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毛泽东和埃德加·斯诺在一起。
展现毛泽东真实形象的“斯诺旋风”是如何刮起来的 赵连军 从1936年底到1937年下半年,在世界上突然刮起了一股旋风——“斯诺旋风”。何谓“斯诺旋风”?因为斯诺亲赴陕甘宁根据地采访,以自己的笔和相机第一次掀开了当时被国民党当局人为地蒙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身上的厚重面纱,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它第一次全面真实地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真实形象,从而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动,被称之为“斯诺旋风”。为何会刮起“斯诺旋风”?因为在斯诺之前,人们不仅难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更是难以了解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头号中国通”费正清先生回忆,当时“我们在北京只知道蒋介石在一个省一个省地追剿'共军’”。而且直到“斯诺旋风”之后的1944年时,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组长包瑞德还注意到当时“国民政府极力阻挠外国人特别是美国外交官获得关于共产党的真实消息,对新闻记者则采取压制手段”。所以,斯诺那些对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其领袖毛泽东的客观报道,引起新闻界进而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就毫不奇怪了。那么,“斯诺旋风”是如何刮起来的呢?埃德加·斯诺,美国人,1928年9月到达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对中国情况做过不少客观真实报道,并在上海结识宋庆龄和鲁迅等,称“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1934年起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同时担任美国《纽约太阳报》、英国《每日先驱报》特约记者。1934年和1935年时,美国兰登书屋和英国《每日先驱报》嘱托斯诺为它们撰写一本关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书,并愿意为他去共产党根据地提供资助。但斯诺认为,进入苏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1936年6月,让斯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却发生了,他在宋庆龄的帮助下,秘密踏上了通往红色革命中心陕甘宁根据地的征程,7月11日到达当时的苏区首府保安(今志丹县),成为来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位外国记者。从此,“斯诺旋风”开始孕育中。 埃德加·斯诺在陕北 到达保安,斯受到了热烈欢迎,毛泽东也于当天晚上前往他的窑洞看望。短暂的会见,斯诺没有完全记住毛泽东的样子。但是不几天他就对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了:“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从7月至10月离开时,斯诺在根据地进行了广泛的考察采访,其间和毛泽东的数次谈话最为重要。谈话从7月15日开始,当天谈外交问题,16日谈日本帝国主义,18和19日谈内政,23日谈中国共产党与第三国际及苏联关系等特殊问题,9月23日谈联合战线,9月底至10月初谈个人生平和红军长征史。谈话主要在毛泽东住处进行。斯诺记述说:“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比这更差的他都经历过了,但因为是一个湖南'富’农的儿子,他也经历过比这更好的。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仍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制服。他虽然除了主席以外还是红军的一个指挥员,他所佩带的领章,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带的两条红领章。”在这些谈话期间,斯诺还和毛泽东一起吃过饭:“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椒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他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名的。他又列举了西班牙、墨西哥、俄国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法;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人也是以爱吃辣椒和大蒜出名的例子来反驳他,他又只得笑着认输了。”谈话期间,斯诺还注意到了毛泽东读书的钻研精神:“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历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来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是什么都不管了。他读书的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而且也读过一些古代希腊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可以看出,斯诺和毛泽东的谈话是极为广泛的。这些谈话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对中国共产党编织的种种谎言,而且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共的奋斗目标和现阶段的种种政策。但斯诺显然还不满足于这些,他还要了解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向世界宣示一个真实的毛泽东。他注意到所交谈的共产党领袖们大多不谈自己,毛泽东同样不愿谈自己,因为“他一旦成为红军的一员后,他就把自己抛在一边了”。对此,斯诺写道:我交给毛泽东一大串有关他个人的问题要他回答,……一天晚上,当我的其他问题都得到答复以后,毛泽东便开始回答我列为“个人历史”的问题表。他看到“你结过几次婚”这个问题的时候微笑起来。后来传出谣言说我问毛泽东有几个老婆,但是他毕竟是主张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不管怎样,他是不大相信有必要提供自传的。但我力争说,在一定程度上,这比其他问题上所提供的情况更为重要。我说:“大家读了你说的话,就想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再说,你也应该纠正一些流行的谣言。”我提请他注意关于他的死亡的各种传说,有些人认为他能说流利的法语,有些人则说他是一个无知的农民,有一条消息说他是一个半死的肺病患者,有的消息则强调他是一个发疯的狂热分子。他好象稍为感到意外,人们竟然会花费时间对他进行种种猜测。他同意应该纠正这类传说。于是他再一次审阅我写下的那些问题。最后他说,“如果我索性撇开你的问题,而是把我的生平的梗概告诉你,你看怎么样?我认为这样会更容易理解些,结果也等于回答了你的全部问题。”在以后接着几个晚上的谈话中,我们真象搞密谋的人一样,躲在那个窑洞里,伏在那张铺着红毡的桌子上,蜡烛在我们中间毕剥着火花,我振笔疾书,一直到倦得要倒头便睡为止。吴亮平坐在我身旁,把毛泽东的柔和的南方方言译成英浯,在这种方言中,“鸡”不是说成实实在在的北方话的“chi”,而是说成有浪漫色彩的“ghii”,“湖南”不是“Hunan”,而是“Funan”,一碗“茶”念成一碗“ts’a”,还有许多更奇怪的变音。毛泽东是凭记忆叙述一切的;他边说我边记。就这样,斯诺听到了毛泽东亲口对自己生平的介绍。对于这一段历史,斯诺前妻海伦·斯诺说:“我丈夫写的那些有关毛泽东生平的笔记,我用打字机统统打了出来。这些材料,都是毛泽东亲自告诉他的。