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天彻地”落下闳

 zqbxi 2024-02-15 发布于江西

     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古代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浑天说创始人之一。

征召入京

落下闳少年生活在阆中乡间,夜晚,天上繁星点点;白天,云朵姿态万千,这些成为他生活中无穷的乐趣。他将整个孩童时期的梦想投入到无限的天象之中,茫茫太空,斗转星移,美丽而又神秘,他一次次抬头仰望星空。

在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为改变蜀中闭塞、落后的状况,设置学官,创建官学,修筑校舍,四川学风大兴,史称“文翁兴学”。此时,落下闳正值“十五而志于学”的年龄,他的家乡阆中直接受到“文翁兴学”的影响,创办学校,发展教育。进入学校后,落下闳不但系统学习了科学文化,在观测天象上也逐渐小有名气。

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下旨编造新历,除依靠以司马迁为首的官方天文学家外,还征召天下学士进京修历。因为在观测天象上的名气,落下闳经同乡、太常令谯隆和太史令司马迁的推荐,被汉武帝征召入京。

天时地利人和,落下闳走向了古都长安这个历史大舞台,惊艳地展示了他在丘陵腹地习就的才能。《史记》记载:“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

“改朔更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天文、历法、算数以及地面观测和历史记录等诸多领域,需要多部门和多学科分工协作才能完成。在长安,落下闳与唐都分工协作,唐都负责对天体进行定位分区,落下闳负责按天体运行规律进行计算推演,最终达成“与夏正同”的目标。

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正式颁行《太初历》,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与司马迁之争

在这次改革历法的过程中,盖天说与浑天说两种学说之间产生了激烈争论。盖天说最早在西周时已经出现,“天圆地方”就是其典型的代表观点。浑天说是在盖天说很难解释天体、物候现象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形成的。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在天球上,日月五星都依附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但在当时,要冲破和取代已成气候的盖天说绝非易事,必然会遭到盖天说一派的怀疑和反对。落下闳与唐都观点相同,持浑天说。为了结束这场争论,他们“于地中(今洛阳)转浑天”,“观新星度,日月行,更以推算”,一次次仰望星空,一次次推算历法,一次次科学求真,最终得出结果与朝廷负责历法的官员邓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的原则一致。

这样,落下闳和唐都编制的新历法得到初步认定。汉武帝指派宦官淳于陵渠核实。结果证明,落下闳、唐都所制新历最是科学合理。《太初历》在十八家改革历法方案中胜出,这是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结果。

阆中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研究员李家驹认为,落下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畏权威,忠于真理,第一次按照浑天理论,运用浑仪和浑象,独到而精确地创制出了《太初历》。全新的《太初历》重新确定了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以孟春正月朔日为立春日(当时称为“寅月岁首”),前一日为除夕,除夕的次日为春节,同时将24节气纳入历法体系中,使农事与四季的顺序相吻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落下闳发挥所长,运算转历,处理数据,为这部新历法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名垂青史。班固在《公孙弘传赞》中将落下闳和唐都作为汉兴以来律历方面的代表人物加以肯定和褒赞:“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历数则唐都、落下闳……将帅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

除了历法,落下闳在天文学上的另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制造了“浑天仪”。西汉末扬雄在《法言·重黎》篇里写道:“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浑天,即浑天仪,包括了浑仪和浑象。东汉张衡在《灵宪》序文中一开始就写道:“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定灵轨,寻绪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为正仪立度……”明确承认了他前辈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落下闳主导完成的《太初历》和“浑天仪”,科学性都有瑕疵,如“以律起历”就有失科学性。我们不苛求古人,但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天文成就,更要传承发扬其创新、求实、淡泊名利的精神。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东洲研究认为,落下闳的创新精神,集中体现在《太初历》的编制和“浑天仪”的制作上。汉武帝采纳落下闳和唐都主导的方案,并颁行于世,正是《太初历》在置闰、正朔、节气等方面具有既往《颛顼历》和其他现成方案所没有的创新之处。同时,落下闳依据“浑天仪”的流传信息制作了全新的“浑天仪”,东汉蔡邕作出“精微深妙”的历史评价,正是对落下闳创新精神的高度认可。

志在天地不恋官

“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人也。明晓天文地理,隐于落亭。武帝时,友人同县谯隆荐闳,待诏太史,更作《太初历》。拜侍中,辞不受。”为了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职位,落下闳却“不受”,他抬头仰望星空,心里想着“归去来兮”。

落下闳去世后,乡人为纪念他,在家乡阆中桥楼乡落阳山顶建庙一座,曰“长公殿”,内塑落下闳金身偶像,四时祭祀。走进桥楼乡,落阳山下,那掩映在古树中的蜀道和365步石阶年梯,以及青烟袅袅的长公殿,令人思绪万千。从第一步石阶开始往上数,到了365级石梯的时候,正好到了长公殿。殿内的落下闳塑像,清瘦清绝,神情肃然。长公殿左侧是一株挺立的古柏树,需几人合围。它静静地站在那里,宛然时光的巨人,不为风雨摧折,铭记着这里的一切。

走进阆中古城,你会发现,落下闳的名字无处不在:锦屏山上观星楼前有落下闳雕塑、锦屏山后山脚下有落下闳广场、古城里有落下闳故居星座苑、嘉陵江边还有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园……

