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教龄,首次回眸;万千回忆,一点思考

 好梦2017 2024-02-08 发布于广东

图片

2024年1月29日,农历癸卯年腊月十九,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我跟自己的第一届学生重逢了!
2013年10月30日,我加入深圳学而思,成了一名数学老师。我带的第一届学生,从三年级寒假带到六年级毕业。2023年,他们大部分都参加了高考,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而这一年,我的教龄刚好满十年。他们是我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唯一一届数学学生——2017年,我转教语文了。
所以,这场重逢,怎能不让人激动?

图片

我很感谢群里的家长们,还愿意让孩子跟一个小学课外班老师联系;我很感谢到来的孩子们,还愿意见见我这个见过他们太多“黑历史”的小学数学老师。

定好了再见的日子,我就开始热切地期盼这一天。心情从激动、期待逐渐变成紧张、担心:我习惯了跟小学的孩子交流,在他们面前,怕不会显得有些幼稚吧?我不知道该跟大学生该聊什么话题,见面会不会尴尬?当年的小姑娘,现在都出落成大美人了,当年被我揪耳朵的小捣蛋,现在都比我要高了,见面后,我会不会手足无措?

图片

在紧张的期盼中,这一天悄然来了,甚至让我有点猝不及防。有一个大男孩儿,现在是家里的带娃中坚,负责带妹妹上数学课,刚好顺道来看我,于是留下这一组表情包作品:

图片

虽然照片很糊,好在我演技出色,一组表情完美体现一个“有趣”老师的“疯采”,我喜欢,哈哈。
刚下课的我,赶紧拿出手机准备招待同学们——下单点外卖,披萨 烧烤 奶茶,紧张的心,颤抖的手,希望年轻人喜欢呀!
吃吃喝喝过后,人也基本到齐——一共来了十八个同学(有一个提前离开)——激动啊,又可以开一个班啦!
上课第一件事,先做一段自我介绍。所谓自我介绍,就是把之前没跟他们吹过的牛,补吹一遍;之前没敢说的秘密,统统说出来——
图片
比如,孔老师也有值得吹牛的历史:大三拿了国家奖学金,大四拿了郭沫若奖学金——中科大本科生的最高奖,毕业时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大学毕业生,之后“保送”香港科技大学直博……
比如,他们其实是我的第一届学生,我那时候其实是个刚毕业的新老师,虽然长得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比如,孔老师是个辍学生,港科读博一年后休学,去学而思当了老师后,就再也没回去——一入教培深似海,从此学位是路人……
再比如,孔老师也曾经早恋,初三就谈恋爱了,但是肺腑之言是:谈恋爱确实影响学习!当时我从初中全校第一掉到了十几名……

