市,但脑海里一直有德胜门果子市的美好回忆。因为总忘不了母亲经常从德胜门为我们买回一袋袋的北京小香梨。小香梨酸甜可口,我们都很爱吃。往往是一小面袋香梨第二天就被我们几个孩子“消灭”得连核都不剩了。母亲经常去德胜门果子市买一袋子,是因为那里的价格便宜。现在想来,肯定就是“批发价”了。而据果子市附近老居民回忆,当年果子市确实规模宏大,热闹非凡。每天都可以看到集市上拴在路边载满了驮垛的毛驴,这个充满了老北京风韵的京城早期果品“批发市场”,其繁荣之势绝不亚于如今的北京大型果品市场,而其独具的京城韵味,却让当今的果品批发市场无可比及。

浓浓的旧京风情!这条街竟藏着这么多故事

德胜门内大街果子市丨老照片

据当年《新民报》报道,每天天一亮,果子市店铺就开始营业,十点钟到达高潮。所有鲜果局果摊,街头叫卖的小贩,都汇集在“南”“北”两市,每个果店都持有政府发给的“官帖”(即执照)。“官帖”内规定经营某种果品,如桃杏帖、栗子帖、西瓜帖等。贩运果子的商人把果子运到果行,果行经手定价过秤,再转卖给市内的经销果子的商店(俗称果子局)和个人商贩。

果行从中抽取佣金。果店门前都用头号筐箩,分装各种果品,五光十色,陈列在街的两侧。货物基本不零售,果子起码要五斤以上,柿子起码要百斤。买果子的人,看好果子,问好价,到柜房先交钱,柜房给你一张纸条(内行叫“写帖儿”上写某种果、数量和收款数目),凭这纸条,到果摊上,交给手不离秤杆的卖货人后方可得到果子。另外在果子市买货,按规定,是不准下手挑拣的。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北京成立果品公司,热闹的果子市也就随之取消,而今那一带只剩下果子市胡同名了。

名人与民居、经典院落

鼓楼后身有一条叫豆腐池的胡同,看似普通,却为我们演绎了一段不普通的历史。这就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当年曾在豆腐池胡同居住过的一段故事。在豆腐池胡同15号,有一座两进院落的小型民居建筑,是当年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先生的故居。院子南北不超过30米,东西宽约12米,坐北朝南,大门开在南墙东侧,前院有南北房各3间,南北房之间有一段隔墙,中开四扇屏门,靠东墙又一棵枣树,后院有北房4间,房屋形式全是北京最常见的硬山合瓦清水脊屋顶。

1918年6月,杨昌济(怀忠)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即迁来北京。于是,在北京东城鼓楼后的豆腐池9号(现改为15号)的院门上,钉上了“板仓杨寓”的铜质门牌,外院北房是杨昌济先生和女儿杨开慧的住房。

浓浓的旧京风情!这条街竟藏着这么多故事

杨昌济先生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1913年春——1918年夏)的伦理学教师,是一位进步学者,也是毛泽东青年时期最敬佩的老师。他对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影响也最大。当时他对年轻的毛泽东和蔡和森非常器重,他常对人讲,“毛、蔡将来必然是中国的栋梁”。杨昌济来到北京后,当时为领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毛泽东和蔡和森也曾居住在豆腐池15号南房靠院门的单间里。后来,毛泽东在北京大学任图书管理员时,还经常到豆腐池拜访杨昌济先生。还有邓中夏、李大钊,他们经常共聚杨寓畅谈国际国内大事。杨开慧也经常旁听,并从此和毛泽东建立真挚感情,共同走上革命道路。

相比于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豆腐池胡同15号,文化名人梁漱溟住过的铸钟胡同则显得简陋破旧了许多。铸钟胡同是坐落在鼓楼西大街东口路北一条正南正北狭窄的小巷,走进铸钟胡同,两旁是很简陋的宅院,大部都是墙垣式门楼,走不多远,胡同便有了小弯折,然后再弯折。胡同很窄,最窄的地方连两辆自行车都不能并排通过,脱落了青灰的院墙上已露出了残缺的老砖,还有低矮的房子,也没有什么树木。

就是这样一条破旧的胡同,“文革”以后,梁漱溟先生居住了大约7年。当年他居住的两间小房,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找到。有人说是在胡同16号,也有人说是在41号,正好是一南一北,却已是不能证实。但无论怎样,这里的简陋都证明了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因为也是在这条胡同里,梁漱溟先生写下了那部著名的《人心与人生》。

浓浓的旧京风情!这条街竟藏着这么多故事

与豆腐池和铸钟胡同的民居相比,钟鼓楼至德胜门一带还有一座经典别致的院落,这就是坐落在小石桥胡同24号的竹园宾馆。竹园宾馆内既有古朴典雅的中式院落,也有新式听松楼等现代建筑。如此优雅不俗的环境自然也会让人想起不同时期曾经在这里居住的两位名人。一位是这所建筑最早的主人,即清朝末年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当 24号的院子是花园,他的住宅在东侧,也称“盛园”。另一位曾经在这里居住的名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这里原有两座花厅和长廊,还有一座假山。庭院北部建有一座二层小楼,为董必武起居办公会客之用。光阴荏苒,如今这里已经变成“竹园宾馆”。虽然东院部分建筑已拆除改建,但整个建筑仍不失中国传统民族风格,所以非常受各界人士尤其是外籍宾客的欢迎。

一条斜街寺庙多

寺庙多,也是钟鼓楼到德胜门一带地区的特色。据老居民讲,解放前这一带的寺庙曾不下几十座。如今虽然很多寺庙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无迹可寻,但仍然还可以看到几座规模较大,又基本保存完好的寺庙。

