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华夏民族图腾崇拜的龙,它的原型是远古生物吗?

 餐意院 2024-02-14 发布于福建

中国古代的“龙”是一种什么动物?龙不是蛇,也不是鳄鱼,最有可能是这种动物——刘焕的书房

近期看了一本《龙:一种未明的动物》一书,该书作者穷其一生追寻龙的真相,令人敬服。

遗憾的是,该书作者太痴迷于古生物学,太拘泥于证据,只敢小心求证,不敢大胆假设,作者最终得出了“龙是一种远古存在,今天已经不存在的动物”的结论,让人很不过瘾。

事实上,我可以大胆假设下,中国古代的“龙”或许就是这个动物,请看解读。


一、真实存在的龙

在给我三岁儿子抱抱讲故事的时候,抱抱在听了十二生肖排座次的故事后,问了一个问题:

龙是什么动物?

我们标准的回答是:龙是人们幻想出来的,不存在的动物。

可是再转念一想,十二生肖中11个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动物,为什么唯独龙是不存在的呢?

这说不过去啊。

而且,有人说,龙就是蛇。

既然如此,十二生肖既然有了蛇了,为何要画蛇添足,再加上一个龙呢?

所以,龙,绝不是蛇。古人比我们更清楚。龙图腾,在中原,而崇拜蛇,只能是偏远的福建百越人。

抱抱紧接着说问:龙是不是恐龙。

这当然不是,但这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古人断然不可能知道恐龙,他们就算挖掘出恐龙化石骨头,也只会当成巨兽骨头。中国历史上倒是有“龙骨”,可我们都知道,那是甲骨文。

既然如此,古人为何有“龙”这一概念呢?

这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

而且,和我们传统中认为古人是幻想出来的龙不同,古人言之凿凿,分明是见证了真正的龙!


甲骨文 龙

就不说各种石器时代出土的玉器龙了,到了商周,青铜器上还是出现了很多龙纹,而且古人说的很清楚,龙,形如麟虫,却变化多端。


青铜器的龙纹

麟虫是什么,就是外表有鳞甲的动物。

所以,除非商周人真的见证过龙,否则不会十分准确地描绘出“龙”的样子。


繁体字的龙

而且,根据商周青铜器的描述,龙,养子像有鳞甲的爬行动物。

这分明不是蛇!毕竟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蛇和爬行动物,还是分得清的。

有人研究发现,甲骨文中出现的动物,有龙、虎、豹、熊、兕(就是犀牛)、象、马、鹿、羊、狐、鼠、鸡、龟、蛇、鼋、鼍等。

这里就证明了两点:

1、甲骨文只描述现实中真实的动物,人们见过,就把它记录下来。包括龙。

2、这里面描写到的动物,不可能是其他动物。

比如,马,就绝对不是鹿,这是两种动物。

那么,既然如此,这里出现了龙,还出现了蛇,龙就绝对不是蛇,古人造字不容易,不会轻易地造出同意字。

况且,这里面很多动物都是古人的图腾,古人有熊图腾,比如传说中的黄帝有熊氏。有狼图腾,比如突厥。有蛇图腾,比如百越。有鹿图腾,比如东胡。有鸟图腾,比如肃慎。

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动物。

只有“龙”,是虚构的动物,一群中原人,拿着一个虚构的动物来作为图腾崇拜,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先例。一般作为图腾的,都是言之确确的真实动物。

同时,很多人说龙是鳄鱼,这里也可以否定了, 因为甲骨文出现了“鼍”这个字,这个字就是扬子鳄的意思。


所以,商周人已经见过鳄鱼,不像很多人说的,没有见过热带鳄鱼,而把鳄鱼当成龙,鳄鱼就是鼍,哪里会是龙?

就此,得出结论:

1、龙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动物。

2、龙不是蛇,更不是鳄鱼。

那么,龙是什么?

二、古文中精确描写的龙

其实,古文已经多次描写到龙,而且描写得十分精确,就差配一张照片了。

可惜,我们还是读不懂。

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描写龙的文字大多源于先秦,太过于古老和简略。

比如说,我写一本《老王日记》,写了我们单位传达室老王的故事。

这本书在我们单位流传,大家都知道老王,都见过老王。所以我都不需要写他的名字。

3000年后,当人们看到这本书,就傻眼了,完全一头雾水。

所谓佶屈聱牙的《尚书》等先秦古书便是如此,他们只写了自己部落的事情,部落人人都知晓。

可是过了3000年,我们就一无所知了。

第二个,古人对于龙有十分准确的描写,但是都被“龙”这个字给具象化了。

联系到词汇学,当一个事物被一个专有名字代替了,人们就不会知道他的具体情况了。

我举个例子,大家知道“刘”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刘作为姓氏,比较常见,但其本意,很少有人知道。

