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安女

 零壹贰012 2024-02-16 发布于湖北

族群由来

惠安女”应该称为“惠东女”,指的是惠安东部沿海包括崇武、净峰、小昨、山霞四个乡镇的女性,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但因奇特的服饰和婚俗文化而闻名遐迩,由于行政隶属于惠安县,故人们常用“惠安女”来指代她们。[5]

形象变迁

随着历史浪潮涌动,惠安女社会形象经历多次重要变迁。在 20 世纪,这种变迁有四次: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女界反思中国妇运的不彻底性,特别是乡村妇女得不到解放时,惠安女因拥有诸多奇风异俗、滋生多起震惊一时的悲剧事件,而成为媒体争相讨论的对象,并被时人视作中国“待解放妇女”的典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各种运动中惠安女的奇风异俗不断被消解,新的社会角色逐渐凸显,被人们视作“翻身妇女”的代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惠安女因卓越的劳动能力、坚韧的奋斗精神.而被颂扬为“铁娘子”的样板;改革开放初期.在重新理解和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作用、挖掘反映改革开放时代新风的思想浪潮中,惠安女又因有着特殊风俗习惯和敢闯、敢拼的奋斗精神而被描绘为“传统的新女性”的典范。[6]

人口分布

惠安既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又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早在宋元时期,已有邑人迁居海外,清末至民国时期,惠安人大批外迁,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主要移居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等地,至今祖籍惠安的华侨华人达85万多人;还有归侨侨眷属37.08万人,旅居港澳同胞近8.2万人。有槟榔屿惠安公会、菲律宾惠安总会等33个华侨社团组织。广大华侨身在异国他乡、心系桑梓,为家乡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惠安籍华侨捐资于文教卫生事业达5亿多元。惠安与台湾隔海相望,崇武镇距台湾仅97海里。据惠安县志旧志记载,惠台两地人民往来,已有500多年历史。现有惠安籍台胞9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台北高雄基隆台中等地区。 [7]

宗教信仰

惠安女民族信仰可分为原始信仰和俗神信仰。其中,原始信仰包括玉皇大帝信俗和民间土地神信俗。而在俗神信仰方面,惠安女们信仰观音菩萨、保生大帝、青山王及妈祖等神祇。至今,惠安女们仍保留着许多宗教崇拜的风俗及宗教祭祀活动。其中,妈祖神庙数量众多,香火旺盛。每逢妈祖的春秋二祭及三月廿三日的妈祖诞辰,信众们都会举行隆重的庙会,进行进香活动。为了表达对妈祖的虔诚,惠安女性精心制作装饰品,将自己和家人们装扮起来,参加各种仪式活动。在仪式上,惠安女们会穿上繁琐而精美的传统节日礼服,以此表达庆祝和喜悦的心情。[1]

民族文化

劳动生产

惠安地区位于惠安东部环海的半岛上,依山傍海,田地稀少。然而,海洋却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得渔业得以蓬勃发展,成为惠安人民重要的经济来源。这片土地凭借其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文的兴盛。据陈国强等人的《崇武人类学调查》记载,港墘村民中渔业户占据了绝大多数,达到1084户,而农业户仅有268户,非农业户更是只有2户。在这个地方,男子主要从事渔业生产,而妇女则主要负责务农。这表明,惠安地区的人们主要依靠海洋为生,男女的劳动分工鲜明,妇女在陆地上的劳动负担较重,而男人则主要在海上劳作捕鱼。这种分工特色使得惠安女在社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们以勤劳能干的双手,推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了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凸显了她们在陆地上的主导地位。同时,惠安女也充分发挥了她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不断继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其中最出色的成果就是备受世人瞩目的惠安女服饰。惠安女通常从十三四岁开始穿着传统服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服饰的逐渐了解,她们对于传统服饰的兴趣也逐渐增强。尽管她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她们制作衣服的技巧精湛、审美能力超乎常人。这种能力往往是由家庭氛围所影响,许多女孩子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绣花、缝纫等技巧,代代相传。[1]

饮食

惠安小岞

传承千年的惠女古法秘制干货,可常年食用。[8]

鱿鱼母

鱿鱼母,是小岞四大珍品之首,为保证鱿鱼母的鲜度与甜度,捕到即在渔船上生杀、去杂质、晾晒,明显区别于市面传统的吊晒鱿鱼。[8]

