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坚持看书,看完记不住,对自身成长有用吗?如何才能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可欣妈妈读书 2024-02-08 发布于北京
我是花花,可欣妈妈,一个喜欢记录的双胞胎宝妈,因为渴望生命的美好,不甘心就这样堕落,于是,我决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开始尝试做自媒体、跑步、读书,写作!我知道,结束 ,意味着新的开始,犹如蒲公英,只有飞翔,才有重生。我依然勤奋努力地做个有人等、有家回、有饭吃、有人爱的幸福小女人! 用心记录生活中感恩瞬间,用实际行动带动自律,自律才会真自由,努力让自己的家庭越来越幸福!

人到中年并不意味着躺平,而是需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我坚信,唯有热爱,才能有志向地生活!如果屏幕前的您也想活出生命的色彩,那么,让我们一起并肩作战,为生活的热情而奋斗,为理想的生活而奋斗!一起加油吧!


说到读书,我想信很多人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恨的是读完记不住,虽然读了好多书,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之前在知乎上也有一个热门问题:每天晚上坚持看书,但之后又记不住,这样对自身成长真的有好处吗?

我相信这是大部分读书人面临的问题,当然之前的我也不例外。

每每读书时,在书上写写画画,还费劲巴拉的做各种思维导图,摘抄大段的文字,像是抄在本子上就像烙在心里一样,但其实这都是幻想,时间长了也还是忘记了。

而有一次在找东西时无意中翻到7、8年前读过的一本书,当时读书时的记忆被唤起,那时看书的感慨及被戳痛的场景立马浮现出来。

于是我非常正经的又拿起这本书读起来,但在读的过程中却大失所望,因为里面的内容相比较今天的我而言,已经是我认知里的内容了,便不能再让我牵肠挂肚了。

这说明什么呢?

没有白读的书,没有白走的路。

就像三毛说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所以读书记不住才是正常的,也不必非要记住,下面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01
读书不是用来记的

在我们浅显的认知里,书看了记不住,就等于没有学到知识。

就像我们孩提时代的学习一样,每次学完,老师要求我们背诵,之后要参加考试,考试通过了,考出好成绩了,就说明我们的书没白看,学没白上。

因为那个时候需要考试,所以需要记住书的知识点,以应付考试用。

但现在读书不是考试,没有人要求我们必须要记住里面的内容,也没有人在我们看完书之后,监督我们必须要写出点儿什么来。

所以没有必要把每次看书当成考试,我们只管追随自己的内心,看自己喜欢的书,管他能不能记住呢。

只要是看过,就会有印象,就会留下痕迹,就会在突然的某一天影响到自己。


02
读书要唯我所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世面上的书太多了,有好书也有不好的书,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我们花时间与精力去阅读的。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书籍,而且并不是书中所有的章节对于我们都是有用的,有很多书有价值的内容可能就那么几条,会有很多冗长重复的内容,这时我们就需要刻意筛选。

如果我们想提升某一领域的能力,那就专门阅读该领域相关主题的书籍,使用主题是阅读让自己深入了解与钻研。

如果这本书我们只需要了解和学习某一章节的解决办法,那就直奔该章节,待学习之后根据时间来安排是否再看其他章节。

没有必要从第一页的第一个字精读到最后一页的最后一个字,因为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用在刀刃上。

不需要刻意追求所谓的书单,也不需要刻意种草别人的推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有时候一本书只有一点感悟到了自己,那就可以了,真心没有必要记住不能感悟自己的内容。

与其记住,不如感悟自己、洞见自己。

我们只需要透过这点感悟慢慢做好自己,那这本收就值了!

03
读书是用来改变的

为什么说书是用来改变的呢?

现在有太多的人追求读书的数量了,号称一年看50本,100本,甚至更多,那看了有什么用呢?

难道真是只是为了留下简单的印象吗?

