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人(三国至南北朝)

 zqbxi 2024-02-16 发布于江西

301、蒋琬(?-246)字公琰。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早年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任为广都长。刘备为汉中王时,任为尚书郎。建兴元年(223),诸葛亮开丞相府,任为东曹掾。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他与长史张裔统管相府。后代张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临终前密表后主刘禅:“后事宜以付琬。”亮卒,琬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不久又加为大司马。蒋琬处事得体,“众望渐服”。他气量非凡,对部下体量宽容。蒋琬鉴于诸葛亮数出秦川北伐,由于道险而无果的教训,曾建议自水路东下,然后转北,但因条件不具备而未行。延熙九年(246)卒。三国时蜀国名臣,诸葛亮的继任者,蜀汉四英之一。

历史千人册(301-310)

302、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出身世族。初被辟为曹操丞相府文学掾,屡转至丞相主簿。曹操封魏王,曹丕为魏国太子,司马懿迁魏王太子中庶子,每参大议,常有奇策异谋,为曹丕所信重。曹丕代汉建魏后,累迁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明帝立,受遗诏与曹真、陈群一起辅政。太和五年(231),魏明帝调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西镇长安。指挥对蜀汉的战争。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随机应变,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不与决战,诸葛亮于魏青龙二年(234)病死军中后,蜀军无功而退。司马懿功迁太尉。景初三年(239),受明帝遗诏,司马懿与曹爽一起辅齐王芳,后发动高平陵政变,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全部处死,独揽朝廷大权。后病亡。三国时期魏国权臣。西晋奠基人。

历史千人册(301-310)

303、甘宁(?-220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少年时好游侠,纠集人马,持弓弩,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曾任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开始建功立业。先后随孙权破黄祖据楚关,随周瑜攻曹仁取夷陵,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守西陵、擒朱光,率百余人夜袭曹营,战功赫赫。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他为人仗义疏财,深得士卒拥戴,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三国时期孙吴名将,水军著名统帅。

304、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吴,皆无功而还。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曹之一”。

305、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少聪慧,“善属文”,始深得曹操宠爱,几立为太子。后因行为放任,其兄曹丕被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丕称帝后,植名为王侯,实为囚徒,两度被贬爵移封。黄初七年 (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后,继续遭受猜忌和打击,最后移封陈郡,卒谥思。曹植的思想和创作,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表现了“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政治抱负。如《白马篇》、《薤露篇》。后期作品则主要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控诉了曹丕父子对他的迫害,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有志不得伸的满腔悲愤情绪,表现了自己不甘阶下囚的生活,希冀用世的强烈愿望。他的诗现存约80首,大部分是乐府诗。曹植一生重视从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把五言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使之达于成熟。他的五言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格调雄浑而不卑弱,文辞华美而不雕琢,尤其是注重语言的提炼和修辞,特别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韵律的和谐。赋今存40余篇,数量在汉魏作者中为第一。三国文学家、诗人、词赋大家,五言诗的一代宗匠,留有《洛神赋》、《七步诗》传世名篇,“三曹之一”。

历史千人册(301-310)

306、马岱(生卒年不详),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官至平北将军 、陈仓侯,马腾之侄,马超从弟。早年他曾经从曹操手中死里逃生,后跟随马超大战曹操。建安十九年,马岱随马超归附刘备,马超临终前将马岱托付刘备。跟随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和北伐曹魏,马岱久经沙场、多负辛劳,作战冷静而勇猛,深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临终授命于马岱,袭斩魏延,马岱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

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随刘备入蜀,与黄忠等统军平定广汉郡,刘备称汉中王后负责镇守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提出子午谷奇谋。阳溪之战大破郭淮、费曜。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在诸葛亮指挥下,和高翔、吴班等一同于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战果。

307、管辂(209年-256年),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德州平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年八九岁,便喜仰观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正元初,为少府丞。北宋时被追封为平原子。管辂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

308、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曾为关羽主簿,关羽败亡后归入孙吴,用诈死之计回归蜀汉,刘备授任为宜都郡太守。刘备去世后,为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郡太守,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蜀汉灭亡后,徙往洛阳,在中途病逝。三国时蜀汉将领。廖化以果敢刚直著称,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

