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羽为何要西屠咸阳杀子婴?3个疑点解读真相,不简单的子婴

 瓦尔登的船夫 2024-02-13 发布于黑龙江

·灭秦者究竟是谁·

谈到秦朝灭亡,首先想到的便是刘邦和项羽,前者带领楚国西路军挺进关中进逼咸阳,后者则在巨鹿战场上打败了秦朝主力部队,两相结合便彻底推翻了秦朝,但如果查阅《史记》中记载的事件发生时间后会发现,刘邦和项羽的确对灭亡秦朝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却不是灭亡秦朝的具体执行者,那么灭亡秦朝的具体执行者究竟是谁呢?

不是别人,正是以子婴为代表的秦国宗室贵族,子婴继位秦王可不是延续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国祚,而是恢复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王位传承,换言之,子婴继位秦王就宣告了秦朝的灭亡,这点其实是《史记》一直试图混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问题。

至于原因也很好理解,如果司马迁非常直白的将这件事说出来,相当于告诉大家在刘邦和项羽进入关中打进咸阳之前,秦朝就已经被秦国宗室贵族推翻了,秦朝都被推翻了,那么先入关中者为王以及后来汉朝建立的正统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自然要说的委婉些。

打个比方,汉献帝禅位曹丕正式宣告东汉政权的灭亡,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当汉献帝退位获封山阳公时就宣告了东汉政权的灭亡,只不过以子婴为代表的秦国宗室贵族不想继承秦朝国祚,而是要恢复旧制,但只要将二者进行对比,会发现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政权灭亡的事实都是一样的。

关于这点船夫在《深度解读秦始皇》这个系列中的第二辑和第五辑中分别提出了关于秦朝灭亡的两个重要结论,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其实是秦始皇绝嗣以及秦朝亡于宗室贵族复辟分封制的政变。

这两件事相互递进,互为因果,正是因为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确定了以郡县制为立国之本,才逼迫利益受到损失的宗室贵族发动政变推翻秦朝,为此不惜杀光了秦始皇的所有直系子嗣和郡县制的代表人物李斯及其三族。

所以当刘邦进入关中进逼咸阳的时候,关中之地已经从郡县制的秦朝诸郡转变为分封制下的秦国了,当初在大泽乡的暴雨中,陈胜吴广喊出的推翻秦朝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那么接下来刘邦和项羽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新秩序呢?在这个时间点,历史的车轮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西屠咸阳杀子婴·

近些年在中文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为秦始皇翻案的文章,船夫也因此做了这个《深度解读秦始皇》的系列内容,不得不说,秦始皇的确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不仅终结了奴隶制和贵族分封制,还将郡县制推广到了全国,通过书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举措将中国大一统思想烙印进了后世华夏子孙的骨髓当中。

这里的秦始皇其实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我这么说可能有些绕了,大白话说就是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站出来推翻贵族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的人,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往往会下意识的将这次改革对后世的影响统统归结在他一个人身上,实际上这背后还有包括李斯,以及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共同努力,当然,还有项羽的贡献,这也是船夫大家聊的一个话题,那就是后世的我们有些过分看轻并错判了项羽对历史的贡献!

用船夫自己的话说就是如果没有项羽,秦始皇的郡县制改革或许就此成为昙花一现的短暂篇章,中国历史或许会被彻底改写!

站在现在人的角度看这段历史似乎觉得秦末的乱局是先秦贵族的回光返照,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更像是死灰复燃,形成燎原之火焚尽了秦朝宫殿,比起国祚800年的周朝,秦朝持续的时间太短了,也几乎是被所有势力联合推翻,外有六国贵族领导的底层百姓揭竿而起,内有秦朝贵族的铁血政变,当初如日中天威震八方的秦始皇落得个断子绝孙的下场,就这……试问谁还敢做第二个秦始皇?郡县制似乎成了螳臂当车,贵族分封制似乎才是大势所趋!

这个时候不论是刘邦还是各路诸侯将,其实心里都默认了要恢复周朝的贵族分封制,贵族还是贵族,奴隶还是奴隶,出身决定命运,血脉决定身份,所以刘邦进入咸阳后表面上封子婴为相国,实际上就是代表关外的六国贵族和关内的秦朝贵族“胜利会师”,《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

这段话大致描述了刘邦率领楚国西征军进逼咸阳后,秦王子婴率众投降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子婴出降并非是彻底失去了反抗能力的无奈之举,而是在权衡利弊后的妥协,换言之就是有条件的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至于子婴提出的条件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定包含了很多关于贵族分封制的内容,也就是保障秦国宗室贵族的利益不受损失。

