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教授: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和埃及还在,为何却只承认中国?

 春天书屋 2024-02-13 发布于黑龙江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人类对古代文明的追寻,其实就是在不停地追问一个看似简单但又深奥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

各种研究学者穿梭在世界各地,像是在破解一场古老的谜题,想找出数千年甚至数万年前,人类在哪些角落活跃过的蛛丝马迹。

结果他们发现了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在两河流域崛起,古埃及在尼罗河畔辉煌,古印度在印度河谷掀起波澜,而中国在黄河流域书写了丰富的历史篇章。

有一个有趣的观点由英国教授马丁·雅克提出,他认为只有中国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文明古国。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何我们的国家能够享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有没有什么神秘的原因存在?

01

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其实指的是特定地区的文明发源地,而不是如今仍然存在的国家。

更准确地说,我们可以称之为“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及“黄河流域文明”。

梁启超在1900年创作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国的雏形,将其划分至古典文明时期。

人类最早的文明萌芽于河流流域,因为水被认为是生命之源。

这些地方的平坦地势非常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类选择在这些河流附近安家,并在发展中逐渐孕育出各自国家的文明。

为什么不是其他国家呢?这是因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定义标准相当严格。

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个来看一下,为何英国的教授会有这样的评价。

02

古巴比伦

在这四个国家中,我们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古巴比伦”,这个毫无争议,因为古巴比伦是唯一一个彻底消亡的国家。

文明的延续是被承认为文化古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一点恰好让古巴比伦失去了竞争力。

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横跨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这一地区历史上一直是战乱之地,各个国家和文明在这里兴起,又在这里衰落。

古巴比伦的创建者是阿摩利人,他们最早的活动迹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94年。

这个古老的城市给世界文明留下了深远的印记,尤其是通过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相对完整的法典,详细规定了社会职责,为当时的奴隶制社会制度确立了规矩。

阿摩利人为了编写这个法典还创造了楔形文字,可见他们在文字方面的创新。

1978年,伊拉克在修复古巴比伦遗址时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全文,以及太阳神为汉谟拉比赋予权力的浮雕。

古巴比伦还以“空中花园”跻身古代世界几大奇迹之一。

据说在公元前614年,新国王刚上任就迎娶了伊朗高原的米提娅公主。

可公主却因思念故土而憔悴瘦弱,让国王心疼不已,于是国王下定决心为她建一个“空中花园”,满是奇花异草。

这个花园不是普通的,而是建在一座高25米的超级大假山上。

堆砌这个假山可不容易,巴比伦的工匠们堪称奇才,他们用石头、柳条、铅水、砖头、再加上艰苦的劳动,一层层地堆叠成了一座巨大的石山。

要知道几千年前的条件下,这样的建筑难度简直是超级高。

不过最终成就了“空中花园”,这个看上去就像悬浮在空中的美丽花园。

盛极必衰,只过了短短三百年,古巴比伦就被波斯帝国占领,遭受着其他国家的屠戮,渐渐走向衰败。

最终幼发拉底河改道,人们纷纷逃离,曾经辉煌的古巴比伦变成了一座废弃的死城。

03

古印度和古埃及

而古印度和古埃及跟古巴比伦的情况又大有不同。

1922年人们首次发现了古印度的痕迹,即哈拉巴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300到前1750年间,只是短暂几百年。

孔雀王朝时期尤其是在摩揭陀王国,婆罗门拥有巨大的权力,奴隶制度和君主专权达到巅峰,由于国王信仰佛教,和平教义兴盛,国内经济和人力得到了蓬勃发展。

外族入侵导致古印度逐渐分裂,被不同的王族统治。

随着时代演变,古印度文化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如今的印度虽然仍存在,但已经不同于古印度,更像是其演变的一部分。

早在200万年前,尼罗河流域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古埃及的城邦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直至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终于完成了统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古埃及人对大一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历经33个王朝、10个时期,整整延续了3000多年。

今天的埃及并非古埃及文明的直接传承者,而是后来者在发展中崛起。

尼罗河的季节性洪水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为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古埃及人由狩猎采集转向农业生产,逐渐形成城邦,最终演化为国家。