309、孟宗(218年—271年),湖北江夏鄂城(今武汉市武昌区)人,后因避孙皓字讳,改名孟仁,字恭武。少年时,从师南阳李肃读书,后官居吴国司空。吴国大臣,素仁孝,被列入“二十四孝”: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310、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公元264年-280年在位。吴大帝孙权之孙,孙和之子。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东吴亡国之君,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孙坚(155~191),东汉末著名将领。吴大帝孙权之父。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少为吴郡司马,参与平定会稽地区以许昌为首的暴动。中平元年 (184),黄巾起义爆发,孙坚率千余人,追随右中郎将朱儁至河南镇压,任佐军司马。 坚率军讨伐董卓,善于用人,多次取胜,为卓所惧。  董卓欲与孙坚和亲,并许任孙坚子弟为刺史、牧守等,孙坚拒绝。  初平元年 (190),董卓胁迫汉献帝仓卒徙都长安,并焚烧洛阳。  次年,孙坚于洛阳城外战败董卓,攻克洛阳,击走吕布,得汉帝所遗传国玺。  当年奉袁术命,率军征荆州刘表,为表部将黄祖兵士射死。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大乔小乔   三国时的大乔和小乔合称“二乔”,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大美女,分别是三国东吴霸主孙策和大将周瑜的妻子。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赤壁》中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更是让这二乔家喻户晓。作为二乔故里,安徽潜山有史料可考。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和孙策在公元199年攻占皖,即今安徽潜山一带,并分别娶小乔、大乔为妻。潜山仍有二乔当年生活游玩过的乔公庄园,附近还有二乔梳洗用水的胭脂井。河南商丘争夺的切入点在二乔的父亲乔玄身上。依据也是《后汉书》中有《乔玄传》,称乔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而后汉时的"梁国睢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这样,商丘人称乔玄是"俺老乡",好像有那么点根据。父亲是商丘人,女儿自然也错不了。湖北嘉鱼人称,二乔的父亲是乔玄,乔玄是汉末名臣。早年,他曾寄居在"沙阳堡"一个中医家,后来,娶了该中医家的千金,生下了大乔、小乔。而这个"沙阳堡",就是现在的嘉鱼县,因此,可以说:乔玄是在嘉鱼结婚的,或许,大乔小乔也是在嘉鱼出生的。水边上的娃子水性好,因此也就有了二乔"洗遍温泉"一说――至少,嘉鱼是二乔的"外婆湾"。浙江义乌西南山区的赤岸镇有个乔亭村,乔亭到处都是大小乔的影子,有关二乔的地名、传说,在乔亭实在是举不胜举。义乌人称,这里就是三国时东吴国丈――乔公的老家,是大美人二乔的故里。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关中征伐、夏侯渊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封为右将军。其后,徐晃跟随夏侯尚击败蜀将刘封并夺取上庸。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李严,字正方,三国时期南阳人,后改名为李平。李严早年为郡守中的小官,因为能干而被人称道。荆州刘表调李严前往各处任职,后又被刘璋任为成都县令,皆是以才干被人称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李严率军投降刘备,成了刘备的将军,为成都的平定立下了功劳。李严还随诸葛亮、伊籍、法正和刘巴一同编订了蜀中的律令《蜀科》,这也为后来的后汉法律奠定了基础。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李严率领仅仅五千人,就击溃了聚众五万之多的马秦和高胜等人,李严由此被刘备升为辅汉将军,并为犍为太守。李严任命太守期间,也显现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凿山,修建大道,兴土木,整修郡城,据说百姓和官员都十分欢心。不过李严为人却有着自私的一面,与部下曹杨和王冲都不和,致使两人一个辞职引退,一个归降北魏。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东下伐吴失败,在白帝城任李严为尚书令。第二年又托李严和诸葛亮一道辅助少主,李严升为中都护。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李严被封都乡侯。自从刘备去世后,李严的自私一面便逐渐显现,一再为了自己的私欲谋事,忘却复兴汉室的大业。当诸葛亮率军北伐时,李严负责托运粮草,但是恰好偶遇大雨,导致粮草不能及时运至。李严书信叫诸葛亮退军,待到退军后,李严又辩解说粮草已至为何退军,意欲将责任推卸到诸葛亮身上。  结果自然是诸葛亮澄清了事实,李严获罪被贬为庶人。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以为无人能启用自己的李严在激愤中去世。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弘咨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称为“神交”,并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生死不易,同“生死不渝”,用来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刘备讨吴时诸葛瑾身在南郡,当时有人进谗言诋毁诸葛瑾,称其与刘备互通信息,流言甚盛。陆逊上表力保诸葛瑾绝无此意。孙权回复说:“我和子瑜在一起很多年了,有生死不易的誓言。他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当初孔明出访吴国,我让子瑜留下他。子瑜对我说:'弟弟已经跟随他人,义无二心。弟弟不会留下,就像我不会离去一样。’他的言行是如此英明。论世上君臣大义,我和子瑜,可以说是'神交’了,不是旁人可以离间的。我已知你的心意,表函会再递交给子瑜,让他也了解你的良苦用心。”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晚节不保。关羽兵败后,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同年去世 ,谥曰厉侯,有一子于圭。

311、刘禅(207-271)字公嗣,小字阿斗。涿郡涿县(今属河北省)人。蜀汉创立者刘备长子。建安二十四年(219),立为王太子。章武元年(221),册封为太子。三年刘备病逝,禅即位为后主。拜诸葛亮为武乡侯兼益州牧,秉朝政。亮逝,以蒋琬为尚书令兼益州刺史,总理朝政,又以姜维为大将军统军。刘禅昏庸懦弱,疏于朝政,终日享乐。不听大臣直谏,宠信宦官黄皓,渐使朝政败坏。景耀六年 (263),魏军分3路攻蜀,兵临成都。他束手无策,亲赴魏营投降,被封为安乐公。蜀汉亡国之君。留有“乐不思蜀”典故。

刘禅

312、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称颂医家'杏林'之语,即源于董奉。

313、阮氏女,三国时期曹魏名士许允之妻阮氏,又称为阮氏女。陈留尉氏人。貌丑而见识非凡。 她出身士族之家,是卫尉阮共(字伯彦)之女、阮侃(字德如)之妹。 嫁与许允后生有二子:许奇,官至司隶校尉;许猛,官至幽州刺史。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名士许允初与其妻婚时,一见妻子容貌,吓的要逃,许允就对她说:'妇有'四德'(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种德行),你符合几条?'阮氏回答:'我缺乏的只有容貌,但是男子有百种高尚的品行,您具备其中几种呢?'许允说:'我百行俱备。'阮氏说:'百行以德为首位,您喜欢美色,不欣赏美德,怎能称为百行皆备呢?'许允面露惭愧之色,从此夫妻相敬相爱,感情和谐。

314、司马昭(211-265)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次子。曾任新城乡侯、洛阳典农中郎将、散骑常侍。司马昭有卓越军事才能,屡立战功。曾从大将军曹爽伐蜀,以功拜议郎。曹爽被诛后,司马昭率众护卫二宫。又二度率兵抵御蜀将姜维之进攻。后转安东将军,镇守许昌。及曹髦称帝,参与制定政策,进封高都侯。司马师死后,拜卫将军,辅政。奉太子及皇太后命东征,平息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叛乱。甘露五年(260),魏帝曹髦因司马昭把持朝政,密谋杀之,事情泄露,被太子舍人成济杀死,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发兵灭蜀。魏帝为表彰其功德,封为晋公,享太原、上党等10郡之地,后为晋王,又增封10郡。死后数月,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文帝。庙号太祖。三国时期魏权臣。西晋奠基者之一。

315、马均:字德衡,魏国人,生于扶风(今陕西省麟游、乾县一带)生卒年不详。少年时期生活贫困,刻苦自学。当时纺织用的绫机效率低,数十日方能织布一匹。马钧简化了绫机的机械结构,将50综(综片)50蹑(踏具)和60综60蹑的旧丝绫机改制成12蹑,使生产效率提高4-5倍。马钧还创制提水灌溉用的翻车,结构巧妙,轻便灵活,效率很高,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长期在中国农村广泛应用。他还将百戏塑型加上原动力和传动机械成为水转百戏。他试制的轮转式发石机,能射数百步远(一步约合1.45米)。他对诸葛连弩也进行了改进。三国时期著名的机械制造家、发明家。发明指南车、翻车。

  316、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灭亡蜀国首功。(农业水利专家)