外来户刘邦得到了面子,至于里子肯定会被以子婴为代表的秦国贵族牢牢掌控,投降对于子婴而言虽然失去了秦王王位,但他依旧是关中之地的最大话事人,只要旧有的贵族分封制恢复了,土地和人口再次沦为贵族们的私人财产,谁来当秦王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可就在大家都以为尘埃落定的时候,改写历史的人出现了,他就是项羽!根据《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乍一看这段话中的“西屠咸阳”和“杀秦降王子婴”,是不是一下子就感觉项羽非常残暴,嗜血好杀,但只要看过船夫后来做的《楚汉英雄传》的朋友就会知道,以一己之力扭转巨鹿之战并改写历史的项羽绝对不是一个莽夫,而是一个善于隐忍、精于谋算又敢想敢干的真男人,同时也拥有难得的格局眼光和领袖魅力。

这样一个人注定不会是一个单纯嗜血好杀的人,如果不信船夫就拿另一件事来佐证一下,我们知道项羽的叔父项梁正是死于章邯之手,可项羽在经历了巨鹿之战的厮杀后,不仅招降了章邯,还答应了其在关中称王的要求,就连几十万秦军项羽也没有想到去报复,而是在粮草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带着投降的几十万秦军跋山涉水,一直到新安才坑杀了部分秦军,至于是不是二十万有待商榷,我们来看新安这个地方在现如今的洛阳附近,眼看着就要到关中了。

如果项羽是个嗜血好杀之人,他干嘛不在巨鹿之战结束后就大肆杀戮,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船夫找机会和前面有待商榷的坑杀二十万秦军一起讲一下,回归正题,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项羽不会是单纯的嗜血好杀,毕竟带兵打仗的人都知道钱粮那是部队征战的命根子,不会舍得去浪费。

那么项羽“西屠咸阳”和“杀秦降王子婴”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不简单的子婴·

按照史书和后世史学家的观点,项羽杀子婴,屠戮咸阳是其残暴的表现,为了凸显项羽的这个标签,史书中还潜移默化的将子婴塑造成一个人畜无害,被人拉来当傀儡的可怜人,是被赵高逼急了才狗急跳墙的反杀了的赵高,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但只要我们仔细阅读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就会发现子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关于子婴的身世尚无定论,但主要有三种猜测,分别认为是始皇帝的侄子、始皇帝的儿子和始皇帝的孙子,参考《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

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斋五日,子婴与其子二人谋

这段描述的是子婴在被立为秦王后与他的儿子商量对付赵高,从中以看出子婴的年龄要远大于秦二世,按照古人娶妻生子的年龄推算,当时子婴的儿子已经可以参与密谋除掉赵高这种十分重要的事情,其年纪也不会太小,最起码也是十五六岁的男子了,而秦始皇只活了49岁,其长子扶苏也才三十岁左右,这就基本排除子婴是秦始皇孙子的可能性了,

而在秦二世要杀蒙氏兄弟时,子婴还进行了劝谏,《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

要知道当时秦二世已经开始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兄弟姐妹们下手了,如果子婴也是秦始皇的儿子,怎么还会如此镇定的为他人求情,这和常理是不相符的,所以关于子婴的身世,船夫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可能,也就是子婴是秦始皇的侄子,也就是秦始皇弟弟成蟜的孩子。

再来看另一处记载,同样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

看过船夫《深度解读秦始皇》第四辑的朋友知道,秦国一脉的国君继承的是嬴姓大宗,因此多为嬴姓,其余旁支因为历史原因多氏赵,所以这里的五大夫赵婴和中车府令赵高一样,二人都是秦国嬴姓氏族中的旁支小宗,虽然没有大宗那么高贵,却也是实打实的秦国宗室贵族了。

正是因为秦国国君继承的是嬴姓大宗,所以在推翻秦朝恢复秦国王位传承后,五大夫赵婴想要继承秦王王位,就先要成为嬴姓氏族的大宗,自然就不能再氏赵了,而是称公子婴,继承秦王王位后称秦王婴或嬴婴。

而五大夫这个爵位在秦朝二十等爵中位列第九级,可以担任将军,可以独立领兵出征。具体可以参考《史记·秦本纪》中的这段记载: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

这里的“贲”指的是秦国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秦昭襄王四十五年他奉命领军攻打韩国时的爵位就是五大夫,考虑到子婴在秦始皇东游时就已经是五大夫了,结合成蟜在秦攻赵战事中倒戈反叛,自杀于屯留,不论他生前有什么爵位都注定要被剥夺,而秦始皇在世时他的儿子们可都还活着,孙子也不可能在襁褓中就去前线带兵打仗夺军功。

因此不论子婴的身世是秦始皇的侄子、儿子还是孙子,这个爵位只可能是他自己获得的,而不是继承的,这就很可怕了,这说明子婴在始皇帝一统六国或南征百越等战争中曾经立过不小的军功。

看到这你还会觉得子婴是个文弱不堪,被赵高一顿逼迫才不得已杀掉赵高的可怜人吗?闹呢?人家子婴可是在战场上见过血、立过功的主,厉害着呢!这就解释了为何能搬倒丞相李斯的赵高会死在子婴手里。

总结一下,一个上过战场以军功获得五大夫爵位的铁血将领,一个能在秦始皇东巡天下时随侍左右宗室贵族,一个能在秦二世屠戮重臣良将时敢于触怒天子主动劝谏的朝廷重臣,这些信息都说明子婴在秦帝国高层是拥有很大话语权,更是秦国宗室贵族的领军人物,也是一个手段和心智十分成熟的政客了,原来这位才是大佬。

·滴血屠刀下的历史进程·

理清了这信息,大家再来看项羽在鸿门宴后和戏下分封之间的这段时间去“西屠咸阳杀子婴”,是不是就是另一番感受了?项羽做这件事绝对不是出于简单的情绪发泄或嗜血好杀,结合他在巨鹿之战和鸿门宴上的出色表现,他这么做必然是有他自己的政治考量,那么项羽为何一定要杀子婴呢?

