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粟裕20大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的第2篇 本系列将继续对比粟裕和中国历代头部战例和相关名将,看粟裕如何一人单挑和超越二十四全史的经典战例和顶·级名将! 这次战役模式是“围三缺一”,相关历史战例是蒙金战争时期的三峰山之战,粟裕战例是莱芜战役。 ![]() 战神粟裕 一.模式类型:围三缺一 1.战例对比 莱芜vs三峰山(金朝) 2.模式概念 对处于包围中的敌军,为缩短战役周期,减少消耗和伤亡,进攻军队放一面放开,使敌军突围或者撤退,通过追击和预设伏击进行截击杀伤敌军。 3.模式分析 围三缺一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出现的很早,春秋时《孙子兵法·军争篇》中就提出“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但考察战史,实际运用案例非常少,比较出名的有: 祝阿之战(东汉):29年,耿弇伐张步,攻祝阿,围城时故意留一角,使祝阿守军逃奔钟城。钟城守军看到祝阿失守,又放弃钟城,这样耿弇不战得到两座城。 定阳之战(北齐):517年,高长恭率5万人进攻汾州,围攻定阳城,守军仅不足2000,经过日夜激战,战斗兵仅数百人,粮食耗尽。 守将杨敷夜间突围,高长恭有意敞开城一角,在东南涧口设伏,全歼突围之敌,俘虏杨敷。 从上述围三阙一的案例可以看出适用场景 一.适用场景的规模和程度很有限,只用在次要目标和边缘战斗 二.只在攻坚战的场景适用,野战包围无显著案例 三.攻坚战中,也只有两种有限情况适用 1.攻方只求快速夺城和据点,有意开口放敌逃跑,而不加逼迫。(祝阿) 2.攻方处于压倒优势,敌军只能突围,在突围路线上设伏(定阳) 而三峰山和莱芜则是两个完全的例外,不仅规模巨大,作战对象是敌军机动兵团,且是野战中的围三缺一,同时还是在复杂机动中完成的。 无论哪个方面,三峰山和莱芜都是围三缺一模式中,历史独一档的战役。下面来进一步分析和对比这两个巅·峰战例,看谁能取得王座! 二.战例分析 历史战例:三峰山之战(金朝) 战役时间:1232.2.7-2.13 双方指挥:拖雷,窝阔台(蒙军)——完颜合达(金军) 兵力对比:20万:15万(核心战役——5万:15万) 主要战役:禹山拉锯战,三峰山会战,钧州攻坚战 歼敌数据:金军被斩首约3-4万,蒙军损失不详 大鱼数据:金军主将完颜合达、副将移剌蒲阿、完颜陈和尚被俘;杨沃衍、樊泽、张惠、高英阵亡。 说明: 1.时间全部折算成公历 2.战役时间从三峰山会战正式开始算起 3.资料来源主要是《金史》、《元史》、《新元史》、《续资治通鉴》、《大金国志》等 4.关于史料原文,受限于篇幅,这里不具体列出(除兵力和战果),在另一篇会有详细列举 ![]() 蒙金战争经过图 一.金军兵力 参战兵力记载比较明确:步兵13万,骑兵2万,共15万 大军发邓州,趋京师,骑二万,步十三万 不过这个数据还可细化,首先看参战将领和对应建制 骑帅蒲察定住,蒲察答吉卜,郎将按忒木——骑兵军,建制5000 忠孝军总领夹谷爱答、内族达鲁欢——忠孝军,总数1.8万,参战估计1.5万 总领夹谷移特剌——和都尉大致同级,兵力约1万 提控步军临淄郡王张惠——花帽军,和都尉大致同级,兵力约1万 殄寇都尉完颜阿排、高英、樊泽——都尉军,3个都尉,建制3万,实际约2万 中军陈和尚——原忠孝军战将,通常指挥1000骑兵 恒山公武仙、杨沃衍军——义军和地方武装,明确参战1.8万(武仙1万,杨沃衍8000) 加起来约8万(2万骑兵),加上其他若干和后勤,总数15万差不多 二.蒙军兵力 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兵力如下 1.16-2.6日:系列作战:不到4万(2万战斗兵) 时拖雷兵不满四万....分三队而进,辎重外余二万人 2.7-2.8日:三峰山会战,口温不花,塔思等1万骑兵增援:5万 太宗时亦渡河,遣亲王口温不花等将万馀骑来会 2.9-2.13日:窝阔台主力抵达,具体数据不明:估计约20万 望北兵二三十万,约厚二十里....从太宗攻钧州,拔之 二.双方战略态势 ![]() 窝阔台画像 一.蒙金战争新阶段 1.金哀宗改革 1.集中抗蒙:金哀宗(1224-1234在位),立刻改变“北失南补”战略,停止攻宋,“更不南伐”。宋金关系大大缓和,但未能更进一步形成抗蒙联盟。 2.大幅整军:经过几年整军,战斗力达到野狐岭以来的高峰。取得大昌原、倒回谷等胜利。 3.“关河防线”:1217年起,建立了潼关到黄河沿线的“关河防线”,关河防线和精锐野战军是金国长期坚持的关键原因 2.关陕战场陷入僵持 蒙金战争二阶段(1217-1229),蒙军控制了山东、河北、辽东和河东地区的大部分。 1223年,木华黎兵败凤翔府,西线关陕战场从此陷入僵持,1127年铁木真病逝,拖雷监国2年,期间未发生大的行动。 1229年,窝阔台继承汗位,蒙金战争进入第三阶段(1229-1234) 3.