我想,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读书的目的,而读书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改变。

当书中的内容对我们有所感悟时,我们可以通过感悟刺激到自己的行动发生变化。

比如,当我们看《早起的奇迹》时,知道早起有很多的好处,而且早起有可能改变人生,那么就不能停留在知道的层次上,应该是通过看这本书,了解早起的好处,并且探寻如何早起,而后自己在生活中尝试践行早起。

这才是读书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也正是因为读了很多不同的书,让我们在每本书中都有可以执行改变的地方,那我们才真正的吸收了这本书的精华,而不只是停留在看过。

周岭也在《认知觉醒》中也说到: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如果这本书有一个点触动并真实地改变了你,那这次阅读就是有意义的”。

读了很多书,却没有任何改变,那就等于白读。

我们一定要明白,改变量才是我们真正的阅读成果思考和行动是比阅读多少页书更重要的存在。


04
如何吸收一本收的精华

真正的阅读不是读了多少本书,而是阅读吸收率有多少,受益程度有多深,也就是最大程度吸收书的精华,最大程度从阅读中受益。

而读书笔记就是非常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当下理解这本书内涵和日后记忆这本书的重点内容。

在李小墨老师的《海绵阅读法》中提到了万能读笔记的方法,推荐给大家。

这个万能读书笔记包括九个要素,分别是阅读动机、核心概念、金句收集、故事案例、联想发散、任何疑问、洞见时刻、情绪感受、行动灵感。

阅读动机: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世面上有那么多书,我为什么翻开了这本?是什么让我对这本书感兴趣?我对这本书有什么期待?我想从书里得到什么?这本书能给我什么?

1️⃣ 想获得行动指导的动机
2️⃣ 想获得精神力量的动机
3️⃣ 满足认知需求的动机

核心概念:阅读一本收时,最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核心概念就是浓缩思想的概念。

如果我们能准确提炼出核心概念,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把这些概念融入自己的表达和思考体系中,阅读效率就能大大提升了。

金句收集:金句就是我们特别想收藏和摘抄的句子。

1️⃣ 表达特别到位,让我们感叹的句子
2️⃣ 思想特别深刻、洞察特别准确、蕴含的意义丰富、能够启发思考的句子。
3️⃣ 给我们带来情感冲击、引起我们共鸣的句子。
4️⃣ 给我们带来勇气或动力的句子。
5️⃣ 能塑造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给我们为人处世原则的句子。

故事案例:收集那些触动我们的、给我们带来启发的故事,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故事背后的理念,还能帮我们理解更复杂的事物。

那些曾经打动你的故事案例,既然能打动你,就能打动你的读者,是绝佳的写作素材。

联想发散:理想发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深度的理解和内化,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快速、持久的记忆。

看到书里的某个概念亦或是某些文字,能够联想到之前学过或看过的知识点,相互衔接,做知识的补充,这时新知与旧知就这样丝滑地连接起来了。

任何疑问:只要我们有困惑,无论觉得那个问题多么没有水平,都要问出来。

提问是启动思考最好的方式,它会立刻把人拉到一种渴求答案的状态。

如果那些深深困扰过我们的问题,因为阅读和思考而得到解答,那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刻意记忆,就能自然地把知识和思想嵌入对世界的理解中。

洞见时刻:就是顿悟,顿然破除妄念,觉悟真理。洞见时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反思和总结令自己最振奋的新发现。它是认知层次的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

情绪感受: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方面的感受。

情绪可以成为非常好的思考起点,追问情绪来源,是思考的重要入口。

行动灵感:如何把读过的书转化为能力呢?答案就是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落地执行或指导行动的原则。

就是读到某个地方、觉得有启发时,就需要思考一下是否可以将这个启发转化为某种行动。




写在最后: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读书改变不会在书里发生,不会在脑海里发生,只会在行动里发生。

如果大家读一本书之后觉得有收获,一定不要止步于觉得有收获,一定要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用新的方法来读书,这样才能真正发生改变。

好读书,读好书,把书读活才是读书之道。

所以有时间,大家还是多读读书吧,哪怕当时不能改变命运,也至少可以积蓄力量,学会更幸福的智慧和方法。

点个在看+分享,愿你我因为阅读而变得勇敢、从容、平和与丰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