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二岸猿声啼不尽 2024-02-13 发布于福建

在长达20多年的武装革命过程当中,我党领导的军队里,涌现出了许多战功彪炳、性格各异的将军。

久而久之,解放军的部队里,就流传出了这样的一句话:“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要看彭老总。”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三位战将,截然不同的作战风格,更是从侧面,展现出了我国开展革命斗争的艰难与不易。

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三位老将军的作战风格,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一切,还要从我国的革命斗争史开始讲起。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一 顺境看林彪

林彪同志在我国开展的武装革命斗争当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解放战争当中最出名的“三大战役”,其中有两场都是林彪的杰作。

但林彪在指挥战斗的时候,往往具备着谨慎小心的特点,这位性格古怪的林老总,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也几乎不愿意让自己的部队,去做冒险的事情。

因此,每当我军部队处于顺境的时候,林彪总能指挥部队,打出漂亮的战果。

但当战场局势变得飘忽不定的时候,林彪的心里,就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著名的辽沈战役,就体现了林彪性格中的这一特点。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在中央军委决定发起辽沈战役的时候,毛主席就为我军制定了“攻取锦州、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

但到了实际指挥的时候,林彪却对这一战略目标产生了怀疑。

林彪认为,以当时东北野战军自身的实力,他们只能集中精力,去攻击沈阳或长春的敌人。

一旦解放军将锦州拿下,整个山海关外的敌人,势必就会向我军发动猛烈的进攻。

更重要的是,当时蒋介石已经下令,从华北调集一批人马,自葫芦岛登陆,向东北野战军发动新一轮的攻势。

到了那个时候,我军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完全战胜,沈阳和长春的两大群敌人,还有可能,会面临来自葫芦岛方面的夹击。

这将使得整个东北战场上的解放军,变得非常被动。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为了催促东北野战军,尽快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毛主席和朱老总几次三番地给林彪、罗荣桓等人发去了电报,但林彪还是下不了进攻的决心。

这个时候,身为政委的罗荣桓,看出了林彪的心思,只得站在一旁对他劝诫道:“林总,我知道您在想什么?可我们这里有困难,军委那里也困难。我们还是执行军委的命令为好。”

谁知,林彪听了罗荣桓的话,皱了皱眉头说道:“我不是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是现在我只准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拨客人,这个饭怎么要吃呢?”

罗荣桓笑了笑,继续对林彪说道:“林总,军委是从全国战局的角度出发,下的这道命令,我们考虑的问题,他们应该早就想到了。我看我们还是克服一下困难吧。”

最终,尽管林彪的心中还是有些疑惑,但他听取了罗荣桓的建议。事实证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在我军拿下了锦州之后,整个东北战场的主动权,就被牢牢掌握在了解放军部队的手中。

而关外的国民党军队,得知锦州被我军攻占的消息之后,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没过多久,被蒋介石视为精锐部队的廖耀湘兵团,就被我军给歼灭了,廖耀湘本人也成为了解放军的俘虏。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辽沈战役当中,林彪虽然对军委的命令怀有疑虑,但最终还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他的谨慎与小心,也为自己再次赢得了,后来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机会。

在顺境的时候,林彪永远能够维持清醒的头脑,不过分高估自己的实力。这在世界上所有统帅当中,都是非常难得的。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或许,也正是因为林彪是从红军时期走过来的“老革命”。这种谨慎小心、不浪费一丁点资源的性格,也跟随了他一辈子。

而与林彪相比,粟裕的作战风格就更为多变。

即便是当粟裕将军身处逆境的时候,他也总能够运用自己高超的指挥能力,给人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二 逆境看粟裕

粟裕将军的经历,与我军当中的绝大多数将军都不太相同。

当别人还在随着大部队,一起走长征的时候,粟裕将军却只能留在南方的山区打游击。

而且,粟裕将军打游击的地点,是江苏和浙江一带。

要知道,这里可是许多国民党高官的老家。因此,粟裕的部队,也就成了最令国民党头疼的一支游击队。

在长期的游击作战当中,粟裕锻炼了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乐观的战争心态。

这两件法宝,使得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游刃有余地指挥战斗,甚至还能经常打出令人惊叹的战绩。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1946年七月上旬,蒋介石命令盘踞在南方的国民党军队,向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发动袭击。

当时华中野战军的兵力,只有敌人的四分之一。

许多人都劝粟裕不要跟敌人硬拼,但粟裕却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他“战神”的名号。

从1946年7月13日到8月23日,粟裕带领华中地区的解放军部队,使用穿插包围的战术,将国民党大军耍得团团转,并一连取得了七次战斗的胜利。

当粟裕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并歼敌53000多人的消息,传回了中央之后,人们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因为这样的战果,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在苏中战役胜利之后,中央军委和《人民日报》,都对粟裕将军带领的华中野战军,给予了高度评价。

正是出于对粟裕将军军事指挥能力的认可,后来中央军委才将指挥淮海战役的任务交给了他。

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将军再次展现出了,他惊人的军事指挥能力。

这次粟裕指挥的战斗,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碾庄围歼战”。

后世的许多人认为,粟裕以13万人的兵力,去攻击黄百韬兵团的7万多人,这似乎也没有什么困难的。

可是,粟裕阻击黄百韬兵团的战场,距离徐州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基地,只有二十五公里。

粟裕不仅要调兵围歼战斗力强悍的黄百韬兵团,还要阻止徐州方向来救援黄百韬兵团的敌军。

而且,当时中央军委也给粟裕下了死命令:务必要利用黄百韬兵团被困的碾庄一带,吸引来援的国民党军队,并将两部分敌人一起歼灭。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再加上当时,我军对黄百韬兵团的抵抗能力,产生了一些误判,在付出了将近三分之一的伤亡代价后,我军还是未能完全拿下碾庄,这让整个战场的局势变得非常被动。

