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靖康之难:历史的必然和偶然(上)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2-10 发布于山东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很多人对这件事都很熟悉。公元1127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军攻破,不仅汴梁城被洗劫一空,连徽宗、钦宗这一对父子皇帝都当了俘虏,北宋就此灭亡。

一个国家的灭亡,得从军事、政治和外交三个方面分析,这样才能得到全面的了解。

01先来说说军事。

很多人都知道北宋在军事上“重文轻武”,也知道这对北宋的军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北宋的军事衰落,实际上是从第二任皇帝赵光义时期开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兵权了,但本身自己就很能打仗,用十余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南方各割据势力。可惜赵匡胤死得早,按他的战略目标,打完南方,就会挥师北上,重拾汉唐大一统盛世。

接任皇位的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太宗也不是没试过北伐,但其军事才能不及哥哥,打了三次都败了,幽云十六州没能拿回来。按理说,败了就养精蓄锐,蓄机再图呗,但北宋为了彻底禁绝武将篡位的事情发生,制定了一整套抑制武将的措施。也正是这套“抑将”,让再有军事才能的将帅,也无法一展抱负。宋太宗时期,将领率军出征之前,皇帝会交给将领一幅阵图,让将领在战争中依照阵图布置军队。按理来说,战场上如何部署军队,应该是由将领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而不是交给远在京城,连战场都没见过的皇帝。

但在当时,将领如果按照阵图部署,即使败了也没有责任。如果不遵照皇帝的指示,即使胜了也要被治罪。也就是说,将领必须是皇帝的提线木偶,其权力被严格限制。

宋太宗的“平戎万全阵”

这还不够,皇帝对于外出征战的军队,还会派出监军,而这一般是文官担任,而监军的权力比带兵的武将还大,甚至能指挥军队,你说这仗还怎么打啊。

02除了将不行,宋朝的兵也不行。

在北宋,军队有一个特点,就是数量庞大,但战斗力低下。比如,在辽、宋军事对抗时期,宋朝的军队总数在100万以上,而辽朝的军队总数只有25万左右。但是,在宋、辽战争期间,宋朝总体上处于弱势和守势。而到了北宋中后期,战斗力就更低了。比如在与西夏的灵州之战中,北宋30万大军被数万西夏军队击败。我们要知道一点,论武器装备和后勤供给,不说北宋遥遥领先,比其他国家好那是肯定的。

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为什么低下?

这跟当时的军事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按理来说,军队的作用就是攻城略地和保家卫国。但是在北宋,军队还承担另一项责任,就是解决社会不稳定的问题。在经历了唐末及五代的战乱之后,社会整体非常不稳定。为了躲避战乱,很多人背井离乡,成为流民。为了安置流民,政府只好把他们招募为军队。

当时流行一句话,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也就是说,北宋的士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卫国,而是糊口。这么做虽然解决了流民问题,但却造成了两个影响。

第一,军队的数量越来越大。

北宋初期,军队只有20万左右。但是到了中后期,就迅速膨胀到了100万,有时甚至能达到150万以上。这就给财政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第二,军队整体素质偏低。

既然北宋招募军队的性质变了,那应招而来的人也就变了。除了流民之外,大多数闲散人员、地痞流氓,甚至强盗土匪也都被招募进军队,很多盗贼摇身一变,就成了朝廷大员比如,我们熟悉的梁山好汉。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造反的目的,就是为了受招安,吃皇粮。

所以,当时流行一句话: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你想,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能高吗?所以,当时的很多士兵,连骑马、射箭这样的基本素质都没有。我们看到,北宋一方面因为“抑将”政策,导致朝廷普遍缺乏能带兵的将帅。另一方面,又因为招兵制度而导致士兵战斗力普遍低下。两项措施最终导致军事上的长期衰败和羸弱。

03我们再来说政治。

赵家的皇位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而得来的,有点不地道。所以赵匡胤就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有文化有才能,能抑制皇权,这也挺好的。但坏就坏在文人容易死心眼昨天的文章《宋徽宗是不是昏君》就提到王安石变法造成的党争。党争造成了北宋极大的内耗,让朝廷上“内战”不断。在北宋都城汴梁被金兵围困时,朝廷的士大夫们不是同心协力组织抵抗,而是还在斗。

蔡京长期专权,引起了很多士大夫的不满,他们正好利用金兵入侵这个口实,对蔡京发动了弹劾。宋代文人笔记中对当时的情况有一句辛辣的讽刺,叫作“不管东京,却管蔡京”。意思是敌人都打到汴梁城下了,朝中却没人管怎么守城,都在搞政治斗争,要把蔡京拉下马。