图片

说完自己,开始聊孩子们。最让我触动的时刻来了。

图片

你对现在的大学生活满意吗?他们答,基本满意吧。但说着说着,不满意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开会各种形式主义,社团活动也都是搞形式主义,没有意思,没有意义……似乎只有网络游戏,能让他们觉得值得投入……
有一个同学,对高考的结果不满意、对现在的大学不满意,妈妈很是担忧,希望我能引导一下孩子。我跟孩子分享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我初中同学,高中校友的故事。他高考失利,考入了云南还是贵州的某个大学。去学校报到以后,据说是被学校的破旧衰败震惊到了,第二天就卷铺盖走人,回老家复读了。后来,他考进了大连海事。这个同学,我很敬佩。不满于现状,就敢于改变,勇于放弃,是个了不起的人。
第二个,我的高中同学,大学校友的故事。这位同学高中时代成绩非常好,高一高二一直是全校第一名,无人可以撼动;高三大部分时间第一,偶尔是第二,依然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目标一直都是清华。然而,高考时他却发挥失误了,甚至没我考得好(我平时考试从没超过他过),最后我们一起去了中科大。在科大的四年,他很能折腾,前后读过三个专业(给母校打个广告:科大换专业很自由,只要你成绩不要太差,基本都支持你换专业)。最后,他毕业时保送了清华读博,最终还是圆了清华梦。现在他在华为工作。这位同学的折腾精神、不服输的精神,让我由衷敬佩。
分享了两个故事,对那位同学有帮助吗?我也不知道。但那位同学跟我交流的表现,确实让我挺纠结。
他不满足于目前这个学校,我劝他大学好好读书,争取保研到外校,或者自己考研到更好的学校,他却总说自己卷不过同学,说同学都是什么河北衡水、山东河南的,卷王之王,他卷不过……我劝他,这么卷的学生,也就考进这个大学,说明资质也就一般,卷的水平未必多高,咱未必不如人家,但他好像极度不自信,也不肯信我……
看着鼓励不了他上进,我又劝他,那就接受这一切,拥抱这一切,让大学过得开心一点,幸福感强一点,做点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儿。他又吐槽,学校的社团活动都是形式主义,没什么意思,没什么意义,也没有价值。我就问,是真的没有价值,还是你自己没有真的投入呢?由此又问出,原来在他们同学看来,社团都是为了“刷履历”的,是为了保研或者申请奖学金加分的……果不其然,都是这么功利的目的去做,怎么可能真心投入,做出成绩,找到价值和意义呢?
我忍不住又跟他分享了我大学的社团经历。我最难忘的社团经历就是在科大芳草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特教部的工作。从大一开始,学期中的每一周,我都会去合肥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志愿服务,给那里的盲人孩子读书,给聋哑学生辅导功课,或者单纯陪他们玩儿。大二,我还担任了特教部的部长,带领更多人去那里参加志愿活动。这个“特教”活动我坚持了四年,没有间断。除此之外,我还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参加给白血病患儿募捐筹款的活动(为此还剃了一次光头),带特教学校的聋哑学生参观科大……
参加这些志愿活动的时候,我有想过它们将来可以给我申请奖学金加分吗?没有,从来没这么想过。我只是单纯觉得这个事儿有意义,值得去做,我愿意去做,应该去做,而且做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后来这段经历对我有帮助吗?应该是有的,我拿郭沫若奖,拿安徽省优秀毕业生,这段志愿服务经历应该都是加分项。但我认为,这段经历最大的价值,是让我发现,我很擅长跟孩子们交流,我跟孩子相处时会很开心。也许正是这段志愿服务的经历,无形中促使我在退学择业时,选择去做老师。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这也许就是“无用之用”吧!做选择的时候,如果不那么功利,更尊重自己内心,也许会更快乐,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的路。
不知道讲的这些,会不会对他有所启发。
回到见面会。
在问到对未来有什么想法/打算/规划?他们则整体表现出迷茫、焦虑,甚至所谓的“躺平”心态。有的说,我上这个XX海关大学,就是奔着以后准点下班去的,只想做一条咸鱼,没什么追求;有的说,我就想毕业后找一份工作,但感觉找工作很难,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有的则吐槽,现在找一份实习都很难,打趣说孔老师这里能不能开实习证明……
聊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挺困惑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在大一的时候就这么迷茫、焦虑,我在大学时似乎没想过这么多——我那时候什么都不想,只知道学习、社团、玩儿,没想过工作,没想过未来,也没有焦虑……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帮助他们。
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所有人的想法都是:怎么找一份实习,怎么找一份工作……没有人会跟你讨论,我喜欢做什么,我想要做什么,我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人说我要搞国防,铸剑为国;没有人说我要搞芯片研究,突破封锁;没有人跟我说,我要环球旅行……也许,是他们不敢说?羞于说自己的理想,因为太幼稚?
我就觉得,挺失落的。我忍不住想: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当前教育的问题?只有功利的目标——好好读书,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过好日子;没有诗和远方——不尊重兴趣,不能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不能有不务正业的爱好……
我给他们分享了我人生的几次选择,不知道会不会对他们有所启发:
第一次,高中文理分科。我想学文科,但妈妈坚持要我学理科,理由很简单:学理科才好找工作,才能有出息,对一个农村人来说,尤其如此。加上我身在理科实验班,班主任老师也不肯轻易放人,最后,我算是被迫选了理科。总结起来,这次的选择是:被迫选择,随大流。