每到春节期间,在古城的街巷中,人们常会看到身着红色喜庆古装、面容慈祥的白发白须老人,忙着给人们送发红包,恭贺新年快乐、平安吉祥。这就是落下闳的化身,阆中人管他叫“春节老人”。

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2010年,阆中被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美誉。2017年7月,落下闳被评为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

落下闳身上散发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敢于创新的无畏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仰望星空,尽管2000多年过去了,但落下闳精神,就如同那颗闪耀在茫茫太空的“落下闳星”,光照千秋,永世长存。

贵姓仙居出明星

落下,是极其古老而罕见的一姓氏,但无法考究。落下闳,是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名天文奇才,却鲜为人知。然而,随着“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故居(星座苑)及阆中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如下图所示)等的落成并对外开放,阆中古城(如上图所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誉蜚声中外。也点亮了“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誉。

落下闳(约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即今四川省阆中市桥楼乡崩山坪)人。世界古代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明晓天文,隐居民间。武帝元封六年被征召长安制造新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创制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有文字记载的新历《太初历》。尤其,关于 落下闳的诞生,民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

相传,桥楼乡落阳村域,曾有“牛喝三县水,鸡叫四县(阆中、苍溪、剑阁和历史上的昭化)鸣”之地,有一宽约200米、长约600米、高约300米南北走向崩山形成的悬崖峭壁和大峡谷,人叫“崩山坪”,又称“双龙坪”。据地方志记载,此山下有一姓陈者颇富,为富不仁,其家雇用一牧牛老翁,姓落下,名善,此翁和他的名字一样,极其善良,常做好事。多次自备干粮,修山路,补桥梁,乐善好施,乐此不疲。时值初秋季节,秋雨绵绵,忽一夜,翁于梦中,见一白发老者,嘱咐道:“晨时汝走!”并连嘱三次。翁惊而醒。待旦,翁嘱咐富家婢女,“我走后,你即走”。婢女如其言,转身把鸡放了(该份内之事),正欲走时,主人却叫婢女洗菜,婢女提菜篮疾走,忽见院坝中有一条极大蜈蚣,被鸡啄之,鸡愈啄,而雨愈大,这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婢女惊极,提篮出院迅速跑至极远处,只听得身后一声巨响,真是山崩地裂,回头看时,只见身后富家的房屋、人、畜,全被崩下来的一座土山埋掉了。

但巧的是,正当电闪雷鸣,山崩地裂之时,牧牛老翁落下善家的儿媳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取名“闳儿”。闳儿自幼聪明伶俐,常常看着天空出神,两岁时便能数50颗星星了。他就是后来成了大天文学家的落下闳。崩山坪至今崩裂痕迹明显,崩山形成了一条深深的峡谷,谷中草木繁茂,幽深清凉,虫蛇出没,人迹罕至。如有冒险者,可从桥楼至峡谷口,南入而北出(如上图,是 “崩山坪”全貌)。

据介绍,落下闳改革了不合理的岁首制度,改定为从孟春正月为岁首,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后人尊他为“春节老人”。落下闳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体系之中,并改革置闰方法,使节令、物候与月份安排得更为准确,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落下闳所创制的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比较精密完整的观测仪器。他的浑天说是世界最早以地球为中心的先进宇宙结构理论。为历法计算所需,他还发明了应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进分数的“通其率”算法。其学说与成就对中国后代天文学家如张衡、僧一行、阆中的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及周群祖孙等影响颇大。

星座苑(即落下闳故居),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核心区管星街。是为纪念世界杰出的“天文历算学家”、“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而复建的一座串珠式二进古民居院落。为木质穿斗结构,传统雕花门窗,青瓦屋面,青石地面,在铁树、鲜花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温馨、古朴典雅。 星座苑(如上图所示)有大小屋面20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主要展室有12间, 着重展示落下闳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和伟大精神。

位于著名的古代天文学家落下闳的故乡——四川阆中,有个自古人称“牛喝三县水,鸡叫四县鸣”(阆中、苍溪、剑阁和历史上的昭化)的桥楼乡,乡所在地落阳村,有一宽约200米,长约600米,高约300米南北走向崩山形成的悬崖峭壁和大峡谷,人叫“崩山坪”,又称“双龙坪”。

  落下闳故里地质奇观——阆中崩山坪

  关于崩山坪的传说很多,据地方志记载,此山下有一姓陈者颇富,为富不仁,其家雇用一牧牛老翁,姓落下,名善,此翁和他的名字一样,极其善良,常做好事。多次自备干粮,修山路,补桥梁,乐善好施,乐此不疲。时值初秋季节,秋雨绵绵,忽一夜,翁于梦中,见一白发老者,嘱咐道:“晨时尔走!”并连嘱三次。翁惊而醒。待旦,翁嘱咐富家婢女,“我走后,你即走”。婢女如其言,转身把鸡放了(该份内之事),正欲走时,主人却叫婢女洗菜,婢女提菜篮疾走,忽见院坝中有一条极大蜈蚣,被鸡啄之,鸡愈啄,而雨愈大,这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婢女惊极,提篮出院迅速跑至极远处,只听得身后一声巨响,真是山崩地裂,回头看时,只见身后富家的房屋、人、畜,全被崩下来的一座土山埋掉了。