其实,刘的本意就是斧子,引申为杀戮,古代的姓氏图腾是一把斧子,显示出这个姓氏崇尚武力。

这就是本意。

同样的,龙这个字,今天和刘一样,都是常用字,可是我们渐渐把它的本意给忘记了。

我相信,甲骨文中出现的这个“龙”字一定是实指的某种动物。关于龙的描写很多,但是我们最终都将这些描述归于“龙”,久而久之,你就只知道,这些是“龙”,至于它具体是什么动物,就一无所知了。

历史上最早关于龙的故事,当属孔甲养龙。

这是《史记》记载的故事,所以颇为出名,孔甲是夏朝的一位国王,他听说陶唐氏有个后代叫刘累,有驯服龙的本事,于是他很感兴趣,找来了刘累。

同时,还把黄河、汉水中抓来的两对龙放在里面。刘累果然会养龙,把它们养得膘肥体壮。

可是,毕竟龙是生活在野外的,人工饲养的水难免会出现问题,一条雌龙突然死去,这使刘累十分害怕。他偷偷地把这条雌龙的肉剁成肉酱,煮了给孔甲吃。孔甲吃了觉得味道鲜美,赞不绝口。

过了几天,孔甲又要吃这种肉,刘累怎么能再杀活龙给孔甲吃呢?他因害怕而逃跑了,一直逃到鲁县,即现今的河南鲁山县,成为了刘姓的祖先。


而孔甲,则直接被气死了。

这个故事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说孔甲贵为国王,居然让刘累逃跑了,自己却气死了,更有研究者表明,孔甲是夏朝一位乱政的国君,这故事本来就是黑他的。

而且,孔甲养龙,其实根本应该是刘累养龙才对。

不论故事,至少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

夏朝时期,龙是真实存在的。

事实上,孔甲、刘累所养的龙,很可能是上古时期仍然存在的某种爬行动物,因为在当时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范围还很小,原始森林接天蔽日、绵延四方,水系横流,四野沼泽,非常适于野兽的生长繁衍。

所以,这应该是一种动物。

而且,这个肉完全可以吃,说明这就是一种普通的爬行动物,肉可以吃。

在南北朝任昉的《述异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汉元和元年(84年)大雨,有一青龙堕于宫中。帝命烹之,赐群臣龙羹各一杯。故李尤《七命》曰:味兼龙羹。

这里的汉章帝十分大胆,看到青龙,直接把它的肉给吃了,还给群臣们都吃了一下,也无毒。

这说明了,这里的“龙”就是一种爬行动物,肉可以吃。

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细致描写这种动物的外观。而且统一用“龙”来指代,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近似于神话传说了。

此外,《易经》中也多次提到了龙,金庸先生选择其中的一些句子组合成了“降龙十八掌”,其中有一些通过武侠小说的传播意外为人熟知,比如以下: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字面的意思就是两条龙在野外搏斗,流下的血是黑黄色的。

东晋博学家郭璞解释,这里的“战”有野合的意思,所以也可以解释为两条龙在交配。

此外,还有一个词语,叫做或跃在渊,也是说,龙有的时候,就卧在深渊中,今天这个词语表示蛰伏,或根据形势而进退。


还有一个词语,叫做“潜龙勿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一条龙在水下潜水的时候,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招惹它,否则会很麻烦。

还有一个词语,叫做“见龙在田,利在大人。”也就是说,龙有的时候不仅仅在野外,甚至会来到庄稼地来,这是好兆头,预示着有大人物出来理事。当然了,也说“飞龙在天”,我想的是,可能是一些云,长得很像这里的龙,预示着好兆头,并不是真的指龙会飞翔。


还有一个词语,叫做“亢龙有悔”,意思是兴奋到极点的龙,会遭遇意外。今天也形容一个人不能太过于狂妄。

有人说,说了这么多,还以为在看降龙十八掌,问题是,这样的龙,你还说它是真实存在的?明明就是神话传说。

问题是,《易经》是古人很认真记载占卜成果的一本书,莱布尼兹从中发现和二进制很契合,《易经》绝对不可能无聊到捏造一个传说动物去描写的,它怎么不去写天线宝宝在田,天线宝宝在天?

因此,《易经》描写的这个龙,刘累饲养的这个龙,就是真实存在的龙!