窝阔台攻占关中 1230.8月,窝阔台分东西两线,突击关河防线,以西线为主攻: 西线:窝阔台指挥主力,经大同府,沿黄河东岸南下,先扫荡河东残余,后进攻关中 东线:汉军万户史天泽,先攻卫州(汲县),控制黄河渡口,后南下攻击汴京(开封) 东线两军在潞州、卫州先后激战,双方交替攻守,双方战平 西线金军取得倒回谷大捷,但拖雷攻占凤翔府,随后合达下令尽撤京兆百姓,潼关以西尽数丧失,蒙军在西线取得重大进展。 二.京兆沦陷后蒙金形势 ![]() 成吉思汗画像 1.关河外围基本丧失 金军的关河防线未破,但外围基本丧失,除少数飞地外,本土几乎仅剩下中原地区。这导致了以下严重后果: 1.防线无缓冲地段,一旦突破,防线就将崩塌,同时难以弥补。 2.领土大幅缩小,供养大军变困难,而没有大军,防线又将难以维系。这就陷入恶性循环。 3.战场移至河南,蒙骑优势充分发挥,而且中原将遭到破坏,无法用坚壁清野战略。 短期内防线危机四伏,中长期无法持久。金国失败基本上只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 2.斡腹灭金战略 1227年,成吉思汗留下三条遗言,其中一条就是针对金关河防线难以正面突破,提出假道宋境,迂回金国蝮地的“斡腹灭金”战略, 此时潼关以西都被蒙军控制,和宋境完全连成一片,执行“斡腹”再无后顾之忧。当降将李国昌再提出时,窝阔台立刻接受提议,实施大迂回战略。 3.三路攻金部署 根据“斡腹”战略,蒙军制定了三路攻金的具体战略部署: 中路:由窝阔台指挥,首先攻占河中府(永济),而后由孟津渡河,这一路是主力,从正面突破关河防线。 左路:由拖雷指挥,自凤翔经宝鸡,渡渭河,穿过宋境,迂回至唐(唐河),邓(邓州)之间,从南面迂回包抄汴京,这一路是关键部分。 右路:由斡陈那颜指挥,由济南府西进,配合中路军渡河,这一路是牵制作用。 三路大军的目标是1232.2月会攻汴京。 三.三峰山战前行动 一.拖雷入宋作战经过 ![]() 拖雷入宋路线 1231年秋,拖雷渡渭水,由大散关进入宋境,破凤州,出武休关,取兴元府(南郑),后分两路,西路破沔州,渡嘉陵江取葭萌,破川北140寨,11月在南郑东和东路会师。 接着全军东进洋州,沿汉水东下,出饶凤关,破金州(安康),房州,在武当击败宋军,12月进至光化军,渡汉水,派人和窝阔台取得联络。 窝阔台让拖雷克制对宋行动,于是经均州渡过汉水,进入金邓州境内,至此借道宋境的目的达成。 于此同时,1231.11月,金国得知了拖雷进军饶凤关迂回侧后的消息,立即调阌乡的合达、蒲阿增防邓州,12月部署于邓州至内乡(西峡)防线的金军有20万。 二.禹山至三峰山间系列战 ![]() 三峰山之战示意图 1.禹山-邓州间作战 (1)渡江行动:1.10日,拖雷率军渡汉江,派1000骑兵向窝阔台报告,窝阔台收到消息后,令拖雷加速北上和主力会师。1.18日,蒙军全部渡过汉江,期间金军诸将建议半渡而击,因蒲阿坚持反对,未成行。 (2)禹山之战:1.15日,金布防于邓州禹山,步兵列于山前,骑兵于山后。1.16日,拖雷从侧后攻击金骑兵,冲阵失利,阵亡1千夫长,退兵30里里,隐蔽于光化对岸的枣林。金军上报“禹山大捷”。 (3)枣林袭击战:1.17-20日,金军四日搜索不到蒙军位置。1.21日,金军查明蒙军位置。1.22日向枣林前进,被蒙军突袭击败,丢弃辎重,退保邓州,拖雷对邓州围攻,3日不克。 2.北上期间机动战 (1)拖雷北进:1.25日,拖雷为避免顿兵坚城,全军超越邓州北进,以札剌儿率3000骑兵断后。另分兵3000骑兵袭击后方各州,对邓州金军的补给造成破坏。 汴京受到威胁,前线补给线遭破坏的双重压力下,金军被迫放弃邓州,以15万人尾随蒙军北上。 (2)五朵山遭遇战:1.26日,蒙军抵达五朵山(南阳北),次日晨因为大雾,迷失道路,金军1万骑兵攻击后卫札剌儿,蒙军失利,损伤不小。2.1日,金军在安皋休息,2.2日,抵达鲁山。 (3)沙河机动:2.4日,双方抵达沙河,拖雷5000骑兵置于河北,金军夺桥北进,蒙军不战西撤,金军再次突击,蒙军继续不战,向南渡过沙河。 金军准备扎营之际,蒙军再次渡河袭击,破坏金军休整。注:此时金蒙两军位置完成互换,蒙军由牵头变成尾随金军。 2.6日,金军到达黄榆店,拖雷自率1万骑兵尾随其后,雨雪不能前进,双方扎营对峙,拖雷整夜敲鼓扰乱金军休息。双方在三峰山会战前机动至此告一段落。 三.中路军作战行动 中路军于1231.10.29日围攻河中府,1232.1.1日攻克,1.28-30日,窝阔台由白坡渡河,2.1日得到拖雷渡过汉江的报告,2.5日抵达郑州,守军投降。2.8日抵达新郑。 至此关河防线被完全突破,同时南北两军会师之势也近完成。 四.三峰山决战 一.会战前态势 2.7日,驻扎于黄榆店的金军得到汴京指令,称北面蒙军已过孟州,要求立刻增援汴京,于是金军冒大雪,动身启程。 拖雷跟随,沿路砍伐大树,破坏道路,迟滞金军北进。 二.2.7日战况 ![]() 2.7日夜-2.8日晨示意图 1.金军主动出击 完颜合达以陈和尚(完颜彝)为前锋,先抢占了三峰山,掩护其侧翼,蒙军主动退至三峰山东北和西南。随后分三路,对蒙军发起全线进攻。具体部署是: 武仙、高英前锋攻蒙军西南 杨沃衍、樊泽攻蒙军东北 张惠、按得木(骑将)1万骑兵,自山上往下攻击 金军三方面攻击将蒙军击退,并将其包围于三峰山以东,但体力耗尽,无力歼灭,于是就地挖沟以围困蒙军。 2.拖雷夜间突围 拖雷于2.7日夜间发起突围行动,金军的封堵,主要在东面平地,西面三峰山方向防御薄弱,蒙军抓住这一薄弱点,蒙将抄思夜间率精骑袭击,一举突破防线,夺取三峰山。 