首屈一指当数位于鼓楼西大街149号的关岳庙。这座庙原是清朝醇贤亲王庙。1890年,即清光绪十六年,道光皇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去世后,光绪帝发布上谕决定为奕譞建庙、立祠并修墓,后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成。虽然有关资料对关岳庙曾有“坐北朝南,分三进院落,其中中院又有东西跨院……屋顶绿琉璃瓦黄剪边,彩画为大点金旋子彩画龙锦枋心,天花彩画金游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和井亭、值班房、官员房、看守兵房等建筑。建筑面积约3000 多平米……”等较为详细的记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建于清朝末年的醇贤亲王庙建成后一直没有“入祀”,而是到民国三年(1914年),由北洋政府在该庙后寝祠塑关羽、岳飞像后,才开始了对关羽和岳飞的祭祀,从此,醇贤亲王庙就称为关岳庙。

此后,关岳庙在1939年日伪时期曾被当时的“华北临时政府”改为武成王庙,原来的关岳殿也改为伍德堂。新中国成立后曾是西藏自治区达赖喇嘛驻京办事处,后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如今,这座曾被附近很多居民称作“达赖府”的关岳庙,已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而无论是它那绵延壁垒的红墙,还是它高出地面很多的朱漆大门,无疑都为仍然保留着浓郁北京风情的钟鼓楼斜街增添了许多古朴和典雅。

浓浓的旧京风情!这条街竟藏着这么多故事

拈花寺丨图源网络

此外,坐落在大石桥胡同61号的拈花寺规模也很大。虽然被某单位占用,但除中路和西路的大雄宝殿拆除外,基本保存了原来的格局。拈花寺最初叫千佛寺,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为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司礼太监冯保秉承孝定皇太后命创建。寺中后楼下层为念佛堂,上层为千佛阁,阁内有明代铸古铜佛“毗卢世尊莲花宝千佛”,由于古铜佛底座如莲花,周围的千朵莲花上有千佛旋绕。千佛大小一样,高4寸左右,因此而得名千佛寺。寺中大雄宝殿内有古铜罗汉像 18座和24座诸天像。殿前两座碑立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碑文记载了千佛寺的兴建和殿内所铸铜像之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千佛寺奉敕重修,并由此被赐名拈花寺。后来大雄宝殿内部分铜神像分别移到了白塔寺和法源寺。1926年——1946年,拈花寺曾开办拈花寺小学,招收的对象是各寺庙的幼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宗教和国文,学制为二年。这期间,军阀吴佩孚于1940年病逝后曾停灵在拈花寺的东菜园内,并在新建灵房前檐悬挂“武圣祠”匾额。2009年,拈花寺藏经楼配楼曾遭遇一次失火。另有消息报道,被占用几十年的拈花寺之腾退工作已经落实。相信经过修缮的拈花寺,必将以更加完好的形象展示于钟鼓楼斜街之域。

这一带同样和拈花寺基本保存完好,并被定为北京或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寺庙还有万寿弥陀寺、寿明寺、双寺等。而如果你徜徉在这一带大大小小的胡同中时,仍然可以看到不少和前面提到的金炉圣母娘娘庙一样早已成为民居的规格不等的庙宇。无形中,更让人感受到北京胡同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历经的沧桑岁月……

京城最古老的城门——德胜门

老北京素有“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之说。这自然还要从明初大将徐达攻打元大都城说起。明洪武元年(1368)徐达攻取大都。元顺帝从城北健德门出逃。过后没多久,元王朝彻底灭亡。据说为庆祝胜利,遂将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当时元大都地域辽阔,但北部疏旷。为了防御北窜的残元势力南扰,明政府将大都北墙南缩5里,在今北二环路重建一道北城垣,同时建两座城门。即东边的安定门和西边与健德门相对应的德胜门。从此德胜门的名字不仅正式保留下来,而且成为部队将士出征的“军门”。

古的一个部落瓦剌人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披上甲胄,驻营于德胜门外,率领军民迎敌。砍杀了铁颈元帅,也先的弟弟孛罗也被明军的神炮轰死。于谦因为出征德胜门保护北京城,成为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开始大规模修缮北京城门城墙。后在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再次大规模修缮。德胜门箭楼即同时建成。所以,德胜门也如同北京的其他城门,有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包括城楼、箭楼、闸楼、瓮城。

浓浓的旧京风情!这条街竟藏着这么多故事

德胜门箭楼及瓮城残垣丨老照片

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德胜门城楼和箭楼都曾多次修建。民国十年(1921), 因梁柱糟朽, 北洋政府将德胜门城楼拆掉,卖给木材商人,以补发官署欠饷。后来,为通环城铁道,又拆掉瓮城及闸楼。1969年修建地铁,拆除德胜门城台及城墙。今存德胜门箭楼,是在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京师大地震遭到严重毁坏,后落架重建而成。1951年,国家修缮了已经残破的德胜门箭楼。1979年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重修。1982年,在此设立了德胜门箭楼文物保管所,终于使历时500余年的德胜门箭楼重放异彩。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如今,北京城早已踏着现代化的步伐跨进21世纪。但历史的长河却永远留下了钟鼓楼的声声鸣响,留下了走出德胜门楼“军门”抗敌将士的军威,留下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领袖的足迹……正是它们铸就了鼓楼-德胜门 700年沧桑的历史,更为古老的北京城增添了一抹具有深邃文化底蕴的光彩。

作者丨李娟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