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名人(史前至春秋)

 zqbxi 2024-02-13 发布于江西

史 前

1、盘古:宇宙混沌,天地未开。盘古巨人,孕育而生。万八千年,昏睡其中。不知经年,猛醒力争。手持神斧,劈向苍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屹立其中,天地始分。人即倾倒,体生万物。气化云雨,声转雷电。睛变日月,体成四极。开天劈地,创世始祖。

2.女娲:天地混沌初开,世间寂寥无生。女娲抟土造人,幻化万万千千。首创婚嫁之礼,使人自行繁殖。后又炼石补天,人类重获新生。被誉“大地之母”,永佑世间苍生。

3.伏羲氏: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华夏三皇之首。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4.燧人氏: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简称燧人,尊称“燧皇”或“遂皇”。是伏羲与女娲的父亲。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华夏三皇之一,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

5.神农氏:即炎帝。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以及人类茶叶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华夏三皇之一。神农氏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一位勤劳、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领,他是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等,对中华文明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炎帝与黄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后世皆为炎黄子孙。

6.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五帝之首。

7.颛顼:(zhuān xū)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又称黑帝或玄帝,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五帝”之一。

8.帝喾(kù),中国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五帝之一。

9.尧,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 。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五帝”之一,首行禅让制。

补1:鲧,大禹之父,圣尧之臣,不但善于治水,而且还是城郭的创始人。根据专家考证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就是夏鲧的封地古崇国。石峁古城出土大量的高品级玉璋,甚至海外的精美的大尺寸玉璋都是出自石峁,本身就说明石峁是当时贵族的聚居之地,国家或部落联盟统治的中心。鲧,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故称崇伯鲧或崇伯。《吕氏春秋·行论》里记载,有一天,他就曾捏着他那标志性的石耜,认真的跟尧爷讲,“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吓得尧爷赶紧提拔起一个阿舜来。

10、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被列为“二十四孝”,五帝之一。

11、仓颉:黄帝史官。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仓颉二目重瞳,善于作画,经过细心描摹绘画,造出各种不同的契刻文字(象形图画),并将其他部族各氏族的文字符号集中起来,整齐划一,历经十几年的观察与整理,终于创制出最早的象形独体字、合体字,并刻于龟甲兽骨或竹木片上。这就是汉字的雏形,遂流传后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时代。汉字创始人,以造字传闻后世,被尊为"造字圣人"。

12、蚩尤: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蚩尤是中国古史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因与轩辕黄帝进行历史性的大战而赫赫有名。古代战神。

13、皋陶(gāo yáo),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 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皋陶村,葬之于六(Lù),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地区),故亦被尊为六安国始祖。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

14、嫘袓: 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轩辕氏之妻,西陵氏之女。据《隋书》记载,北朝北周时尊她为先蚕。《路史》里称其劝养蚕,育蚕种,亲自采桑治丝,开创了丝织事业。历代皇帝将其供奉为“蚕神”。被后人推崇为中国养蚕取丝的始祖。

15、嫫母,古代最出名的丑女,当首推嫫母,形同夜叉,丑陋无比。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中云:"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屈原《九章·惜往日》:"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但她为人贤德,黄帝纳她为妻。嫫母果然不负黄帝的厚爱,对妇女们实施德化教育。嫫母虽然丑陋,但是黄帝对她信任有加,把管理后宫的责任交给了她,在黄帝周游巡视天下时,黄帝的元妃「嫘祖」病逝,黄帝命令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首,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之妻,内助有功,黄帝败炎帝,杀蚩尤。人类使用的第一面镜子由嫫母发明制作。

16、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炎帝的后裔。传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关于共工的神话传说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才有了“女娲补天”。关于共工的传说还有禹逐共工,祝融与共工战等等。古代的“水神”。

17、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以火施化,号赤帝。传说中,祝融与共工之战,给世界万物带来灾难,于是有女娲补天的故事。另一说法,伏羲死后共工作乱,黄帝派祝融平叛,打败共工。古代的“火神”。相传他发明了使用火和保留火种的方法。

夏 朝

18、禹: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治水失败被杀,禹子承父业,历经十三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使黄河改道,治水成功。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夏朝立国奠基人,“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

19、启:禹的儿子,其母是涂山氏之女。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是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把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舜年老时,把首领的位置让给禹,这是原始社会比较民主的推举首领的制度。但是在禹老时,他的儿子启杀死本应担任联盟首领的伯益,建立夏朝。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启以前的尧、舜、禹时期是所谓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启变推举为世袭、传贤为传子,反映了氏族制被国家所替代了。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国进入阶级统治的重要标志。中国夏王朝的建立者,禅让制的终结者。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