这样两军再次换位,蒙军处于西面并控制三峰山,金军则处于三峰山东面。 3.2.7日战况分析 金军改变计划,转而先打拖雷,表面上击退并将其包围,但本无力迅速围歼蒙军,这时候把力量耗尽,事实证明,这个包围都是虚的。 更重要的是窝阔台主力离战场仅有1天多路程,此时滞留于三峰山等于自杀。所以金军的包围,很大程度是拖雷的牵制行为。 另一方面,两军的位置在晚上,形式上对调,但内在不同——金军由于前面总攻,体力耗尽,没有余力展开新行动。而蒙军避战,此时有余力展开后续行动。 三.2.8日战况 ![]() 拖雷画像 1.拖雷合围金军 2.8日,金军在三峰山东面的麻田地里,由于雨雪深陷泥淖中,同时饥寒交迫,铠甲枪槊立于雪中,动弹不得。 此时窝阔台先遣的1万骑兵赶到三峰山,拖雷乘机从四面将金军合围。 拖雷没有如金军那样驻垒合围,而是一边架火烤肉,边轮休,利用骑兵优势轮流巡视的流动合围方式。 2.围三缺一,夹击金军 此时被围金军动弹不得,蒙军诸将建议,等窝阔台主力抵达后,再发起总攻,但拖雷坚持围三缺一,立刻结束战斗。 于是蒙军敞开一条通往东北钧州的道路,金军主力撤退途中,遭遇蒙军预伏部队两面夹击,金军随即溃不成军,争相四散逃跑。 突围中,樊泽、张英当场阵亡,张惠在柿林村南激战后阵亡,武仙逃进竹林,完颜合达、杨沃衍,陈和尚逃进钧州,移剌蒲阿逃亡开封,途中被俘。 四.攻克钧州和后续 次日(2.9日),窝阔台到达三峰山,2.13日攻克钧州,完颜合达,陈和尚被俘后杀死,杨沃衍自杀,至此三峰山之战全部结束。 2.12日,潼关投降,2.21日,许州投降,2.29日卢氏投降,随即攻下商、虢、嵩、汝、陕等州。3.7日,分兵攻归德府、许、郑、陈、亳、寿、颍、睢、永等州。 五.战果和其他 一.战果统计 1.首虏数据 三峰山之战,根据《元史-刘黑马传》记载,一共杀死金军“数万”人 至三峰山,遇金大将合达,与战,大破之,虏合达,斩首数万级,乘胜攻破香山寨及钧州 15万人,被斩首只有3-4万,其他溃散逃跑。 2.大鱼数据 三峰山之战,金军骨干将领损失惨重: 主将完颜合达、副将移剌蒲阿、完颜陈和尚被俘 杨沃衍、樊泽、张惠、高英阵亡 但根据记载,仍有很多重要将领逃脱: 武仙逃到密县,后到南阳留山 蒲察官奴逃到襄阳 完颜斜烈逃到洛阳 忠孝军副都统逃到昌武 另外下落不明的有:忠孝军2个首领,骑兵3个主将,都尉完颜阿排等,《金史-移剌蒲阿传》中战前列举的重要将领,有过半数没有首虏记载。 3.溃兵去向 三峰山溃败去向,南阳留山,武仙收溃军10万(非全部三峰溃军),洛阳收的三四千。 另外如上所述,在南面襄阳和北面昌武,都有大鱼逃入,说明溃兵的分布非常广。 遂走南阳留山,收溃军得十万人 洛中初无军,得三峰溃卒三四千人 二.战役影响 1.金军精锐损失惨重 金军仅有的一支精锐兵团战败,特名将陈和尚、花帽军张惠、都尉樊泽、杨沃衍等,金军后期中坚将领损失惨重,这是无法恢复的重大损失。 2.金国纵深洞穿,本土碎片化 三峰山另一个严重后果是,金国狭小的本土,从中间被完全击穿,本土碎片化,再也不能组织整体抵抗,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不可避免被各个击破,消耗殆尽。 3.仅是击溃战,灭金时间拉长 三峰山仅是击溃战,大量溃兵分散到各地,增强了地方抵抗力量,使得灭金时间大幅拉长,又花了整整2年。尤其是中京洛阳,从无军到坚守一年半,完全是三峰溃兵所致。 三峰山本该打成围歼,实战仅打成击溃战,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粟裕战例:莱芜战役 战役时间:1947.2.20-2.23 双方指挥:粟裕——王耀武、李仙洲 兵力对比:15万:8万(整体——20万:31万) 主要战役:白塔埠攻坚战,和庄围歼战,莱芜围歼战 歼敌数据:伤亡8800,歼敌56800(俘虏46800) 大鱼数据:指挥所司令李仙洲,副参谋长王为霖,第3处长陶仲伟,整46师师长韩练成(放回),参谋长杨赞模,新19旅代旅长巢威,175旅旅长甘成城, 188旅旅长海竞强,73军军长韩浚,副军长李琰,参谋长周剑秋,15师代师长杨明,193师师长萧重光被俘;77师师长田君健阵亡 战役结果:全歼李仙洲兵团,国军鲁南会战完全破产。 注1:战役的时间从北线战斗正式打响,到莱芜围歼战结束 注2:篇幅限制,大鱼数据部分,师长(整编旅旅长)以下不列举 注3:莱芜战役内容很多,本篇重·点在北线战斗部分,更详细内容,之后有专篇分析 ![]() 莱芜战役示意图 一.兵力分析 一.我军兵力 我军南北两线总计参战,9个纵队25个师,共计20万 投入北线莱芜的是,1.4.6.7.8.9.10纵,6个纵队19个师,共计15万 (注:华野特纵未参战) 二.国军兵力 总计投入16个整编师(军)41个旅,共计31万 投入南线作战,4个兵团,13个整编师31个旅,共计22万 投入北线作战,1个兵团,3个师11个旅,共计8万 另有郝鹏举部,1个师4个旅,共计1万人 三.双方参战序列 1.我军参战序列 北线 1纵:1.2.3师 4纵:10.11.12师 6纵:16.17.18师 7纵:20.21师 8纵:22.23.24师 9纵:25.26师 10纵:28.29师,附独立师 总计:6个纵队,19个师 南线: 2纵:4.5.6师(4.6师后续北上,未赶到) 3纵:7师(鲁南10师).8.9师 2.