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我的岁月情怀(知青篇 6)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4-02-09 发布于浙江

连载·我的岁月情怀

(知青篇 6)

作者:吴景勤

 6.一次情趣盎然的冬笋寻踪

       半个世纪前,我们知识青年在农村那次情趣盎然的挖冬笋经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它既教会了我们生活的技能,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收获背后沉甸甸的汗水。对刚到农村五谷不分的我们这群年轻人来说,我觉得这是一堂生动有趣的生活课。

       坐落在拇峰山下的杨家山,是一座翠竹环抱的秀丽村庄。当地百姓把睡觉做梦喻为到“杨家山挖笋”,意思是做梦都想去杨家山挖笋,由此可见,杨家山冬笋的美味和知名度。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话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所言。可见竹之重要,“无竹令人俗”,竹子俨然是文人精神的外化。苏轼不仅是伟大的文人,也是伟大的哲人,精神与肉身的那点事儿,十个字就轻易讲清了。

       有竹必有笋,竹子生笋,笋又成竹,竹多笋多,笋多竹多,良性循环。冬笋是立秋前后由毛竹的地下竹鞭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因尚未出土,笋质幼嫩,是一道人们十分喜爱的美味山珍。

       “多挖冬笋,促发春笋”,这是村民的俗语,意思是合理地采挖冬笋,不仅不会影响竹子繁殖,反而会促进竹子正常生长。 

       冬笋好吃,但要在地底下挖出来, 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挖冬笋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跟深山寻宝似的。冬季的笋可不像春笋那样露出地面小半个脑袋,它是深藏在泥土里,需要你认真仔细寻找,它是一项既要有秘诀要领,更要有实践经验的技术活。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找到深埋于地下的冬笋,比探地雷还困难,有时还得凭几分运气。

       我们知青队的带队干部罗普生,从小就在竹乡长大,每年一到冬天,就跟着父亲上山挖冬笋,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挖笋高手。

       下乡插队的第一年,我们知青在农村与贫下中农过“革命化”的春节。临近春节前的一天晚上,罗领队告诉队友们,明天带大家上山去挖冬笋,为年夜饭准备一道山珍佳肴。

       第二天,队友们早早的起了床,大家扛着镢头锄头撬塍(音:绳)刀,背着网兜编织袋,在罗领队的带领下,说说笑笑,兴致勃勃地往拇峰山进发。

       置身拇峰山绵延翠綠的竹林中,彷彿进入世外桃源。大家十分兴奋,在漫漫竹林中自由自在地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边漫无边际地寻找着杳无踪迹的冬笋。

       队友们挥舞锄头,东刨刨,西挖挖,然而大半个上午过去了,大家连冬笋的影子都未见到。回头望望罗领队,他的网兜里已装着十多只迷人的冬笋了。

       大家一个个垂头丧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在草地上。罗领队看见伙伴们神色沮丧,安慰大家说:“莫灰心,冬笋是藏在泥土里的,要想找到它,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我教你几招,保准能挖到冬笋。” 

       大家跟着罗领队簇拥过去,只见他一会摸摸竹竿,一会抬头看看竹叶,自言自语道:“这棵竹子蛮有笋耶。"低头挖上几镢头,太神奇了,他像有探测仪一样,一挖一个准,刨开黄土,只见一根粗壮的竹鞭,二只冬笋静静地躺在两边。队友们惊呼起来,响起一片赞叹声,叽叽喳喳,为罗领队喝彩。

       罗领队顺着竹鞭继续向前挖,竟然又挖出了二只冬笋。他告诉大家,挖到笋后可别马上离开,一般一根竹鞭不止长一只笋,少则一、二只,多的有一窝,七、八、十来只也不足为奇。

       罗领队咛嘱我们,沿着竹根挖笋时一定要小心,尽量别伤害小笋芽和竹根,挖完笋后要把泥土放回原处,用锄头顿紧,使得竹鞭能休养生息。现在想来,真为半个世纪前罗领队就有如此自觉的森林保护意识而赞叹。

       大家在草地里,围坐在罗领队身边,听他慢条斯理地给我们讲解挖冬笋的经验。

       “挖冬笋,看竹梢,叶子黄,冬笋长。”为何叶子黄反而更有冬笋,因为笋吸收了竹子的营养,枝叶就变黄了。所以要仔细观察竹梢,如果哪根竹梢的竹叶青翠浓密,而且泛黄,这棵竹子必然孕育着冬笋。

