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有一个地方叫苏村

 最爱那抹书香 2024-02-13 发布于陕西

苏村地区隶属陕西渭南大荔县,地处县城西南二十公里处。北缠沙苑南边,南沿渭河北岸,成一东西向分布,地形以渭河平原为主兼有沙坡沙洼地貌的狭长地带。东西长约十公里,南北宽约五公里。东临官池,西连下寨,北接羌白,南边以渭河为界与华洲区柳枝镇隔河相望。以苏村镇为中心东西分布为八个自然行政村,从东往西,依次为陈村、三里村、溢渡村、洪善村、堡子村、苏村村、槐园村,沙南村,共有七十六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七十三平方公里,辖人口约三万余众。明朝本地为华至乡,清时为南乡。民国初更名为华至乡,解放后,又改为苏村乡,乡政府位于苏村村老城内。58年改苏村乡名为苏村人民公社,66年苏村公社迁至洪善村。84年苏村公社改为苏村乡,2011年撤乡为苏村镇,镇政府位于洪善村。

本地区为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春冬季多风,夏秋季多雨。雨季集中在7、8、9、10月份。当地易发生干旱,洪涝,大风等自然灾害。多年平均气温为13.4℃,无霜期天数为208天。

本地区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牲和工商业。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其他农作物有,黄花菜,芦笋,花生,红萝卜,莲菜,及其他的蔬菜,瓜果等。油料作物有菜籽,油菜,油葵,芝麻,等。经济林木有枣树,梨树,杏树,桃树,李树,核桃树,杨树,槐树等。还有椿树,苦楝树,桐树,柳树,榆树,国槐等少数杂

种树木。畜牧多以圈养为主,有牛,羊,猪等。家禽有鸡,鸭,鹅。少数人从事商业,开超市,店铺,办幼儿园,收购农产品等。近年来,青壮年出门打工挣钱也成为村民创收的一个渠道。

本地区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民,人们世代以农为业,集中村居。在千百年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纯朴善良的性格,踏实勤劳的习惯。在漫长岁月的积淀中形成了当地固有的传统文化。

当地人注重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节,鬼节,腊八节,冬至,腊月二十三小年等。为了交流,还形成了固定日期的集会、古会,每逢五、十日,苏村镇必有一大集会。每年收麦忙罢后,各村还有约定俗成的忙罢古会。农历六月六日为洪善村古会,农历六月十五日为槐园村和陈村村古会,农历六月十七日为堡子村古会,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苏村村古会,农历七月初五日为溢渡村古会,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三里村古会。每逢古会,该村便成了物资交易与亲戚朋友情感交流的热闹场地。

当地民风淳朴,待人厚道,人际交往注重礼仪礼节,礼尚往来。红事叫,丧事到,村民家每遇大事,左右邻居自发相互帮忙。对外来落户人家不欺生,不排挤,为人通情达理,村风气正。

婚礼注重仪式感,彩礼随大流,讲究门当户对,儿女好合。结婚时摆席设宴,鼓乐凑兴,亲朋乡友欢聚一堂,人多热闹。过去结婚新媳妇坐轿,现在改为乘小轿车。有耍媳妇的习俗,结婚三天,进门称呼无大小,媳妇房间耍媳妇、新郎。现在社会崇尚文明,耍媳妇的陋习大为改观。

结婚生子后,娘家要给外甥看满月,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送灯,从孩子一岁送灯起,至外甥长到十二岁结束,是为全灯,喻意外甥茁壮成长,如火红的灯笼红红火火。现在给外甥送灯改为三岁一送,十二岁送全灯。结婚第一年,娘家逢端午看女,新媳妇娘家给女儿送凉席,冰糖等礼物。

每年春节初一,家里的丈夫,媳妇及儿女要给本村同宗同族自家的长辈及先逝的祖先拜年。初二,丈夫,媳妇及儿女上媳妇娘家拜年。初三,去丈夫的舅舅家拜年,初四,初五,以至于到正月十五,分别给姑家,姨:家,姐家等众亲戚一一拜年。这里有正月十五不过都是年一说。亲戚朋友相互拜年,增进彼此间了解,相互联络彼此间的感情。

近几年,拜年讲究简单了,只要登门就算把年拜了。过去拜年,比较繁琐,先重亲后远亲,重亲礼重,远亲礼轻。拜年不光送礼,还要带礼馍一一馄饨,重亲多留馄饨,远亲留一个馄饨,或者不留。拜罢年出门时,主家送拜年的人一个花馍,表示关系很铁,要相互继续来往;若没送花馍,来者便会心知肚明,本主人有断亲之意,以后,两家可以互不来往了。

