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教育之种子 思想之精髓 陶华坤 教育研究,思想的种子。是我的十大教育观之一。人们往往受权力驱使,一个人仅靠个人有限的思想影响,想改变周围之现实是极其困难的。捻起笔,跃然纸上四百余万字,留下永恒回忆! 一、教育科学研究:思想之种子 教育家以追问揭示本质。亮出观点:以怀疑催动创新,以幻想召唤现实,以结论指导实践。 (一)座右铭:为人师者应从“心”教起。 缘由: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二)种子:思想之种子 思想之精髓:陶华坤的十大教育观。 1.率先提出教育第二次飞跃:著质量·效益型教育; 2.提出教育家标准。著教育家:思想的接生婆; 3.重视思维教育。著力道:思维的领导、学校教育力; 4.提出知识分子必须从专业知识进入公共空间。著建构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智库; 5.重视精神管理。著校魂、电视剧本校魂。校魂是学校的精神文化; 6.倡导多元·共存。著论国际理解教育、都市教育、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与运行机制; 7.建构以学为基点的组织发展新模式。著走进名校。用互联网÷教育的思维,解构传统教育模式; 8.规范办学。著新教育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规范+特色”办学模式、导演·教练型教学模式。围绕信心、兴趣、习惯设计教育教学管理,让师生发展最大化; 9.校长是学校的总导演。为校长快速成长,著校长谈治校、校长发展学; 10.倡导教育研究,思想之种子。陶华坤15+3部著作成长你我他,激荡着国人的思维! (三)思想,教育之思想 执着人生: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看一个算式: 1.1×1.1=1.21; 1.1×1.1×1.1=1.331; 1.1×1.1×1.1×1.1=1.4641; 1.1×1.1×1.1×1.1×1.1×……=……; 如此乘下去,你会发现什么呢?将会越乘越大,无数个1.1相乘,就会接近于无限大。 二、教育之问:为教育寻找思想、求解问道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培育理论思维离不开适合的环境与土壤。“经典”是蕴含深厚情感力与神圣感召力的字眼,是抚慰安顿躁动之身心的“家”。 (一)科研视角:植入教育实践的种子。 救国之道、改革之鉴。播种种子,渗透思想,引发思考。时代烙印,回应重大课题,守正创新,建构“幸福种子”,激活种子破土而出的力量:生活力、学习力、合作力。借鉴、转化、超越及启示:突出教育的精气神,塑造阳光形象。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适合“生长”的条件。 (二)雕刻灵魂的教育 铸建“校魂工程”,即精神文化。精神是什么?它是风,来无踪,去无影。可谁又离得开它。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创设发展动力机制。治校之法在求索,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撬动教育发展的支点在何处?力的方向如何?培养创造力,教会如何学习;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视教育为服务线而非生产线,要使全面质量管理成为管理的基准,还有很长的路。 (三)思考是行为的种子。 智是什么?慧是什么?智是方向,慧是力量。怎么办?培养“教育人”的哲学气质。想清楚、说明白、做出来,以“己之魂”触动“彼之魂”,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理想与行动的力量。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教育的本质:埋下种子,静待花开。教育是农业,绝不是工业! ![]() ![]() 三、洞见:思想酵母彰显精髓 如今国力变强,已没借鉴对象,剩下的路需要自己探索。过去需要99%的人构建,现在则需要1%的人创新。《思想酵母》系三部待出版发行之著作:第一部,《思想酵母》;第二部,《教育智库》;第三部,《论教育家》。 (一)《教育智库》 《智库》输出思想、会诊号脉、指导发展,剖解专业性、战略性、前瞻性课题。知识报国是智库的价值追求。智库如同历经沧桑、大智大勇的长者,用胸怀和思想,使决策者挥斥方遒。 (二)《论教育家》 《论教育家》是敬慕教育家的力作!教育家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推进者,关涉教育系统结构的设计者,是修炼成“精”的教师!教育家卓越智慧丰富人类精神文明之宝库。新观点、新方法触及灵魂,释放思想,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用质量诠释教育内涵发展。 (三)《思想酵母》 《酵母》洞见深刻,将酵母喻为人类社会中的精灵。哲学是思想的酵母,是构成思想的前提。哲学是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思想酵母》拷问灵魂、觉醒认知,弘扬哲学理性精神! 追求卓越,止于至善。哲学是关于思想的学问。即“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就是哲学。思而有得,教人成圣,是智慧之学。研究哲学,深度思考人性、社会等问题,把学术追求、诉诸笔尖。感悟分享:灵魂拷问、认知觉醒,弘扬哲学的理性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