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醉后发酒疯,写下一首千古名作,令人啼笑皆非

 长风文史 2024-02-12 发布于广东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自从酒这种玩意儿被我们的老祖宗偶然发明出来后,它就迅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风靡开来。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酒”,又是让人又爱又恨的态度。

喝酒的好处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解渴解忧、提神壮胆、助兴消遣等,小饮怡情。

但酒的坏处也显而易见,无节制的多饮则会醉人伤身、害人误事。


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令人又爱又恨的美酒,终成为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甚至在某些历史关键时刻,酒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接或者间接推动了历史进程。

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汉高祖醉酒斩白蛇”、“鸿门宴”、“杯酒释兵权”等等。

古代很多文人雅士更是喜欢喝酒,并且喜欢将喝酒的那种感觉,写入自己的诗词中。

从而他们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经典的诗酒经典。同时,也留下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醉酒场面。

辛弃疾有天喝得飘飘然,就作出了一番让人哭笑不得的举动。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词文大意:

最近我没有时间发愁,整日喝酒让我非常开心,生活中的忧愁也在酒醉中忘了,就算是那些读的那些古人圣贤书,感觉也是白读,因为完全没什么用。
昨晚我又喝高了,有点人事不分了,只记得我醉倒在松树下,还拉着松树问:我喝醉了吗?说完我还以为它要来扶我。于是呵斥道:“你走!我没有喝醉,不要你扶!”

整首醉酒词寥寥数十个字,却为我们生动的描绘出一幕醉倒扶松,和松树谈笑风生的幽默场景,读来令人不禁发笑。


但笑过之后在回味一下全篇,却发现这荒诞无稽的一幕中,其实有着辛弃疾那深深的无奈。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于罢官后闲居之时,辛弃疾南归以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赋闲在家。

众所周知,辛弃疾他一直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多次上书献策,呼吁北伐,但换来的却是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当朝者的冷落。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满腔热血的苦心劝谏,最后只能是无可奈何的赋闲隐居。这让他如何不忧愁,如何不焦虑。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南宋朝堂只是不想让他发出北伐的声音,不让他当官,在生活待遇上还是非常不错的,酒自然也不会缺。

辛弃疾赋闲的日子,只能靠着喝酒写词来平息心中块垒。

他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整日无所事事、花天酒地,日子过得美滋滋,根本没有时间去忧愁。实则暴露了他每日很忧愁的现实。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国破家亡、朝廷又不思进取的现实让他忧愁不已。

所以才会抱怨古人写的书,读来一点都用处都没有,自己读那么多,写那么多还是只能种树养花,对抗金收复失地没有任何帮助。

是“古书”、“平戎策”没用嘛?不,是当今朝廷识人不明,用人失当,这才让自己不能在战场上冲杀,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让自己不能快意的沙场点兵,只能醉里且贪欢笑。

心中万千忧愁,要多少酒才能平息,他喝多了、喝醉了,故而才有下片那哭笑不得的醉酒场景。

朝廷主和派当道,主战派贬的贬、死的死,放眼望去,尽无人懂他,自己的满腔心事能说给谁听呢?

辛弃疾踉踉跄跄跌醉倒在了一棵老松旁边,没有人,他只能抱着一棵松树深情的倾诉。

可聊着聊着,起风了,松枝随风摇动,在辛弃疾醉眼里,仿佛是那松树要过来扶他,他想起了曾经那些投降派也这般向他招手,希望自己加入到他们的阵营。

因此倔强的辛弃疾言辞激烈的拒绝:去你的,老子自己行,不屑与你们为伍。

诸君仔细回想一下醉酒的经历,真正喝醉的人是会断片的,第二天醒来根本想不起来自己做了什么事。只有半醉半醒的人,还能记得自己做了什么事。

辛弃疾是醉酒了,能把松树认成人。

但他也没有醉,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内心,清楚自己的立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干什么。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它。

辛弃疾即便世事虐他千百遍,但从始至终都在坚持做自己,热爱着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喊着“杀贼”。

他是真正的英雄。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