       山风吹不到的山谷和阳光充足的山坡,这些地方一般土质松软肥沃,竹子粗壮,是挖冬笋的首选地。找好地方,还要挑选可能孕育冬笋的母竹。当年的新竹太年轻,长不出冬笋;太老的竹子,也孕育不了冬笋。要选竹节又粗又长、颜色青翠的二三年的壮年竹,才是产笋的上佳母竹。

       确定母竹之后,就要寻找埋在地下的竹鞭,也叫马鞭。要仔细观察母竹的竹尖,竹尖垂向哪边,竹鞭一般也长在哪边。如果竹鞭粗大饱满并呈金黄色,那么,顺着这根竹鞭向前挖,十有八九能找到冬笋。

       同时要注意观察竹竿,竹竿的颜色决定着冬笋与竹子的距离。竹竿表面青亮光滑,则表明竹子竹龄不长,这种竹子长出的冬笋往往就在竹蔸附近。如果竹竿光泽暗淡,粗糙而有白色的斑点,那便是老竹了,这种竹子的竹鞭很长,笋也长在离竹蔸较远的地方。

       最后选择泥土疏松微微隆起开裂的地表,这就是你的锄头开挖的地方。

       听了罗领队传授的秘诀,大家心领神会,然后自愿结伴,二三人一组分散开去,各自去寻找梦寐以求的冬笋。唯有队友游解兰肩扛锄头,手提网袋,一人单独径直走进了竹林。

       我与同伴青春爬上一个小山坡,来到朝阳的一片竹林里,按着罗领队的秘诀,抬头看了看竹梢,竹叶浓密,叶子呈暗绿带黄的颜色;轻轻拍了拍墨绿之间泛起星星点点黄斑的竹竿;再低头观察地面,竹兜边泥土稍稍隆起,有一道裂痕,心想这棵竹子很可能有冬笋。

       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它周围的土拨开,找到竹根,用锄头慢慢地把泥刨开,突然,露出了一个笋尖。继续刨开微润的泥土,一只嫩黄嫩黄的冬笋静静地立在冬日的暖阳下。我俩怦然心动,又惊又喜,这是到菜场买冬笋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快感。

       我小心翼翼地刨土、腾土。镢头太大,不好控制,青春就换用撬籐刀,猫着身子,一撬一撬铲土,后来索性用手挖土,生怕弄伤冬笋。我们的鞋子里,膝盖上,衣袖以及手掌上,都是泥土,满头大汗。

       最后我们干脆跪在毛竹底下,像朝圣一般,十分小心地将撬籐刀的锋刃对准冬笋与竹鞭相接的部位,力求精准,用力一顿,清清脆脆,一只圆滚滚的冬笋从竹根上滚落在黄土边,嫩黄的笋衣,嫩白的根须。看到自己挖到的第一只冬笋,我俩兴奋不已,激情大增,兴致勃勃地依葫芦画瓢,半个下午又挖到了七八只黄澄澄、圆滚滚的冬笋。

       半山之上,日丽风和,鸟鸣啾啾,绵延的竹海,郁郁葱葱。不远处传来队友们的声音,循声望去,对面山麓上,他们扛着镢头,背着竹篓,穿行在密密的竹林之中。我用嘴吹了几声口哨,给同伴们打招呼,他们回敬了几声,这是我们学习当地村民在深山老林互致问候的方式。队友们在茫茫竹海里相互呼唤着名字,喊叫着:“你们有没有挖到呀。”那边长长地回应,“挖到了噢……”“快过来..…”呼喊声在竹林中此起彼伏。

       斜阳西照,暮色将临,翠竹在晚风中摇曳,山色如绣。罗领队在竹林外的大草坪上吹起了响亮的口哨,队友们听到哨声,陆续来到草坪集合。只见游解兰扛着镢头,背着网袋,得意洋洋地说:“哈哈,我在一条竹鞭上挖到一窝四只啊!”罗领队提起她的网袋掂了掂说:“哈哈,有十多斤呢!你可是今天队友中挖笋的冠军。”同伴们都向游解兰投去羡慕的目光。

       虽然大家挖的冬笋并不多,全部凑起来,还不及罗领队一人挖得多。有的队友只挖到一两只,却都有收获,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兴致。队友们七嘴八舌眉飞色舞地述说着挖笋的经过,意犹未尽地互相分享着挖笋的欢乐。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大家虽然饥肠辘辘,却满心欢喜,肩背着冬笋一一自己的劳动果实,迎着晚霞,踏上归途,一路欢声笑语,沉浸在挖冬笋的喜悦之中。(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