20、奚仲,东夷薛国人,任姓,薛国始祖,故里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亦称“车正”),后人在千山头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谚流传至今。夏朝政治家,发明家,马车的发明者,其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

21、太康,夏王启的儿子。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夏朝第二位君主,由于“太康失国”事件导致夏朝统治中断40余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昏君。(史上第一昏君)

22、后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传说是颛顼的后裔,以善射著称。夏朝以启为首的贵族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沉湎享乐,田猎无度,过着荒淫的生活,很快就使国家达到“万民弗利”的地步。启死后,他的五个儿子又互相争夺王位,使国家出现了混乱的局面。这时,东夷族的后羿乘虚而入,夺取了帝位。后羿当政后,以善射自居,也四处游猎,不管民众疾苦,并让寒浞代他管理国家。寒浞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后羿外出游猎时,乘机杀死了后羿,取得了王位。篡夏帝位,“后羿射日”的故事流传至今。

23、嫦娥:后羿之妻。神话说羿向西王母求得长生不死药物后带回家中。嫦娥趁羿不在,偷吃了不死药,不觉身子轻飘飘地飞离地面,奔向月宫。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嫦娥奔月神话最为民间所津津乐道。

24、少康: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夏代国君。夏王相的儿子,母亲为有仍氏(今山东济宁东南)人。夏王相统治的末期,寒浞发动叛乱,杀相篡夺王位。相的妻子后缗时正怀孕,被迫逃回有仍氏,生下相的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南)。积极争取夏众与夏民,志在复国。后在同姓部落斟灌与斟鄩的帮助下,与旧臣靡等人合力,攻灭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夏朝有为君主,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少康中兴”。

25、女艾(汝艾)(约公元前1900年-约公元前1839年)是一名女性将领,在夏商时期女性是可以领兵作战成为将领的。她为了帮助少康夺回王位,乔装打扮来到寒浞的统治中心,打探消息,了解民情,为少康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后来少康等一切准备就绪后,便迅速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了寒浞,夺回王位,建都阳夏。女艾(汝艾)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女间谍。

26、杼:少康长子。公元前2080年(寒浞四十年),少康命杼领兵攻打“寒浞,他采取“示弱、引诱、骄兵”的战术麻痹,使其丧失警惕性。一开始,杼派老弱之兵与敌交战,使误以为夏朝没有强兵而产生轻敌思想,盲目率兵追杀,结果闯进了杼精心设置的伏击圈。然后,杼率领有虞氏主力突然发起进攻,一举歼灭了有穷氏军,为少康复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少康死后杼继位,夏杼为了完成少康征伐东夷人的未竟遗愿,建立更大的夏后疆土,稳定夏王朝的统治,将王都向东迁到距离东夷人居住地较近的老丘(今开封杜良乡国都里),并迅速向东夷人发起进攻最终赶东夷到东海,夏朝疆土不断扩大,国势开始进入鼎盛期。夏朝国君,夏杼发明了战甲、石矛,这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战甲、石矛的开始。从“太康失国”到“夏杼繁盛”,共约百年。如果将夏朝建国当做中国历代王朝兴起之初,那么,夏王启可称为首开“家天下”的创始人,夏王太康可称为最早游乐失国的“昏君”,“少康中兴”可称为由“乱”到“治”的历史转折,而夏王杼创造的由“治”到“盛”局面的出现,才是夏朝真正意义上的鼎盛时期。

27、杜康:杜康牧羊于空桑涧(今汝阳县杜康村),“余粥弃于桑,郁积成香,竟有奇味,杜康尝而甘美,遂得酿酒之秘”,从此以酿酒为业。杜康被周平王封为“酒仙”,杜康酒被封为“宫廷御酒”,后有魏武帝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感叹。被誉为“酒圣”。

28、关龙逢,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夏朝末年大臣,千古谏臣第一人。

29、桀:生活荒淫,任意虐杀百姓,破坏农业生产。对外滥施征伐。人民对他深恶痛绝。桀不听大臣劝告,一意孤行,结果众叛亲离,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桀的统治摇摇欲坠。商王汤在伊尹的辅助下,发兵讨夏。夏桀仓皇迎战,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被商汤击败。桀逃到巢湖,后来卒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便随之灭亡。夏朝亡国之君,现在人们用“桀纣”来形容昏君暴君。

商 朝

30、汤:原为商族部落领袖。称成汤、武汤。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部落,成为当时的强国。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而逃。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为天子,建立商王朝。汤建国后,鉴于夏代灭亡的经验教训又作《汤诰》。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13年后,汤卒。中国商王朝的建立者。

