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石窟里的中国年 | 寻找敦煌龙

 成平 2024-02-10 发布于美国

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龙的形象频频出现在各类文学、绘画作品中成为隐喻哲理、抒发情感的常见题材,敦煌石窟中就保存有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龙的形象。莫高窟北魏的龙首龛梁,隋朝的双龙藻井,唐代的金龙衔珠华盖,五代的龙王家族等等,不胜枚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寻找敦煌龙吧!

中国自原始社会以来,便盛行对自然界多神的朴素崇拜。出于农耕文明的实际需要和对自然现象的简朴认知,我国先民便将对雨水的祈盼集中体现于龙身上,龙的形象就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水神的象征意义。敦煌石窟壁画里龙的形象一种是源自中国传统的龙形,还有一种是赋予了人形的龙王。

榆林窟第25窟 龙王降雨 中唐

在榆林窟第25窟的北壁,描绘了古人想象中的龙王布雨场景。这里表现的是弥勒下生前娑婆世界太平祥和、环境幽静,龙王每晚乘祥云布雨降水,罗刹叶华拿着扫帚在地上清扫的场景。

莫高窟第36窟 龙王礼佛 五代

莫高窟五代第36窟里表现的是龙王家族的形象。壁画中的龙王皆为人身龙尾,头戴宝冠,长发披肩,璎珞饰身,手捧宝瓶、珍珠等物在海面上参拜礼佛。随行的有龙女、夜叉等。龙女梳双鬟望仙髻,头部带花冠,修眉秀眼,面容沉静恬淡,正手持香炉前行。海面波涛隐约可见,岸上峭壁危崖耸峙。画面行笔劲健有力,线描流畅。

中国古代的水神称为河伯,名冯夷,多作龙形,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S.5448《敦煌录》里就有记载。佛教中,龙王称水天,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空之神、河川之主,有行云布雨的功能。唐宋以后,中国传说中的河伯、水神便与佛教中的龙王融合在一起了,故而敦煌石窟里便出现了龙和龙王的形象。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之一,古人以文化兼容的精神和综合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中国龙的独特形态。三国曹魏刘劭曾作《龙瑞赋》里,载有魏明帝亲率臣僚,观赏一条五彩斑斓的龙浮于水面数十日而不离开的“祥瑞”的故事,可见将龙作为祥瑞、神圣的象征由来已久。龙的形象也出现在许多文物中,寄托着人们对于吉祥、福瑞的美好祈愿。

莫高窟第235窟 五龙腾云 宋

莫高窟宋代第235窟的五龙戏珠藻井,井心有一条金龙环珠舞动,四周还有四条金龙腾跃戏珠。五条龙均以浮塑贴金的手法表现,富有立体感,活灵活现。

榆林窟第10窟 龙纹 西夏

榆林窟西夏时期第10窟的壁画中,在青绿色调的卷草云纹中,一条巨龙腾空而起,龙身墨线勾勒彰显霸气,翕张鳞爪尽显威严。

龙,以多样的形象在历史舞台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古时人们也常用“龙”冠名山、城、水,或民俗活动、食物等,以示祈福护佑。而这类龙的形象在敦煌石窟里以守宝神龙和天龙八部为代表。

榆林窟第25窟 守宝神龙 中唐

在榆林窟唐代第25窟的北壁,就绘有守宝神龙,端坐于彩云之上,正气凛然,守护着珍宝,象征着守护与赐福。

莫高窟第320窟 听法八部众之龙王 盛唐

而天龙八部中的龙王形象也出现在莫高窟盛唐第320窟里。释迦牟尼在树下讲经说法,前来听法的龙王神采奕奕。作为龙王的标志,他的头冠上绘有一条须发飞扬、形态矫健的龙。天龙八部是佛教护法的八位天众,他们分别是“天、龙、夜叉、乾达婆、紧那罗、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八个部众首领,常绘制在佛的两侧,表示守护。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结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一代代中国人不断传承、发展和丰富龙文化,在各类典籍文献和民俗活动中广泛留存了龙的“足迹”,赋予其中华民族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的积极意义。龙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象征。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2024甲辰龙年,我们祝愿,“敦煌龙”能为您送上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吉祥如意,平安快乐!

文字:殷 曦

排版:许 莅

【特别小彩蛋】

新春壁纸

书法:赵声良

设计:褚梦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敦煌石窟里的中国年 | 寻找敦煌龙 敦煌研究院 轻触阅读原文

敦煌研究院 赞 分享 在看 写留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敦煌石窟里的中国年 | 寻找敦煌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