  落下闳故里地质奇观——阆中崩山坪

  但巧的是,正当电闪雷鸣,山崩地裂之时,牧牛老翁落下善家的儿媳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取名闳儿。闳儿自幼聪明伶俐,常常看着天空出神,两岁时便能数50颗星星了。他就是后来成了大天文学家的落下闳。

  落下闳故里地质奇观——阆中崩山坪

  崩山坪至今崩裂痕迹明显,崩山形成了一条深深的峡谷,谷中草木繁茂,幽深清凉,虫蛇出没,人迹罕至。如有冒险者,可从桥楼至峡谷口,南入而北出。

  落下闳故里地质奇观——阆中崩山坪

  谷之左,是一道高高的悬崖峭壁,约300余米高,若刀切之状。仰视之,如山扑面而来,恐怖异常。谷中如瓮,于其山口一呼,声贯于内,殷殷然久而不绝。峭壁上有石洞若干,其中有“清泉洞”,内有井一口,常年清泉溢流不断。还有“藏身洞”,可容十余人,是清初乡绅王善治凿修。此外,还有“福星洞”,“平安洞”,此二洞互相连接,有三间房屋大小,高约三米,在其中,人可任意行、走、坐、卧,还有石窗,阶梯,亦为桥楼富人先后于道光十一年,咸丰十二年所修。洞内有碑文,该洞主要用于防兵乱,杜匪患之用。绝壁上仅有一条茅塞小路崎岖而上,非敏捷之人不能攀也。

  落下闳故里地质奇观——阆中崩山坪

  谷之右,山崩裂痕迹犹存,崩下的土石形成一座座奇峰异石,绿树葱郁,真有桂林之山水,剑门之险峻,青城之清幽。

  落下闳故里地质奇观——阆中崩山坪

贡献巨大泽后世

中国古代有四大科学门类成果突出,即农学、医学、天文、数学,简称"农、医、天、算"。落下闳在这些方面均打下好的基础。他不仅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在上述学科领域的成就,而且大大加以了发展。

《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一次历法大改革,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天文学上的巨大贡献。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他是世界天文学领域一颗"灿烂的星座"。并且把落下闳所处的时代的东西方天文成就作了一个比较,共列成了十大成就,其中落下闳的成就有三个。落下闳虽然己经逝世两千多年了,但"落下闳星"却永远闪耀在茫茫太空。

编制太初历

西汉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历法,即颛顼历。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历经100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另外,按当时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历元要求。于是,太史令司马迁等人上书建议改历。汉武帝同意,并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

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参加改历工作。

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和唐都等20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对照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

落下闳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将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

为了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坚辞不受,而邓平则被任命为太史丞。

太初历仍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但取29+43/81日为一朔望月,由于分母为81,所以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法。它在很多方面超越颛顼历,归纳起来主要有:

1、与农业生产结合,太初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

2、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太初历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在二十四节气中,位于偶数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叫做中气。凡阴历月中没有遇到中气的,其后应补一闰月。这种方法显然要比以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

提出浑天学说

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他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用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一行重新测过。

落下闳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个月为"朔望之会",即认为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他知道《太初历》存在缺点:所用回归年数值(356.2502日)太大,有预见地指出"后八百年,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事实上,每125年即差一日,到公元85年就实行改历。)

落下闳创制的浑仪(包括浑天仪和浑天象),形象地展示了宇宙模型。他通过长期观测和科学运算,用事实论证了浑天说理论和天体运行规律,最终制定出优于其它17种历法的"太初历",是浑天说对盖天说的有力的否定。汉代大文学家、天文学家杨雄的论述,《史记》、《旧唐书》等记载,均证明是落下闳创造了浑仪。

发明通其率

在数学方面,他发明"连分数(辗转相除)求渐进分数"的方法,定名"通其率",现代学者称之为"落下闳算法"。"落下闳算法"比采用类似方法的印度数学家爱雅哈塔早600年,比提出连分数理论的意大利数学家朋柏里早1600年,它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星宿图

确立正月为岁首,落下闳在实测的基础上,考订历代重大的天文数据,改革了不合理的岁首制度,改定为从孟春正月为岁首,即《太初历》一年的开始,依照春、夏、秋、冬顺序,至冬季阴历十二月底为岁终,使农事与四季的顺序相吻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其次改革了置闰方法,使节令、物候与月份安排得更为准确。《太初历》采用的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中国的阴历一直沿用至今。他通过巨大天文数据测定,在天文学史上首次准确推算出135月的日、月食周期,即"朔望之会",认为135个朔望月中,至少有23次日食,根据这个周期,人类可以对日、月食进行预报,并可校正阴历朔望。

因此,确立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日制度是落下闳又一伟大功绩。

落下闳确立正月为岁首后,人们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年",民间习称"过年",民间也就有了"春节"的说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今天,我们也就尊称落下闳为"春节老人"。