国军参战序列 南线: 东海兵团(韩德勤):44师,57师(欠117旅),28师——3个师5个旅 沂水兵团(欧震):65师,74师,25师,83师(含44旅)——4个师12个旅 台枣兵团(冯治安):59师,77师——2个师4个旅 津浦兵团(李玉堂):11师,64师,7师,20师——4个师10个旅 配属特种兵:重炮13团,重迫10团,工兵1.5.15.20团,战车1营 总计:13个整编师,31个旅 北线: 胶济兵团(李仙洲):46师,73军(欠77师),12军——3个师8个旅 胶济中段守备:96军暂12师,73军77师,特务旅——3个旅 注1:上述兵力不包括津浦线济南,兖州和胶济线西段等兵力 注2:南线集团期间所属情况多变,多次增加兵力,上述以2.23日的配置为基准 二.战略态势 ![]() 参谋总长陈诚 一.鲁南战役 宿北战役后,薛岳重新调整了部署,增加了鲁南的兵力,编组2个兵团,会攻郯城,具体部署是: 陇东兵团(李文田):以整59、64、70师,沿陇海路攻占新安镇后,向北进攻郯城。 峄临兵团(李玉堂):以整20(附1快)、26、51、77师,由兰陵一线向南进攻郯城 1.2-1.20日,粟裕发起鲁南战役,歼敌5.3万,全歼整26、51师,26师师长马励武,51师师长周毓英、副师长韩世儒被俘虏。 鲁南战役的惨败,校长大为震惊,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二十六师全部覆灭,精良重炮和野炮损失四、五十门,战车亦多损毁,峄县、枣庄相继沦陷,第五十一师亦几乎全灭,师长与旅长、团长被俘与阵亡者共计十人以上。实为二十年来剿匪所未曾之有蕞大损失也” 二.华野整编 鲁南战役后,1.23日,华野按照1-10的顺序(缺5),统一整编为9个纵队27个师81个步兵团,另特种兵纵队,整编后华东野战军的兵力,总计27万人 战役开始时,整编进度尚未完成,特别是8.9.10纵,同时普遍缺编,只完成25个师(含鲁南10师),70个团的建制,到莱芜战役结束后的3月中旬,升级地武和补充莱芜的几万俘虏,人员和建制才逐步补齐。 莱芜战役,实际参战的兵力为20万(含军分区地武一部),另外在装备上和敌军有巨大差距,主力纵队此时仅9门山炮,仅为华东敌军1个整编师的25% 三.“鲁南会战”计划 由于薛岳接连惨败,参谋总长陈诚到徐州,直接指挥华东战区。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 以10个师28个旅的突击兵力,分南北两线对进,将华野消灭于临沂附近。具体部署是: 陇东兵团(欧震):7个师20个旅 右纵队(黄百韬):整25师、44旅(67师)——1个师4个旅 中纵队(李天霞):整65(兵团预备队)、74、83师,7军172师——3个师9个旅 左纵队(胡琏):整11、64师(绥署预备队)——2个师6个旅 守备队:7军(欠172师)——1个师1个旅 南线为主突击集团,由新安镇线,沿沭河和沂河两岸分三路北进,先进占郯城,后继续向临沂进攻。 胶济(南进)兵团(李仙洲):46师、73军(欠77师)、12军——3个师8个旅 北线兵团为辅助突击,由胶济中段出发,逐次攻占莱芜,颜庄,新泰,蒙阴,策应南线集团 为了避免宿北,鲁南的惨剧重演,各部采取“稳扎稳打,徐徐并进,避免突出”的推土机战术 三.南线战况 一.郯城及以北作战 1.31日,欧震集团开始行动,2.1日,三路大军占领重坊,郯城,码头镇一线。 2.3日,粟裕针对敌军中路兵力较为密集,两翼力量相对较弱的情况,设计正面阻击中纵队,使其两翼超越突出,然后集中兵力围歼其中一翼的战役计划: 方案一:右路整11师先突出:集中1.4.8纵和8师,9个旅,围歼11师3个旅于沂河西岸 方案二:左路纵队先突出:集中2.6.7纵,8个旅,围歼25师等4个旅于沭河东岸 方案三:中路纵队突出(可能性低):集中13个旅,围歼可能突出的74和83师 上述以方案一为主,其次方案二,方案三可能性较低。 2.4日,敌军遭遇正面阻击后,全线立刻停止前进(到2.7日才重新开始),同时两翼不仅没有突出,反而向中路靠拢,死死抱成一团,使粟裕上述作战方案不能实施。 二.白塔埠攻坚战 2.5日,粟裕调整了作战方案,制定了攻郝打援,诱敌深入,转兵北进的方案 2纵(缺5师)进攻白塔埠郝鹏举部,威胁海州,吸引右翼25师向东增援,中路74.83师如果突出,选择其中之一歼灭。 如敌未东援,不北进或保持密集,则以1个纵队正面阻击,主力转兵向北,打李仙洲 2.6日,2纵按计划发起白塔埠攻坚战,至2.7日,全歼郝总部和2、4师,歼敌5000人,郝鹏举和2个师长被俘。 南线集团不受影响,2.7-2.8日,三路部队继续齐头并进,缓慢推进至长城,邵家湖,石门一线,攻郝打援计划未能实现。 三.放弃临沂,转兵北线 2.10日开始执行转兵北进方案: 1.6纵为左路,4纵中路,7.8纵右路,三路北上,9.10纵分别由渤海和胶东,向中间靠拢 2.3纵全部由陈世榘指挥,负责迟滞南线集团,掩护主力北上展开 同日,敌南线集团重新划分编组: 突击队:左74师,中65、83师,右11师——集中突击临沂 预备队:25、28、64师,44旅——后续跟进和掩护侧翼 守备队:7军——守备郯城,马头镇一线 4个整编师齐头并进,2.15日,整83师占领临沂城,报纸上宣称大捷,称歼灭山东共军16个旅10万人。 