士大夫的内斗,导致北宋政府无法及时进入战争状态。在金军刚刚南下的时候,几乎所有文官都主张弃城,只有一个人主战,就是兵部侍郎李纲。但李纲也是文官,而不是武将。也就是说,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国家军事中枢居然连一个能担当的武将都没有。不过李纲还是不错的,汴梁军队就在李纲的主持下对抗金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不知道这个时候,其他士大夫发什么神经,又在极力主张求和,你这让李纲怎么办?还打不打啊?就在求和的过程中,为了表达诚意,李纲等主战派居然被全部罢免。随后形势越来越对北宋不利。最终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一位武将提议放弃汴梁,迁都长安。这个时候,那些原本主张弃都和求和的文官居然一致反对,并斥责武将懦弱。

你看士大夫们的主张不是从国家大局出发,思维一直都是和反对派死磕,你主战,我就主和,你主和了,我就调过来骂你懦弱。北宋就这样摇摆不定的政策中,丧失了最后机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汴梁城破,皇帝被俘虏。

04上面说到了北宋的军事和政治,这是造成北宋灭亡的必然原因,哪怕金兵今天不围汴梁,迟早哪天会被哪路军事势力攻破都城,因为北宋实在是不经打。

你可能会说啊,哪个朝代都会有气数已尽的时候啊,说“迟早”,那不是白说吗?的确,历朝历代都有气数,但靖康之难之前,北宋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没有出现明朝末年那种旱灾、冰冻、瘟疫排着队搞你。

上一篇文章《宋徽宗是不是昏君》提到了,宋徽宗任用蔡京为相,不仅解决了国家的财政赤字,还建立了一个福利社会,国家是处于一个盛世状态的。所以,靖康之难的发生,是一个偶然因素。那就是北宋的外交政策一塌糊涂,简直可以说是作死当时在中国的东北部,女真族逐渐兴起,建立了金国。金国为了消灭契丹的辽国,和北宋结盟。

具体的内容,宋、金联合进攻辽朝,灭辽之后,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同时把给辽的岁币,转赠给金朝。

这个策略看上去还挺合理,但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外交失误。

在当时的情况下,金国强而宋、辽弱。而且,辽和宋之间已经和平百年,彼此熟悉。这个时候,面对陌生的势力,高明的外交策略,应该是搞三方平衡术。你北宋本来自己不行,金辽哪一国胜出,对自己都是威胁,所以当金强的时候,就联辽抗金,当辽强的时候,就联金抗辽。

哪怕不这样干,你两边都不帮,做好金国灭辽后的对峙准备,这总是要的吧,毕竟自己几斤几两得清楚。

很显然,宋徽宗不清楚。北宋的军队很不给力,去进攻已经走下坡路的辽国,居然还被辽军打得大败。后来,幽云十六州还是被金国打下来的。宋徽宗很无奈,就派人去和金国再三交涉,最后付了一大笔钱,金国才勉强同意把幽州移交给宋朝。虽然最初战略目标没能完成,但起码也算收回幽州一个州。

但这时,北宋的底牌,就被金国摸透了——原来北宋的军队那么不经打,原来北宋那么有钱,而且奉行“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05辽国没了,本来事也就结束了吧。

但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给了金国起兵攻宋的借口。当时有一个叫张觉的将领,他本来在辽国做官,金兵攻打辽国的时候,他就投降了金国。金国对他也还不错,让他镇守平州这个地方,平州大致位于今天河北省东部。不过,金国内部有谣言,说张觉有异心,早晚要反叛。张觉对此很不安,加上他本来就是汉人,于是决定带着平州的土地一起投降北宋。宋徽宗一看,还有这么好的事,白拿一块地,于是就接受了张觉的投降,这下可就闯下了大祸。

金国一批将领早就有侵略宋朝的心思,现在好了,宋朝自己送上门了。

于是在公元1125年8月,金兵分成东西两路,南下大举攻宋。北宋当年连垂死挣扎的辽国都打不过,又怎么打得过朝气蓬勃的金国呢?到了第二年正月,金兵就渡过黄河,包围了北宋都城。

这就是第一次汴梁之围。

宋徽宗看到兵临城下,吓得魂飞魄散,只好派人出城和金兵议和。金兵认为宋徽宗反复无常,对他非常不信任,根本不愿和他谈判。加上这时北宋许多大臣又认为金兵南下是因为宋徽宗领导无方,对他施加了很大压力。于是,宋徽宗只好“引咎辞职”,让位给儿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宋钦宗即位以后,把年号改为靖康不过,金兵虽然一口气打到汴梁外,却并没有灭掉宋朝的想法。