31、伊尹:中国商代大臣。传说伊尹奴隶出身,生于伊水边,身为庖人(厨师),乘机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汤陈说,要他伐夏救民,受汤的赏识,被任以国政,帮助商汤攻灭夏桀。伊尹辅佐商汤建立了商王朝,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商建国初,他总结海内万邦存亡的教训,制订出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汤去世后,他又历佐汤子外丙、中壬两王。中壬后,汤之孙太甲继位。因太甲不理国政,破坏了商汤之法制德行,伊尹将他放逐,囚禁于桐,自摄行政当国。太甲居桐3年,悔过自新,伊尹还政于太甲。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并尊太甲为中宗。据说伊尹活了100余岁,中国古代最早的贤相,古代著名厨师。

32、盘庚:中国商代君主。在盘庚以前,商王朝政局混乱,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盘庚继位以后,决定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遭到贵族的反对。但是盘庚决意迁都,并作书告谕,违者重惩。于公元前14世纪中叶迁都以后,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33、武丁:中国商代国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四方进行大规模征伐。武丁在位59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商朝有为帝王,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

34、妇好,好姓(即子姓, 中国古姓多从女,为母系氏族余留),先秦时期我国女性的姓多写在后(如太姒、文姜、息妫、孟嬴),故称妇好,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妇好墓于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35、比干,沫邑(今河南卫辉)人。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商纣王)的叔叔。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受托孤重辅帝辛(殷纣王),先后辅佐殷商两代帝王,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比干对纣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统治不满,多次向他谏阻,纣王不听,比干最后只好以死相谏,死后葬在卫辉。终年63岁。殷商王室的重臣,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被称为“亘古忠臣”。

36、妲己:有苏氏美女,姓己,字妲。商纣王之宠妃。纣伐有苏氏,她被收留,受到特殊宠爱,以至言听计从。曾怂恿纣王杀害宗室大臣,用毒刑整治人。周武王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自缢而死。古代著名美女,商亡导火索,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37、纣: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即帝辛。纣对内重刑厚敛,对外黩武好战。他沉湎酒色,滥施专制淫威,同时又刚愎自用。纣的所作所为引起百姓的普遍怨恨和不满,导致内外矛盾加剧。为了维护其统治,纣大动兵戈,又设置种种酷刑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例如,立极其残忍的炮烙之法。忠臣比干强谏,他竟命人将比干剖腹,以观其心。统治后期,他又迁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大兴土木。周武王崛起之后,乘机起兵讨商。两军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即牧野之战。纣军平民奴隶阵前倒戈,带领周军反攻,很快就攻进朝歌,纣军彻底崩溃。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身亡。商朝亡国之君,现在人们用“桀纣”来形容昏君暴君。

西 周

38、姬昌:姬姓,名昌。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周国势日强。商王纣将姬昌囚于羑里七年之久,其子伯邑考为救父被妲已害死,将肉身剁碎捏肉丸,姬昌食后才将其放回西岐。得释后,昌向商献洛西之地,得任西伯侯。西伯昌自岐邑迁都于丰,后卒于程,相传在位50年。西伯昌晚年,周的势力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终身没有称王。其子武王伐商后,始追称他为文王。中国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周朝的实际创立者。周易八卦的发明者。

39、周武王:中国周代第一代王。周文王子。文王长子伯邑考为商王纣杀害,立发为太子。文王死,太子发继位,将周都从丰迁到镐,即位第二年,800诸侯观兵于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周师与诸侯兵陈师于商郊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又作《牧誓》,号召决战。经牧野大战, 纣王自焚。武王灭商后,分封了一批宗室功臣,如太公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等;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武王选定伊水、洛水一天王簋内铭文拓片,铭文记述武王灭商、祭告文王的事迹带,准备建立新的都邑,但不久卒。周朝的建立者,一代明君。

40、姜子牙:生卒年不详。又名尚,姜姓,吕氏,字子牙。齐国始祖,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是周灭商的重要筹谋者。周文王采纳吕望谋略,卑事商纣,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乘隙剪商羽翼,造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即位后,尊称吕望为“尚父”。武王伐纣前,吕望亲入商都探察情况,并协助制定乘虚进军、奔袭商都的作战方略。商、周牧野之战,吕望率一部精锐士卒,迅猛冲击商军前阵,商军奴隶前阵倒戈,周军主力乘势进攻,一举灭商。周成王亲政后,吕望以周朝开国重臣受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史称吕望有著述,难以凭信。中国商周之际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谋略家,齐国始祖。传世之作《六韬》,被誉为“兵家之祖”。

41、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周公立武王幼子诵为周成王,又自己执政称王,以致引起内部争权斗争。文王之子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成王对周公的怀疑。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纣之子武庚利用时机,图谋复国,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3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这次战事是武王灭殷后周公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奠定下来。周公于第四年回到宗周即采取两方面政策:一是分治殷民,一是分封诸侯。周公又于执政五年以大量殷遗民营洛邑,建东都成周,至七年告成。他请成王到新都举行首次祀典,并开始亲政,成王则请他留守洛邑。3年之后,周公死于丰地。中国周代初年著名政治家。制礼作乐是周公在整个执政期间对有关各种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建树,“周礼”一直延续和影响了后世几千年。“周公解梦”也源自于周公。