图片

第二次,选大学。高考结束,我是县理科总分第3,安徽省理科排名199名。在安徽省,这个成绩基本属于清北不用想,其他随便挑。我几乎没怎么想,就跟同学一起报了中科大,理由很简单:安徽人心中,中科大地位是崇高的,除了清北就是中科大;读大学是为了将来有出息,读了中科大,就业不用愁;科大在合肥,不是大城市,读书花钱应该不会太多……后来,我们学校除了第一名去了清华,剩下五个扎堆去了科大,我跟同桌差一分,一起进科大,在科大还同系,住对门……直到我跟科大都签约了,保证录取了,班主任才说,我以为你会选复旦……我才想起,我曾经想学文科。梦想是什么?跟生存比起来,那根本不重要——也许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总结起来,这次的选择是:无脑选择,随大流。
图片
第三次,毕业的出路。本科毕业后工作是我从来没想过的……在科大,似乎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最牛的学生基本出国;次一档的保研,保中科院的研,保外校(基本清北)的研,保本校的研;似乎只有成绩最差的、在学校混不下去的才工作(实际肯定不是都如此,也有很优秀的同学直接工作,没有贬低工作同学的意思,只是描述当时的一种所谓的传统)。我大学成绩不错,大二开始基本就是系第一名,所以也随大流,准备出国,甚至还去北京上了新东方的GRE班。但是,我对出国并没有什么执念,我对学术研究根本没有什么热情,只是随大流。后来,母亲觉得出国太远;女朋友也有了,觉得出国不靠谱,我很快就放弃了出国的想法。后来香港科大跟科大有合作,可以推荐读博(类似保送吧),我就参加了,然后毫无悬念地拿了港科的博士录入通知书。总结起来,这次的选择是:无脑选择,随大流。
第四次,从港科退学。前面说了,我对科研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我对工程学的东西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大学成绩好,完全是刷出来的,就是考试的分数看起来不错,实际没有一点热情。这个问题,到了读博阶段,暴露得非常明显。我的导师是一位IEEE Fellow,是比较牛的,但是他带学生非常多,管理就比较松,指导相对也比较少。在这种状态下,对科研完全没有热情的我,就感到很迷茫,没有动力,整天打游戏、看闲书,混日子……混了一年,自己内心很愧疚,但又无力改变。后来我母亲生病,被老家莆田系私人医院骗说是癌症,我赶回家,陪她去郑州检查,最终证明只是小问题,一个小手术就能搞定。但在陪她住院的一周里,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我要退学,去工作。当时母亲刚好50岁,我23岁,我就想,人50岁就要担忧死的问题了,我23岁,已经过去一半了,还有一半的生命,我不能再浪费了。但是这个决定,我没有跟母亲讲,因为她毫无疑问会反对。回到香港,我就跟导师谈,要退学,导师建议我转硕士,不读博,无论如何要拿一个硕士学位,也被我拒绝了。最后,我听导师建议,申请休学,停一段时间,考虑好再回来。我发了休学申请邮件就走了,因为我没想过再回去。总结起来,这次的选择是:我第一次独立做选择。

图片

第五次,从教数学转教语文。我很幸运,退学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我当老师完全是偶然:理工科毕业,不喜欢搞技术,能干什么呢?我也不知道。刚好有个同学在学而思,就推荐我加入进来。选择进学而思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学而思是一个上市机构,教培行业的翘楚,当时还感觉这名字挺山寨的……加入学而思后,我很快成为一名受家长认可的数学老师,那时候我的班也是一难求。我在小学数学组,也成为比较受领导关注的骨干员工。2016年5月,深圳学而思准备开语文学科。当时全校没有语文相关的人才,经常在论坛写帖子、写文章运营微信公众号,被领导认为文笔不错的我,就被选中负责语文学科。领导问我想不想教语文,我考虑了两天,答应了。其实在课外培训领域,语文的地位肯定远远不如数学,我又不是中文专业科班出身,选择教语文风险很大。我答应的原因,还是内心那个文科梦的觉醒。教语文,就要学语文,边教边学,多好啊!就是出于这种想法,我转做了语文老师。现在,我教语文教得挺开心的,我很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转科目的选择。总结起来,这次的选择是:我出于自己内心的兴趣和热爱,做出了选择。
我真的很幸运,两次独立做选择,都选对了(至少目前如此,我没有后悔过)。所以,我希望上面分享的选择经历,能给孩子们一点启发。在考虑未来的时候,不要那么“世俗”地只考虑什么好找工作、哪个挣钱更多一些。多考虑考虑,自己喜欢什么,想干什么。只有自己愿意倾注热情的事业,才能干好吧!
一次的见面、交流,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跟我保持联系,以后的人生路上,面临选择时,可以跟我分享、交流,我一定真心诚意、知无不言
临别,赠送一本书给孩子们:《苏东坡传》。苏轼是我的人生偶像,精神导师,也期待他能给我的学生们力量。

图片


以下是跟家长们的交流:

通过这次跟孩子们的见面,我对他们的现状有了一些观察和了解。这次见面的样本有限,是有十几个人,但我认为问题应该还是有一些共性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对当前家长们孩子的教育规划、目标设定有点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组织这次见面,是有私心的。
我是一个课外班老师,这个身份有点特殊:既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商业行为。哪一个更重要,比例更重?可能每一个老师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自认为是一个有教育情怀的老师,是一个有点理想主义的语文老师。
我认为教育是一生的事业,评价教育的成果,不能只看期末考试提分多少,小升初有没有升到名校重点班,甚至,一所好大学也不是教育的终点。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过好这一生,考试、升学只是这一生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只在18岁之前重要,而我们的人生,很长很长。
所以,我想见孩子们,一个想法是希望从他们这个年纪,一起回望过去,复盘我们教育的阶段成果,反思出现的问题,期待能有所调整,有所改变。

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见面很有价值,对我触动很大。
我上课时候跟孩子们聊过为什么要学习的话题,他们的答案通常都是:为妈妈学习。好好学习,妈妈开心,全家开心,这都成插科打诨的段子了。是啊,我们家长们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理由总是: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挣更多钱,住大房子,开豪车,做人上人。总结起来无非是:读书改变命运。
可是,这句话放在现在,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吗?这个社会,大家都在谈阶级跃迁,都在想着孩子要更上层楼,尤其是所谓“中产阶级”。于是家长们花费大量金钱,花费各种时间,让孩子上各种课外班,努力让孩子卷升学,卷小升初,卷中考,卷高考;富人家庭,则卷出国。但这样做,真的能达到“阶级跃迁”的目标吗?真的有性价比吗?
我们家长当年是这么走过来的,于是我们坚信“学习改变命运”,于是我们让孩子像我们当年一样卷学习。但,这有没有可能是一种归因谬误?我们再把这个“成功经验”用到孩子身上,有没有可能不过是一种“路径依赖”?
先说归因谬误。我们家长,今天成为深圳的“中产阶级”、富人家庭,读书功不可没。但,都是读书的功劳吗?有没有可能,其实是我们吃到了国家快速发展的红利?是我们吃到了深圳城市迅速崛起的红利?是我们吃到了制造业、服务业、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红利?我知道,吃到这些红利,也需要读书的前提;我自己,也是吃了教培行业大发展的红利,不然不可能从农村娃直接“跃迁”成为深圳人。但,这个过程,到底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还是“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经历了在学而思推双师语文业务失败、跳槽猿辅导后遭遇“双减”而失业的我,现在是越来越倾向于后者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英雄人物是时代造就的,而且注定是少数;我们今天创造的财富,更多是祖国发展红利、深圳发展红利、行业发展红利的结果,我们努力的成分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不在那个时代,很难成就伟大的事业,我们的孩子,他们还有这么好的机会吗?如果没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一生都会是普通人,这不是努力读书就能改变的。
再说路径依赖。我们生在农村、小县城,靠读书改变命运,来到了大城市,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我们的孩子也可以靠读书继续实现“阶级跃迁”吗?只要像我们一样拼命读书,他们就能更上一层楼,加入“上层社会”,成为“富人阶级”吗?我常常给孩子们讲一个笑话——妈妈说:孩子,你要好好读书,读书改变命运!孩子说,那还是算了,我命运已经挺好了……生在深圳、长在深圳的孩子,还要怎么改变命运呢?再往哪里“跃迁”?都去当CEO?都去当董事长?都去当市委书记、省委书记、总书记?或者,都出国去过“好日子”?
以前有个放羊娃的故事——记者问放羊娃:为什么放羊?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嘛?答:娶媳妇!记者再问:娶媳妇干嘛?答:生娃。记者又问:生娃干嘛呢?答:让他放羊!我们嘲笑放羊娃目光短浅,殊不知,难道我们今天做的不是类似的事吗?
孩子问:为什么要好好读书?答:好好读书,才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娶到好媳妇,住上大房子,开上豪华车,你的孩子才能幸福。孩子问:那我孩子将来干嘛呢?答: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
讽刺的是,现在的内卷环境,让刚上大一的青年都开始焦虑了,他们恐婚恐育,不准备结婚,不准备生孩子了!我跟他们开玩笑:如果你们觉得孔老师是好老师,以后可以把娃送我这里来,我会很欣慰的。他们答:孔老师你很好,但我们不准备生娃……也许他们是开玩笑,但是这背后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说了以上这么多,家长们可能想问:孔老师,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我想表达的是: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目标引导,应该有所调整。