24节气纳入历法,落下闳第一次将24节气纳入历法,此一作法,奠定了春节的基础,同时也是遗惠千秋万代的创举。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学的一大独特的创造,完整的记载于《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40年左右),几千年来对中国的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落下闳的贡献是将24节气这个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24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首次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节气(即立春、惊蛰、24节气中是奇数项的气)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等,24节气中是偶数项的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一直沿用一千多年。北齐(公元 550--577年)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现在知道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所以节气间隔的字排也应是不均匀的,这称为定气。直到清朝才开始在历法中使用定气,从而对"落下闳置闰法"作了改进:即在农历中除11月(冬月)、12月(腊月)和1月(正月)这三个月之外,其外,其余9个月仍采用落下闳制订的"以无中气月置闰"的方法。落下闳制定11月,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以135个月为交食周期。这些特点都是开创性的。有些已成为传统,至今仍在发挥功能,例如,中国人的春节、过大年。落下闳的贡献在农业中、生活中发挥直接的指导作用。

轶事典故

春节老人

每到春节期间,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美称的四川阆中,在古城街巷里,人们常会看到身着红色吉庆古装、手持法杖、面容慈祥的白发白须老人,在忙着给人们送发红包,恭贺新年快乐、平安吉祥。这就是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化身。“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欢庆丰收、喜望来年,一年中最放松、最欢快的时候,可谓中华民族的“嘉年华”。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余年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农历纪年,每年第一个月叫元月(或正月)。不同朝代,元月日期不相同。夏朝以孟春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可见那时,元月是岁首,春节是迎春,迎新年与迎春天,两者时间不一定相同。真正把“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统一起来并沿用至今的人,是阆中人落下闳。

落下闳,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人(四川阆中)。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5年),历法由于多年未修以至于非常混乱,与天象严重不合而影响农业生产。汉武帝下旨编造新历,除依靠以司马迁为首的官方天文学家,还广泛征召民间天文学家进京修历。在同乡谯隆推荐下,落下闳应征入京,与唐都等人修制了一部历书,他担任主要运算工作。经比较鉴定,汉武帝认为落下闳等制定的历法优于其他17部历法,于是在公元前104年将其公布实施。当年改元“太初”,这部历书就叫《太初历》。《太初历》采取了当时先进的计算方法,一直被历朝历代沿用,其间只作过几次小的修改。这也是中国有史记载使用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最科学完整的历法。

《太初历》中,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编入,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并制定了确定闰年的方法和以“雨水”这个节气所在的月份为正月、“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制度。“孟春”是春季第一个月,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第一天,称为“元旦”。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常会出现在春节前后。从此,中国人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真正吻合了。

由于落下闳是在历法上确定春节的天文学家,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春节老人”。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落下闳是世界天文领域中“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春节,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阆中这座古城,因其孕育了天文历算大家落下闳,又因其春节民俗文化活动既有全国各族各地的共性特征,又独具川北民俗特色,故被全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美誉。

后世纪念

落下闳故居,又称星座苑、落下闳纪念馆、中国春节老人的家 ,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四川省阆中古城核心保护区内,是为纪念世界杰出的古天文历算学家、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而复建的一座串珠式二进民居院落。

落下闳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房屋21间,为木质穿斗结构,雕花门窗,青瓦屋面。2006年1月29日(农历丙戌年春节正月初一)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瞻仰。

据了解,星座苑(落下闳故居)由民间人士投资改建和经营,坐落在古代天文学研究中心、落下闳故里——阆中市马王庙街14号,其东侧是管星街。

纪念馆着重展示落下闳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和伟大精神。其主要展室共12间,第一展馆(主展馆):落下闳塑像,第二展馆:生平业绩;第三展馆:历法样板;第四展馆:浑天始祖;第五展馆:天数在蜀;第六展馆:春节老人;第七展馆:益民创举;第八展馆:群星朗聚;第九展馆:永恒纪念;第十展馆:书房;第十一展馆:起居室;第十二展馆:生活用房。

据悉,第一展馆的落下闳坐像是阆中籍著名雕塑家伍明万教授亲自完成。坐像上方悬挂一方匾额,上面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集字“炳曜千秋”,盛赞落下闳的功业。该铜像高约1.2米,重约200公斤,材质为青铜。

落下闳大剧院

命名小行星

《太初历》颁行之后,汉武帝封落下闳为侍中(顾问),他辞而不受,回到阆中继续研究天文;并将他的渊博知识传给后代。在他的巨大影响下,汉唐时期的阆中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研究中心,人才荟萃,群星灿烂。

西汉末,阆中出现了著名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父子。三国时期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现今周氏祖孙住宅所在街道被命名为“管星街”。唐代天文学家、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定居阆中研究天文、数学,后终老于阆。早在唐代就有天宫院、淳风寺的纪念性建筑,并有袁天罡墓、李淳风墓,现正成为阆中风水文化旅游的朝圣和体验地。

2004年9月16日,经国家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从此,落下闳真正成为一颗璀璨星座永恒的闪耀在星空中。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纪念会,到国际天文组织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以及各类辞书、典籍、方志的记载,各类报刊杂志和影视作品的宣传,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落下闳这位世界杰出科学家。阆中人民更是万分珍惜他给家乡带来的荣誉,不仅以建观星楼、命名七里新区“长公大道”、复建“星座苑”、创办“春节老人”网站、发行落下闳纪念章等形式纪念他,把他作为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用这些方式让这位伟人永远在我们心中闪光。