可以说,这是一种动物,先秦的古人们忠实记录了这个动物,只不过给它命名为“龙”。

没想到千百年后,我们忘记了这个字的本来意义。

可惜的是,就像写影评一样,有的人光顾写影院环境和自己心情,这个电影评价如何,最关键的没写。

同样的,写了这么多龙,没有描写到它的外貌,大家还是当成神话传说来看。

这里我们来做个游戏,假如这里不说龙,全部隐去,只说某种动物,把现在已经有的全部线索写出来,大家就当成纪实类的生物知识竞赛,看看,这是什么动物。

1、这种动物在夏朝时期真实存在。

2、这种动物生活在黄河中、汉水中。

3、这种动物可以饲养,专门有人有豢养它们的技术。

4、这种动物不好养,如果养死了的话,肉是可以吃的。

5、这种动物在野外搏斗的时候,流下的血是黑黄色的。

6、这种动物,有的时候,就卧在水塘中。

7、这种动物在水下潜水的时候,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招惹它,否则会很麻烦。

8、这种动物有的时候,不仅仅在野外,甚至会来到庄稼地来。

9、这种动物在兴奋到极点的时候,往往做出极端的举动出来。

好了,就这么多。

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动物。

首先,排除了这是鳄鱼。

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发现,《易经》中记载的这种动物,其实是颇为温顺的,不主动攻击人类,甚至会来到庄稼地,也不主动破坏庄稼,或者吃人。

而鳄鱼,我们知道,是一种非常凶猛的爬行动物,几乎见到人就要攻击并且吃掉,除了对牙签鸟好,不可能对人类友好。


但是“龙”这种动物,却对人类很友好。

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才会把它当成图腾,如果这个图腾会吃人,怎么会有部族去崇拜它呢(蛇主要是崇拜其灵力)。

所以,这个动物绝对不是鳄鱼,中华先人也不会去崇拜吃人的鳄鱼。

这种动物,不仅脾气温顺,而且在当时广泛分布在江河湖泊中。

甚至可以说,一直活到了秦汉时代。

我们看很多秦汉时代的谶纬记录,经常会提到那个时代有“黄龙”出现。

比如《后汉书·孝桓帝纪》中记载:永康元年秋八月,巴郡言黄龙见。

在东汉末年,巴郡的人看到了黄龙出现。

此外,“黄龙”还是一个年号,汉宣帝和三国孙权都用过这个年号,当时人们都看到黄龙出现,觉得是吉兆,就用了这个年号。

而魏明帝曹睿时期,中原摩陂一口大井中也出现了青龙,曹睿亲自去看,随即改年号为“青龙”,群臣还作《青龙赋》。


所以,这个动物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大地上,但是今天可能灭绝了。

有人说,一种动物怎么可能分部很广,然后迅速不见了呢?

这完全是有可能的,比如说麋鹿。

麋鹿,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民间传说它是姜子牙的坐骑,可以说,在商周时代,麋鹿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华大地上,数不胜数。


可是,随着秦汉时代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的繁衍,麋鹿在汉代就几乎灭绝了。

到了近代,只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有几只麋鹿,后来八国联军侵华被英国人抢走了。

后来1985年,中英两国签订《麋鹿重引进中国协议》,1986年,39头麋鹿才被英国送给了中国,安置在江苏省黄渤海栖息地内,今天这里也是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

大家发现了没有,既然曾经分部广泛的麋鹿都可能灭绝了。

那么,“龙”这种动物,也有可能在夏商周时期广泛分布,后来因为人类活动而灭绝,毕竟先秦的时候,中原比现在温暖湿润,“豫州”还有大象和犀牛等动物,所以随着气候变化,这种动物灭绝是很常见的。

然而,正如同麋鹿灭绝之后,一直到清末,还会有野生山林的麋鹿出现一样,“龙”灭绝了,还是会有少数的这种动物生活在野外,并且时不时出现,这就是“黄龙出现”了。

只不过,这些最原始的记载,都记载了“龙”最原始的样子,可是自从隋唐之后,“龙”被越来越神话,《现代汉语词典》对龙作了以下定义:

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所以不愧是《现代汉语词典》,概括得非常精准,而且这些就是从先秦古籍中得来的。不过,大家看这段话,都像看《哈利波特》一样的神话童话一样,不会当真。

可以我们刚才回顾了知道,古代所说的“飞龙在天”,或许并非是指的这种动物能够飞翔,所以这里的“能飞”并不准确。

“能兴云降雨”,也不准确,古代对龙的描写中,并没提到它有这个功能,这是后人加上的。

所以,这里准确描写的就是以下特征:

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游泳。

这就是古人对于这个动物外貌的精准描写。

然后,他们把这个动物命名为“龙”,可惜今天这个字已经烂大街了,人人都知道,但并不知道最初指的本意。

这里我们就当生物学来看。

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游泳。

首先排除蛇,蛇是没有脚的。

其次排除鳄鱼,鳄鱼没有角,其他的倒是挺符合,但是根据前面的习性来看,这种动物并不凶猛。

那么,生物学上符合这些特征的,是什么动物呢?

