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林根 | 千山聚秀话深甽(完整版)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4-02-15 发布于浙江




千山聚秀话深甽




文/孔林根

宁海西北陲的深甽镇,孕育在群山环抱之中,这里是一块娴淑宁静的处女地,千山竞秀,人文荟萃,这里是绿色的世界,修竹密林,清泉琤琮,溪流纵横。春闻鸟语花香,夏日绿荫遍地,秋有丹桂送爽,冬日碧翠凝绿;这里有名闻遐迩的南溪温泉,绿意盎然的天然氧吧,幽藏深山的璞玉明珠——龙宫大泄潭,遍布各地的小潭飞瀑,造型各异的古桥、古祠、古戏台,保存完好的銮驾仪仗等。

老天爷赐予深甽镇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千娇百媚,置身其间,如在画中。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在此静修讲学,秦末“商山四皓”的黄公,隐居大里黄公墩,讲学于芦田书院;;明太子太博方孝孺讲学于清潭书院;宋代胡三省于梅涧呕心沥血为资治通鉴校注……

每个村落都可以追溯历史渊源,遗留着与历史脉络相呼应的文化内涵。清潭双枝庙、大蔡胡氏宗祠、马岙唐刺史俞氏家庙、龙宫陈氏宗祠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宫村、清潭村2013年列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村落,源远流长,传承千载历史;寺庙石塔,见证沧桑岁月。历经时代变迁的古镇现已乘上现代化建设的快速道,以乡镇企业为龙头,休闲风情小镇为依托、高山茶叶、高山蔬菜、绿色食品为辅助的综合型经济己形成气候。作为省生态示范镇,古老的文化遗产、淳朴的民风,吸引许多文人雅客前来访古探幽,感受青山绿水荡涤心胸的痛快流畅,一身飘逸,在这世外桃源般的仙境里与自然其鸣,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我们例举其中几个古村落,欣常这些散落在青山绿水中的秀美村落。

 
人杰地灵——清潭村


天台山脉群山连绵,溪流纵横,宁海最高峰第一尖下镇亭山,两股清泉随马眠岭古道迂回流淌,向东汇合成一条大清溪。清潭村以此得名。周围七个自然村落分布其间,总称里岙。而清潭村居其首,其间清溪萦回,九峰杯抱,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方孝孺《娱静楼记》写道:“里岙张氏世家其间,其土深而膄,泉甘而木茂,其民敦厚无华,力作畏颂,以食劳自给为常。张氏子孙多礼好学,衣冠有制,言语有则……”

张氏自北宋(1047年)由深甽迁居此地,先后融入孔、等、严诸姓。历史上人才辈出,文化古迹众多,其中双枝庙2005年8月已被列入宁波市十佳历中文化名村,2006年5月,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明朝正德年间中张、竺、孔三姓建造的双枝庙,梁大、柱大、规模大、结构坚园、雕刻工艺精湛,人物造型通真,戏台上有八卦铜镜,螺旋窑窟式藻井是难得的工艺珍品。双校庙素有“缑北第一庙”之称。抗战时期奉化中学曾迁移至此以避战祸三年,以毛翼虎为校长,保护和培养了大批学子,也一度繁荣了清潭的经济和文化,待抗战胜利才搬回奉化。庙附近溪边有机基塔,现叫紫金石塔,由石块砌成,圆形,分三层,因状如螺丝,所以也叫“螺丝塔”,是国内罕见的风水塔,曾留下许多委婉动人的传说。村内文物随处可见,其中孝有堂、三鉴堂、飞凤祠、石板明堂、花东门、仁房道地等,有保留完好的五马头墙、镂石门窗,雕成八仙过海、梅兰竹菊、戏剧人物,造型鲜活,巧夺天工。溪上有禁潭界石刻两块,放生潭石刻等,说明当地百姓很早就注意水质保护。大清溪上有长短不一古老石拱桥八座,大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结构坚固,造型美观,与四周山水配合得十分和谐。清潭村以文化传胜,历史上名人众多,人文荟萃,其中有北宋银青光禄大夫张质,元佑监察御史、集贤馆大学土张盛,朱嘉得意门生南宋宝庆年间宝章阁相张珨,元进土翰林院编修张吉,明河南道监察御史兼管武英殿大学土张岵,名医张素园,当代著名外事活动家,民促中央副主席兼宣传部长张明养……人才辈出的现象与清潭人重视文化教育有关,始建于清代的文昌阁是里岙诸村学习文化的地方。上朔到明代,有方孝孺于娱静楼讲学,并有《娱静楼记》《北赖斋记》等传世。南宋时期,清潭就有大小书院二十多座。更远的可追溯到奏未“商山四皓”之一的黄公隐居在村北黄公墩,讲学于芦田书院。相传黄公即黄石黄老人,足迹遍及宁海各地,现有黄公桥,黄公渡等遗迹。后遇张良,授之《太公兵书》,张良熟读兵书后辅佐刘邦创立大汉基业,“运筹于惟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据考证,清潭张氏即张良后裔,由山东避祸至此,现在遍及清潭、横山、赤岙、南溪诸村。


