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汉时期的篆刻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4-02-11 发布于湖北

据《汉官仪》中载:“诸侯王印,黄金橐驼纽,文曰玺,谓刻曰某王之玺。赤地绶。列侯黄金印,龟纽,文曰印。谓刻曰某侯之印。丞相、大将军(案:初《学记》引无'大’字)黄金印,龟纽,文曰章。谓刻曰某官之章。御史大夫章。匈奴单于黄金印,橐驼纽,文曰章。御史(案:初《学记》引无'御史大夫’以下)、二千石(案:初《学记》引'二’上有'中’字)银印,龟纽,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纽,文曰印。谓纽但作鼻,不为虫兽之形,而刻曰某官之印。章,二百石以上,皆为通官印。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服食部、文选王仲宣诔注、通典职官、白帖十三、太平御览仪式部案:汉书注、通典引注本作正文,今改正。”5由此可知,玺、印、章都有特定的内含。而从秦汉以后,玺印便有了官爵等级的区别,所使用的玺印的用材、款识都有显著的差异

按《汉官旧仪》所载“汉代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这从陕西咸阳渭河北岸的“皇后之玺”(白玉质,金螭虎钮)得到认证。

古代的官吏,在受册赴任时,无不拜受玺印,并奉为至宝,随身携带,视同性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玺印封侯的现象很多,而王侯命终之日,用玉石复制其受封官印入殓,以证实其生前的荣耀。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所出土的三枚殉葬印中,除其中一枚玉质是其名号“利苍”外,另两枚“轪侯之印”、“长沙丞相”都表明了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及所受封的爵位。

印章,亦称“图章”,古称“鉨”。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商末周初。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后筒牍易为纸帛,封泥之功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玺印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玛瑙、水晶、煤精石、绿松石、铅质、铁质、瓷、陶等为材质,后有犀牛角、象牙、木、水晶等材质,元代以后盛行石头刻印。

先秦以前,古印用材、形制,各随其便,并无定制。秦以后,官印有明确规定,是区分官阶的标准。其等级次序为:玉最贵,一般为皇帝专用,金次之,银再次之;一般官吏只能用铜印,私印印材则没有这么多讲究。隋唐以后,官印渐大,印材也更丰富。

到元代时,王冕发现了质地松软的花乳石,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自此,文人自篆自刻形成了风气,篆刻艺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到了明代,文彭、何震二人为代表的一批篆刻家、篆刻理论家纷纷出现,他们师承秦汉,大胆突破前人框架,穷尽毕生精力为篆刻艺术推波助澜,于是后印坛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至清一代,篆刻艺术更是百花齐放、阿娜多姿;迨及近现代,篆刻艺术更为普及,各种流派不乏继承和创新者,令篆刻艺术大放异彩。

如今,篆刻这一传统艺术已在传统文化宝库中成为不可多得的瑰宝,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屹立在世界民族艺术之林。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篆刻作为中国一门传统艺术,已为世界所认可。

近人孔云白在《篆刻入门》一书中说道:“印章始于邃古,称盛晚周,至汉而极,六朝渐衰,唐宋则更形日下。元代,吾丘衍、赵孟頫出,乃力为提倡,于是刻印一艺跻而上之文史之林,以与书画并驾齐驱。明清二代,名家辈出,或斫朱弄石,穷年兀兀,或汇集鉴玩,殚精竭力,非仅为征信而已。”2由此可知,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是印章最为兴盛之时;至元代,称秀于文史之林;至明清两代,印章不但复兴古玺印之艺术,更是达到了空前。

历代文人中,首先对印章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石(即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两代,印人辈出,成就菲然,文人墨客热衷于对篆刻艺术的极多,其风格与成就可直逼秦汉。

至清代,印章(篆刻艺术)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地位,已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印章的发展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即在明清时期。

印章中的用字可由实用至艺术的发展来看。具体地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玺主要是大篆(含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及诸侯国古文字),秦国用籀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摹印篆专门用于印章。汉代发展成为缪篆(又称汉篆);魏晋南北朝,主要还是继承秦汉余风,印章多取用篆文(秦篆、缪篆)、古文、隶书等字体。隋唐至宋代时期,印章发展势微,与魏晋六朝相差无已。元明清时期,印章向文人流派发展,印章中使用的文字除古玺文字以外,广泛吸取其他文字,故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尉为大观。

古代玺印的用途,主要是以实用性为主,如官印、私印、玺符等,只有少数的带艺术性的私印才带有观赏性质而刻制。据统计,古代玺印约有十一种用途:1、官印,作为统治权力的凭信;私印,代表个人信用的凭据。2、用于赠送物品给他人或别的民族的印信。3、用于与邻国往来,以示友好的凭信。4、用于封泥印记,或称泥封。5、用于殉葬,即代表个人身份或官位印章,官印、私印都有,专为殉葬而刻,多为姓名或官职名称。6、用于制造器物的记名。7、用于器物名称图记。8、用于金币、纸币。9、作为饰品佩戴,即吉祥物。10、用于烙马,以防走失。11、用于烙木,为美观或记事。

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成语入印,开后世闲文印之先河。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比以前更为丰富,种类繁多。汉印以缪篆体入印,字体简化美观,笔画平整方直。

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尤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印章往往来不及铸造,只好在预先准备的印坯上临时刻凿急就而成,故印文多没有修饰。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风格上,秦印注重实用,无论印文、章法,还是钮式,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之美。两汉时期,是印章发展史上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但继承和完备了秦代建立的官印制度,使得印章规格、印钮形制及印文形态更趋统一,而且还形成了汉代印章特有的博大精深、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这种质朴大气、自然流畅的艺术境界,一直是后人仰望学习、赞叹摹仿的典范。

后世印章,多取法秦汉,正是因其印文苍朴敦厚,大气雄浑。如西汉时期马王堆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及其他汉代玉印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特点,即除字迹优美秀隽、灵韵有姿之外,更透着一股汉代玺印的优雅品味,是印章中的精品。

总而言之,古代玺印技艺高超,对文字的处理、雕刻、铸造的水平极高。

——————————

注释:

1、《战国古玺》,马国权/著,《版·海外报日人民》,2005年12月31日第七版

2、《篆刻入门》,孔云白/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一版,1999年十二次,P1

3、《古代印章的辨伪》,陈根远/著,《文物天地》,2007年第3期

4、《文物鉴赏丛书:印章》,刘一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P4~5

5、《汉官仪·补遗》,汉·卫宏/撰,清·孙星衍/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