我发觉毛泽东的生平材料是我阅读过的最有趣的文献之一。” 1970年,黄华陪伴埃德加·斯诺重访保安,在毛泽东旧居前留影。 10月12日,斯诺在“不是回家,而是离家”的感觉中离开陕甘宁根据地,10月底回到北平家中,也带回了他用笔记本与照相机记录的中国红色区域的实况。几天之后,在北平消失了4个月的斯诺出现在美国驻华使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布了震惊中国与世界的消息,立即刮起了“斯诺旋风”。美国《纽约太阳报》《时代报》《星期六晚邮报》《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先驱论坛报》《生活》杂志等纷纷向斯诺约稿,要求披露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斯诺夜以继日地撰写稿件,迅速发表。11月12日起,美国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密勒氏评论报》开始分期刊登斯诺的《毛泽东访问记》,上海《大美晚报》随即转载。11月14日、21日,《中国每周评论》分期刊出斯诺的《采访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1937年1月25日,《生活》杂志发表斯诺的《中国流动共产党人的最初印象》。2月5日,《大美晚报》发表斯诺演讲稿《红党与西北》。4月15日创刊的英文刊物《民主》发表斯诺的《苏维埃的台柱子》。接着美国《亚洲》杂志发表了《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毛泽东的自传》,以及有关长征的报告。《新共和》刊登了斯诺的《中国为何要长征》。《星期六晚邮报》刊登了《我去红色中国——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秘史》。《生活画报》和《时代周刊》不仅刊载斯诺的有关报道,还以一千美元的高价索购斯诺在苏区为毛泽东及其他人拍的照片。《每日先驱报》除了头版头条连载斯诺的报道外,并配以大幅照片和有关的社论。不仅是发表文字,许多关心中国共产党与红军的人也纷纷请斯诺作报告。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1月21日在北平协和教会举行的报告会上,有210人听了斯诺作的《红党与西北》的报告。接着,北平华语学校、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先后邀请斯诺作报告。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作报告后,燕京大学新闻学会还召开了斯诺苏区摄影展示会;燕京大学历史学会也放映了斯诺拍摄的有关苏区的影片和幻灯片。许多外国汉学家与学者更是邀请斯诺去座谈或作报告。 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 在进行上述活动的同时,斯诺抓紧撰写一本全面报道中共、红军和苏区的专著《红星照耀中国》(中译名《西行漫记》)。1937年7月书稿完成,10月《红星照耀中国》的英文本首先由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它一鸣惊人,使“斯诺旋风”刮起了又一个高潮,几周间发行10万册以上,一个月内销售了五版。1938年1月3日,美国兰登书屋发行出版了美国版《红星照耀中国》,一月销售12000册,以后又连印数次。之后它先后被译成法、德、俄、意、西等近20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一印再印。《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发行,曝光了“被封锁了九年的世界性头号新闻”,也给“斯诺旋风”带来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当时,从作家到军人,从实业家到国家总统,从共产党员到传教士,人们争相阅读此书,都想从此了解毛泽东。美国友人路易·艾黎赋诗赞美斯诺: 1938年,《西行漫记》中文版。 的确,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中心点的“斯诺旋风”,其刮起者斯诺完成了二十世纪“任何一位记者都无以企及的最伟大壮举”。人们特别是美国人普遍认为,《红星照耀中国》使美国人和其他西方人第一次真实地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后来指出,《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为全世界揭开了一个帘幕,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未来的中国。”美国总统罗斯福饶有兴趣地看完全书后三次召见斯诺,对斯诺说:“我在同(中国的)两个政府打交道,我打算继续这样做。”“斯诺旋风”不仅在当时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介绍它的领袖毛泽东,推动中国进步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而且为海内外学者研究毛泽东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素材。费正清在其《美国与中国》中写道:“当富于事业心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长征后访问毛及其同僚时,他发现他们是一些满怀信心甚至愉快的老练革命家。他们那种朴实的恳切态度以及对农民事业明显的献身精神,在《西行漫记》里描绘得栩栩如生,促使世界各地的读者浮想联翩。”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在研究毛泽东时,都要引用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作为那个时期一段重大历史事件,“斯诺旋风”的余波,将一直在全球回荡。的确,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中心点的“斯诺旋风”,其刮起者斯诺完成了二十世纪“任何一位记者都无以企及的最伟大壮举”。人们特别是美国人普遍认为,《红星照耀中国》使美国人和其他西方人第一次真实地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后来指出,《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为全世界揭开了一个帘幕,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未来的中国。”美国总统罗斯福饶有兴趣地看完全书后三次召见斯诺,对斯诺说:“我在同(中国的)两个政府打交道,我打算继续这样做。”“斯诺旋风”不仅在当时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介绍它的领袖毛泽东,推动中国进步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而且为海内外学者研究毛泽东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素材。费正清在其《美国与中国》中写道:“当富于事业心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长征后访问毛及其同僚时,他发现他们是一些满怀信心甚至愉快的老练革命家。他们那种朴实的恳切态度以及对农民事业明显的献身精神,在《西行漫记》里描绘得栩栩如生,促使世界各地的读者浮想联翩。”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在研究毛泽东时,都要引用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作为那个时期一段重大历史事件,“斯诺旋风”的余波,将一直在全球回荡。(本文史料主要来源:李君如、钱宏鸣、张彩云《毛泽东在海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 版;黎永泰《毛泽东与美国》,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 版;D·包瑞德著,万高潮、卫大匡等译《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84年12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