317、钟会(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魏太傅钟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钟会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在随司马师征讨毌丘俭期间,钟会典知机密。又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平定诸葛诞叛乱时,钟会屡出奇谋,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后迁司隶校尉,朝廷大小事钟会无不插手,又在任内献策杀害名士嵇康。景元年间,钟会独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从而被任命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之战,钟会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钟会与蜀汉降将姜维共谋,欲据蜀自立,遂打压原同僚邓艾,并且图谋反叛,矫诏起兵 以郭太后遗命之名讨伐司马昭。却因部下的兵变而失败,自己也死于乱军,时年40岁。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

318、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诸葛亮北伐时被收降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三国时蜀汉名将、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

  姜维

319、黄皓,生卒年不详。董允死后,与侍中陈祗互为表里,开始参与朝政。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总揽朝政、操弄威权,并排挤在北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大将军姜维是蜀汉功臣,黄皓为了排挤他,培植依附自己的将军阎宇。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依附他的朝廷大臣可以说是很多了,以至于逼得姜维不敢呆在朝廷,出朝屯田,不敢回成都。导致蜀国朝政日非,国力下降。三国时蜀国的宦官,史上十大奸臣之一,蜀国灭亡有其责任。

320、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西充槐树镇)人,幼贫丧父,少读典籍,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做益州牧时,任命他做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谯周前往奔丧,虽然朝廷随后下诏禁止奔丧,但谯周仍因行动迅速而得以到达。刘禅立太子时任命他做太子仆,调令家令,之后迁任中散大夫,光禄大夫。在蜀汉任官时期,一向以反对北伐战略而闻名。见姜维多次北伐而虚耗蜀汉国力,因而不满,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炎兴元年(263年),魏国三路伐蜀,谯周因劝刘禅投降,被封为阳城亭侯,迁骑都尉,散骑常侍。司马炎称帝后,征召谯周入洛阳为官,谯周无奈之下带病前赴洛阳,不久病死。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精研六经,颇晓天文,为蜀地大儒之一。

321、浦元,曾精选精钢、寒铁为诸葛亮铸刀三千,为求锋利,命人远涉千里至蜀江取水淬刀,取水人不慎将水倾覆少许,无奈取途中水补充,被浦元一眼识破,命人再取蜀江水淬刀。刀成,削铁如泥,世称'神刀'。三国时期蜀国神匠,古时著名发明家,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而有弹性,在冷兵器时代其作用显得极其重要。

322、何晏(190-249)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何晏是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为司空时纳其母,并收养晏。晏少时聪慧过人,得宠于曹操,被视若诸公子。何晏后来娶金乡公主为妻,赐爵为列候。魏文帝时,晏无所事任,明帝时亦不见用,至齐王芳正始初,他依附曹爽,遂进为散骑待郎,迁侍中,不久又任吏部尚书。正始十年(249)曹爽事败,何晏等同时为司马懿所杀。何晏主张儒道合同,引老以释儒。他认为,天地万物是“有所有”,而“道”则是“无所有”,是“不可体”的,所以无语、无名、无形、无声是“道之全”。魏晋玄学贵无论创始人之一。与王弼并称于世。

323、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三国时期魏诗人。阮籍是竹林七贤之首,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324、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州西)人。与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政治上倾向曹氏集团,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又锋芒毕露,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当面奚落司马昭心腹钟会,直接触犯了假借礼法图谋篡魏的司马氏集团,最终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嵇康博学多才,诗文俱佳。热爱音乐,擅长弹琴。尤以散文成就高,其散文包括哲学政治论文、书信等。嵇康的诗歌今存60余首,内容上主要表现其“轻世肆志”的人生态度,形式上多受《诗经》影响,以四言为主,其代表作为《赠秀才入军》18首和《幽愤诗》。风格峻切,诗如其人。三国魏时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

325、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七子”之一。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长安,其父时任大将军何进长史,王粲随父西迁,在长安见当时著名学者蔡邕,深为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因关中骚乱,王粲往荆州依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208),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卒,子刘琮投降,王粲遂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晋爵魏公,魏国建,王粲官任侍中。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南征孙权,北还途中病卒,终年四十一岁。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

张松(?-212年),字子乔 (字永年为演义混淆,实为蜀中另一位名臣彭羕的字)。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建安十三年(208年),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存录,因而怀怨恨。回蜀后,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其后,与法正密谋奉刘备为主。又说璋迎备以击张鲁,皆为璋所采纳。建安十七年(212年),暗助刘备,为其兄张肃所告发,刘璋怒而将他斩杀。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杨修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著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今共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后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在上谷军都山,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192年)去世。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佚。唐代时配享孔子,北宋时被追封为良乡伯。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范阳卢氏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家族。(刘备的老师)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临邑)人。中国东汉辞赋家、名士。祢衡的代表作《鹦鹉赋》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此赋寓意深刻,状物惟妙惟肖,感慨深沉,融咏物、抒情、刺世为一体,是汉末抒情小赋中的优秀之作。并与赵壹等人一起,开创了汉魏文学崇尚风骨之先河。《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祢衡集》2卷,已佚。今存其文、赋作品,收录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雁门郡太守郭缊之子。东汉末年,郭淮举孝廉出身,先后任平原郡府丞、五官中郎将门下贼曹、丞相兵曹议令史、征西将军司马。征西将军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与杜袭共推张郃为主将,得以稳定局势。曹魏建立后,郭淮获封关内侯,又任镇西长史。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

孙礼(?-250年),字德达。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孙礼早年被曹操征为司空军谋掾。历任河间郡丞、荥阳都尉及山阳、平原、平昌、琅琊、阳平各地太守,后入朝任尚书。他为人刚毅而有勇略,曾为保护魏明帝曹叡而欲独身搏虎。明帝驾崩后,孙礼担任大将军曹爽的长史。旋即外授扬州刺史,于芍陂抵御吴将全琮,力战破敌。后因在清河、平原二郡的疆界问题上得罪曹爽,遭罢官,其后被起用为城门校尉。转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高平陵之变后,孙礼出任司隶校尉,他在所治理过的七郡五州之内皆有威信,不久升司空,封大利亭侯。嘉平二年(250年),孙礼病逝,谥号景侯。

西 晋

326、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昭长子。曹魏末年,祖司马懿、伯司马师、父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为相国、晋王,同年十二月代魏称帝,建立晋,史称西晋。太康元年(280)派大将杜预、羊祜灭吴,统一全国。在位期间,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后病死。晋朝开国皇帝,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使中华民族重新归于一统,并开创“太康盛世”,一代有为君主。

