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退休之后,出门旅行,跳广场舞,打麻将。 似乎,他们都很有钱,也很舍得花钱。相对不退休的人来说,他们还不差钱。 可是我们认真观察,会发现很多退休老人,什么都舍不得扔,尤其是对旧衣服情有独钟。 拿出一件衣服,都可以骄傲地说:“这都有三十年了,质量蛮好的。” 或许你会嘲讽这些老人,总是抠抠搜搜,这日子还像样吗?有必要吗? 其实不然,连旧衣服都舍不得扔的退休老人,很有远见,会带来以下几种家运。 01 长时间的节俭,带来丰厚家业。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丰收悖论”。其本意是说,某地的农作物获得了大丰收,相对晚年,真实的收入反而少了。 因为丰收,导致产品过剩,价格下滑,甚至会滞销。 要避免类似的情况,就要计划生产,避免盲目增产。 退休了,我们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有了存款和房子车子,还有混得不错的子女,身边有老伴。这就是人生丰收了。 可是你不深谋远虑,也会陷入“丰收悖论”——一方面是花钱太大方,什么都买,给面子,图洋气;一方面是退休金,不如在职人员的工资高,收入在缩水。 一件衣服,不需要几千几万,但是一件一件的衣服,加上附属的东西,就可能耗费好几万。 并且有的人,为了一件衣服的搭配,又卖了帽子、鞋子、袜子。为了摆放衣服,就买了柜子。 如房子很陈旧,和新衣服格格不入,可能老人还会装修房子。 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比方说,有人因为舍不得丢掉一小碗醋,就特意买了一盆饺子。等饺子煮熟了,发现醋已经过期、变味了,从此两样东西,都可能丢掉,太浪费。
《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退休了,处处节俭,仍旧可以存一些钱,让家庭财富增长。生老病死的消耗,儿女的事业发展,都可以用得上。 02 习惯性的示范,引领良好的家风。 很多退休老人,会去帮忙带娃,并且在儿女家,住下就是好几年。 三代同堂,为马首是瞻。 老人如何做,其实是对子孙的引导。 明朝思想家袁了凡的母亲李氏,独自拉扯几个儿子长大,在家庭开销上,想了很多办法。 儿子们都成家立业之后,李氏的日子好过多了。有儿子做官,有儿子做医生,有儿子管理土地,不缺钱。 有一天,儿媳要做冬天的棉衣,李氏走过来,说:“在棉衣里,适当加一些麻,一样暖和,还能节省一些成本。” 这些做法,都是李氏长期在家纺织积累的。教会了儿媳,也就是留下的家风和智慧。 更值得点赞的是,李氏把棉絮留下来,做了衣服,送给穷苦的亲戚。 但凡舍不得扔掉旧衣服的人,自然会养成另一个习惯——物尽其用。 有老人说:“衣服旧了,但是没有烂,扔掉也污染环境,还不如做拖把,擦地;做抹布,擦灰尘。” 在我的老家,但凡有孩子的家庭,都会把棉布做的衣服留下来,经过修整,就变成了尿片。 当太阳出来的时候,门口晒了很多块尿片,就会让人想到,这个家庭,烟火气很浓,孩子很捣蛋,大人很讲究。 老人带着孙子,给孙子讨来一些旧衣服,这不是亏待孩子,而是给孩子上了人生第一课——节俭。 老家的人还认为,穿旧衣服的孩子,更好养大,接受了健康的气息。 03 骨子里的善良,传递家庭的温度。 很喜欢一个观点:怀旧的人,都很善良。 曾经的一把雨伞,陪伴自己走了很多的风雨路,雨伞坏了,不舍得扔,因为伞是有功劳的。 一个花盆,花朵已经凋零了,但是别扔,换一些泥土,下了种子,还会生机勃勃。 一碗饭,没有吃完,会很心疼。因为会想起农民汗流浃背的样子,会怀念自己在农村种地的祖辈。 留下旧衣服,其实是留下一段情愫。 扪心自问,有多少退休老人,还把结婚时的那件衣服,保留着。 彼时,我们是没有婚纱的,也没有大的牌面。只有新衣服,说明自己是当天的主角。 从箱底拿出衣服,夫妻就笑了,觉得那时候真的美好,彼此走过的路,都是风景,都在改变命运。 只有那些离婚的夫妻,看到结婚的衣服,都咬牙切齿,甚至都把衣服烧毁,撕裂。 爱情的温度,就在婚礼的衣服上,衣服好好的,就是陈旧了一些,婚姻也是如此。 再看,把旧衣服送给需要的外人,那就是帮助了困难的人。 家庭里,衣服几代人穿,几个兄弟姐妹轮流穿,这不丢人,作为50、60、70后,应该是记忆犹新的。 衣服在传递,感情也在传递。说起来,一家人都特别有感触,内心的暖融融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04
不管你的退休金有多少,都要考虑自己的余生,也多想一想能为家庭做点什么。 留下、用好一件旧衣服,这是好的习惯,也是未雨绸缪。 闲来无事,把旧衣服洗干净,整理好,比逛街去买新衣服,更有意义。 无论什么东西,到了你的手里,就能灼灼放光,这是智慧生活,也是言传身教。 退休不褪色,积福又积德,好运不断。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