在仔细观察了敌情和地形之后,粟裕立刻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部署:他让碾庄以西的解放军部队,按照梯次配置摆出一个“口袋阵”,来对敌人的增援部队进行阻击。

如此一来,被派出增援的国民党部队,既不能迅速通往碾庄和徐州之间的战略要道,也无法尽快脱离与解放军的战斗。

外围的解放军就像一块牛皮糖,将敌人牢牢粘在了徐东战场上。

最终,粟裕不但指挥同志们,全歼了被困在碾庄一带的黄百韬兵团,还在徐东战场上,全歼了赶来支援黄百涛的国民党援军。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这一战,使得徐州战场上的国民党精锐,几乎完全丧失,直接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后,粟裕在总结这场战役的时候,依然能够将当时各个部队的配置和部署,说得清清楚楚。

其头脑的清醒和灵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粟裕在多年征战的过程当中,经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就连毛主席,都对这位解放军中的将才格外重视。

后来若不是因为粟裕需要养病,毛主席甚至考虑过,让其指挥志愿军入朝参战。

而与粟裕、林彪两人都不太相同的,就是一直被委以重任的彭大将军了。

作为我军当中名号最为响亮的将帅之一,彭德怀同志指挥的战役,大多都是一些极其凶险的“恶战”,这样的战果,也为其赢得了不少的美名。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三 绝境时看彭德怀

实际上,彭老总指挥的战役,不仅以恶战居多,而且,它们大多数都是直接关乎到我军生死存亡的战斗。

红军时期的湘江战役,就是彭老总诸多指挥杰作中的一个“代表”。

1934年11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失败,红军只能被迫向西渡过湘江,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

而彭德怀指挥的部队,就承担起了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的任务。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当时红军的北边有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南边有粤军,东边有蒋介石的中央军,西边又有白崇禧的桂军。

无论红军从哪个方向突围,他们势必都要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

为了确保中央纵队能够安全地渡过湘江,彭德怀在中央发布了渡江的命令后,立即派人赶在敌人之前,抢占了新圩公路两旁的山头。

同时,彭德怀又命人沿着中央纵队渡江的路线,构筑起了一道长达八公里的防线。

此时,从彭德怀到基层战士,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挡住敌军的攻击。

当时彭德怀对面的敌人,是贵军的第七军和湘军的第十五师,这两支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阀部队当中的佼佼者。

因此,双方开始交战之后,红军立刻就出现了巨大的伤亡。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在关键的时刻,彭德怀决定,将自己的指挥所向前线转移,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够及时观测到战场上的一举一动。

在看到了阵地上的惨烈景象之后,彭德怀当即下令,让自己身边的警卫连也进入阵地与敌人搏杀。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战斗机,不断从彭德怀的头顶呼啸而过。

甚至国民党军队发射的机枪子弹,都径直打到了彭德怀旁边的地面上。可即便面对着这样的“绝境”,彭德怀也仍然没有退缩。

12月1日,中央纵队终于全部渡过了湘江,但彭德怀和他手下的战士们,却坚持战斗到了12月3日才撤出阵地。

这样的选择,也使彭德怀的部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经历过这次惨烈的战役,红军部队由原来的八万余人,直接锐减到了三万余人。

因此,湘江战役也成为了彭德怀此生,最不愿意提起的一场战斗。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然而,湘江战役也不是彭德怀此生指挥的唯一一次“绝境之战”。

1947年3月爆发的延安保卫战,也同样凶险万分。

当时彭德怀的手中,只有不到三万解放军部队,但他们却需要拖住胡宗南的25万大军。

这在许多人看起来,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彭德怀同志,还是毅然决然地接过了这副重担。

彭德怀几乎是前脚送走了中央高层,后脚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指挥之中。在观测了敌情之后,彭德怀立刻做出了,“与敌人持续周旋,在运动中歼敌”的策略。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在彭德怀的指挥下,无数熟悉地形的解放军战士,在黄土高原上与敌人打起了运动战。

尽管我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但最后,胡宗南手下的绝大多数人马,却再也没能活着离开延安。

在完成了指挥延安保卫战的重大任务之后,彭德怀又担任起了解放大西北的重任。

在这个过程中,西北野战军所面临的艰苦条件和作战难度,也是同时期其他解放军部队所无法想象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彭德怀又担负起了,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任务。

这次出国作战的行动,也比预想中的更加凶险,但彭德怀最终还是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总”,三位战将各有神通!

靠着从红军时代积累起来的战功与勇气,彭德怀最终被中央军委,授予了元帅军衔。

但彭老将军却是一位非常低调的人,虽然他曾经在绝境当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但那些战争中的记忆,对于他来说始终是不愿回首的。

其实,无论是林彪、粟裕还是彭老总,他们都曾经在革命斗争当中,发挥过自己独特的作用。

正是有了这些军事奇才的并肩战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今天的人们翻开史书时,依旧会被他们的战绩所感动和震撼。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战,他们的目标,是捍卫民族的尊严、追求人民的解放。

无论再过多少年,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一定会永远记住这些,曾经为了祖国舍命一战的英雄。

参考文献:

1.血战湘江源——彭德怀与湘江战役 【J】湘潮

2.粟裕与苏中七战七捷 【J】党史荟萃

3.碾庄战役:战术造就的决胜之战 【J】将帅风云

4.黄百韬兵团碾庄圩覆灭记 【J】党史纵览

5.战锦方为大问题——毛泽东与林彪在锦州战役上的分歧 【J】世纪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