327、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并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咸宁四年(278),羊祜抱病回洛阳,同年十一月病故,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西晋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羊祜

328、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官至司隶校尉。灭吴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杜预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329、王濬(206年-286年1月18日)字士治, 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晋武帝与羊祜密谋伐吴,祜荐其留镇益州。王濬受命藉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历经七年建成一支强大水军,在晋灭吴之战中起了重大作用。咸宁五年(279年),上书请速攻吴,促成晋武帝于十一月发兵大举攻吴。太康元年(280年)正月,自成都出发,率水陆军顺流而下。二月,越过建平(今四川巫山北),以大筏带走吴军置于江中之铁锥,以火炬熔毁其铁链,攻克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继续前进。在杜预等的支援和策应下,顺利攻占西陵、夷道、乐乡、武昌。三月,与另两路晋军同逼吴都建业(今南京)。又临机果断,率先进入建业西石头城,接受吴主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西晋时期名将,著名水军军事统帅、战略家,在益州创建水军,灭吴之战中首入建业。

  330、裴秀(223-271)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官至司空。所绘《地形方丈图》,是缩编的晋地图。图均亡失。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的地图制图奠定理论基础,影响中国地图制图1700多年。西晋地图学家。编绘《禹贡地域图》18 篇,是中国迄今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

  331、陈寿(233-297) 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时好学。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因不愿曲意阿附当朝权宦黄皓而屡遭谴黜。入晋后,司空张华爱其才,荐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陈寿一生仕途不顺,多次遭到排挤非议。陈寿以才学成名,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分成三书,即魏书30 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条分缕析,平行叙述,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其著作对于后世戏曲小说的影响很大。西晋史学家。后人推重他的史学和文笔,把《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称为四史。

332、吴猛,字世云。濮阳 (今河南濮阳县)人。仕吴为西安令。性至孝。四十岁时,得至人丁义神方。继师南海太守鲍靓,复得秘法。吴黄龙(230)中,得白云符,遂以道术大行于吴晋之间。晋武帝时,以所得秘法尽传许逊。当时流行有许多关于世云的传奇故事。有著作郎宝感其异,作《搜神记》行于世。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解化于宅。宅号“紫云府”。宋政和二年(1112),徽宗封为真人。晋代著名道士,被列入“二十四孝”: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333、许逊(239年-374年),江西南昌人,晋太康元年(280)举孝廉,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在江南地区留下了斩蛟龙治水的传说,受历代朝廷嘉许和百姓爱戴,誉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又称许天师、许真君。西晋道教著名人物,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许逊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334、周处(240-299)字子隐,晋朝阳羡人。他的祖父周鲂,做过吴国的鄱阳太守。周处年轻的时候,力气过人,性情蛮横,因父亲早死,无人管教,常与人斗殴闹事。当时,长桥下有条独角蛟,南山有只白额虎,一起危害百姓,因此,人们连同周处在内称作“三害”。后来有人劝他去射虎斩蛟。周处先入南山射杀白额虎,接着又下长河,搏蛟历时三天三夜,乡亲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四处相告,拍手庆贺。这时,周处居然斩蛟回来了,看到乡亲们庆贺的不是他射虎斩蛟,而是以为他死了,这才知道乡亲们憎恨自己甚至超过虎蛟,便从此决心悔改。于是,周处就去找当时有名的学者陆机、陆云兄弟。并说“我很想改正自己的错误,可年纪大了,恐怕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吧。”陆云回答说:“古人云'朝闻道,夕可死矣’。何况你年纪尚轻,前途还很远大。”从此以后,周处就立志改过,努力求学,元康七年(297)周处西征齐万年反叛,由于他为人正直,受到一些大臣忌恨,作战时,杀敌上万,至弓断矢尽,而援兵不至。最后浴血战死疆场。晋朝一代名臣,周鲂之孙,陆机弟子,语文课文《除三害》原型,改邪归正、以身徇国的典范。

  周处

335、皇甫谧(mì)(215年-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古城)人,曾祖父为东汉太尉皇甫嵩。少家贫,边耕边读。学习废寝忘食。淡于名利。举孝廉而不行,相国征辟而不就。晋武帝屡下诏敦促,皆固辞,终身不仕,潜心著述。上表,武帝赠书一车。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综合编著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共10卷,乃中国针灸学名著。西晋学者、医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博览儒家经典百家,人称“书淫”。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为“中医针灸学之祖”,一向被列入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 。

336、王祥(184年—268年),字休征。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于东汉末隐居20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睢陵侯。入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年)卒,时年八十五,谥曰元。西晋时大臣,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其人事后母极孝,列入“二十四孝”: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337、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祖籍河南中牟县大潘庄。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岳三十余岁出为河阳县令,令全县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有政绩,太傅杨骏引岳为太傅主簿。杨骏被诛,被除名。他性轻躁,趋于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孙秀当政,遂夷三族。西晋著名文学家。西晋文坛三大家之一,作品有《闲居赋》《秋兴赋》《悼亡诗》。与石崇、陆机、刘琨、左思并为“贾谧二十四友”,潘安为首。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首,以“貌比潘安”形容男子帅。

338、左思(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出身寒微,其貌不扬,然而才华出众。左思是太康年间成就最高的作家。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晋书·左思传》载,他曾以10年时间写出《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咏史》诗八首,见于《文选》,虽非一时之所作,但大都错综史实,融会古今,名为咏史,实为咏怀。西晋文学家,“二十四友”之一,《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留有“洛阳纸贵”典故。

  左思

339、司马衷(259-306)290-306年在位。字正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晋武帝第二子。泰始三年(267)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嗣位,改元永熙。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贾后杀杨骏,掌握大权。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篡夺帝位,以之为太上皇,囚于金墉城。后由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光熙元年(306),东海王司马越将其迎归洛阳,相传被越毒死。西晋皇帝,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引起“八王之乱”祸首。(何必先祖篡曹权)

340、羊献容(?-322年),晋朝时泰山南城人。祖父羊瑾(曹魏时代羊耽子),父羊玄之。她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二任皇后,也是前赵末帝刘曜的皇后,刘曜很爱宠羊献容,羊献容为刘曜生三子而死,谥号献文皇后。羊献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朝代皆为皇后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个经历六废六立的皇后。