关于这点其实船夫在《深度解读秦始皇》第五辑中已经多少提到过一些了,当时船夫是这么说的,秦朝灭亡与其是一场源自底层的农民起义,倒不如说是一场宗室贵族复辟贵族分封制的政变。

那么再来看这件事就会发现,项羽杀掉政变领袖子婴和他背后大大小小的秦国宗室贵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刚刚复辟成功的贵族分封制最沉痛的打击,是对这场开历史倒车的起义和政变的拨乱反正,当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对秦始皇和李斯在天之灵的最大告慰!

这件事在历史中的影响被严重低估了,按照船夫的观点,“西屠咸阳杀子婴”挽救了萌芽中的中原集权郡县制,再一次将贵族分封制打入深渊,让死灰复燃成了回光返照,直接扭转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为之后的汉承秦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秦始皇在一统六国的过程中,对包括赵国、韩国、魏国、燕国和楚国在内的宗室贵族基本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清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初项燕口中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也就是屈、景、昭三大贵族在秦末大起义中无一人展露头角,反倒让在楚国并不算顶级贵族的项氏家族成了最有号召力的势力,这背后的历史背景就是始皇帝基本完成了对这些顶级贵族的清算。

但对齐国和秦国内部的贵族,始皇帝主要采取的是怀柔政策,并没有大规模清算,这其实为后来的秦末起义以及楚汉争霸埋下了最大的隐患,而这两个违背彻底清算的庞大贵族集团都被项羽给解决了,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巧合,但船夫更倾向于是项羽的主观行为,毕竟这才符合他在巨鹿之战和鸿门宴中的人物设定和行事作风。

船夫不禁想起小时候读到戊戌六君子时谭嗣同就义前说的那段话: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段话听起来的确很热血,但却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似乎变法者死才能变法成功,这不合理啊!事实上这段话真正表达的其实是变法就必须挥起屠刀根除掉顽固的既得利益集团,血流成河中自然会有变法牺牲者的热血,但更多的应该是阻挡历史车轮者的白骨。

回顾商周,我们会发现在王朝更迭的过程中,出于稳定前朝遗民的目的,往往只会对前朝王族网开一面,甚至还会被拉来收买人心,进行分封赏赐土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武王在灭商后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现如今的商丘做诸侯,即使后来武庚叛乱,也还是找来了商纣王的亲哥哥微子启来做宋国的国君,所以按照旧有的贵族分封制下的潜规则,秦朝既然已经被推翻,甚至子婴都已经主动投降了楚国起义军,项羽杀子婴犯了贵族大忌,如果他真的只是想做个分封天下的西楚霸王,就完全没理由没动机这么做。

除非,项羽从始至终都志不在此,见过始皇帝迅游天下的他不想再做一个诸侯伯王,而是要做第二个秦始皇!

根除贵族、假意分封、逐个瓦解、再复郡县,这十六字或许才是项羽的真实想法,有意思的是刘邦建立汉朝几乎就是按照这十六字方针在做,那两个当初在雍丘互相配合大破秦军,斩杀李由的项羽和刘邦,会不会在全天下的面前演了一出双簧?那这个故事就很燃很热血了。

也正是因为项羽杀掉了包括子婴在内的秦国宗室贵族,导致关中之地的行政体系彻底瘫痪,为刘邦还定三秦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要知道在先秦时期,各个国家的官员大部分都来自宗室贵族,其余也大都是在本国不受重视或国家灭亡后的流亡贵族,这些贵族子弟不仅掌握了地方实权,也构建了最基础的国家行政体系,我们假设戏下分封后包括子婴在内的秦国宗室贵族还掌握着基层权力,那么刘邦还定三秦基本是不可能的,不会有恰好出现的人更刘邦带路,关中百姓也不会仅仅因为一个约法三章而彻底归心,这个故事偏偏小孩子还可以,对于想了解历史真相的成年人来说明显很难自圆其说。

即使刘邦使占领了关中也很难做到掌控关中,很容易被这些秦国宗室贵族架空,自然就不会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屡败屡战,迅速爆兵卷土重来。

好了,关于深度解读秦始皇第六辑的内容就到这里,接下来船夫会继续更新《楚汉英雄传》系列的内容,敬请期待,我们不见不散,喜欢的记得点赞关注加收藏,这对我很重要。

2024.02.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