自大清潭上湖一公里有一尽忠潭,乃是张岵率家人沉潭尽忠处。张岵年长于方孝孺,却敬重方孝孺的人品学识,乃世交亲友。当时燕王篡位,建文帝罹难,方孝孺宁灭十族不肯草诏,朱棣下令灭方氏十族,时张岵居家丁忧,闻讯即号泣具衣冠书于九思堂云:“父逝子当存祭祀,君亡臣岂独留身。”遂率妇孺,自溺于斗岩潭。后人为了纪念张岵的忠烈,改斗岩潭为尽忠潭,立止水碑凭吊英魂。

清潭村悠久的历史渊源,古老的文化遗产,优美的田园风光,勤劳淳朴的人民,传承中华民族的好学、正直、善良、质朴的美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加速发展,又让古村焕发了新姿,必将引来币多的文物爱好者和游客,前来领略清丽山水赋予的神韵。


深山明珠——龙宫村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瑞吉祥,风调雨顺。合着中国人攀龙附凤的心理,让我们带着对龙的敬畏与好奇,去领略千年古村——龙宫古村的神韵。

陈氏祖先来到这清丽脱俗的风水宝地,于北宋末年(1127年)自新昌平湖迁此定居,原来这里叫龙溪,因村西有一深潭叫水晶宫。传说曾有神龙现身,故改名为龙宫。村四面群山环拱,峰峦如簇,形成天然屏障,村前溪流横溢,碧波荡漾,流传着许多龙的传说,村内景物大多与龙有关。龙桥、龙槽、龙潭、龙溪、龙树,那龙树树干粗犷,需几人合围。树身盘曲,枝柔叶茂,犹如虬龙跃江,实属罕见。村民夹江而居,江上古桥纵横,美丽的龙溪叫哗流过,向南形成大泄潭。潭右峡是通往西溪、黄运的峡谷右道,左侧奇峰屹立,峭壁千仞,草木葱茏,潭面碧波如镜,犹如镶嵌在深山里的一块碧玉,龙宫山水集秀、幽、奇、险于一身,飞翠滴绿,溪流交错。主要景点有仙马足迹、狮头山峭壁、仙人晒肚、鸡冠峰、蛇王洞、长石潭、香岩潭等。四季景色宜人,随处都是画意,石潭遍布,清泉甘冽,游人会忍不住掏一捧润喉,沁人心脾。

龙宫不单风景如面,并用古迹众多。陈氏家庙始于宋淳佑年间(1241——1252),建筑为三进天台样式,使用长臂撑挑出檐,有彩绘戏台,已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有大批乾隆年间的古宅,其中有三三明堂的大宅,各式雀替多达20余件,精雕细刻,为宁波各县市内罕见,还完整地保留明清谱数套,明代金字手抄本《华严经》一部,是研究地方变洐的珍贵文献。村西两公里外的龙宫庵是宁波罕见的年代明确的明代建筑。明正统九年(1444年),僧人寻觅宝地,举目仰视,蓦然发现四周山峦如九马腾空而至,或先或后,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风从云生,有“九马同槽”之象。山峰林立却无压抑之感,于是在平姐空旷处建庵,至今香火不衰,驻足庵前,耳间暮鼓晨钟,卧看云卷云舒,心中顿觉有空灵之感,烦恼忧愁荡然无存。

龙宫村历来重视教育,清初即建义塾于跃龙桥顶文昌阁。民国后期迁至“崇德堂”,后改为“育英书院”。现在村西并存各个时期的书院三所。陈氏家族人才辈出,陈儒文公为唐兵部侍郎,还有如司马、国子监学正、知府等,近代更是人才济济,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著名医生等不胜枚举。