341、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著作《九章算术》。《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海岛算经》一书中,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342、陶侃(259-334)字士行。原籍鄱阳,后迁寻阳(今江西九江)。陶侃在军41年,忠顺勤奋,明语善断,珍惜物力。及病重,将归长沙,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仓库,自加管钥,交付清楚,然后登舟。陶侃功勋卓著,为人正直,与其母教诲分不开。东晋名将,名臣。其母曾“封坛退鲊”,为古时四大贤母之一。

343、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吴大司马陆抗之子。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在文学上与其弟陆云齐名,合称二陆。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富有声誉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他的诗歌今存107首,多为乐府诗、拟古诗。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对于构思中的想象和灵感等方面的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它对刘勰的《文心雕龙》有重要的影响。他的《辨亡论》论吴国所以兴亡的原因;《吊魏武帝文》评价了曹操的事功,文笔豪放,气势流畅,典故繁密,形式整饬,是西晋骈文中的典型。陆机在书法亦有成就。擅草书,笔法质朴老健,自然天成。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是骈体文的奠基者。《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采用“赋”的体裁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书体预示着草书由章草向今草的演变。有《平复帖》传世。

344、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被列入“二十四孝”: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东 晋

345、司马睿(276-322) 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15岁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建兴四年(316)汉刘曜陷长安,俘愍帝。西晋亡。次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改元建武。司马睿于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晋元帝对大权旁落不满,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企图排斥王氏权势。王敦于永昌元年(322)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同年闰十一月,晋元帝忧愤病逝。东晋开国皇帝。

346、祖逖(266-321)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字士稚。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士族出身。少轻财好侠,后折节读书,与刘琨友好。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永嘉五年(311)匈奴族刘曜率汉军攻陷洛阳,中原大乱,祖逖率亲邻几百家避难南下,甘苦与共,被推为流徒的首领。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建兴元年(313),司马睿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他率部北渡长江,中流击楫,誓志收复中原,九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祖逖军纪严明,自奉俭约,不蓄资产,劝督农桑,发展生产,深得百姓爱戴。黄河北岸坞壁群众向祖逖密报石勒的活动,迫使不敢南犯。石勒遣书求互市,他虽不答,却任凭通商贸易,收利10倍。正当他积蓄力量,准备向北岸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大兴四年(321),晋元帝司马睿派遣戴渊为征西将军,以监督祖逖。祖逖忧愤而死。东晋著名大将,民族英雄,留有“闻鸡起舞”典故。

  347、王导(276-339)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王衍之族弟。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曾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早与琅邪王司马睿交好。王导为其谋主,推心亲信,每事咨询。为提高司马睿的威望,王导竭力笼络江东士族,主动拜访江南首望顾荣、贺循,司马睿命他们参与军府政事。荣、循转相荐引纪瞻、周玘、张闿等名流。司马睿才得以站稳脚跟。王导外倚扬州刺史王敦的实力,内则利用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经济条件,协同江南士族,希图一起“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司马睿视王导为萧何,朝野号为仲父。建兴四年(316)刘曜攻陷长安,俘愍帝,西晋亡。建武元年(317)司马睿即晋王位,任王导为丞相军咨祭酒。次年,晋王称帝,百官朝贺,命王导升御床共坐,他再三固辞。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他为政宽简,对士族息事宁人,自奉较俭约,仓无储谷,衣不重帛。他历任元、明、成三帝丞相,稳定了东晋的偏安政权,从而形成南北对峙的局势。东晋时能臣、权臣,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348、郭璞(pú)(276年—324年),字景纯,汉族,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西晋末年战乱将起,郭璞躲避江南,西晋末,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324年,敦欲谋反,命他占卜,璞言必败,被杀,时年49岁。晋明帝在南京玄武湖边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其主要著作有《葬经》、《游仙诗》十四首、《江赋》等。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他还是中国风水学鼻祖,是风水界的泰山北斗,著作《葬经》。

349、刘渊(?-310)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匈奴族人。匈奴族酋长,归附汉廷后,自谓是汉外孙,故冒姓刘。祖父於扶罗,为南匈奴单于;父豹,为左贤王。晋永安元年(304)十月于左国城称汉王,建国号曰汉。刘渊屡次击败晋军进讨,但败于并州刺史刘琨。后依侍中刘殷、王育之谋,命将四出,进据河东,攻克蒲坂(今山西夏县西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王弥、石勒、汲桑、鲜卑陆逐延相继率部归降,声势大振。308年即皇帝位,建都平阳。十六国时期汉国建立者。

  350、石勒(274-333)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319年称赵王。305年,自号大将军。307年,石勒率部投汉主刘渊。330年,改称赵天王行皇帝事,同年又改称皇帝。迁都邺城,史称后赵。石勒出身低微,早年饱经忧患。他富于军事才能,政治上也颇有识度。依靠汉族士人巩固其统治。后赵建国后,“典定士族”,区分士庶。选拔人才的办法,大致也是沿用九品中正制。石勒往往从谏如流,对于臣下劝阻的事,有时虽不同意,也暂且停办。石勒沿袭刘渊胡、汉分治办法,称赵王时又自号大单于。石勒禁止胡人侮慢汉人士族。职官大体依照晋制而有增设。石勒注意教育,在襄国和地方设立学校。建国前,曾令采择晋代律令要点,作为暂行制度,后改用正式律令。后病死。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

  351、卫玠(286年—312年6月20日),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曹魏尚书卫觊曾孙、太保卫瓘之孙。卫玠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著名清谈名士和玄学家,官至太子洗马。永嘉四年(310年),迁移南方。 永嘉六年(312年),卫玠去世,时年二十七岁。晋朝玄学家、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有点恶心)

卫玠

352、王羲之(303-379或作321-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太安二年(303),卒于升平五年(361);其书法长于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王羲之书法无真迹传世,今日所见之墨迹大都为响拓勾摹本。作品有:《兰亭序》,为记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与谢安等41人宴集山阴兰亭修禊事所作。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作品《兰亭序》为世间第一行书,被誉为“书圣”。 留有“东床快婿”和“入木三分”两个成语。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就是“东床快婿”的由来。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补   贾南风(257年-300年),即惠贾皇后,小名峕(shí),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她是西晋时期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充的女儿。貌丑而性妒,因惠帝懦弱而一度专权,是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后死于赵王司马伦之手。而随后的八王之乱则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