这使得他们在远古时期就建立了伟大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

自公元前11世纪到1世纪,外来者相继踏足这片土地,古埃及人无奈向侵略者低头。

尽管在阿拉伯帝国衰落时,埃及曾有独立王朝,但未能统一全埃及。

经历短暂自治后,埃及再次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后来又遭拿破仑攻占。

直到1956年,英军撤离,这个古老的国家才获得真正的独立。

尽管古埃及的历史悠久,但现如今的埃及早已与古埃及分道扬镳。

04

两者之间的对比

古印度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各个城邦联盟或吞并而成。

早在青铜时代,古印度就拥有先进的城市文明,如摩亨佐·达罗城,拥有宽阔整齐的街区和出色的排水系统。

古印度文明的代表特征之一就是其严格的种姓制度,形成了严密的社会等级体系。

这四个等级之间的人不得通婚,每个等级都有固定的社会职业,世世代代难以改变。

古印度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传承,如瑜伽就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修行方法,如今演变成了一种广受女性欢迎的健身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自公元前6世纪起,古印度频遭希腊人、安息人、波斯人等侵犯,导致文明受到严重打击,一直到18世纪才完全消亡。

如今的印度已经忘却了过去的历史,只有种姓制度延续至今,难以被视为文明古国。

相比之下古埃及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先进和发达的。

不仅在文字和政治方面有着完整的系统,还在数学、医学和科学等领域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古埃及曾七次被降服,阿拉伯人入侵后,古埃及逐渐伊斯兰化,原本辉煌的文明在征服中逐渐淡化和融合。

如今的埃及已不再是当年神秘文明古国的模样。

05

中华文化

而中华文明历经千百年,是因为我们懂得在悠久历史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我们相比,印度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尤以佛教的诞生为人们所熟知,现代印度却未能继承佛学的卓越之处,反而保留了不公平的种姓制度。

在这个系统里,统治者根据姓氏把人分为不同的等级,权势掌握在高等级人手中,而低等级人没有人权,陷入世世代代的贱民地位,甚至在天灾来袭时也得不到援助。

尽管印度在独立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这一文化传统根深蒂固,仍在社会中引发巨大矛盾。

相比之下,中华文化同样有一些需要淘汰的陈旧观念,但我们懂得去除这些,如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的思想核心。

我们留下的是教人守孝悌、讲信义的美德,去掉的是过分遵守“节义”而损害人性的部分。

保留了对“天”的独特信仰,与外国人的“上帝”有所不同。

我们眼中的“天”是能容纳万物、掌控秩序的存在,是仁慈和先知的象征,不是一个具体的神或唯一的神,更不受限于某一族群。

这种兼收并蓄的思想让中华文化更具独特的包容性,从未因宗教而引发战争。

历史就像沙漏,流逝的沙子消失了许多人和文明,中华文明虽经沧桑,但关键在于我们适度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英国教授马丁·雅克说得对:“中国文明是中国身份认同的本质存在,是它决定了什么叫做中国。”

从秦始皇统一开始,中国历经83个王朝和559个帝王,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

不过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似乎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直是中国的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华夏文明没有因为分裂而消亡,反而在磨合中,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文明体系。

中国有56个民族,但主体还是以汉族为主。

自秦朝开始,经历了多个朝代,统治中国的皇帝几乎一直都是汉人。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脉,推崇的仁政思想一直是各朝代的主流。

尽管历史上有过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时期,但他们很快就明白,只有融入汉文化,才能实现大一统的目标。

所有的华夏子民,都认同自己属于这个大一统的国家,对国家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深入人心,高层统治者更是了然于胸。

所以尽管朝代更迭,汉文化却从未被取代,它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让各种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融合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现如今,中国的年轻人不仅可以自由穿梭在唐诗宋词的世界中,品味李白的豪放诗篇。他们还能以深厚的历史底蕴,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华夏子孙。

为何中华文明能够长盛不衰呢?马丁·雅克认为这背后有几个基本要素。

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中华民族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有着惊人的同化能力和强大凝聚力。

恰恰是这三点是的我们的文化得以经久不衰。

中国的百姓与远古的先辈保持着血脉相通,科学测试也证实我们与七千年前的基因相同,依旧是黄种人。

大量珍贵文物在中国保存完好,百姓的含蓄内敛也是特有的文化传承,所以中华文明在四大古国中没有中断。

虽然历史上曾有其他民族成为统治者,但中国文明具有强大包容性和先进性,这些入侵者最终会接受华夏文明,让其继续传承而非被其它文明覆盖。

这些少数民族最终被汉化,而非改变华夏文明。

以上种种都是我们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这也正是我们的强大之处。


参考来源:

看看新闻 -

凤凰卫视 -

观察者网 -

新华网 -

RDCY - 人大重阳 -

马丁·雅克 - 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
马丁·雅克 - 演讲《了解中国的崛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