我们终于得出了答案:

蜥蜴。

三、龙就是古人形容的巨型蜥蜴

所以这里终于得出了答案:

龙不是蛇,不是鳄鱼,而是蜥蜴。

古人同时见到了一条蛇、一只蜥蜴和一只鳄鱼,结果给蛇命名为“蛇”,给鳄鱼命名为“鼍”,给蜥蜴命名为“龙”。

有人要说了,古人明明知道蜥蜴的啊,也有这个词语啊。

没错,但是甲骨文中没有,到了汉代,《尔雅·释鱼》中才写道:蝾螈,蜥蜴。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古人形容蜥蜴这种动物,并没有用到“蜥蜴”这个词语,而是用了“龙”。但是秦汉时代,龙被神话了,所以西汉时代就有了这个词语,蜥蜴,指代这种四脚蛇。

我们来看下特征。

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游泳。

可以说,每一项蜥蜴都符合。

而且,这里的蜥蜴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小型蜥蜴,应该是比较巨型的蜥蜴,比如说印尼的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生活在印尼,现在野外也仅仅存在5000多只,濒临灭绝,目前建有野生公园。


这种巨型蜥蜴,有500多斤重,1米多长,确实很像鳄鱼。

我们来看下,中国古籍中记载的“龙”。

1、这种动物在夏朝时期真实存在。

科莫多巨蜥目前只生活在印尼,有人估计这种巨型蜥蜴也曾经生活在东亚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只不过在两个大陆灭绝了,只在印尼的群岛中有遗存。

幸亏有遗存,不然我们今天就看不到这种活标本了。

2、这种动物生活在黄河中、汉水中。

这种巨型蜥蜴在夏朝时代,森林密布的中原地区,确实有可能生活过,今天生活在婆罗洲等地的热带雨林中,但是在温暖潮湿的先秦,或许在中原生活过。

3、这种动物可以饲养,专门有人有豢养它们的技术。

科莫多巨蜥目前在印尼,有专门的人进行饲养,但是难度很大,大多数还是野生的。

4、这种动物不好养,如果养死了的话,肉是可以吃的。

科莫多巨蜥有毒,但是远古的巨型蜥蜴,或许肉并没有毒,可以吃。

5、这种动物在野外搏斗的时候,流下的血是黑黄色的。

科莫多巨蜥也经常搏斗,流血不止,确实是褐红色的。

6、这种动物,有的时候,就卧在水塘中。

科莫多巨蜥经常趴在水塘中,脾气很温和。


7、这种动物在水下潜水的时候,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招惹它,否则会很麻烦。

科莫多巨蜥作为两栖爬行动物,水性不怎么好,如果它在水里,你去招惹它,让它闭气,或许它会发怒。

8、这种动物有的时候,不仅仅在野外,甚至会来到庄稼地来。

科莫多巨蜥有的时候会到印尼的庄稼地里去,但是主要吃腐肉,不碰庄稼。

9、这种动物在兴奋到极点的时候,往往做出极端的举动出来。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种动物,一般不攻击人类!

这是和鳄鱼最大的不同。

所以印尼专门有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和科莫多巨蜥合照,只要不攻击它,这种动物一般不攻击人。


这是和鳄鱼最大的不同!有人敢和鳄鱼合照吗?

远古时期,凶猛攻击人的鳄鱼,温顺不攻击人的“龙”,人们还是喜欢“龙”的。

所以,我觉得,古人就是见到了科莫多巨蜥,然后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个动物,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龙”。

所以,我们误会了古人,十二生肖的动物都是真实存在的,龙也是,古人真的实打实地描绘了龙,那就是科莫多巨蜥。

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了常用字,但是我们不清楚它的本意了。

而针对最后一点,科莫多巨蜥在发情期的时候,会有些极端举动,甚至会对人类发情,所以说,印尼岛上流传着“蜥蜴人”的传说。

悬疑作家宁航一的《必须犯规的游戏》小说中就有一篇《怪胎》的小说,就是说一位女子登山昏迷,做了一个梦,回去之后就生下了一支蜥蜴,原来是昏迷后被科莫多巨蜥强暴了,巨蜥要借助她来繁衍后代,后来就生下了女儿巨蜥,是一只蜥蜴人的故事。


在美国都市传说中,蜥蜴人也颇为出名,我想,这些都和印尼岛上的传说有着关系吧。

而我们知道,西方的dragon龙的原型就是蜥蜴,而“恐龙”这个词语原有的意思就是“恐怖的蜥蜴”,后来被翻译成汉语成了“恐龙”,如此一来,东西方的龙,应该是殊途同归,原型都是蜥蜴,只不过在西方是令人恐怖的,在中国却是令人崇拜的。



参考文献

1、龙:一种未明的生物,马小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08;

2、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新考,崔天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08.02;

3、龙起源诸说辩证,陈伟涛,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8.07;

4、中华龙图腾起源再探讨,邢建丽,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2007.04

发布于 2023-04-14 11:31・IP 属地江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