我们奉为真理的“读书改变命运”论,对现在的孩子可能已经不适用了。一方面,它的激励能量不够,不足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哪怕有孩子信了这句话,考上大学,到了大学毕业,他大概率会发现这句话根本就是骗人的——我大学期间,连实习都找不到;大学毕业,连工作都找不到;或者找到工作,一线城市一个月一两万的工资,连养活自己都费劲,对得起我上学花的那么多投入吗?从小到大,你都告诉我读书改变命运,这叫改变命运?因为从小被灌输“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期待太高,到了大学,读完研究生,读完博士,才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所以,他们才会迷茫,才会焦虑啊!
我跟孩子们说,我们读书的目的有三:
第一层,是生存需求,即所谓的读书改变命运。这是对农村孩子、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孩子而言的,对你们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了。
第二层,是价值需求,读书能帮助你过更精彩的人生,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层,是精神需求,是人生的崇高感、使命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先说第二层吧,我认为这是我们家长迫切需要转变的观念。当孩子面对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很困惑的时候,我们应该带他思考学习的目的,带他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探索自己的方向,然后告诉他,学习可以怎样帮助到他,而不是只能用“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只能捡破烂、睡大街”来吓唬孩子。
孩子将来想搞音乐,为什么要好好学语文?我们可以说:音乐给人美的体验,文学也是教人审美的,审美是相同的。多读书,多读诗,你的审美自然不同,你会懂得欣赏“寂寞沙洲冷”,懂得欣赏“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而不只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孩子将来要搞科研,研究登月,研究芯片,为什么要学语文?一是做科学家,好的大学很必要,考大学,语文很重要;二是,做科研,也要发论文、写报告,表达能力很重要,要能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想法、观点——这是语文课的表达训练赋予我们的能力。
孩子将来要当旅行家,要周游世界,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教会我们阅读,阅读各地的风土人情、各地的历史文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没读过书,不懂历史,不懂文学,去历史遗迹怎么感受历史的厚重,怎么感受前人的悲叹?没有文学素养打底,看到明月只会说“我靠,真亮”,看到大海只会说“我去,真蓝”,看到草原只会说“天呐,真大”,那这个旅行家未免太无聊……
孩子将来想写作,想写诗,想当语文老师,那当然更要好好学语文。
我希望这是我们给孩子的引导。而不是:不好好学习,你连自己都养活不起!连媳妇都娶不到!只能捡垃圾,只能睡大街!
我们威胁孩子的话,孩子会当真的。那天我跟孩子们聊天,他们说:自己都养活不了,怎么养活孩子?我很震惊,我说:你们至少是深二代啊!你们为什么会有养活不了自己的担心?你们让我农村老家那些孩子情何以堪?按照你们的说法,农村的孩子都没有活路了?他们说:农村的孩子还有退路,他们还有地,饿不死,我们没有退路。我简直惊呆了:他们为什么脑子里有这种观念?他们真的认为农村的一亩三分地是一个人的退路?是无知还是可悲?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常常灌输给孩子的观念吗?
深圳的家长们,难道我们不应该是孩子最大的底气吗?我们来深圳这么些年,辛辛苦苦打拼这些年,为的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让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吗?难道为的是让孩子焦虑惶恐——我要是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我就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这个世界真有这么残酷吗?
家长们比我来深圳早,绝大部分资产都比我丰厚得多。我来自农村,家里没什么钱,靠自己打拼,也掏空了爸妈的钱包,才在深圳买了一套老破旧的房子,勉强安了家。这么“穷酸”的我,都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我孩子长大的时候,给她留一套小房子,让她不用担心买房的问题。她只要踏实肯干,好好做一份工作,或者做个小生意,就能养活自己。我不会告诉她,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不考上一所好大学,就连自己都养不活,就要捡垃圾,就要睡大街……
我们的父母,用威胁式的贫乏教育去引导孩子,结果是很可怕的。我不是鼓励孩子们啃老,而是希望孩子们内心有一点底气:我是深圳的孩子,生存的需求不应该是我考虑未来时要优先考虑的头等大事。我要考虑的是我将来想做什么事,想做什么样的人,我要追求我的梦想,我的理想,而不是每天为生存发愁!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话:鸡娃不如鸡自己。这句话现在很流行,我也越来越认可。不过,这里“鸡自己”的范畴很广:可以是自己努力工作,爬到更高的位置、挣更多钱、有更多的资源,也可以是过好自己的日子,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人生。这都是对孩子莫大的帮助。
如果你有钱、有权、有资源,那就鼓励孩子放心去闯,哪怕失败,有爹妈兜底。像王健林那样,给你5个亿,自己去闯,成功了是你的本事,失败了回来接班。所以思聪少爷是有底气的。古往今来,那个家族不是代代传承的?父母给孩子一个阶梯,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很合理吗?为什么你要骗孩子:我一分钱都不给你,房子也不是你的,公司也跟你无关,你自己没本事就得睡大街?狠话说了,骗得了人吗?如果孩子真不学无术,好吃懒做,你真能做到不管不问吗?如果做不到,放狠话有什么意义?