353、赵慨(公元304年-?),字叔朋,东晋时期九江郡番县东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东线窑里)人 。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因不趋炎附势,疾恶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属,遭奸臣所害,降职贬官,遂退隐家乡番县研究陶瓷烧造技术。他熟知越窖青瓷的烧造技术,便把这些技术与当地的制瓷技术结合起来,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地陶人对他十分敬仰,纷纷拜他为师。东晋大臣,被尊为景德镇瓷器师祖。

354、慕容恪(321年-367年),字玄恭,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之弟,慕容恪因性格谨慎大度,从十五岁起即掌握军队,多次以弱胜强,稳固了慕容氏辽东霸主的地位。后赵主石虎死后,中原大乱,慕容氏入关 略地,占据河北。后赵将领冉闵自立后,慕容恪与其多次交战,终将其引至平原,以'连环马'擒之。其兄景昭 帝慕容儁死后,任太宰总揽大权,却毫无私心。以'德治'为基,构筑前燕最大版图,引起邻国恐慌,临终前仍 在为国家的未来做妥善安排,是被敌人称作'古之遗爱'的旷世名臣。十六国时期前燕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誉为十六国十大名将之一。

355、褚蒜子(324-384)是中国东晋初年三度临朝的皇太后。褚太后名蒜子,河南阳翟禹州人,生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卒于孝武帝太康9年,在世61岁。褚蒜子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其祖父褚洽是武昌太守,父亲褚裒官拜左将军宫、兖州刺史。褚蒜子天生丽质,加上家庭良好的文化修养,从小就见识开阔,气度宽宏。十多岁便被选为琅琊王司马岳的妃子。建元一年(343年),司马岳即帝位,成为东晋第四个皇帝,是为康帝。这时20岁的褚蒜子成了皇后。东晋女政治家,她曾三度临朝,扶立了六位皇帝,五千年中华史仅此一人。

  356、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人。出身江南豪族。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他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葛洪伯祖父葛玄曾师从炼丹家左慈学道,号葛仙公,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葛洪约16岁时拜郑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影响很大,自此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建元元年(343),葛洪病逝于罗浮山。著名炼丹家、医学家。著作《抱朴子》,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述还有《金匮药方》100卷,其中对天花、恙虫病等叙述是世界最早的记载。

357、冉闵(?-352)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其父冉瞻为石虎养子,从姓石氏。曾参与镇压梁犊起义。英勇善战,迁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封修成侯。后赵太宁元年(349),石虎死,冉闵利用汉人对羯族统治者的仇恨,残酷屠杀羯人。次年,夺取后赵政权,铲除石氏,自立为帝,建立大魏,改元永兴,复姓冉,史称冉魏。遣使东晋,请共讨诸胡人,为晋所拒。利用胡、汉矛盾,煽动民族报复,滥杀羯族20余万人。在北方与后赵石祗、前秦苻健混战,屡败之,杀石祗,占领襄国。永兴三年(352)败于前燕慕容儁,在龙城(今辽宁朝阳)被杀。十六国时期冉魏建立者。冉闵“杀胡令”,大肆杀胡人,避免汉人亡国灭种,是汉族复兴的大功臣。

  358、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能臣,桓楚政权奠基人。

359、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沉静有识鉴,少有名望。屡次谢绝征召,与王羲之、支遁等遨游山水,以音乐诗文自遣。年逾40才出仕,历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吴兴太守、吏部尚书、中护军。桓温专擅朝政,太和六年(371)废皇帝司马奕为东海王(后改封海西县公),立司马昱为帝(简文帝)。次年简文帝卒,桓温因简文既未禅位于己,又未受命摄政,率大兵入朝将发动政变,慑于谢安等人,未果。司马曜(孝武帝)继位,桓温又求加九锡以准备禅让,谢安等故意拖延,至温病死,使东晋统治延长了47年。太元八年(383),苻坚以号称百万之众伐晋,京师震恐。谢安任征讨大都督,坐镇建康,运筹帷幄,指挥谢玄等取得淝水大捷。后病剧,死于建康。东晋政治家,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留有“东山再起”典故,谢安20岁左右时,曾当过一个月的官,后来到东山隐居,40岁再出山,所以叫“东山再起”。

360、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在卢循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逃出被抓被杀,谢道韫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韫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终生未改嫁。东晋时女诗人,谢道韫留下来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

361、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西)人。善于谋略和用兵。苻坚即位,王猛任中书侍郎,曾在一年中5次擢升,官至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封清河郡侯,成为苻坚主要的辅佐。王猛任职18年,综合儒法,选拔廉明,讲求实效,政绩斐然。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在军事上,370年统兵消灭前燕,留镇邺,都督关东六州军事。在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以致田畴开辟,仓库充实。在文化上,广兴学校,重视儒学,禁止图谶迷信,使公卿以下子孙就读,选拔学通一经、才成一艺的任官,促进氐、羌的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史书记载,当时“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各族之间以及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往都比较发达。在民族问题上,与苻坚的“并包之度,绥怀之略”相左,认为鲜卑族的慕容垂难以控制,宜及早诛除。临终犹以前秦内部各族豪酋势力为忧,以东晋为正朔所在,劝苻坚勿进攻东晋,但未被采纳,因而有淝水之败。十六国时期前秦国丞相,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为前秦统一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

  362、道安,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当前秦王苻坚攻克襄阳时,他曾说:“朕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唯得一人半。”此一人指的正是一代高僧道安大师。自汉以来,佛学有两大系,一为禅法,一为般若,道安实为二系之集大成者。他提倡「本无」(即性空)之学,为般若学六家之一;道安重视般若学,一生研讲此系经典最力,同时重视戒律,搜求戒本至勤,又注意禅法,对安世高所译禅籍注释甚多。由于道安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得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道安大师被视为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弟子甚多,遍布南北,慧远、慧持等名僧皆出其门下。

363、慕容垂:(326-396)字道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前燕主慕容皝第五子。383年淝水之战秦军大败后,慕容垂联合鲜卑、乌桓、丁零等各族兵力,企图复兴燕国。384年垂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建元立国,史称后燕。遂率军20万围攻邺,长达年余。击退秦晋援军,夺据邺城。关东诸州背秦降燕。 386年慕容垂称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395年,慕容垂派太子宝率军攻魏,大败于参合陂(今山西阳高境)。次年,亲率军伐魏,无功而还,死于途中。后燕的大部分疆土,以后终于被魏吞并。十六国时期后燕的创建者。