但是徐州剿总的战报里,2.10-15日的临沂攻坚战,仅毙伤2700,俘虏273,加起来2973,还不到3000人。 四.粟裕伪装渡河,吸引陈诚向西 临沂被占后,为了牵制南线集团,除正面迟滞阻击外,粟裕使出了2个计策: 1.在黄河渡口搜集渡船,佯装北渡黄河 2.在运河线架桥,佯装西穿津浦线,渡过运河,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会师 陈诚被误导,判断华野可能向西逃窜。于是从陇东兵团中抽出7军,11师,64师加上20师为津浦兵团,西调临城,而后北上,拦截华野。这样南线集团被扯散,且被误导向西,北进速度大幅减缓, 四.北线机动和作战 一.李仙洲先期机动过程 1.南进兵团前期行动 2.1日,南进兵团开始行动 12军:2.1日由口镇南下,2.4日抵达莱芜,之后新36师归73军指挥,进入颜庄 46师:2.1日由和庄南下,超越12军左翼,2.6日占领颜庄,2.8月占领新泰 73军:2.4日由博山南下,随46师跟进,兵团部和军部进入颜庄,15师配合整46师攻占新泰后返回颜庄,193师控制博山至莱芜的交通线,77师则留守张店 2.9日位置大致固定,具体是: 莱芜:12军军部、112(莱芜城)、112师(吐丝口),73军193师(莱芜-博山线) 颜庄:兵团部,73军军部、15师,12军新36师 新泰:整46师全部 之后只有新泰的46师,向南扩展至敖阳镇,未敢继续深入蒙阴。 2.前期行动分析 南进兵团的基地在张店、明水、博山一线,南进前出至新泰,补给线拉的比较长,8个旅的兵力,分散部署在莱芜、颜庄、新泰三处,处于兵力分散且孤军深入态势中。 二.粟裕封堵部署 2.15日,粟裕针对敌军部署情况,发布战役预备命令,这份作战命令的核心逻辑是: 对莱芜为中心的李仙洲兵团的所有撤退路线,全部进行封堵 ![]() 1947.2.15,粟裕封堵李仙洲兵团计划示意图 四面撤退线分别是: 上面:莱芜经口镇,锦阳关,文祖镇到明水(直接路线,12军来的路线) 左边:莱芜西到泰安(向津浦线中段的退路) 右边:莱芜东经和庄到博山(重要路线,46师和73军来的路线) 下面:莱芜南经颜庄,新泰,蒙阴到临沂(和南线集团的会合路线) 针对上述撤退线,粟裕的具体部署是 一.6纵控制莱口线,并占领口镇,封锁上面的撤退路线 二.10纵控制锦阳关,封堵并阻击明水的敌军 三.1纵控制莱芜及口镇线以西,封锁向泰安的撤退路线 四.8.9纵攻占和庄,控制博山至莱芜线,切断向博山的退路 五.4.7纵分左右翼合击颜庄,控制南面退路,同时控制新泰往北的退路 六.2纵在新泰以南兜底,堵住新泰往南的退路,待北面解决后,合力解决新泰之敌 这份作战命令奠定了莱芜战役的基础,随后北线情况多次变化,但框架依然以2.15日的战役命令为基础,这是莱芜成功的基本前提。 三.三次情况变动 ![]() 二绥区司令王耀武 一.2.16日情况变化 2.16日,王耀武察觉到华野北上的迹象,认为此时李仙洲过于分散,下令将兵力收缩,以保持机动: 新泰:46师撤至颜庄 颜庄:73军(军部、15师)撤至莱芜,新36师撤至口镇 和庄:193师由和庄收缩至莱芜 莱芜:12军(军部、111、112师)北撤至文祖镇,明水 华野众人担忧敌军逃跑,要求1.6.8纵就近进行拦截,能打多少算多少。而粟裕则认为: 王耀武表面上全线后撤,实质上只是由莱芜(12军),颜庄(73军),新泰(46师)三地,变为集中莱芜(73军),颜庄(46师)两地。 因而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继续保持引而不发,仍然可以将李仙洲包围聚歼。 因此,2.16日,粟裕部署上仅进行微调: 锦阳关:10纵不变 口镇:6纵不变 莱芜:1纵进攻莱芜,变成1纵和8.9纵两面合击莱芜,歼灭73军。而后南下歼灭46师 颜庄:4.7纵和后续2纵,还是对付46师,位置由新泰变为颜庄 二.2.17-18日情况变化 陈诚误判华野动向,反对王耀武擅自北调,命令立刻返回新泰,和南线保持对进态势。 2.17日,由于王耀武不能确认华野的动向,所以只能下令重返新泰: 莱芜:兵团部,15师继续留守莱芜 颜庄:73军军部、193师重占颜庄 新泰:整46师重占新泰 张店:77师南下调至博山 敌军重返新泰,印证了粟裕前面的分析和引而不发部署的完全正确性。 2.18日,粟裕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 锦阳关:10纵不变 口镇:6纵不变 莱芜:1纵和8纵,合击莱芜不变,以口镇-莱芜-颜庄为分界线 博山:8.9纵,变为9纵控制博山-莱芜线 颜庄:4纵歼灭颜庄193师,如撤回莱芜,则从南面和1.8纵集中歼灭莱芜之敌 新泰:4.7纵和2纵对付整46师,变为7纵和2纵 三.2.19日情况变化 2.19日,王耀武发现当面华野越来越多,终于确认了粟裕的目标就是北线兵团,于是不顾陈诚的指令,命令各部先立刻撤至莱芜,随后撤至口镇: 颜庄:73军军部、193师撤往莱芜 新泰:46师撤往莱芜 博山:77师南下增援莱芜 口镇:新36师坚守口镇,接应莱芜主力后续北上 2.19日,粟裕根据新的情况,再次调整部署: 锦阳关:10纵不变 口镇:6纵不变 和庄:8纵主力和9纵,两面合击博山南下的77师 莱芜:1.4纵和8纵1个师,合击歼灭莱芜73军主力 颜庄:7纵还是对付46师,位置由新泰变为颜庄,2纵还是尾随其后封堵后路。 