我们没钱没势,也不丢人。成功这件事,向来是既看人事,也看天命的。但我们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干好自己的工作,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不装腔作势,不怨天尤人,平凡的人生,我们也能过得有滋有味,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不会焦虑、消极、颓废。我们的父母辈,他们大多在农村,生活清贫,不一样把我们养大?为什么深圳的二代们,会担心养不活自己,于是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太奇怪了!
说到底,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要过平凡的一生的。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仅有成功的方法,还应该有面对平凡的心态。“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孔子给我们的智慧;“也无风雨也无晴”“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苏轼给我们的智慧。
再说第三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这是我们读书的最高境界,它对应的是使命感、责任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需求。
我知道现在说这个,颇有点说笑的感觉。事实上,我给他们讲这个的时候,他们也笑了。
为什么会可笑呢?到底是这句话太可笑,还是我们一直活得太卑微,太渺小,太自利?有一种说法,说我们的教育,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有道理。我们古代的读书人,每天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这样,尚且还有那么多贪官污吏;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同时代也有很多汉奸、卖国贼。我很难想象,如果我们只教孩子为自己的未来而读书,一切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孩子长大能长成什么样?国家危亡的时候,会不会遍地汉奸、卖国贼?
孔老师的工作现在很敏感,难登大雅之堂。我为什么要坚持?为什么我能坚持?除了挣钱养家的生存需要之外,也需要精神上的支撑。我平时是怎么给自己做心理建设的?
我告诉自己,我的工作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培养孩子成为文化自信的中国人,所以我要讲很多的诗词、名著,而不仅是教孩子考试、得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汉乐府,论语大学孟子,老子庄子道德经,都是我想讲给孩子的内容。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从这里感受到中国人的智慧,中华文明的灿烂,做一个有底气、有自信的中国人。
我告诉自己,我的工作是努力帮孩子过好一生,让他们有面对困难、挫折的底气和韧劲儿,而不仅是上名校、上名校、上名校。我会跟孩子探讨生命、探讨失败,从先贤们的人生经验里获得智慧。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谁的一生是毫无波澜、青云直上的?在人生的低谷里,在半生的困顿中,是什么支撑他们走下去的?这些,是我们要汲取的营养。
我告诉自己,我的工作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教书。我要把我的孩子们培养成有自信、有理想、有抱负的好青年,我要给他们描画诗和远方,而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我希望我的孩子是有家国情怀的,而不是被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彻底洗脑、成为看似“独立自由”实则被“肢解”被“奴役”的鱼肉。
我告诉自己,我的工作是帮助家长,减轻焦虑,而不是煽动焦虑,助长内卷。我一定不会跟家长说,假期不上课,春季来了就跟不上,孩子就完了;我一定不会跟家长说,小升初上不了名校、重点班,中考就完了;我一定不会跟家长说,中考考不上四大,重点大学就很渺茫;我更不会说,考不上重点大学,这辈子就废了……我告诉家长的是,大部分孩子,都会成为普通人,卓越的孩子是国家的栋梁,普通的孩子就是爸妈的倚靠,都不坏;我告诉家长的是,没有谁一生不走弯路的,叛逆一阵子、混蛋一阵子,都不可避免,可以给一点时间;我告诉家长的是,深圳的孩子,不应该还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我们的孩子,应该有更多的选择……
有家长可能会说,孔老师老师真会往自己脸上贴金,补个课还把自己说得这么高大上。哈哈,我不否认,我就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我恰恰是希望,我们的孩子,有这种“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能力。眼里只有成功、只有挣大钱,那失败了怎么办?挣不到大钱怎么办?靠什么活下去?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我觉得,现在很多孩子,就是缺这一口“精神气”啊!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我知道我说的上面这些,可能有点理想主义,甚至有点可笑。
但是这个内卷的时代,这个青年人一脸迷茫的时代,也许需要一点理想主义,也需要我这种“愚”人一点不一样的声音。
嗯,对了,我的微信名叫“愚”,确实是个不怎么聪明的人,哈哈哈哈。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祝我们的孩子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开心幸福、学业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