42、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姬姓,名诵,周武王姬发之子,母邑姜(姜子牙之女),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开创成康之治,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43、周康王,即姬钊,生卒年不详。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于镐京,葬于毕原。姬钊与其父姬诵的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被誉为成康之治。姬钊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姬钊死后的庙号为康王。延续“成康之治” ,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44、周厉王:即姬胡。中国西周国王。姬姓,名胡。周夷王之子。公元前858~前828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这些引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人民包围了王宫,袭击厉王,他仓皇而逃,后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今山西霍县)。他出逃后,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号为共和。西周著名暴君,期间发生“国人暴动”,自共和元年(前841)中国历史有了明确纪年。

45、尹吉甫,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泸州人。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军攻打东夷,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供奉,并在朔方筑城垒。遗物有青铜器兮甲盘。泸州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点将台、墓和墓碑遗址。周宣王大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46、褒姒:幽王的宠妃。幽王伐褒国,褒人送褒姒于幽王,得到幽王宠爱。为博褒姒笑,幽王数举骊山烽火。又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及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引起申侯联合缯侯和犬戎反叛,幽王被犬戎杀死,褒姒被掠走后自杀。古代著名美女,“红颜祸水”的典型代表,“烽火戏诸侯”、“千金买笑”故事流传甚广。

47、周幽王:即姬宫湦。中国西周末代君主。宣王之子,前781-前771年在位。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为讨得褒姒一笑,听从善于逢迎的虢石父建议“烽火戏诸侯”,引起诸侯怨愤。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因“烽火戏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西周亡国之君,著名昏君。

  东周(春秋)

48、姬宜臼:即周平王。中国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姬姓,名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西周末年,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经犬戎侵袭,十分残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许、鲁等诸侯拥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即位,是为平王。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依仗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厉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时期。东周开国之君。

49、卞和:春秋时楚国人。《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献给周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古代著名玉器鉴赏家,发现“和氏璧”,后成为后世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玉玺。

50、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生,郑武公之子,是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在历史上的最大作为,是重用颍考叔和公孙子都及诸多贤臣,通过各种手段使西周末期才立国的小小郑国,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小霸"天下。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被称为"春秋三小霸之首",郑庄公“黄泉见母”故事感人至深。郑庄公出生时母亲难产,他的母亲姜氏于是厌恶他,而爱他的弟弟段。姜氏与段秘密谋划,自己做他的内应。郑伯在鄢地打败了段,深恨姜氏,对姜氏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后来又后悔了。颍考叔劝谏庄公掘地见泉,母子于地道相见,和好如初。

  51、子都,春秋时期郑国人,原名公孙阏(yān),本姓为姬,与周王同宗,字子都,是郑国的宗族子弟(郑国贵族)。郑庄公时猛将,在郑庄小霸的过程中功勋卓著。由于与颍考叔争宠,背后放冷箭,致颍考叔阵亡,后被庄公查明真相,羞愧自杀。《诗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意思是说,一个女孩子本来跟某帅哥有个约会,可是她等啊等等啊等,心上人帅哥哥没有见到,却见到了一个愚驽蠢笨的傻瓜。在这首诗里,"子都"被用作了帅哥的代名词。《孟子·告子上》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意思是全天下没有不知道子都的英俊美丽,不知道子都的人是不长眼睛的瞎子。春秋郑国猛将,春秋第一美男,武艺高超,相貌英俊。

52、郯子(生卒年月不详),已姓,子爵,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春秋时期郯国国君,性至孝,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治疗。他披鹿皮进入深山,挤取鹿乳,供奉双亲。其孝心被列入“二十四孝”: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53、曹刿,即曹沫,春秋时鲁国大夫。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鲍叔牙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这时,一直隐居的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摆开了阵势。齐主将鲍叔牙因一路进军顺利,有轻敌之心,首先下令击鼓进军。庄公欲击鼓迎战被曹刿制止,齐军第二次击鼓进攻鲁军仍然未动,直到第三次击鼓进攻。这时,曹刿果断地告诉庄公击鼓冲锋。齐军大败,庄公见状欲追。曹刿忙说:“别急。”他仔细察看了齐军逃走的车辙,又登上战车前横木向齐军逃跑方向嘹望了一阵,方要庄公下令全力追击。鲁军追杀了30余里,全胜而回。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却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庄公又问:“为什么齐军逃走了,你不让马上追赶呢?”曹刿说:“大国之间交锋,虚虚实实,齐军虽退,也要特别提防有诈。我察看后看见车辙零乱,旗帜乱扔,确信敌方已自乱阵脚。”庄公十分佩服,说:“你是真正的军事家啊!”立即拜曹刿为大夫。鲁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54、季梁,又称季氏梁、季仕梁,季梁对随楚关系格局影响重大,辅佐随侯期间,提出"夫民,神之主也"的唯物主义思想、"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政治主张以及"避实击虚"的军事策略,使随国成为"汉东大国",周天子虽"三次征伐"被他称为"荆蛮"的楚国皆"结盟而还"。可惜当时的随侯对季梁的诸多治国方略始纳后弃,致使四面树敌,前690年在与强楚青林山一役中丧国辱邦。作为亡国之臣的季梁因此郁郁而终。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此代十大谋士之一)