上述各部计划统一在2.20日15时开始行动 王耀武2.19日的部署使情况又变复杂,但46师远在新泰,回撤到莱芜需要时间,所以李仙洲至多只能撤到莱芜,而不可能跑到口镇。 五.前哨作战 一.和庄围歼战 2.20日,77师自博山南下,同时莱芜以193师接应,粟裕为了阻止敌军会合,提前两个小时(13时)发起战斗,8.9纵(4个师)在和庄伏击77师。 21日晨,全歼77师,师长田君健,参谋长刘剑雄阵亡,副师长许秉焕被俘。初战告捷。 20日晚,10纵攻克锦阳关,构筑了对明水的对外阻击正面。21日晨,96军暂12师由明水文祖镇向南增援,被10纵击溃。 二.莱芜线战况 外层的和庄和锦阳关非常顺利,但口镇-莱芜-颜庄线则进展不顺 一.口镇攻坚战 2.20日16时,6纵进攻口镇,当晚即攻占大半,但后续久攻不下,21和22日两晚进攻都未成功。口镇攻坚陷入僵持。 二.颜庄拦截 2.20日,颜庄73军军部、193师抵达莱芜,4纵未能阻止,同日,新泰整46师抵达颜庄,后续将继续撤至莱芜。21日,粟裕调整了部署: 莱芜:1纵和8纵两面合击莱芜,歼灭73军主力 颜庄:4纵和7纵插入莱芜颜庄间,切断46师和73军联系 因为距离较远,行军交叉的缘故,4,7纵未能完全切断46师退往莱芜的道路,但迟滞撤退速度,到22日下午,46师才全部抵达莱芜和73军会合 三.莱芜阻击 2.21日,由于4.7.8纵还没有到位,莱芜方面只有1纵,和当面73军(2个师)兵力对等,为了控制周边制高点,从莱芜城东北西三面阻击73军进攻,经一天激战,成功守住。 22日,整46师抵达莱芜,4.7.8纵也陆续赶到,和1纵交接阵地,当日73军和46师各派1个师进攻城北两面制高点,未能成功。 至此,4个纵队完成了对莱芜2个军的四面包围,原计划在22日晚上发起总攻,但准备仓促,于是计划推迟至23日晚。 六.莱芜围歼战 一.围三缺一 2.22日,粟裕已经将李仙洲兵团团团包围于莱芜城,同时口镇依然未攻克,李仙洲决定次日上午北撤,口镇新36师继续坚守,接应主力北进。 针对这种新的情况,粟裕准备采取围三缺一战术,北面令1师主动撤出南龙白,敞开向北道路。将敌军放到在莱芜至口镇间,组织一个包围圈将李仙洲兵团于野外完整全歼。 二.莱芜大合围 一.闭环合围圈 ![]() 2.23日,莱芜合围圈闭环示意图 如图所示,粟裕在莱芜-口镇间设置了一个严密的合围圈,具体是: 18师:毛子庄-李家镇 1纵:李家镇-高家洼-南龙白 7纵:南龙白-矿山-莱芜 4纵:莱芜-北铺镇-山子后 8纵:山子后-张家洼-毛子庄 以北面顶端毛子庄-南面底部莱芜为基准 向左顺时针形成:毛子庄-张家洼-山子后-北铺镇-莱芜 向右顺时针形成:毛子庄--李家镇-高家洼-南龙白-矿山-莱芜 这样从毛子庄到莱芜,各部互相衔接,分界明确,前后贯通,形成两条完整的闭环 二.开始总攻 2.23日8时,李仙洲兵团分两路成并列纵队行军 兵团总部和辎重居中 73军在左,沿矿山-南龙白-高家洼向北 46师在右,沿北铺-山子后-芹村向北 73军留1个团在矿山,46师留2个团在莱芜城 10时,敌军前卫遭遇我军阻击,后卫依然拖在矿山和莱芜,为了防止李仙洲回缩莱芜,粟裕暂时不下令出击,继续耐心等待。 12时,敌军后卫全部离开莱芜和矿山,粟裕随即令4.7纵各一部分别占领矿山和莱芜,完全封堵了回撤之路,然后下令四面发起总攻。 敌军遭到攻击后,2个军向中间挤压,很快陷入混乱,各级指挥系统完全瘫痪,战斗很快进入“抓5万头猪”阶段 三.毛子庄封闭线 北端毛子庄是合围圈袋口,能否扎紧,根本上决定围歼的效率。 毛子庄原本由18师控制,但粟裕认为18师防线过长,封底力度不足,于是命令8纵,以一部北靠毛子庄和6纵(王必成)打通联系。这样形成强有力且闭合的控制线。 实战结果完全证明其威力,6纵歼敌数达到24700(18师22000),8纵歼敌达到13977,2个纵队歼敌加起来近38000,而这关键点就是粟裕对毛子庄底部的闭环封堵部署。 三.莱芜城会师 南端莱芜是合围圈的袋底,粟裕除以4纵12师占领莱芜外,还令7纵20师1个团从西门攻入,两部分在莱芜会师,这样4纵和7纵完全打通了联系,将袋底封闭。同时这样7纵和4纵向北靠,更深度的参与围堵。 实战同样证明了效果,虽然是逃跑的次要方向,但7纵歼敌2000,4纵歼敌3100,加起来超过5000,也很可观。 四.战斗结局 12时总攻开始,17时,包围圈内的战斗已经结束,除73军军长韩浚和散兵3000人左右逃到口镇外,其余自司令李仙洲以下,超4万人被歼灭。 由于战斗结束过快,2纵全程未能赶上参战,1纵由西向东出击时,战斗也已基本结束,斩获非常有限(1纵这次战役出力大,但是缴获俘虏很少) 韩浚会同口镇守军,向西逃往博山,遭遇9纵拦截,韩浚以下5000人被俘虏。至此莱芜战役结束,李仙洲兵团干脆完整的遭到全歼。 三.后续夺城 战役结束后,济南兵力空虚,王耀武下令12军回撤济南,胶济东段的8军回撤至潍县。华野乘胜横扫整个胶济线。占领11城: 博山、淄川、长山、邹平、章丘、临淄、益都、掖县、昌邑、高密、胶县。 敌军被压缩在济南,潍县,青岛孤立据点,渤海、胶东、滨海、鲁中根据地连成一片。 七.战果和其他 一.战果统计 1.