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故事】山歌源地——高园村(附视频)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24-02-16 发布于湖北


兴国县城西北部隆坪乡有一地名叫高园村,这个地名在外界也许没有多少人知晓。可要问起兴国山歌的发源地在哪?很多人会高兴地告诉你:兴国山歌出上洛。这里的上洛就是现在的高园,缘何上洛变成了高园,却是因为一个现在看来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故。

【采访】原高园村老支书:高园村以前就叫上洛大队,在解放后五十年代,我是民兵连干部时,因发生盗窃,上洛大队的公章也一并被偷,在哪个年代,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另起名字,换公章,就因为这样,从此这里就叫高园村。

因为一个盗窃事故,因为一枚公章,却让这个享誉千年的地名—上洛,从此隐没。而今只有在高园村口旁的一条依然叫上洛河的小溪,以及沿河而下三江汇合处这座谓之上洛古庙的水口庙,可依稀见到上洛这个地名留下的历史印记。

地名的隐没却无法掩盖上洛这片土地上所产生的文化辉煌。《赣州府志》记载:“上洛山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避隐于此。”,据历史文献的记载:秦始皇建阿房宫时,征调大批民夫来到兴国这片名为上洛的山区,采伐珍稀樟木木材。当时的上洛是树木茂盛的原始森林,常有野兽出没。也许是为了安全,也许为了有个照应,伐木客们在伐木时往往会相互喊号子;秦朝政令严苛,伐木建阿房宫任务繁重,木客们喊着哎呀嘞嘿呀嘞的口号相互鼓气,号子在崇山峻岭中回荡。相传,正是这个伐木时喊的木客“号子”,逐渐形成兴国独有的地方歌曲——兴国山歌。兴国山歌属于口头艺术,是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传,正史并没有对其起源进行记载。而以“太上隐者”名义出现在《全唐诗》里的二支山歌,可以认为是兴国山歌的文字历史呈现,但也被记录的文人进行了“雅化”,而非原汁原味的真实记录。

兴国山歌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兴国位于中原客家先民南迁的线路途中,千年来,一批客家先民路过或驻足于此,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其中,流传在兴国的《罗隐秀才抄歌本》的故事更是让兴国山歌增添了几分风韵。

【采访】兴国山歌协会会长姚荣滔:兴国山歌的发展历史的几个重要节点。

【兴国山歌现场表演】

一声“哎呀嘞”起调,随着激情的迸发,其歌声如大浪奔腾,一泻千里。她即兴演唱,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结尾句前有呼应语“心肝哥”或“心肝妹”,现代新山歌多称“同志格”,随着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在长期的流传与发展过程中,兴国山歌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演唱内容可分为情歌、生活歌谣、民俗歌谣及杂歌等。

到了红色革命年代,这个上洛山的木客“号子”演变成战斗的号角,“一首山歌三个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在动员人民参军参战,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瓦解敌军士气,巩固红色政权,鼓舞兴国人民创造“第一等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刻画红色根据地音乐形象的典型音律。当年响彻云霄的《当兵就要当红军》《苏区干部好作风》,至今仍然在大江南北传唱。2006年6月,兴国山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野之歌,登堂入室,堂而皇之成为“国之瑰宝”

兴国山歌出“上洛”,当地民政部门也正着手重新恢复“上洛”地名的使用,相信不久的将来,上洛的光芒将再次脱“隐”而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