55、齐桓公:即姜小白.中国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在位期间(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齐襄公之弟。襄公时,政局混乱,他出逃至莒(今山东莒县)。公元前685年襄公死,回国途中被管仲“射带中钩”假死得以提前回国继位。在鲍叔牙力荐下,任用管仲为辅佐,稳定国内局势,发展经济,使国富而兵强。与此同时,又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北戎,抗御狄族,援救邢、卫。集结中原诸侯击败楚之盟国蔡国,与楚会盟于召陵,制止楚对中原的进攻。齐桓公还平定周王室内乱,扶持周襄王继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主持诸侯盟会,各诸侯国的君主和周天子的使臣参加,正式承认其中原霸主地位。管仲死后,桓公重用奸臣易牙,竖刁等,卒后,诸子争立,68天体生蛆虫后才下葬。春秋五霸之首。

  56、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所谓“攘夷”,是对侵占华夏地区的戎、狄进行抵御。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谓争取与国,是运用军事、经济手段来取得中小诸侯国的支持。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 (今河南兰考),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雍水来危害邻国,不得有意不卖给邻国粮食。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遂成为中原的霸主。而管仲在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充实齐的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古代著名贤相。

57、鲍叔牙:与齐国政治家管仲交往甚密。管仲家贫,鲍叔牙常给予资助。当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出奔鲁国,而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今山东莒县)。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用计骗过管仲等人,先于公子纠回到齐国,被立为齐君,是为桓公。后来齐桓公囚禁管仲并欲杀之,鲍叔牙力加劝阻,认为桓公如欲称霸,非用管仲不可。桓公遂厚礼以待管仲,并任管仲为大夫。在管仲的大力辅佐下,齐国越来越强大起来。后齐桓公终于成为各诸侯中的霸主。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古代贤相,管鲍之交为千古称颂。

58、晋文公:即姬重耳。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君(前636-前628)。献公之子,名重耳。因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他奔逃在外19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即位,时年62岁。在位期间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日益强盛,晋政权不但巩固,还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出居郑以避难。公元前635年,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襄王回国,除得到土地赏赐外,还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自齐霸中衰,楚又乘虚而入,中原的一些小国都在其支配之下。公元前632年,文公“退避三舍”取得晋楚城濮大战的胜利,与齐、鲁、宋、卫等7国之君盟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并得到周王策命。是年冬,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温(今河南温县),周王也被召赴会,晋文公跃升为中原霸主。死后,襄公立。春秋五霸之一。

  59、易牙,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厨师)人,擅长于调味,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烹饪技艺很高。春秋时期著名厨师,易牙是第一个运用调和之事操作烹饪的庖厨,好调味,很善于做菜。他又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所以他被厨师们称作祖师

60、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晋国的贵族。他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介子推避而不授,他和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后文公找寻至此,意图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不幸被火烧死。后世遂称绵山为介山,介休的由来即由此而来。文公感念其恩,遂规定介子推烧死之日全国不允许动火,只能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61、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本名展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济南市孝直镇展洼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

  62、先轸:(?-前627)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又称原轸。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论才干,他既有军事家的韬略又有政治家的头脑;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且他的谋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义或理论价值。论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驯,却耿正忠诚,是一位不惮以身殉义的丈夫。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杰出的军事统帅。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帅职衔,又有元帅实绩的著名统帅。指挥的“城濮之战”大败楚军,秦晋“崤关之战”,大败秦军。