首虏数据 莱芜战役历时3天,全歼2绥区指挥所,73军全部(军部,15师师,77师,193师)整46师(师部,新19旅,175旅,188旅),另歼灭新36师大部,暂12师一部等(不含南线和胶济线) 歼敌5.68万(毙伤1万,俘虏4.68万),伤亡8800 2.大鱼数据 莱芜战役大鱼数非常恐怖 兵团司令(李仙洲) 2个军长(73军军长韩浚,整46师师长韩练成) 1个副军长(73军副军长李炎) 3个参谋长(兵团参谋长王为霖,73军参谋长周剑秋,整46师参谋长杨赞模), 2个军所属6个旅(师)的6名师长和6名副师长全数被俘虏或阵亡 上述名单可以看出,莱芜是一网打尽,是干脆完整的全歼 3.缴获数据 火炮:53(野炮5门,山炮39门,步兵炮9门) 迫击:500(迫击94门,战防5门,火箭炮3门,火箭筒58门,臼炮1门,60炮200门,掷弹筒139个) 机枪:2624(重机264挺,轻机1605挺,手提312挺,冲锋429支,卡宾14支) 同时缴获了大量弹药,缴获炮弹多达52750,消耗仅12031,净赚4万发 二.战役影响 1.战果巨大 3天内,特别是23日围歼阶段,仅6个小时,2个军5万人遭干净全歼,捷捷之速,歼敌之多,歼灭之完整,付出伤亡代价之小,都创造了我军战史上的新记录,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数的过来。 同时歼灭的还是精锐,73军是全美械,整46师是桂系半美械,2个精锐军瞬间被注销,使王耀武集团基本失去野战能力,沦为地区守点部队。 2.人地皆得 莱芜战役不仅战果巨大,而且是夺取了大量地盘,造成人地两得的结果 失县城:郯城、临沂、藤县、邹县 得县城:博山、淄川、长山、邹平、章丘、临淄、益都、掖县、昌邑、高密、胶县 失4座县城,得11座,净赚7座县城 3.此消彼长 战后,华野获得了1个月的休整时间,利用缴获的装备和几万俘虏,继续完成整编。 校长在2.25日记写到: 昨午考虑战况吐丝口如此重大失败,为生平未有之惨败 美械枪炮亦尽为匪所得,此种利器被匪利用以创我军,今后剿匪已成不了之局 除感叹“生平未有之惨败外”(鲁南刚“20年蕞大损失”),校长认识到,美械装备被缴获,此消彼长,战局已经陷入泥潭,已无法取胜。 三.战例模式对比 以上就是围三缺一模式,历史战例(三峰山)和粟裕战例(莱芜)的简要介绍,接下来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共性和差异。 一.共性分析 1.战役规模巨大 通常的围三缺一战例,不仅次数很少,而且都是小打小闹。 而三峰山和莱芜,则是主力之间大规模会战,三峰山击溃金军15万精锐,莱芜全歼2个美械军5万人。 实现对围三缺一的大规模实践,是两者的蕞显著特点,也是凌驾于其他同类型战役的关键。 2.歼敌质量很高 以往围三缺一,都是虐菜战役,对手质量弱,被轻易拿捏,含金量普遍低 三峰山和莱芜不仅规模大,歼敌多,而且歼灭的是精锐部队,非二三流杂牌。 三峰山击溃的是金军全部精兵强将,三峰山后,潼关账面上仍有一支11.5万的军团,但其中骑兵只有5000(三峰山是2万),实战中被偏军轻易击散。不堪一击 莱芜全歼的2个军,都是美械军,全国只有22个,战后南京方面包括校长在内普遍感觉悲观,在全局还是进攻的高湖阶段,开始释放停战和平的信号。 另一方面三峰山和莱芜的对手,完颜合达和王耀武都是当时实力派名将,非一般平庸将领。 强强对决,歼敌精锐,并非虐菜,是两者另一个特点,使得战役的含金量更上一档。 3.主要将领首虏多 三峰山和莱芜,包括主将在内被首虏数量巨大,前面已经详细列举过 三峰山之所以影响力巨大,这么出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军骨干将领几乎悉数被杀,这一点大大超过了此前的野狐岭之战,所以普遍认为三峰山比野狐岭更具有杀伤性。摧毁了金军的精锐,导致大金灭亡。 同样莱芜战役因为校长“五万头猪”,而名声大增,但是这“5万头猪”中如果没有包括李仙洲,韩浚等众多“大猪”,这5万猪的说服力就不足,对南京的震动也不会那么大。 4.远距离经典运动战 莱芜和三峰山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两者并非相对固定的对驻止之敌的作战,而是远距离,高复杂度的经典运动战,这样的围三缺一战例,整个战史更是独二无三。 三峰山,在战略层面首先是“斡腹迂回战略”,从邓州到钧州三峰山,双方经过了几百公里的机动和作战,将金军驱入三峰山战场。这本身就是一个惊人的战略机动成就。 莱芜,本身从南线将10多万人马,有序且秘密的转场到120公里以外的战场,前后仅13天时间(2.10-23日),完成一个大型围歼战。仅这一战略机动本身就是之前未有的神迹。(可以对比宛东,辽西,五次战役诸战役就可以看出悬殊的差距) 二.特性分析 1.三峰山击溃,莱芜则是围歼 两者决定性的差距是,三峰山仅是击溃战,而莱芜是完整的围歼战。 1.三峰山击溃后遗症 虽然三峰山摧毁了金军精锐和骨干将领,导致精锐无力重建,但是四散而逃的散兵防守各据点,大大拉长了灭金(持续2年)时间,案例很多,以洛阳为例: 洛阳开始无军,得到三峰溃军三四千人和完颜斜烈等溃将,以此为基础,洛阳从空城变为硬骨头,同时完颜思烈后来带败兵也到洛阳,很大一部分是武仙收拢的三峰溃军。 