宁波市旅游局已经对龙宫景区考察评估,并作了大量报道,已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休闲,漂流。这颗深山明珠经过拂拭,必将更加光彩夺目,璀璨动人,2006年5月,龙宫陈氏宗祠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龙宫村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清茶飘香——马岙村


马岙村地处宁海西北端与新昌天台嵊州交界,青山横亘,密林修竹,绿水青山间透出一股飘逸之气,世世代代的村人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历史,开拓着未来,也是深甽镇乡镇企业起步最早,经济发展迅速的乡村之一。

马岙古称马坡,马姓居住。至今马姓已不再有。俞氏祖先仁厚公(905——973)于后唐后周显德四年(957年)自嵊州迁入此地后迅速繁洐,如今800多户大多为俞姓,据说村东南绿水深潭,如鱼得水(俞鱼同音)。俞氏先人历史辉煌,文物古迹保存最完整当属“唐刺史俞氏家庙”。(明万历年间建“永思堂”,清顺治八年遭兵焚,康熙十九年重建,宣统二年遭火灾,民国元年重建。)庙三进二明堂,戏台上有旋涡娥罗顶,挂匾数块,均为清未及民国早期制作,横梁悬挂圣旨牌。据记载南宋殿前将军极宗荣归故里,圣旨衣锦还乡,祠堂处有“黄道街”,如今保存下来有长60米、宽3米的横铺石板路,为渐东之最,庙门口一对石狮子,高1.5米,器宇轩昂,典型的宁波风味特色,其它地方难以找出与之匹敌的例证,“唐刺史俞氏家庙”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还存放有举行重大祭祀仪式用的半副銮驾,为两组十八般兵器的艺术造型,文革时被盗四件,现存三十二件。宁海仅存两副,以这副质量最好,颇有艺术价值,值得欣赏。村东有松月寺,最初叫水口庵,建造于明宣德(1426-1453)年间,清顺治元年改为松月寺,近年在原址上进行了扩建,至今香火不绝。


马岙人聪明灵活,巧匠能手多。思想前卫,敢于弄潮,是深甽镇乡镇企业最早最发达的乡村之一。从生产灯具、羊毛衫,发展到其他日用品及外贸产品,大部分农民亦工亦农。由于地处深山,长年云雾缭绕,出产的绿茶品质上乘,慕名前来抢购的络绎不绝。其中望海岗生产的“望海茶”是茶中珍品,曾多次荣获浙江省和国家级金奖。茶叶、冬笋、高山蔬菜,让马岙闻名遐迩。前几年来,五峰茶场打造的茶园景点悬壶倒水,以其别出心裁的构思,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缑北仙乡——大里村


大里原名大李,清乾隆年间改称大里。发源于第一失的清溪和来自柘坑的龙溪在这里交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百姓殷实。东面陕石门天险护卫,登上孝姑岭望见大里村。孝姑岭东西两侧各有五孔石桥一座,东为寅宾桥,已为洪水冲毁,以水泥平桥代之。东为寅饯桥,为缑北第二大石拱桥,横跨村前大溪,气势宏伟,景色壮观。大里是清末 (1900——1803)王锡桐反天主教的诞生地,书写了一篇不朽的爱国志、民族魂、正气歌,是中国人民反帝怒潮中的一叠浪涛,现县城关孔庙内有王锡桐起义纪念遗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里自南宋以来,有李、马、胡、金、杨五姓居住。由于溪流交错经常洪水泛滥,五姓各自为政,造成水土流失,村上淤积成沙石滩、芦苇坂。明代宗年间西店王家文人王孟清先生到大李教书,并娶妻养子定居下来。王公高瞻远瞩,认为在此定居,必须改造自然环境,兴修水利。于是率众在村上方清淤筑坝,让清溪和龙溪合而为一,改沙滩为良田,造堰渠灌溉庄稼,利用水利资源制造农用器械一一水碓,水磨,发展造纸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大里已成为清溪萦绕,良田连片,民丰物享的人间仙境,富甲一方。大坝遭“7.30”洪水冲击,部分损坏,后经修复加固,如今仍是护卫大里的水上长城。王姓由于勤劳能干,已发展到700多户,而其余各姓除金氏外已荡然无存。

当今的大里人继承了先辈的聪明智慧,由传统农业转向综合型经济发展,种植业、企业、养殖业齐举,是深甽镇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大棚蔬菜基地。村人重视教育与文化事业,尊师重教风气浓厚,民问文学艺术队伍活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一大步。

