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教授给学校捐出8508万,自称退休费花不完,穿补丁棉裤挤公交

 春天书屋 2024-02-08 发布于黑龙江

文字/编辑:贰玖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河南有位“普通”老人,棉裤打着补丁,外出从不打车,吃面都舍不得加肉,看起来生活很是拮据。

然而4年前,他突然捐出8208万巨款,用来支持学校建设,震撼了无数人!大家想不明白,他从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原来,这位老人叫王泽霖,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位大学教授,不仅是全国教育模范,还是中国禽病研究会理事。

这位“抠门”教授为何毫无保留,将钱全部捐出?

“抠门”教授

王泽霖在日常生活中的节约,校园里的老师同学们都习以为常。在很多人眼里,教授们应该有配备私家车,甚至可以雇用司机。

平时这位老教授的形象非常质朴,拿着明显已经有年头的包,步行到教室上课。

80岁时往返新老校区居然不乘车,有公共班车也不乘坐,他骑着小电瓶车跨越15公里,“不仅可以省下钱,还能看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同事和学生跟他朝夕共处,一起研究课题,发现他的衣服来来回回就是那几件,想给他添置衣物。

他回绝感谢了对方的好意,表示衣服够穿就行,质量好可以穿上十年。

在吃食方面也没有什么高要求,午餐吃烩面都选最普通的,解决完后就继续投身实验和课程,非常利落干脆。

自打入职学校,他就住在学校分配的楼里,早年的楼房陈旧,不少人都搬离这没有电梯的老房子。如今他和爱人还是住在里面,他觉得没有什么影响,爬楼梯也可以锻炼身体。

王泽霖打从入职一直到退休,十年如一日的勤俭节约,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观念刻进脑子里。

他捐款后,面对媒体记者采访,很真诚坦然地表示,自己经历过困难时期,当年的吃不饱穿不暖,养成了节省的习惯。

如今自己吃饱穿暖就够了,更多的钱应该用到需要的地方,比如公益事业、学术研究等等。曾经因为工作需要也有汽车的他,如今不需要就将车也捐了。

但是数千万的巨款,单单靠节约也省不下这么多。这位学者是怎么攒下这么多钱的?

挣钱能手

1942年出生的王泽霖,从小就经历了很多风霜。

这位老教授诞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旧社会,家住江苏苏州的他从小就懂事,由于时局动荡,家庭条件困难,他熬过了非常艰苦的一段岁月。

他没有因为遭遇而埋怨什么,反而非常谦卑虚心、待⼈诚恳。面对命运的不公,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用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和社会进步。

他努力学习知识,非常勤奋,在那个高中毕业基本就外出务工的年代,他考到了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

毕业后在山西找了份专业对口的兽医工作。在过程工作中,他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懂的东西,就有了继续深造的念头。

于是在78年,他考到研究生,重返校园继续学习。在南京农业大学顺利毕业后,被在山西农大看重,聘请他入职牧医系讲课,没过两年就被调到河南农大同系。

84年来到了河南,他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挣下了不少钱。

他也没想到,在这个地方一呆就是一辈子。在刚到学校不久,他就学以致用,不仅在学校上课,还利用课余时间下乡开班。

利用学习的畜牧知识,还教授如何应对传染病、家禽防瘟疫,到地诊断治疗,因为技术高超,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大家都知道河南农大有一位“王牌兽医”。八九十年代,他花几年时间就挣到了400万。

入职8年就因为突出贡献,被国家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成为教师行业的榜样。

随着规模的扩大,95年的时候,王泽霖作为学校禽病研究所的所长,他负责的任务是应对小型家禽疫病,研究制作防疫疫苗。

当时的养殖环境和方法还是比较落后,因此很多禽类的生命非常脆弱。

为了增加产量,很多农户养殖数量增加,但是一旦家禽染病,几乎都是连贯性地病倒一片,损失巨大。

连家禽的存活都成问题,更别说要提高质量了。也并不是束手无策,可以给幼崽接种疫苗,只不过要从国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而且供应不稳定。

王泽霖和团队深入研究、不断钻研,注重源头病原体的预防,进行反复试验,推进疫苗开发,不断逐步改进。

他的团队真的将疫苗研究出来了!

建立病毒对比库,打破了进口依赖限制,彻底攻克了多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禽病,让大规模养殖户放心。

解决了如此棘手的问题,创造了国产奇迹,组织给予他们团队和个人嘉奖,他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豪”以待人

跟大部分科研项目不同,当年研究疫苗的研究所,没有向国家申请资金,花销都是由他自己出资开启的。

他自己不够钱,就找企业拉赞助寻求合作,用自己的技术换取报酬来进行实验。

做出如此突出的贡献,他被任命为省政府参事。在学校也逐步升级,教导博士和研究生,她教授的学科被立为重点。

薪资待遇自然有所提高,各种奖项奖金接踵而来。但是他还是非常“抠门”,一点都不舍得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全部悄悄捐助学校,让学校升级实验室环境,投入资金购进仪器设备,提升教研环境。

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更加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合作共赢,企业收获了产品和技术,科研也有资金用以周转进行。他们发明创造,拿下了多个专利和新兽药证书。

他获得的奖金不仅捐给学校,还捐助社会畜牧方面,设立科研基金,支持更多有能力的人进行研究。

当年汶川受灾,得知地震消息,马不停蹄将几十万捐出,对于社会有需要的公益事业,他不求名利,一直默默无闻的奉献。

他一辈子都将自己投身在家畜疫病的研究中,数十年如一日,王教授的光辉贡献不会被埋没,他在2020年被授予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在那年,王泽霖跟妻子儿女商量,想将自己所有积蓄捐出。子女都已学有所成,各自能够自食其力,挣钱养活自己,不需要父母担心。

妻子也非常支持丈夫的做法,他们都是非常爱国敬业的人,善良的夫妇三观非常一致,而且还有退休金,完全不用担忧生活费。

已经退休的他,盘点整合了研究生涯的所有收入,节约操劳一辈子的他,竟然攒下8208万之多,他想一口气全捐给学校。

他指定想要建设P3实验室,这种高级实验室在国内不超90个。 实验室要求负压密封,实验室内部气体只进不出,避免泄漏。他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但科研事业必须继续进行,自己留着钱用处不大,让它到更需要的地方。

学校见他如此坚持,答应了他的捐赠。不少媒体记者得知如此壮举后,纷纷前来采访他,他非常亲和的接受,有记者想到家里参观,他也很大方让大家到家里做客。

兢兢业业、敬业奉献一辈子的他,在80岁那年当选河南省道德模范,我们都应该向前辈学习这种不求回报的钻研付出精神。

在22年,也就是捐巨款的两年后,他在校庆时又捐了300万,来源是他获得的科技贡献奖金,没想到又毫无保留的全部捐出。

王泽霖教授一辈子艰苦朴素待己,刻苦钻研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产物,最后将一切都无私奉献。

王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更是是一位爱国敬业者。数次捐款,不求回报,正是有着这样千千万万的奉献者,国家才能进步不停,民族才能复兴兴旺!

参考资料

  1. CCTV央视网:《新闻直播间》20200111河南 老教授捐出科研收益8208万元 王泽霖教授:来自科研 用于科研
  2. CCTV央视网:《面对面》20200119王泽霖:捐款八千万
  3. 百度百科:王泽霖(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