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身行随言录600条选读第507

 平民易经馆 2024-02-12 发布于江苏

     

                           朱礼军

507、    孔子经典九个三中的学问

    1、三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即把学过的经典知识在适宜的时候演习实践一下,或者再拿来重新地学习几次,温故而知新,往往能获得新的知识与体验,从心里面会产生一种真理被验证后的自然性愉悦感,这是一个求知者应有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一个人进步与快乐的重要社会力量与源泉,有远方的朋友来拜见你,说明你是一个值得别人信赖的朋友,是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同时远方的朋友也会带来外界的新知识、新信息、让你免费享受,让你意外一新意外一醒,那么你怎能不笑脸相迎? 怎能不高兴? 这是一个人应有的交友境界与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做事利人利己自尊其道,不求人们知晓与赞美,所做的事情即使别人不理解甚至指责他,他也不生气,这是一个高尚的人所应有的做人做事的态度。

    2、三戒——青年戒色,青年时期,人的性欲正强正旺,但心性血气未稳,人生阅历较少,在性生活或男女感情上容易偏执犯错,此时长者应注意引导他们,自己要注意加强修养、调整与节制,处理不当易影响终生幸福;壮年戒斗,壮年时期体力、知识、阅历、智力、家庭、事业、社会关系都处于旺盛阶段,具有较强较大的个人、家庭、社会资本,容易自以为是,对社会名利、权力、地位、各种欲望正处于极力向上追求中,在追求中很容易与别人发生矛盾与冲突,往往会长时间地与别人进行名争暗斗,把握不好往往伤人伤己乃至前功尽弃,遗憾下半生;老年戒得,老年时期从体力、知力、行动力都走向衰退,秋来叶黄凋零、冬来枝折干枯这是自然现象,人生现象也是如此,但有些人不服老还经常与青壮年比拼争名争利,或者经常去做年青人才易做的事,还想比别人多得财名利,结果往往伤身又损财,所得往往远远不能偿失。

    3、三学——知学(知道应该学习)、好学(喜欢学习)、乐学(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知学不及好学,好学不及乐学,一个人要想有大的进步,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境界,并且让学习伴其一生。

    4、三孝——孝财(供给长者吃、穿、住、用等财物)、孝力(无偿为长者出力做事洗污、倒屎、倒尿等)、孝心(观察体会知晓长者心意,帮助其完成或消除其所欲之事)。晚辈孝敬父母等长辈,应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要攀比、不要搞平均化,平时要多观察、多留心、多注意他们未表明的心愿是什么?并帮助其实现或消除心愿。孝财容易、孝力难、孝心更难。孝是一个人知晓感激他人他物的第一启蒙老师,不孝者在交友或与别人处世中也容易忘恩负义,与不孝者相处尽量不要深交。

    5、三慎——慎心、慎言、慎行。一个人能将心念、言词、行为把握好了,那么百事可成。

    6、三变——君子一变:远望庄严可怕;二变:近观严肃有礼;三变:久处温和可亲。君子尊道为先,他人难以与之急处成友。

    7、三畏——君子一畏天命(敬怕而不敢违背自然大道);二畏大人(敬怕而不敢违背德高权重之人);三畏圣人之言(敬怕而不敢违背具有大善大智之人的言语规劝)

    8、三说——不该你说却去抢着说,这叫急躁;该你说却不去说,这叫阴损;不看情境或别人脸色而贸然说话,这叫没眼色。常言道:话可以随便听,而不能随便说。话语乃一个人内传心声、外接行为的重要之事,说出的话是否是事实? 说过的话是否算数? 诚实与守信尽在话语中体现,把话说好是人生三件事(正心、正言、正行)中不可轻视的一件大事。在非自然科学的日常生活中,会说话的人往往会办事,不会说话的人往往也很少能把事情办好。

    9、三德—— 君子一德利己;二德利亲;三德利天下。人要利人必须首先强大自我首先要做利己之事,利人必须从身边做起,从帮助亲人、朋友、同事解脱苦难获得幸福开始,如有能力再去福泽天下万人、万事、万物。人有力不应退缩暗耗,无力不应冒进强为。人至所以能贵于万物,就在于人能够主动而有效地去帮助他人、他物。如果浪费财力、物力、体力、智力而不去帮助他人他物,那就是自贱自己。人的伟大不仅仅是自己的志向高洁远大功成名就,还在于他对世事的通达、他人的理解、宽容、乃至护佑如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