  南充市阆中古城、云台山、落阳山、高阳山、落亭、管星街、星座楼、观星台、春节文化主题公园等十余处。

  当代价值

  他具体负责制定《太初历》,于公元前104年由汉武帝颁布。这部《太初历》完整记载于 《汉书》之中,在天文历法上有重大创新。由落下闳研究制造的赤道式浑天仪,并实际测量的28宿的赤道距度,以及他应用数学方法推算出来的一系列天文大数据,保存至今,仍有研究挖掘的价值。他将24节气的安排方式科学化,至今仍然在应用。《太初历》 是我们认识理解中国传统的100多种历法,以及认识中国传统的浑天说的宇宙理论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

  天上宫阙,人间阆苑。让人惊异莫名的是,在“牛喝三县水,鸡叫四县鸣”的阆中桥楼乡,有落阳山、落垭庙、闳庙子、长公殿、落阳旮、高阳山、落阳古道、崩山坪、五阳山等一系列观天测地的神秘地名和景观遗存。落下闳便生于斯,作为世界天文历算巨星,在他身后两千余年的2004年,一颗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就以落下闳的名字命名,辉映星空。因为落下闳的丰功伟绩,阆中这块古老神秘的丘陵台地,在当今世界的文化版图上,具有十分显赫的地位。

  据《阆中县志》记载:“落下闳,巴郡阆中人,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落或作洛),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是民间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的光辉成就,是改历法和改浑天仪。”据《世界天文年表》评述:“公元前104年,中国的落下闳改进赤道式仪器,定下赤道浑仪的基本结构。”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年-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由家乡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同乡谯隆,何许人也?《华阳国志·巴志·卷十二序志》有“忠正、侍中谯隆,字伯司。”其注:“阆中人也。”在《阆中县志》181页有相关记载:“谯隆,阆中人,为上林令。武帝欲广苑囿,隆固谏。后迁成皋令。”这段记载有一个大看点:“武帝欲广苑囿,隆固谏”。谯隆为何胆敢固谏武帝?我们先得了解上林苑是个什么东西。上林苑是古代汉族园林建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 (公元前138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说白了,上林苑就是皇帝打猎游乐的地方,当谯隆任上林令时,汉武帝又想进一步扩大上林苑,以供他纵情游乐,众臣明知劳民伤财,但大都不敢言。谯隆不怕得罪皇上,上疏极力劝阻。汉武帝不仅采纳了他的意见,而且还将他擢升为忠正、侍中,后来调任成皋令。这段话说明,谯隆清正忠直的同时,又证实了汉武帝的博大胸怀。

  落下闳能被征召至长安改历法和改制浑天仪,必须满足天时地利人和。先看天时。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47岁的汉武帝刘彻办了一件大事:封禅泰山,下诏改元,以十月为元封元年。至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刘彻听从张謇的建议,将刘细君远嫁乌孙,完成了汉乌和亲结盟抗击匈奴的使命。外平内顺之后,刘彻将天文历法等事提上了案头。

  再看地利人和。上林令谯隆虽在长安做官,但他的家乡是阆中,由于阆中民间能人者众,落下闳观天取地的传闻不断传到他耳际,他便在适时之际向刘彻推荐了落下闳。没有阆中的民间“仰天”之利和同乡谯隆的“人和”,落下闳也没有机缘在古都长安这个历史大舞台上,惊艳地展示他在丘陵腹地习就的才能。

  落下闳到达长安后,即与邓平、唐都等合制新历。

  邓平、唐都是当时资历很老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只不过是一个深丘腹地的民间历算家,可以想象,没有强大的知识积累和自信,会是个什么心境?

  “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04年)征召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二十多人议定改历,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制定了当时完整的历法——太初历。在修订太初历的时候,因为有争论,为了统一看法,他利用观测的手段,对天象进行不断的观测,用实际观测来对历法进行检验。对古代天文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史稿》)。”

  这里提到的争论是什么呢?原来,在这次改革历法过程中,盖天说与浑天说两种学说之间产生了激烈争论。盖天说和浑天说是两种不同宇宙结构学说。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它对宇宙的形象描述是:“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局”。与之相对立的浑天说则认为,天是一个封闭的球壳,地处于其内,天球每天绕南北天极的轴线自转一周,可以带着日月星辰穿行地下。它对宇宙的形象描述是:“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天包水,水浮地的浑天结构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现代球面天文学中天球模型基本相同的浑天模型。浑天说显然比盖天说先进。

  落下闳是与唐都观点相同,持浑天说。为了结束这场争论,他们“于地中(今洛阳)转浑天”,“观新星度,日月行,更以推算”,采用实地观测与理论推算后得出结果,与朝廷负责历法的官员邓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的原则一致。这样,落下闳和唐都编制的新历法得到初步认定。汉武帝指派宦官淳于陵渠核实。结果证明,落下闳和唐都编制的历法,“晦朔弦望,皆最密”。特别是推算出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时,“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的罕见天象,准确无误。最终,在十八家改革历法方案的较量中,落下闳和唐都的方案胜出,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从这场改历活动可以看出,汉武帝具有相当的科学精神。太史令司马迁虽是元封改历的首倡者,但他信奉守旧的盖天说。司马迁在元封改历中的观念被击败,他竟然没有在《史记》中把浑天说与盖天说这场科学争论记录下来,也没把《太初历》记录下来,更没把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的身世、业绩、归宿记录下来,反而把自己编制的被淘汰的《历术甲子篇》附录在《史记·历书》后。这不得不说是他的失职,更对后世了解落下闳的身世带来了诸多不便。