这就涉及到金国军队的背景。

金兵其实是一群没有军饷的军队,靠的就是抢。北宋是一颗摇钱树,金兵当然不会把它砍了,而是留着当冤大头。

06金兵包围了汴梁,北宋朝廷就派了使节去金国的兵营,想和金兵统帅接触一下,打探一下消息。

巧的是,金兵这时也派出了使团,想和宋朝谈谈条件。双方使团刚好在城外遇上了,于是双方就地谈了起来。金国使团首先安慰了一下对手,说你们不要害怕,我们听说罪魁祸首宋徽宗已经退位了,就已经不想打仗了。这次过来,是想跟你们宋朝做一场买卖。做完买卖,我们也就回去了。北宋使团听了很高兴,就问:你们打算做什么买卖呢?金国使团说,这样你看行不行,你们宋朝把河北和山西这两块地方割让给我们,以后我们就以黄河为界。同时你们再给我们一点赔款,这事就算了了。北宋使团吓了一跳,说这哪叫买卖啊?简直就是抢劫。双方相持不下,最后不欢而散。

北宋使团回去向皇帝宋钦宗报告了这事,宋钦宗对这件事的理解是,金人既然提出了条件,那就还有谈判的空间。赶紧的,再派人去谈。

于是,北宋再次派出了使团,和金国使团进行了好几轮讨价还价。最后,双方谈好了条件。北宋不必割让整个河北和山西,只需割让这一带的三个军镇。同时,北宋一次性赔偿金国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只要北宋做到这几点,金国马上退兵。

双方条件一谈好,宋钦宗马上开始履行合约。对他来说,割地赔款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金国赶紧撤兵。他发出了割让三镇的诏书,派使者带给负责驻守三镇的将领。为了凑齐赔款,宋钦宗还在开封城里大肆搜刮,当时谁要是肯捐钱给朝廷,帮朝廷渡过难关,就能换来一官半职。宋钦宗甚至派人去妓院,命令老鸨们把积攒多年的金银统统交出来。

北宋朝廷上上下下奋战了十几天,总共收到黄金三十多万两,白银一千两百多万两。但北宋朝廷承诺的是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也就是说,经过多日以来的奋战,北宋大大小小的官员总共完成了黄金任务的6%,白银任务的24%。

距离目标的完成,看上去遥遥无期。到后来,宋钦宗甚至派人去跟金兵商量,我皇宫里还有一点宝物,能不能折算成金银?这事也是够窝囊的。既然根本完不成,北宋朝廷为什么要许下这种承诺呢?这是因为北宋缺乏经济统计,朝廷对于都城里到底有多少金银珠宝,根本就没有概念。更有意思的是,金兵也不知道宋朝到底有多少钱,狮子大开口,开得都快没边了。

这钱是指望不上了,金兵这会也感觉不能再拖了,因为北宋各路援军已经纷至沓来。尤其是驻扎西北边境的“西军”,已经赶来,这是是北宋最精锐的部队。之所以说是精锐,是因为他们长期负责和西夏作战,作战经验非常丰富,曾经多次打败西夏的大军。不断赶来的援军,让金兵感受到了压力。这时,他们就更不会想着灭掉北宋之类的事情,只想赶紧勒索钱财,然后跑路。所以,虽然宋朝交上来的赔偿还是不够数,金兵也没计较,带上这些金银财宝,就撤军了。

07好了,汴梁之围是解了,这事也就结束了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但北宋又给了金国起兵的借口。金兵上次入侵,是分成东西两路大军。不过,最后打到都城下的,其实只有东路大军。西路大军在山西太原一带被当地守军挡住了,最后没能过来。东路大军和宋朝和谈,捞到了一笔巨款,西路大军没能捞着,心里当然很不爽。于是,西路大军的统帅就开始煽动,再跟北宋干上一仗但干架也要有借口吧,这时,北宋又主动把借口送上门。

前面说过,金兵撤退的条件之一,是宋朝割让山西和河北一带的三个军镇。宋钦宗当时被金兵吓破了胆,满口答应了下来。不过事后一看,他才发现,坏了,这三个军镇都是战略要地,要是割让给金国,整个山西和河北就都守不住了。要是山西和河北守不住了,都城开封就更难防守了。那怎么办?

宋钦宗顿时起了反悔的心思。有意思的是,不仅是皇帝想反悔,这三个军镇的将士们也根本不想执行皇帝的命令。金兵在撤退的途中,路过这三个镇,和宋钦宗派出的特使一起来到城下。特使向城里宣读皇帝的诏书,说皇上已经说了,把你们这个镇割让给金国。你们要服从皇帝的命令啊!金兵将领也站在旁边,满怀期待,以为城里的军队会乖乖出城投降。没想到过了一会,只看见弓箭和石块从城头上飞了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