村周景点有:宾寅饯桥、屏风北障、蛙潭钓月、鹅塘夕照、西山石镜等。


钟灵毓秀——深甽村


天台山与四明山两大山脉绵延千里,一路风光无限,交错成一个繁华富庶的人间胜地——深甽村。

坐车从梅林进象西线,两侧重峦叠嶂,滴翠凝绿,秀峰林立,祥云缭绕,甽水一路欢歌入凫溪江,飞洙溅玉,美不胜收。沿途这幅娇艳欲滴的青绿山水画,足已令人目不暇接,难怪那些来自喧嚣闹市的游客驻足流连,费不绝口。


深甽村是交通枢纽,西通新昌,与天台、嵊州毗邻,北与奉化接壤直通宁波,东出梅林与同三线高速、甬台温铁路连接,村南北有甽水贯穿,水上有深甽五洞桥(缑北第一桥)雄跨,该桥造型美观,气势雄伟,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为五孔石拱桥,两侧桥栏雕有石狮、石虎、石猴、花鸟等。桥身有两面石板分别刻着“中流砥柱”“馨石奠安”及“缑北第一桥”等字,全长71米,是县内最长的石拱桥,甽水北岸有光明寺(又称隔水庵), 供奉抗金名将宗泽。四季香火鼎盛,香客远布春化、象山、宁波、上海。每逢农历十月半庙会,各地善男信女,商贩游客涌入深甽,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每年持续一个多星期。村口东侧有盘山公路直达山北西佑禅院,山脚空旷处是村民晨练纳凉处,现在又是村民的健身步道。各地香客拾级登山,朝佛进香者络绎不绝,院中有佛塔,望月享,梵宇僧楼,暮鼓晨钟。植于院内的特大黄杨树,冠围5米左右。是珍稀古木,禅院虽地处山巅,院内古井却久早不枯,水质清凉甘爽,禅院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香客远布甬、沪、港等地。

距深甽村五公里是名闻遐迩的天明山南溪温泉,如今已建成五星级宾馆,国内著名旅游、疗养胜地。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如吼,古木参天,山岚氤氲。境区内天池碧波荡漾,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娴如仙子。地下热水恒温在53℃,含有二十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其中含氟量为国内温泉之首,水质排列全国前三位。洗温泉水肌肤光滑圆润,有祛病强身之功效。当代文学巨匠郭沫若题写“天明山南溪温泉”。


深甽村乃首善之地,可谓海纳百川,是各姓聚居之地,其中芦、胡、李、俞、林各姓都建有宗祠,村间古迹有花阊门、旗杆墙弄、李家道地、九曲墙弄等,村民和谐相处,互敬互爱。

深甽是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业的中心,工业基础雄厚,乡镇企业名列全县前茅。其中金海化工厂是全国最大的制氧剂生产公司。为我县的纳税大户。富饶的自然环境,勤劳的村民正迈着经济建设的步伐,使古村焕发新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脱颖而出。


侨乡长洋


长洋村是深明镇北通奉化、宁波的必经之地,汾阳王郭子仪第十世后裔郭珀公于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由临海康谷迁居于此,现已形成2900人口的大村,村民夹溪而住,分前郭、后郭。溪面平坦开阔,南端甲子桥(建于清同治三年,为三孔石拱桥),北端永澜桥。三道交错,内通深甽。东出西店达宁波,北至大蔡连奉化,交通便捷,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村民富足。

长洋村是我县著名的侨乡,以港台为主,也有旅居美国、澳洲的大多是企业家。如郭永澜、郭学序、郭正达(纸王)、郭履洲、郭大春(美国纽约州大学教授)、郭大夏(联合国环保专员、驻肯尼亚大使)、郭秀珍(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常委)、郭学老、郭我萍等不胜枚举,这些侨胞侨眷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事业,诞生于1948年的正学中学是郭履洲先生联合其堂叔原上海华昌钢精厂老板郭公序投资创办的,规模仅次于宁海中学。之后港澳侨胞又多次捐资建造图书馆、教学楼,扩大到现在的规模。学校历史悠久,环境优雅、宁静,已经为祖国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长洋村又是全镇乡镇企业发展最早的乡村,现有大小工厂数十家,村民的生产方式已由传统农业转轨到工农结合的综合型模式,村民大多已过上小康生活。村内郭氏宗祠戏合有二贯藻井,已属珍贵文化遗产。