  落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比西方最早同类的历书还要早800年。落下闳不仅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而且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近代天文学史家朱文鑫说:“自汉落下闳作浑天仪,始立仪象之权舆”,后来的天文历法家如贾违、张衡、祖冲之等人,则是在落下闳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发展的。在数学方面,他发明“连分数(辗转相除)求渐进分数”的方法,定名“通其率”,现代学者称之为“落下闳算法”。

  “落下闳算法”比采用类似方法的印度数学家爱雅哈塔早600年,比提出连分数理论的意大利数学家朋柏里早1600年,它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落下闳在实测的基础上,考订历代重大的天文数据,改革了不合理的岁首制度,改定为从孟春正月为岁首,即《太初历》一年的开始,依照春、夏、秋、冬顺序,至冬季阴历十二月底为岁终,使农事与四季的顺序相吻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其次改革了置闰方法,使节令、物候与月份安排得更为准确。

  《太初历》采用的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中国的阴历一直沿用至今。通过巨大天文数据测定,落下闳在天文学史上首次准确推算出135月的日、月食周期,即“朔望之会”,认为135个朔望月中,至少有23次日食,根据这个周期,人类可以对日、月食进行预报,并可校正阴历朔望。因此,确立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日制度是落下闳又一伟大功绩。落下闳确立正月为岁首后,人们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年”,民间习称“过年”,民间也就有了“春节”的说法。春节一直沿袭至今。所以,今天,我们也就尊称落下闳为“春节老人”。

“落下闳星”永远闪耀太空

  西汉末扬雄在《法言·重黎》篇里写道:“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浑天,即浑天仪,包括了浑仪和浑象。科学史界已普遍认同:落下闳是创制“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东汉的张衡大大改进了落下闳研制的浑天仪,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浑天说”。张衡在《灵宪》序文中一开始就写道:“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定灵轨,寻绪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为正仪立度……”明确承认了他的前辈的贡献。

  落下闳在天文学、数学、农学上的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被全世界学术界公认,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16日,经国家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落下闳改历和改浑天仪的工作,对当时天文学有极其重大的贡献,他是天文学的开山鼻祖,他的光辉形象是中国当时太空上的一颗灿烂明星,汉武帝曾授予他侍中的官职,结果被他谢绝了。落下闳不为名利,持身严谨的高尚品质,是令人尊敬的。”(《阆中县志·古代天文中心》第2页)。

  落下闳去世后,乡人为纪念他,在落阳山顶建庙一座,曰“长公殿”,内塑落下闳金身偶像,四时祭祀。在桥楼乡,除了落阳山上的长公殿,据地方志记载,还有“闳庙子”建筑群、落阳古道、崩山坪、老牛山的林海松涛、天柱龙等奇特而壮美的人文景观!

  落下闳逝世两千多年了,但“落下闳星”却永远闪耀在茫茫太空。

落下闳观星图

  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落下闳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天文学家,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人(今四川阆中人),现在知道他的人不多,但是他对于天文历法贡献很大,至今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等人提出的历法,经过比较和验证,最终被汉武帝采纳颁行天下,因为当年即“太初元年”,新历被称为《太初历》,它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春节老人”

  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以及统一了各国的秦朝,每年的第一个月即元月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也就是说,元月与春节不完全一致,两者并不重合在一起。真正从历法上规定“元月即春节”,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直接联系、法定统一起来的人是汉武帝刘彻和天文学家落下闳。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16岁登基,公元前104年是太初元年,汉武帝正式颁发全国使用《太初历》。活跃于公元前140年—前104年的落下闳直接参与了将秦始皇时代使用的《颛顼历》改为《太初历》的变革,奠定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基础。

  中国古代是“观象授时”,历法非常重要,历法必须要与“天象”相合。汉武帝刘彻发现此前的历纪太乱,不合天象,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组织编造“新历”。司马迁采取开放的办法,从民间招聘天文学家,先后从全国各地招来二十多人,落下闳就是其中之一。

  落下闳从故乡巴郡阆中来到京城长安,与邓平、唐都合作,编制《太初历》。《太初历》优越于同时提出的其他十七种历法,经实际的天象观测鉴定后,被汉武帝采纳,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公布正式实行。《太初历》为中国以后的100多种汉历提供了“样板”。

  汉武帝废除《颛顼历》改行《太初历》,在古代历法上进行了几项重大改革:原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将正月朔旦立春为历元,改为前十一月朔旦冬至为历元;落下闳使用自创的“赤道式浑仪”实际测定了二十八宿的“赤经差”,在“浑天说”的基础上,将“二十四节气”完整纳入历法系统;经过大量计算,落下闳还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个月为“朔望之会”,即认为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这也是应用统计方法的新发现。

  《太初历》以前的历法都没有完整保存下来,而《太初历》中各种天文观测的数字,以及各种推算的数字,至今仍完整保存在《汉书·律历志》之中,这是历史的巧合。落下闳的合作者唐都是司马谈的天文学老师,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负责掌管天文工作。司马谈死后,其子司马迁续任太史。落下闳的另一个合作者邓平是天文官员,善于协调和辩论,在《太初历》颁发之后,邓平又被任命为太史丞。所以,《太初历》中各种天文观测的数字以及各种推算的数字,至今仍完整保存在《汉书·律历志》之中。