63、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位。嬴姓,名任好。在位期间任用由余、百里奚、蹇叔、巫豹、公孙支等为谋臣,修明政治,国力强盛。即位当年就打败戎族,其后又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助晋公子重耳归晋,并灭了梁、芮等国。在向东进展时,遭到晋的阻击,失利较多,以至在崤(今河南陕县东)全军覆灭。秦国力不如晋,而晋恰好挡住秦东进的道路,使秦很难进入中原。因此,秦只得向西发展,击败附近的戎人以增强自己的力量。秦穆公采纳由余关于伐戎王的正确谋略,收到了“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的战果。周襄王承认他为西方诸侯伯,穆公“遂霸西戎”。同时,秦与南面的楚国加强联系,从穆公以后到春秋末,秦一直与楚共同与晋为敌。春秋时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64、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字井百,虞(今山西平陆北)人,少时家境甚贫,颠沛流离,后出游诸国,到齐国,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后被虞公任用为大夫,晋欲“假途灭虢”被百里奚识破,力劝虞公勿借道给晋国,但虞侯目光短浅答应了晋国借道请求,晋灭虢后顺道灭了虞国,将百里奚俘虏至晋,后作为晋国公主陪嫁之臣被送往秦国,后伺机逃脱,出走至宛,为楚人所得。后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黑母羊皮将其赎回,授以国政。任秦大夫七年后,与蹇叔等共同辅佐穆公建立了霸业。相传他死后,秦国“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以示对他尊重和哀悼。秦国贤相,五羖大夫。

  65、楚庄王: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前三年韬光养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三年后,重整朝纲,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公元前 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陈兵问鼎于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问鼎中原”由此而来。接着又破陈围郑。晋出兵救郑时,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晋军败绩。此后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遂称霸中原。春秋五霸之一。

66、晏婴:字平仲,又称晏平仲,世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敢于犯颜直谏,纠正国君的错误;提倡节俭并且自己能身体力行。智谏省刑。晏婴身为三朝宰相,竟始终过着清贫生活。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春秋后期齐国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67、伯乐:本名孙阳,乃赵简子御者,善相马,字子良,又称王良。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古代著名相马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源自于此。

 68、宋襄公:即子兹甫。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曾追随齐桓公,参与葵丘 (今河南兰考东)之盟。桓公死,齐国内乱。他出兵干涉,成为霸主。不听公子目夷劝谏,在盂(今山西阳曲东北)大会诸侯,为楚成王所掳,旋放还。襄公十三年 (前638),举兵伐郑,楚伐宋救郑。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今河南柘城东北)会战。目夷劝其乘楚军渡河及尚未列阵之前发兵突袭,皆不从。他讲求仁义,拘守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的陈旧观念,贻误战机,为楚军击败,自己身受重伤,次年卒。中国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襄公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因思想保守而招致失败的典型。春秋五霸之一。

69、老子:即老聃,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一切由道生出,主张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以“道”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对于历代的思想家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魏晋以后,引道入儒,儒、道合流,老子思想对后世儒家特别是革新派改良派如王安石、魏源、严复等产生一定影响。2000多年来,对老子哲学历代有各种各样的解说和注评。中国先秦时期最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它在哲学、政治、人生诸方面,都曾发生过重大影响。五千言《道德经》为道家集大成。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70、屠岸贾(?-前583年),屠岸氏,名贾(拼音:gǔ),晋灵公时,因为阿谀奉承得宠。晋灵公被赵穿杀死,他一度被贬。晋景公时,屠岸贾任司寇,在赵同、赵括得罪郤氏、栾氏时,屠岸贾追治晋灵公被杀之事。他称赵盾是弑杀晋灵公的首逆。下宫之难,尽灭赵氏。只有赵朔的儿子赵武被公孙杵臼、程婴救下,即赵氏孤儿。后来,韩厥建议晋景公恢复赵氏,赵武杀屠岸贾。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历史上著名奸臣。屠岸贾杀害赵氏一家,连一个还没有出生的婴儿也不放过,就是想斩草除根,《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因此也就上演了。因此也制造了历史上的一宗大惨案。这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71、程婴(?—约公元前583年),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灭其族,朔客公孙杵臼与之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事迹,后世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他们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后世所钦敬。程婴忠实于友谊,公孙杵臼不忘旧主的品格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72、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楚国人(湖北荆门),出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和老子、孔子一个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在荆沙古地域上生活的老莱子在道家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春秋晚期思想家,道教人物,其影响远大,堪称一代杰出的思想家。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73、苌弘(?年~前492年),字叔,资阳市忠义镇高岩山人。东周卿大夫,对音乐及其理论有着极深的造诣。故孔子入周时,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苌弘。同时,苌弘还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对天文、卜筮等皆有深入的研究。这些在其政治活动中就表现为对许多事情的推断和预测屡屡言中,深为周王及众臣们所信服。孔子老师,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对乐特别精通。中学语文课本选有韩愈《师说》一文,其中有孔子师苌弘、老聃,老聃即老子李耳。