海鳗鱼干

鳗鱼干,在中国及世界很多地方,从古至今均被视为滋补、美容的佳品。[8]

墨鱼干

墨鱼干,又名乌贼干,由小岞渔民们原生态渔船捕捞,渔船生杀鲜晒,自然淡干,体型完整,光亮洁净,肉质平展宽厚,干燥有韧力,具鲜香味道。[8]

虾仁干

虾仁干,采用小岞A类无污染海域新鲜捕捞的野生海虾生剥现晒。[8]

虾姑干

虾姑干,来自全程选远洋捕捞的野生虾姑,进港无经冷冻,即刻手工剥壳取肉,天然日晒。[8]

服饰

“惠安女”的服饰之奇特可以用“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来加以形容,尽管四个乡镇的服饰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总的来说,花头巾、黄斗笠、窄上衣、宽裤脚和银腰链是其标配。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领,上身穿斜襟衫或对襟衫,又短又窄,夏天露出肚脐,冬天则着紧身条纹内衣,下穿黑裤或蓝裤,又宽又大,像裤子又像裙子,腰部往往悬挂沉重的银腰链,这种服饰独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20国院将此种服饰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几年时尚界掀起的“露脐装”裙裤,据说就是受到此种服饰的启发。[5]
惠安女穿着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脐,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人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1]
惠安女
惠女穿着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为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解放初流传至今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民主”。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浪费”;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于是,所谓“封建”与“民主”,“节约”与“浪费”,在惠东女的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既矛盾又统一和谐的审美观。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惠东女穿着慢慢地时尚化了,35岁以下的惠安女已经几乎不穿传统服饰。[1]
惠安女
惠安女上身穿“节约衫”,比过去的“接袖衫”和“缀做衫”更富有装饰性。即减去过去繁杂的拼接工艺,胸围、袖管收缩紧贴着胸部和手臂,充分衬托出妇女身上的曲线;衣袖长仅至小臂的一半,袖口滚接二环节,一环为黄或金黄色,一环花布;衣长仅至脐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布色在冬春季多蓝、黑色,夏季多苹果绿、白地柳条线或两色套装。妇女婚装则用全套黑色丝绸衣服。惠安女下身穿的裤子,凡四、五十岁以上妇女多穿汉装“宽(宽)裤”,年轻妇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腰部扎有红、蓝色塑料裤带,已婚者常加上银裤链,宽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为佳。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仅为三十厘米,既美观又便于劳动。[1]
惠东老年妇女一般在脑后梳一发髻,近似长方形,然后套上发网,压平,左右各插一个别子,上方和中部各插一朵梅花,再围上一条黑巾,用饰有珠花的别针别上。此外,年长的惠安女子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1]

婚礼习俗

独特的婚俗文化也使得“惠安女”一度为世人所知,包括早婚、长居娘家等。早婚也叫“娃娃亲”,指的是出生后不久就被家人包办订婚,十几岁左右就结婚圆房。长居娘家也叫“不落夫家”,女人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居住,其余只有等节庆或农忙时才回夫家住几天,直到怀孕才能正式住到夫家,因此有些女人住在娘家的时间相对较长,有的两三年,一般的五至八年,最长的甚至达到二十年·.....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早婚,现在允许很小时候就订婚,但领取结婚证却必须达到法定年龄;“长居娘家”的习俗现在已经基本消失。[5]

发展现状

在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初期,主要是游客进行凝视,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基本没有受到游客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这个时期的民俗文化较为原生态,游客凝视到的惠安女形象更具真实性。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和当地人旅游意识的提高,惠安女形象的建构产生的旅游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使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当地人与外部文化的接触面不断扩大,在旅游的“被凝视”阶段,使其民俗文化内涵慢慢的被同化、被遗忘。也带来了当地生产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使民俗文化出现弱化的趋势并发生了一定的变迁。当地人的传统观念在潜移默化的被改变,想参与民俗文化旅游的欲望逐渐变成了行为,并出现了旅游前台和旅游后台分隔的区域。随着当地人文化意识的提高,开始意识到民俗文化具有的旅游价值,惠安女形象带来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唤醒了当地一些女性身份性别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表述。当地人开始以自身力量保护民俗文化,并有意识的进行强化。如80后惠安女创立惠安女民俗风情园,把传播惠安女文化作为责任,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媒体和美术、摄影采风团队。积极投入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重构新的自我表征,使惠安女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更具吸引力。[9]
在惠安女形象建构的过程中,游客携带的文化会对当地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使当地人原有的民俗文化认同心理遭到破坏,文化自信慢慢弱化。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当地人出现了商业化的价值观,开始在民俗文化里面掺杂了很多舞台化的气息。导致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被同化、商品化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丧失个性和特色。而政府为了吸引旅游投资者和游客,忽视了现实中民俗文化的变迁和当地人的实际生活民俗文化。使惠安女形象过于迎合市场而在文化真实性方面受到威胁,不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10]