  根据《汉书》的记载,在《太初历》的制定过程中,由落下闳“运算转历”,即负责各种计算,这是历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制订过程中,落下闳推算出“上元积年”(年、月、日与甲子周期的最小公倍数)为143127年,进一步推算出“太极上元”(冬至、朔旦、夜半、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宇宙大周期)是23639040年。他同时认识到这些周期具有“近似性”并非具有绝对“确定性”。

  《太初历》确定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制度,使国家历史、政治上的年度与人民生产、生活的年度,协调统一起来,改变秦和汉初“以冬十月到次年九月作为一个政治年度”的历法制度。“孟春”是春季的第一个月,中国春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夏、秋、冬三个月也有如此称谓。“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即是规定春季的第一个月,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月,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按照中国人的风俗,从大年初一到十五,都在“过年”。

  由于《太初历》的出现,中国人开始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正式“法定”合二为一。落下闳是一位来自民间的天文学家,深知“春节”在民间的重要性。此后,中国的农历一直沿用“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直到当代。“春节”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是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华民族第一大节”,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对“二十四节气”的贡献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即“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事实上,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就有文字甲骨文。甲骨文里就有了对有关日月运行以及天文历法中的一些知识的记载和认识。商周时期就有了以天干和地支依次排列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记日表,是我国最早的日历。

  在古代先秦的历法中,人们就已经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些节气。直到公元前150年左右,才有了“二十四节气”系统而完整的记载。《周髀算经》第三部分已经有“二十四节气”日影长度的测量,按照钱宝琮与刘朝阳的考证,应该不会晚于公元前100年。但是,《周髀算经》内所记载的“日月历法”,是建立在“盖天说”的基础上。这与建立在“浑天说”基础上的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有很大差别。

  “盖天说”认为,日月总在大地之上运行,而“浑天说”中的天体是可以运行到大地之下。落下闳在公元前110年至前104年制作“浑天仪”观测二十八宿的赤道距度(赤经差),并在《太初历》中将二十八宿与“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浑天说”的宇宙论知识,从汉武帝时代开始,才在中国天文历法中兴起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直到今日中国还在应用的“汉历”(又称农历,阴阳历),都保留了“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太初历》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奇数项称为“节气”,偶数项称为“中气”。例如,“立春”是“节气”,“雨水”是“中气”,以此类推。农历月份的名称按照“中气”而定,如含“雨水”的月份叫正月。“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二十四节气”这一周期的变化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协调配合起来,从汉太初元年一直用到明末,明末以后只作了小改。

  《太初历》规定: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十一月,以正月为岁首,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统一起来;十九年七闰,但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中国的汉历科学化,更符合实际测定的天象。

“浑天说”宇宙论

  中国历法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周易》,遵循“阴阳互补原理”。因此,中国汉历既要观测太阳的运动规律,又要观测月亮的运动规律,故一定是“阴阳历”。其基本的核心思想还要遵循“五行生克原理”,包容“木、火、土、金、水”的运行周期,更要体现“天地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观。故汉历一以贯之地采用“天干”“地支”排列组合的“干支周期”,以至于六十年、六十日等特殊周期,被包含在历法周期之中。使得中国的汉历无论如何改革,但是一年一年,一天一天依照“干支周期”排下去,从古至今没有发生差错。

  先秦时代的“古六历”建立在“盖天说”的基础上,基本观点是“天圆地方”;落下闳实际制作“浑天仪”和“浑天象”,这个实物模型就是“天圆地圆”的“浑天说”的模型。基于系统观测、数学算法、逻辑结构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形成的“落下闳系统”,与比他晚200多年的古代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所建构的“托勒密系统”相比较,各有特色。

  通俗言之,落下闳直接根据他多年观测日月、五星在“二十八宿”框架下的运行,给宇宙制作了一个“浑天说”的物理模型——浑天仪。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扬雄在《法言·重黎》中肯定了落下闳的浑天说,并如是评价:“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莫之能违也。”张衡更是直接在落下闳制作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加以系统改进,系统说明,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受落下闳影响,张衡在《浑天注》中才写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中华传统历法系统(汉历)是“道法自然,三生万物”的复杂系统。“二十四节气”反映黄道系统(太阳视运动),二十八宿反映赤道系统(地球的自转),月相变化反映白道系统(月球的运行)。中国传统历法将这三个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虽然是“三体系统”了,但是在数万年内,有其周期解是基本稳定的。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得到包括“五星”的会合周期“八大系统”的总周期解(太极上元)。《太初历》不强调日、月、五星的运动轨道,只给出多体-周期解。

  《太初历》使时间系统与空间系统对应。落下闳经过数十年的观测,认识到太阳运行到二十八宿的哪个位置,在大地上应该对应哪个节。于是,他才可能在《太初历》中规定: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方能使得“二十四节气”在历书的安排更为接近太阳的实际位置。同时,这种置闰的方法(包括十九年七闰),使得以朔望周期来定月所形成的一年(12个月或13个月,1月29日或30日)与太阳回归年平均长度更为接近,协调了日月的运行的周期。