74、孔子:(前551-前479)。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55岁时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 (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五年后病逝。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 ”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仁义礼智信”。孔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启蒙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传说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中不少人出身低贱,许多过去无权受教育的平民子弟得以受教育。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故而以“ 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他注重道德培养,主张治学要先立人,提出了一整套以道德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提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注重言传身教,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他讲究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注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孔子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孔子弟子撰写的《论语》中,《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亦有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中国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民族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圣人,被誉为“文圣”。

  75、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明朱权《神奇秘谱》所载,《阳春》、《白雪》、《玄默》据说为师旷所作。南师店村有师旷墓遗址。春秋时著名乐师,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其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顺风耳”的原型。

76、颜回:(前521-前481)。字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系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 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素以德行著称。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77、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16岁拜孔子为师,学习儒学。由于他勤奋刻苦,成绩突出,很受孔子赏识。孔子便将中庸之道的精髓传授给他。他专心致力于儒学研究,并收徒讲学。弟子吴起、子思,再传弟子孟子等,皆受其影响。孔子得意门生,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编写了《大学》、《孝经》等重要著作,被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列为儒家经典。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啮指痛心”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78、子路。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家资巨富,资助孔子颇多。子路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的得意弟子,“百里负米”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

79、子夏: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人,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于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后汉书·徐防传》)这里就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子夏的传授。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将孔子的儒家学说发扬光大,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传承人。

80、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芦衣顺母”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故事被改编为晋剧《芦花》。

81、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82、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人。 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为炎帝后裔,是姜子牙的子孙。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左丘明晚年双目失明,因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故后人亦称盲左。春秋末期史学家,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

83、邓析(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501年)春秋末期郑国(今河南新郑境内)大夫,与子产同一时期,是郑国政坛的活跃人物。他反对“礼治”,主张“事断于法”,并“私造刑法”,被国家采用。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辩论家、名家鼻祖。成为我国第一个私家法典草案的起草人、第一位著名的讼师、第一位私人法律教育家,也是第一个因讲求法律逻辑而牺牲的人。他首倡名辩之学(即现在的逻辑学),揭开了名辩思潮的序幕。邓析对“法”也提出独到的见解,被视为法家先驱之一。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又擅长辩论,被推崇为中国法制史上“永远的丰碑”。

84、赵襄子 (?-前425),即赵无恤春秋战国之际晋国赵氏的封君。生年不详,卒于周威烈王元年(前425年)。《史记》中所列赵国的襄子纪年,在位为33年(前457至前425年)。赵毋恤是晋定公时专擅晋国大权的赵简子(赵鞅)与侍妾所生庶子,在诸公子中出身微贱,而且其貌不扬,但却最受赵简子钟爱。赵毋恤协同智氏、韩氏、魏氏三卿瓜分了范、中行氏的领地,驱逐晋出公,立晋懿 (或作哀)公。四卿把持晋国的朝政,争权夺利的矛盾更集中、更激烈。其中智氏最强,智伯狂妄骄横,要求韩、赵、魏三家都割给他一块土地。韩、魏二家答允,唯有赵毋恤不答应,因而智伯大怒,联结韩、魏两家,向赵氏进攻。赵毋恤寡不敌众,听从张孟谈的谋划,退保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智伯率韩、魏两家围攻晋阳,一年多没有攻下。后来引汾河水灌城,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赵毋恤与家臣张孟谈策划,由张孟谈暗中与韩、魏二氏联络,说动二君,约好里应外合,共灭智氏。韩、魏之兵在夜里杀死智氏守堤之吏,决开河堤,反使汾河水冲向智伯军中。赵军从城中杀出,韩、魏二家从旁夹击,活捉了智伯。三家瓜分智氏领地,形成韩、魏、赵三家把持晋国的局面,为三家分晋奠定基础。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毋恤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赵国始祖,成为三家分晋其中一家。

85、夫差(?-前473)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共23年。前494年于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今浙江绍兴),使越屈服。此后,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与晋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前473年,越再次兴兵,终灭吴国,夫差自刎,时年55岁。春秋时吴国亡国之君,与勾践吴越争霸为春秋末期重大事件。

86、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吴、楚争夺霸权,长期战于江淮。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袭楚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以一隅之地而称霸,孙武起了重要作用。春秋末期吴国将军。中国古代军事学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著。

  87、伍子胥:春秋后期吴国大臣。名员,字子胥。原为楚国人。有谋略,具胆识。父伍奢是楚国大夫,曾任辅导楚太子的太傅。楚平王七年(前522),楚平王听信佞臣费无极谗言,逼走太子建,杀伍奢及其长子尚。伍子胥经宋、郑等国逃到吴国。乃助阖闾用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荐孙武于吴王阖闾,并助吴王整饬内政,加强武备,使吴国日渐强盛。自吴王阖闾三年(前512)起,多次率吴军攻楚伐越,屡获胜利。九年(前506),偕孙武与吴王定破楚之策。吴军一举攻破楚国郢都,为泄私愤而鞭尸楚平王。后吴国又相继战败越国与齐国,成为一方霸主。阖闾死后,夫差即位,任用善于逢迎的伯嚭为太宰,渐疏远伍子胥。吴国打败越国后,伯嚭受越国贿赂,力主与越媾和。伍子胥谏诤吴王,劝其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由于伯嚭谗言,吴王赐佩剑“属镂”于子胥,命他自裁。春秋后期吴国大臣,军事家。