相关艺术

绘画和摄影

惠安女富有形式感的服饰和鲜艳的色彩,加上独具一格的人文风俗,作为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新奇的审美体验,也激起创作者们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因此由表及里、由外及内陆表现其精神世界的作品,或者唯美恬淡,或者深沉厚重,例如著名画家陈德宏的《八女跨海征荒岛》,李弗莘的《海的这一边》,著名女画家周思聪的《小女孩》都曾在美术界轰动一时。国画如王柏生的系列作品、陈子的《春花无数》花语》,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的最高奖的翁振新的《磐石无语》,油画如林之耀的《家园基石》翁诞宪的《洗衣》等。近几年中国绘画繁荣发展,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中,以“惠安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每年都有十几件人选。除传统国画、油画、水彩、版画外,新兴画种一一漆画如苏国伟的《花季》,也都有“惠安女”题材获奖。不过,除了韦江琼翁振新等画家以“惠安女”为终身创作主题外,其他画家基本上是兼而画之,随着90年代后惠女风情绘画高峰的消退和民俗的弱化无法与生活相联系的艺术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摄影家捕捉惠女民俗风情的照片《崇武风情》,曾印成明信片发行;1988年刊登在《深圳特区报》的《摩天大楼与惠安女》等摄影作品也充满表现力,这两年在惠安女摄影创作基地所拍照的照片如《长堤》和《惠安女04》获得过第10届乌克兰“关爱妇女”国际摄影展作品的金奖和铜奖。[4]

文学

文学形式中以“惠安女”为表现对象的有小说《双镯记》,报告文学《惠东女》,前者后来改编成了电影,重点表现女性的苦难和坚韧。诗歌最有名的当属舒婷的《惠安女子》,主张用诗歌表现“对生命存在的拷问,能够上升为对惠东人及现代人整体生存状态和集体深层心理的关注”的叶逢平也有一些好的作品,除此以外,这几年以惠安女为主要题材的文学创作未取得多大进展。[4]

影视作品

电影《双镯》由上述小说《双镯记》改编而成,另外还有以惠安女形象出现、以东山岛铜钵村1950年抓壮丁为故事原型的《寡妇村》80年代的《多彩的晨光》和《被跟踪的少女》等。电视以其为背景的有《惠安女海呷女》厦门新娘》小城故事》等,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时间内。[4]

其他

舞蹈家再现惠安女欢庆的喜悦或离遇的思情的作品如《七星灯》《阿海》《赶送节》等,后者曾获得文化部的群星奖。地方剧种如获得省非遗的掌中木偶戏节目《惠女英豪邱二娘》和《惠安女抗》,现代高甲戏《惠女情》;雕塑则主要散落在风景区和市民广场,如崇武古城风景区和惠安科山惠女广场,但都因过于零散和主题性故事性不强难以获得人们的关注。2013年启动了“城市品牌形象标识设计”项目,选定的作品除了表现惠安传统的石雕工艺(如印章),还重点突显惠安女的形象特征,统一规范、标准传播,全面推广使用。另外,Q版惠安女的出现,让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形式为之一振,这一组六个分别取名为“乐乐、悠悠、芬芬、亲亲、惠惠、安安”的卡通版惠安女,传达出当地旅游部门致力于集“滨海、惠女、雕艺”三大旅游品牌于一体的“古城寻踪游”的线路开发,分别为“大姐古城寻踪游、二姐惠女风情游、三姐雕艺文化游、四姐滨海休闲游、五姐朝圣祈福游、六妹生态体验游”,这六姐妹将成为惠安今后的旅游代言形象,亮相至今评价都不错。此外,旅游部门以这六个Q版惠安女“乐游风情惠安”为主角开发出一系列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文化创意产品,如书签夹便签本、行李牌、书签、贴纸等。[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