这样一叠加,从1232.3-1233.7月,打了近1年半,比汴京坚守还要长。 2.三峰山缺一的非必要性 拖雷已经将金军包围,只需等一天时间,主力赶到,发起总攻,金军15万人将被全歼,而且战斗会很快解决(金军体力耗尽,无力抵抗)。 从战役层面看,完成15万人大围歼,三峰山将以全胜收官,从现实看,灭金时间和代价将大幅缩小,从历史看,经典程度将更高一档,具备历史头号战例的竞争力。 3.莱芜实现理想围三缺一 粟裕这次采取围三缺一,是为了减少攻坚时间和伤亡,但是决不能影响全歼敌军的目标,这对粟裕来说是完全不能容忍的。 实战中,粟裕对缺一后合围圈的要求,没有丝毫降低,不仅是要“四面包围”,而且要互相打通联系,形成完整闭环。依然是典型“粟式围歼战”的标准 ![]() 粟裕2.23日合围示意图 莱芜战役实现了“围三缺一”和“四面包围”的有机统一,这是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 2.三峰山局部突出,莱芜大兵团经典 一.三峰山整体优势,局部劣势 三峰山整体占优势,蒙军共20万,金军15万,考虑到质量差距,差距还要更大。 可以说拖雷迂回敌后,将主力牵走,窝阔台主力突破关河防线时,战略上已经完全占据优势,全程拿捏金军,之后随着两路蒙军靠拢,金军战败更是不可避免。 但是三峰山会战战场,拖雷和完颜合达相比处于一定劣势,拖雷通过操作将劣势弥补和逆转,在主力未到前将金军击溃。 从局部角度看,拖雷表现很好,但是从大兵团角度看,主力打酱油,导致战果大幅缩水,这是一个很大缺陷。 二.莱芜整体劣势下,创造局部优势 莱芜在整体上,20万对30万,质量上也弱于当面国军,处于很大劣势中。 粟裕通过大范围战略机动和诱敌战术,在整体劣势情况下,短时间在北线集中15万对8万的局部优势兵力,并速战速决,打赢整个战役。 由于战略上的劣势,使得操作都是在困难条件下实施的,中间有很多曲折,所以难度和含金量很高。 因而莱芜战役是一场精彩和经典的大兵团运动战战例,并非局部爆种的战斗。 3.三峰山部将献策,莱芜粟裕单核 两者还有一个差异是,三峰山部将献策作用很大,而莱芜则是粟裕单核 一.三峰山部将献策 速不台:敲鼓疲敌之策由名将速不台提出,这一建议作用很大,使得金军在抵达三峰山前始终无法安稳休息,非常疲劳。 抄思:2.7日晚,突破金军重围,前锋抄思察觉三峰山方向营垒不坚,率部夜袭,一举突破,蒙军快速突破金军包围圈和抄思临阵发挥有很大关系。 诸将:三峰山决战时,诸将建议等主力到位后,再发起总攻,这次拖雷没有听取建议,虽然取得大胜,但围歼战变成击溃战,属于正确建议没有听从。 二.莱芜粟裕单核 莱芜战役,虽是十几万人的大兵团作战,但是全程由粟裕单核完成 (1)无参谋长辅助:粟裕指挥流程从来是跳过参谋长,参谋处长,作战科长,直接对接参谋(以后专题说明) 莱芜属于更严重的情况,参谋长陈世榘,副参谋长刘瑞龙,张元寿统统不在岗,司令部包括杂活在内的工作全系粟裕一人负责。 一个人运转十几万人的大兵团战役,在现代战争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古今中外战争史仅粟裕一人做到过。 (2)下属建议全错:莱芜战役中,下属从没提出过有价值的建议(当然对粟裕来说也不需要),而且离谱的是下属的两次建议还都是错误的: 1.王耀武开始后撤时,下属纷纷要求就地截击,如果当时按照这个建议,就不会有后面巨大战果。直接空扑和烂尾。 2.李仙洲北撤莱芜时,后卫未脱离莱芜,下属又建议就地出击,这样敌军就会缩回莱芜。无法来速战速决,歼灭程度也会大打折扣,战役质量至少下降两个档次。 也就是说整个战役,粟裕不仅要和王耀武斗智斗勇,而且还要排除下属各种错误建议干扰。 (3)各部执行不到位:整个莱芜战役,各部的执行非常不到位: 1.四、七纵截击失利:4纵和7纵两次拦截都不到位,尤其是新泰的整46师也未能拦住。 2.六纵口镇久攻不下:6纵攻坚口镇,两日都未能攻克,使得粟裕封堵计划受到影响,之后虽然是围三缺一的诱因,但是如果没有粟裕,口镇未克将会导致敌军大量脱逃。 3.各部表现无主动性:1.4.6.7.8纵在完成莱芜圈内作战后,上报全歼,躺平不动了,之后得知有一部逃往和庄,好在粟裕命令9纵在外层封堵,这才又俘虏5000人。这是华野一直以来的问题,只能在粟裕划定的圈内行动,超越范围的,没有一点主动性。 各部执行不佳加剧了指挥的难度,使得粟裕付出更多的脑力和精力去弥补这些漏洞。 四.总结 上述就是围三缺一模式,和相关战例(三峰山,莱芜)的相关解析,总结一下核心要点: 一.围三缺一模式,这个模式存在致命缺陷,一旦采取围三缺一,就意味着要放弃全歼对手,至多击溃战,说白了就是向下妥协,所以在实战中运用围三缺一的非常少,少数案例也是不值一提的有限战斗。 二.三峰山和莱芜是围三缺一模式仅有的两场杰出战例,其中: 三峰山采取围三缺一,其实是限制了其成为更高经典战例的原因,是一个错误,实际上依靠的是杰出的战略机动,和具体战术操作带来的经典,而非围三缺一模式本身。 莱芜则是完全实现了千年以来的理想,即围三缺一的速决和四面包围的全歼,两者有机结合,但是这是建立在,粟裕独一档的围歼战能力的基础上的,而且粟裕也只有这么一次使用,带有偶然性。没有任何推广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