364、姚苌(330-393)字景茂。羌族。淝水之战后,384年,据岭北(今陕西礼泉九嵕山以北)的北地、新平、安定等郡,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元立国,史称后秦。385年姚苌杀死苻坚,次年称帝于长安,改称常安,国号大秦。姚苌多谋略而不善于征战。386年苻坚族孙苻登自立为前秦主后,后秦原苻坚旧部氐、羌和汉人归之者10余万。其与姚苌转战相持,西北起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东南到长安,屡次大败后秦军。391年,姚苌破苻登军于长安以东,苻登又转攻安定。姚苌北行拒守,后秦不断受到苻登的攻击,政权始终未得稳定。姚苌死后,其子姚兴继立,394年击溃苻登,灭亡前秦,消除肘腋之患,后秦才兴盛起来。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创建者。(忘恩负义)

365、法显(335-420)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丘)人。3岁出家,20岁受大戒。为求取佛律,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自长安出发,西渡流沙,越葱岭至天竺求法,历时14年,游历29国,历尽艰险。次年达建康(今江苏南京),于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译6卷本《大般泥洹》、《摩诃僧祗律》、《方等般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另撰有《佛国记》,记录了他的行程及见闻。东晋高僧,佛经翻译家。

366、慕容德:(336-405),字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前燕主慕容皝少子。慕容皝时封范阳王,为征南将军,369年,东晋桓温率军攻前燕,德与兄慕容垂一道大败晋军于襄邑。慕容垂投奔前秦主苻坚后,德连坐免职。前秦灭前燕,他被徙到长安。淝水之战后,慕容垂称王,建后燕,都中山。慕容宝继位,以慕容德镇邺城,总管南境。397年,魏军攻下中山,慕容宝奔龙城,后燕被截为两部分。398年,慕容德率众自邶徙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自立为燕王,史称南燕。滑台处于北魏和东晋之间,南北两面受敌,南燕所能控制的不到10城,滑台还一度被魏军占领。于是慕容德东进夺取青州,400年称帝。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建都。十六国时期南燕的创建者。

367、苻坚(338-385)字永固,氐族。原籍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北),生于邺城。祖父洪,氐族酋长;伯父健,前秦创建者。苻坚博学多才艺,汉文化修养较深,擅长谋略,初封东海王,357年在氐、汉豪贵支持下,杀暴虐的苻生(苻健子),自立为大秦天王。即位前他就结纳人才,以图经国济民。即位后用人唯贤,励精图治。无才能的宗室外戚都遭摒弃,而王猛等人有文武之才,均授以高官。氐族豪强多是跟随苻健入关的建国元勋宗戚,骄横不法,不称吏职。他支持王猛抑制豪强,整饬军政,强化王权,命地方官荐举孝悌、廉直和长于文学、政事者,进行考核。苻坚对于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区的人采用怀柔政策,收用不少他族或投降的人为文官武将。同时,他企图在思想意识上以汉化融合各族,提倡儒学,广兴学校,令公卿以下子孙入学,还亲临太学考试学生优劣。关中为前秦的根本所在,因多年混战,生产废弛,他劝课农桑,行区种法,兴修水利,遂使关陇地区经济发展,国力充实。经过苻坚多年的经营,前秦国势日强,370-376年,先后攻灭前燕、前凉和代,统一了北方,成为十六国中最强大的政权。苻坚渐骄,急于统一全国,不顾群臣劝阻,倾前秦之力,以图一举消灭东晋。383年大败于淝水。此后,前秦分裂,慕容垂和姚苌先后背叛,分别建立后燕和后秦,西燕主慕容冲攻入长安,苻坚出走为姚苌所俘,被缢杀。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他在位期间,致力于修明政治,统一中国北方,政绩显著,是十六国时期许多封建帝王中的杰出人物。留有“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三个成语。

补 毛皇后(369年-389年)是前秦高帝苻登之妻。苻登是大名鼎鼎的淝水之战主角秦帝苻坚(氐人)的族孙。苻坚统一中国北方后率大军南下攻晋,在淝水被晋军以少胜多击败。此后,被前秦统治的其他民族相继起兵叛离,羌人姚苌在385年擒杀苻坚,自立为帝,建立后秦,与386年称帝的苻登展开了多年激战。毛皇后是将门之女,其父是前秦镇守上邽的毛兴。毛后皮肤白晢,修长强壮,自幼习武。嫁苻登后被册立为后。她是一员勇将,尤其善长骑射。苻姚之战时她统军一万,驻守苻登辎重粮草集中的大界营。姚苌因屡战不利,派子姚崇率军绕道偷袭大界营。苻登发觉,引军邀击。姚军在苻登和毛皇后夹击下大败,被俘斩二万余人。

368、王献之(344-386) 字子敬。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的驸马。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王献之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王献之的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笔画上下笔笔相联,气势充沛;行楷书《廿九日帖》,风格秀媚飘洒,风流俊美;行草书《中秋帖》等。另外还有刻帖小楷《洛神赋》,风格秀劲疏朗。东晋书法家,与其父并称二王。

369、干宝(?—351年),字令升,祖籍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后迁居海宁盐官之灵泉乡(今属浙江),著述颇丰,主要有《周易注》、《五气变化论》、《论妖怪》 、《论山徙》、《司徒仪》、《周官礼注》、《晋纪》、《干子》、《春秋序论》、《百志诗》、《搜神记》等。干宝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这为他后来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他的《搜神记》志怪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

370、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多才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71、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桃花源记》名震文坛。他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成语:世外桃源、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落英缤纷、与世隔绝、欣欣向荣、归去来兮等等。是我国古代最有气节的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

  372、冯跋(?-430)409-430年在位。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 人。后燕慕容宝时,署中卫将军,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他是鲜卑化的汉人,与慕容宝养子高云友善。宝弟慕容熙嗣位后,为政暴虐,冯跋斩杀慕容熙,拥高云为天王。高云以之为征北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武邑公。正始三年(409)高云为麕臣所杀,他平定叛乱,自立为天王,改元太平,史称北燕。在位期间,振顿朝政,肃清吏治,劝课农桑,省徭薄赋,设立太学,重视教育。平定内乱,外与柔然、契丹、东晋交好,巩固统治,维持偏安局面达22年。十六国时期北燕建立者。

