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钦慕《兰亭序》的人数不胜数,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兰亭序》不算入门的“必备法帖”,首先《兰亭序》无真迹传世,只有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 上述摹本融合抄写者的个人风格,无法还原“二王”笔法,而且摹本的原稿失传,唯有拓本传世,晋唐笔法本就深奥,拓本点画粗糙、简省,可谓难上加难。 例如王羲之侧锋入纸后,迅速调转为中锋,起笔处形成一个小圭角,或中锋衄搓运笔,形成锯齿状的波折感,这一些重要、精细的变化,拓本无法展现。 其次,《兰亭序》篇幅较短,不利于形成系统性、全面化的书法体系,所以许多专家教授,不建议“书法小白”学习《兰亭序》入门。 而且唐初时期,李世民命怀仁和尚,耗费20年时间,筛选宫中收藏的上百件“王书”,编出一本王羲之“书法大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全文共计1904字,集合王羲之毕生精髓于一体,艺术价值超越《兰亭序》百倍,然而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圣教序》刻入石碑,原稿失传。 幸好宋人研究数年,重新制作了一件《圣教序》墨迹本,通篇完整无损、清晰生动,行笔绞转自如、随性从容,呈现秀雅俊丽、遒劲飞动之象。 章法上毫不生疏、割裂,疏密、轻重分布恰当,前后顾盼生情,好似王羲之拿笔一气呵成,再加上结字轻重、欹正对比鲜明,赋予全卷跳宕灵巧的活泼感。 并且卷中相同字,也存在不同的处理方式,拿“天”字来说,“窥天”中的“天”字,3笔浑实凝厚,虽然略向左倾,但整体端庄平稳,笔画向左右舒展。 而“天地”中的“天”,具备几分险绝感,以纵取势,挺拔瘦劲,上面一横与中间断开,动态感强烈了稍许,至于“乎天”中的“天”,更为险绝奇逸。 上面一横细瘦短小,下面撇捺开张浓重,看似头重脚轻,实则妙趣天成,整体形态好似奔跑的少年,视觉上立体感更强,具备澎湃的生命力和动势。 如今《圣教序》墨迹本,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号乃K2B000383N000000000PAF,从未公开露面,堪为“镇馆之宝”,时常临摹,可以通过细腻的墨迹,掌握“二王”笔法核心技巧。 从而强化用笔的丰富性,保证点画爽利干脆、畅达多姿,摆脱初学时控笔不当等一系列问题,使字体由内而外的,散发出典雅醇和之气,进入艺术境界。 当然对于文艺修养、开拓创新、后续发展等,皆有好处,若能把《圣教序》全部吃透,之后临摹智永、褚遂良、张旭、米芾等人的法帖,全都不在话下。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墨迹本)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正文下方,加入独家出版的现代字注解。 既不妨碍观览全文,还方便初学者识读,而且卷中字体的清晰度市面罕见,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端倪可查,与真迹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真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