  88、申包胥,申氏,名包胥,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湖北省监利县人。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子胥,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哭秦庭”七天七夜借兵成功救楚,被后世誉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89、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西北)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鱼肠剑),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专诸是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鱼肠剑出于专诸刺王僚"。

90、要离(yāo lí),春秋时期吴国人,生活在吴王阖闾时期。其父为职业刺客,要离为屠夫,后由于成功刺杀庆忌,为春秋时期著名刺客。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有万人之勇,是当时有名的击剑能手。足智多谋,以捕鱼为业,家住无锡鸿山山北。今无锡鸿山东有要潭河,西南角有要家墩,是要离捕鱼、晒网的地方。要离生平事迹主要记载于《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据《吴越春秋》所载,吴王阖闾在即位后第二年(前513年)派遣要离刺杀庆忌。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

91、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92、勾践: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及其子勾践将吴王阖闾击败。阖闾之子夫差立志报仇,在吴国的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与越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采用范蠡之计,表面向吴称臣乞和,实则卧薪尝胆,积聚力量,时时不忘灭吴雪耻。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和诸侯会盟、率兵北上争霸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吴太子发。后勾践再次举兵伐吴,大败吴军于笠泽。几年后,越军逼进吴的国都姑苏(今苏州),频繁侵袭,夫差屡战屡败。到公元前473年,勾践一举灭吴,夫差自杀。随后,勾践又乘胜进军北方,渡过淮河,在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召集诸侯会盟。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取代吴而成为天下霸主。“卧薪尝胆”成为励志的最佳范例。

  93、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勾践三年(前494),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勾践偕妻等入吴称臣。范蠡亦作吴国人质2年。归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图强雪耻。经过10余年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在范蠡建议下,勾践发兵伐吴,袭破吴都(今江苏苏州,杀吴太子。勾践二十四年,越军在围吴都三年后破城,夫差自杀。越国终于吞并吴国。范蠡在灭吴后,决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县),他认为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为强。春秋后期越国名臣,政治家。他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被尊称为“商圣”。

  94、文种(?-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灭吴后,范蠡隐退,并留下信给文种,劝他逃跑。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7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3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4条在你那里,你用这4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自刎而死。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文种之死是"王者之道"与"人本性"不可共存的必定结果,被广泛应用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人破,谋臣亡”的典型代表。

95、计然(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宋国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经常遨游于山海湖泽,南游越国时,收越国大夫范蠡为徒,授范蠡七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计而灭吴国。 著作有《文子》《通玄真经》。春秋时期著名谋士、经济学家,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育”,依赖三绝,即文种、范蠡和计然。在吴越相争中,文种直接管理越国政务,范蠡以军事辅佐勾践,计然的主要贡献在经济方面,在十年生聚中为越国积累了雄厚的财力和物质基础。

96、西施: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传说吴越两国交战,越人败于会稽。越王勾践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王许和。勾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于公元前473年一举灭吴。吴亡后,西施与范蠡乘舟从游五湖(今太湖)而去。其事散见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绝书》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97、鲁班:姓公输名般,或称公输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因称鲁班。《汉书·古今人表》中列在孔子之后、墨子之前。《墨子》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能“削木以为鹄,成而飞之”。鲁班的名字散见于先秦诸子的论述中,被誉为“鲁之巧人”。民间关于鲁班的传说较多,中国古代的建筑工程家、发明家,被建筑工匠尊为祖师。传说锯是鲁班发明的。

98、田穰苴(生卒不详),又称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是田完(陈完)的后代,齐田氏家族的支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后世称司马氏。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田穰苴被罢黜,未几抑郁发病而死。由于年代久远,其事迹流传不多,但其军事思想却影响巨大。唐肃宗时将田穰苴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田穰苴为横山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齐国将领,田穰苴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

东周(战国)

99、周威烈王 (?-前402年): 姬午,东周第20代君主。周考王之子。在位24年(前425年-前402年),病死。葬于今河南洛阳。他死后,其子姬骄即位。公元前403年,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此即"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紧接着是战国时代的来临,本年也是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的起点。周威烈王最终封了韩、赵、魏三家为侯,也为大周王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周威烈王是加速周王朝覆灭的祸首。

100、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即魏斯。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西门豹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任用李悝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战国初魏国建立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