这里各村的古会,亦称拜往会(追往会),古庙会。古会当天,本村的、外村的亲戚都会来,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品茗,谈笑风生,吃肉喝酒,快活无比。临出门,来者留下礼品等。过去,来上会时,亲戚都带有礼馍一一包子和礼品,出门时,相互告别,来者留下礼品和包子,重亲多留几个,远亲少留几个,或不留。主人回礼送一个形似菜瓜的馍,意为,两家关系铁,相互要常来常往。若来者出门时,主人没有回送菜瓜馍,预示着主人家要与来家有断交之意。可见年节和古会上的馄饨、菜瓜,有信物之属。

与全国各地汉民族相同,当地村民每年最隆重的节日就是过大年。在外的人归心似箭,想方设法都要赶到除夕前回家过年。在家的人,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备办年货,打扫庭院卫生,整理家里物什,买新衣,买米面油盐水果蔬菜大肉得,沐浴理发,蒸白馍,炸撒子,炸茶果等,除夕前,家里拾掇的井井有条,贴春联,挂灯笼,鸣放鞭炮,喜迎列祖列宗回家过大年。村村弥漫着祥和的过年气息。

过年至正月十五,是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灯节,当地有闹元宵的风俗。

有唱秦腔戏的,有社火表演,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信灯表演,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人欢马叫,热热闹闹。

清明上坟祭祀,老少男人去,家里的女人,女儿不去。三年之内亡亲的人家必须提前择日上坟。对待亡故亲人,事死如事生,对其必须毕恭毕敬。众孝男至坟前,施上贡(有白馍,凉面,等),以酒水祭奠,作揖叩头下跪,点纸烧冥币等礼仪。再将祖坟修葺一番,用锨除草、添土。

出嫁女人可以在清明这天前去娘家祖坟祭祀。表达对故亲哀思惦念之意。

清明节有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的习俗。

端午时节,当地村民有插艾于门上的风俗,以艾除邪。女儿回娘家带粽子,凉糕,绿豆糕等礼。

七夕节,当地人又称乞巧节。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这天,相传这一天晚上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人们可以在葡萄架下面,石辗子下面仔细偷听,可以听见牛郎与织女窃窃私语,悲凄缠绵之哀怨。此夜,女人可以从织女口里讨教女工之巧计来,是为乞巧。

八月中秋时节,村民秋收正忙,人们忙中偷闲,白天干活儿,晚上赏明月吃月饼。

每年, 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地爱心人士会自发组织人们参予爱老敬老活动。重阳节又叫老年节。这一节日慢慢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含义,让敬老爱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十月一(农历),旧时人称鬼节,这时节秋收秋种已基本忙完,天气逐渐变冷,人们纷纷上坟给先人烧纸币,及纸做的各式男女衣服等,表示天冷了,给亡故的亲人送上寒衣,冬天别冻着。

腊月初八为腊八节,当地村民有吃五豆粥,吃腊八面的习俗。传说,腊八这天,吃了腊八粥,母鸡便会开始下蛋了。吃了腊八面,人便可以长寿了。

到了冬至节,村民家家包饺子吃。讲究冬至吃了饺子,天冷交九后,不会冻掉耳朵的。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七八十年代(上世纪)人们穿衣多以黄蓝军装为主色,大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不是黄军装,就是蓝军衣。中老年偏重喜欢穿着中山装,头戴压舌帽。现如今,村民们着装很时尚,样式也很潮,人们已开始追求着装的自在舒适和个性喜好的美。过去交通工具多以自行车,摩托车,柴油三轮车为主。现在电摩,小汽车满街到处跑,自行车,摩托车早已不时兴了。村民村居`今非昔比,房子一砖到顶,现代新式材料门窗精致漂亮大气,房子内装修的耀明净光,一改过去的土里土气的样子。饮食变化特别明显,鸡蛋,肉类似乎成了家常便饭,各种佳肴令人垂诞。

本地区村民有信教的,也有不信教的。有人信仰佛教,有人信仰基督教,还有人信仰伊斯兰教。教会在当地设有教堂,有组织形式,定期举行教会活动。

当地继续沿用传统的土葬。村民去世后,三天入葬。入葬时有鼓乐唢呐为乐。主家搭篷设灵堂,众亲戚及乡友前来参加丧葬活动仪式。白纸对联道尽悲伤哀恸之情,素服白衣表达伤悲之意。孝子痛哭,哀乐声声。丧事仪式颇为隆重。

作者:王金桩

大美大荔  欢迎来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