人间乐土——大蔡村


大蔡,自古商贸繁盛之地,村民以务农为主,亦农亦商,后通奉化,前出长洋。青山环绕,土地肥沃,村民勤劳而富足,溪水自村中哗哗流过,一副安居乐业的升平景象,隅居一方,宁静而优雅,好似一片人间乐土。

大蔡主居蔡胡西姓。蔡姓自隋大业元年(605)蔡闻定偕夫人赵氏由天台南阳迁入。胡姓乃南宋胡杰夫由奉化牌溪入赘长洋郭氏,后又娶金氏夫人。郭氏夫人与子定居长洋,胡公携带金氏夫人迁居大蔡,为大蔡胡氏始祖,村民勤劳俭朴,民风敦厚,遂成大村。大蔡溪左有大街,店铺林立,行贩较多,其中挑夫曾经是大蔡村民的一个特色行业。村内外石桥纵横,现在祠堂庙字保存完好。胡氏宗祠现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宗祠为晚清建筑,廊檐斗拱,雕龙舞狮,有许多木雕饰件和雕塑,工艺精美。戏台有二连贯落叶井,全国所存不多。照壁上刻有“帝王钦望”字样,仪门口有清代石狮子二尊,高1.8米宽0.8米,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后山形状如象,雄姿巍峨,拱卫这村庄,海拔500米的山项有尖峰塔,用叠石建造,状如西藏的喇嘛塔,建于隋初,虽经历风雨侵蚀仍十分坚固。1942年5月,日寇以为是碉堡,曾用炮击,上面塔尖仍可看出当年炮弹炸过的痕迹,此塔为浙东唯一的藏式方圆顶塔。

大蔡又是文化体育之乡,每逢我县体育盛会,都有大蔡健儿参赛获奖。历史上有名人胡象泉,官居明朝司马司,两京司城,现有狮子阊门遗迹。现代有美术家胡登仁,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美工科科长,为中国电影协会会员音乐家胡登跳,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有电影《布谷鸟又叫了》曲集,《民族管弦乐法》《民族乐器》等,参与电影《龙江颂》的作曲。

今日的大蔡人勤劳耕作,大量种植稻谷、番薯、玉米、花生、蔬菜,自给自足外,还加工番薯面对外出售,形成了特色农业经济。除此之外,最具规模的是建筑业,组成了几个建筑公司到各地承包工程,上海、杭州、宁波、宁海等地都有大蔡建筑公司的作品。大蔡人已跟上时代的潮流,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时代宠儿——柘坑戴村


柘坑村位于宁海深甽镇西北,距县城35公里,毗邻奉化。柘坑戴与柘坑张两个自然村互为犄角。村前有溪曰遮溪,寓林木遮掩之意。村民开眼三条岭,南有蝴蝶岭,西曰黄家岭,北为蒋芝岭。条条山岭陡峭,村后有仙人岩,屈怪嶙峋。登岩运眺,柘坑全境尽收眼底,风光无限。村四周群山坏绕,峰峦如簇,竹草葱郁,绿林成荫。前人归纳为柘溪八景:凤岫朝霞、龟山夕照、长芝梯田、大线瀑布、黄岭樵歌、白云梵呗、竹坞闻鸣、柘溪浴鹭。因此处土肥而泉甘,环境幽雅,戴氏五世祖戴仲清于明天顺元年(1457)从西店团堧迁徙至此,至今已有540余年。

柘坑戴氏以排读传家,尊礼崇义,读书之风甚盛。村民淳朴敦厚,衣食丰足,可谓人间乐士。历史名人有清道光年间御前侍卫戴恩,声隆卓著,戴氏宗词尚有“御前侍卫”匾额一块,以及练武用的大刀、石墩,前厅立着旗杆,上书“庚辰进士”,已有200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柘坑戴人响应党的号召,改造梯田,建造岭腰塘水库,植树造林,在社会主文建设中成绩斐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柘坑戴人顺应时代潮流,锐意进取,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涌现出一批搞建筑、办企业、种水果、制茶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带领村民发财致富。柘坑戴的旧村改造工作走在宁海县前列,原省委书记多次到拓坑戴村视察指导。如今的柘坑戴村,道路畅通,新屋林立,绿树成荫,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已是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借用柘坑村戴文光先生编撰的对联作结:

“春秋如入桃花源,晨昏疑是烟雨楼。”

该文成稿于2006年8月,2011年11月修改。

作者简介

孔林根

孔林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海县作家协会会员、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出版《宁波传统村落田野调查:清潭村》

□编辑:海燕文化
□图片:孔林根提供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