  落下闳的贡献,实测有据,要言不繁,内涵深刻。用现代物理学的语言说,就是将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将太阳运行的周期与月球的相位变化协调起来。“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联系起来建构的系统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系统。他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最大的独特贡献正在于此。由此可见,“浑天说”、《太初历》是既有系统观测,又有逻辑体系。尽管通过仪器观测法、渐进分数法、系统谐和法等方法进行运算,但是,落下闳依然预言:“后八百年,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他深知他的“运算转历”数据只是在“逼近”天象。

  中国的“落下闳系统”不同于古希腊“托勒密系统”。“落下闳系统”是“多体-周期”的数学系统;“托勒密系统”是“本轮-均轮”的几何系统。“落下闳系统”的出现,在历史上比“托勒密系统”早200多年。公元2世纪建立的“托勒密系统”,经过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到“开普勒三定律”,才发展到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直到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理学的出现才突破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此外,在数学方面,落下闳发明了“连分数(辗转相除)求渐进分数”的方法,定名“通其率”,现代学者称之为“落下闳算法”。“落下闳算法”比采用类似方法的印度数学家爱雅哈塔早600年,比提出连分数理论的意大利数学家朋柏里早1600年,它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不同时代、不同科学家的努力下,正在不断发生演变。“时间-空间”融合的物理观念,探索“多体-周期”系统的“概率解”的数学算法更接近20世纪以来的新物理学的概念,而“浑天说”的宇宙图像已经很接近现代宇宙学的图像。

天文学领域一颗“灿烂的星”

  落下闳为中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李约瑟博士将落下闳所处时代的东西方天文发展总结了十大成就,落下闳就占其三。因此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李约瑟博士盛赞落下闳是世界天文学领域一颗“灿烂的星”。

  在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为改变蜀中闭塞、落后的状况,设置学官,创建官学,修筑校舍,四川学风大兴,史称“文翁兴学”。此时,落下闳正值“十五而志于学”的年龄,他的家乡阆中直接受到“文翁兴学”的影响,创办学校,发展教育。进入学校后,落下闳不但系统学习了科学文化,在观测天象上也逐渐小有名气。

  落下闳在求学时代,能够学习的经典书籍有《易经》《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列子》《吕氏春秋》《天问》《算数书》(成书于公元前186年之前),《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这两本书成书于公元1世纪,但是,绝大部分内容产生于秦以前。落下闳进入中年时代,特别是进入京城之后,可以看到《淮南子》,该书就系统记载了“二十四节气”。从落下闳创“浑天说”和《太初历》可看到,他所具有的天文、历法、数学、哲学基础,都可以在上述著作中找到一定根源。

  落下闳的故里在现在的四川省阆中市桥楼乡的落阳山。在旁边的高阳山上,很适合于天文观察,春夏秋冬不同节气,太阳从哪里升起,从哪里落下,能够观察得很清楚。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可以观察确定不同月份和不同节气里太阳所位于的星座。这些星座中国古人称之为“二十八宿”。落下闳很小就知道了日月运行与天空的“二十八宿”有关系。“格物致知”的学习精神,为他以后的创新建立起扎实的基础。

  但是,要比较准确的测量出这二十八的各星宿之间的距度(赤经差),必须借助于测量仪器。他就自制赤道式浑天仪测定二十八宿的距度,这充分体现了落下闳的科学精神。但是,仅仅在太阳升起和落下时测量星宿之间的距度,难度很大。只有到夜半三更子时,中天观测星宿之间的距度,方才更为清晰。这时太阳并不在夜空之上,而是地面之下,夜空之下。落下闳历经多年在夜半中天的认真观测发现,夜空上的星宿正对着太阳在下面的星宿,正位于中天观测二十八宿圆周的对面,这种现象可以被反复验证。

  李约瑟在《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天文学》一文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天极-赤道坐标的出现是很早的。”并且他画出:“三种天球坐标系统。中国式也是现代赤道坐标系统;阿拉伯地平坐标系统;希腊黄道坐标系统”。而直接测量二十八宿赤经差的科学家,第一位就是落下闳。

  对“日食”等天文现象的记载散见在古书之中,日月运行的轨道以及会合的周期历来为古人所关注。而落下闳首次将日食周期定为135个月,并引进中国的历法之中。这是从过去历年发生“日食”的一系列大数据记载中,统计出来的。《太初历》里也记载了44次日食的数据。可以验证这个统计出来的“日食”周期135个月,是否正确。实际上《太初历》使用189年之后,累积误差只有一天以上。科学既能在一定条件下“证实”,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证伪”,落下闳的一言一行都反映着科学精神。墨家重视实践实验的科学精神,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的科学精神,儒家提倡“仁者爱人”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在落下闳的学习过程和创新过程之中,都充分体现出来。

  《史记·历书·索引》中记载:“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拜侍中不受也。”为了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职位,落下闳却辞官不受,回阆中隐落亭。落下闳隐居后,继续观天测地,传法于后生,在落下闳的影响下,自西汉到隋唐期间,阆中又诞生和云集了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以及客居此地的著名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袁天罡、李淳风等人,使阆中成为古代天文研究中心。真正有价值的不仅是落下闳的知识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落下闳的科学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