373、赫连勃勃(?-425) 南匈奴后裔,刘渊的同族。407年,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夏。据有河套之地,南境抵三城(今陕西延安)和高平(今宁夏固原)。勃勃体格魁伟,雄略过人,而凶暴好杀。善于用兵,多次向西进攻南凉,向南进攻后秦,俘掠大量人口牲畜。413年,营建都城,蒸土筑城,铁锥如能刺进一寸,即杀工匠一并筑入。他说自己将要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因定城名为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东晋将领刘裕灭后秦南归后,勃勃乘机南下,418年攻克长安,作为南都,自称皇帝,关中郡县都投降。425年死。十六国时期夏的创建者。

374、沮渠蒙逊(368-433)临松郡(今甘肃张掖南)的卢水胡人。沮渠氏的祖先曾任匈奴的左沮渠,因而以官为氏,在张掖一带世为酋豪。蒙逊涉猎书史,有谋略。两位伯父沮渠罗仇兄弟在后凉统治者吕光部下被杀后,于397年率众推段业为凉州牧,脱离后凉独立。段业任蒙逊为张掖太守。401年,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凉州牧、张掖公,建国北凉。412年,迁都于两年前从秃发傉檀手中夺取的姑臧,称河西王。421年,攻下敦煌,灭西凉李氏。约在次年占领高昌,版图扩及西域。北凉政权达到极盛时期。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创建者。

375、司马道子(364~402)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父简文帝司马昱,兄孝武帝司马曜。10岁封琅玡王,后迁骠骑将军。谢安死后,领徐州、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军事。把持朝政,广树党羽,亲近僧尼,宠信奸臣,以致政刑紊乱。重用王国宝、赵牙、茹千秋等奸佞小人,动用巨资,营造园林,卖官贩爵,横行霸道。孝武帝几欲废黜道子,皆为皇太妃所止。后改封会稽王。隆安元年(397),安帝即位,因年幼,遂由道子辅政,操纵实权。安帝成年后,道子还政于帝,然实权仍操于亲信王国宝之手。兖州刺史王恭举兵讨伐,道子杀王国宝、王绪。次年,遣子司马元显平定叛乱,斩杀王恭。此后,耽于酒色,大权为元显所夺。元兴元年(402),桓玄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他被放逐,后被毒死。中国东晋皇族,东晋权臣,中国著名十大奸相之一。

376、晋恭帝,司马德文(386年—421年),字德文,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晋安帝司马德宗之弟,母为淑媛陈归女。司马德文初封琅邪王,之后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官职。晋安帝被桓玄所废时,司马德文与晋安帝都居于浔阳;桓玄败死后被迁至江陵。元熙元年(419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年号元熙。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东晋自此灭亡。司马德文被废为零陵王,同年九月,刘裕派人以棉被闷死司马德文,时年36岁,死后葬于冲平陵。东晋亡国之君。

 两晋名人一览表

  

  

  

  

  

  

  

  

  

  

  

  

南北朝

377、刘裕(363-422)宋武帝。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在位3年。刘裕少贫困,以樵渔及贩履为生。隆安三年(399)任前将军刘牢之参军,随从镇压孙恩起义,累官建武将军,下邳太守。桓玄逼安帝退位篡晋后,刘裕于元兴三年(404)与刘毅、何无忌、檀凭之等自京口起兵,杀镇京口的桓修,次年击溃桓玄。桓玄挟安帝退往江陵(今属湖北),后为刘毅所统率的北府兵击垮,安帝回建康复位。刘裕以平乱功,加侍中,进号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京口。义熙四年(408),以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入京辅政,独揽朝权。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改元永初。他在称帝前后,注意节俭,整顿东晋朝纲弛紊的局面,抑制豪强,赈济百姓,禁止豪强封固山泽,继续依界土断,将定居在江南的北方侨人编户纳税服役,精简了侨州郡县。还减轻刑罚,亲自听讼,兴学校,策试诸州郡秀才。江南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为元嘉之治奠定了基础。南朝宋王朝的建立者,灭亡东晋。

  378、拓跋珪(371-409)跬亦作涉珪。鲜卑族。西晋时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受封为代公,进称代王,此后拓跋部势力日趋强大。383年淝水之战后,苻秦势力瓦解,被役属的各族纷纷起兵独立。386年,拓跋珪为各部大人所推,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同年称魏王,改国号为魏。398年即皇帝位。拓跋珪对汉人疑忌畏惧。晚年因服寒食散,药性使他暴躁不安,喜怒失常。左右动辄得咎,多被他手刃而死。拓跋珪自己也在409年被他次子清河王绍谋害而死。北魏王朝创建者。

379、裴松之(372或360-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少年好学,博览群籍,立身简素。20岁时任殿中将军,直卫皇帝左右。义熙元年(405)为吴兴故鄣县令,后迁司州主簿转治中从事、永嘉太守,并征为国子博士。裴松之为官清廉,体恤百姓疾苦,肃明风化,黜陟有序,深得下属官吏和人民的爱戴。元嘉十四年(437)致仕归里。元嘉六年宋文帝命注《三国志》。南朝宋史学家。他对陈寿的《三国志》注解最为有名,保存了大量史料,开创了史书作注的先例。

380、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381、檀道济(?-436)高平金乡(今属山东)人。东晋元兴三年(404),从刘裕起兵京口讨桓玄,又转战各地,所向摧破,为太尉参军。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进攻后秦,道济为前锋,与龙骧将军王镇恶率步军进攻许昌,所至克捷,收复洛阳,释放应戮俘囚4000余人,一时归附者众多,为中原人士所称道。不久,进兵潼关,平长安。道济遂任都督征讨诸军事,与魏军激战30余次,多获胜利,至历城(今山东济南)粮尽,不敢进击,设计阻延魏军追逼,领全军而返,进位司空,还镇寻阳(今江西九江)。因道济功高,部下诸将身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为宋朝所疑忌。十三年,宋文帝患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义康怕文帝一死,道济不听命,矫诏召其入朝,与子8人并戮于建康。南朝宋名将。

382、范晔(398-445)字尉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工隶书,通音律。晋末任刘裕(宋武帝)子彭城王刘义康参军。宋王朝建,为尚书吏部郎。元嘉元年(424)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宣城太守,但不久即升迁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后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二十二年,有人告发他与孔熙先等密谋拥立刘义康,以谋反罪被处死。范晔在任宣城太守期间不得志,乃专心从史。参考各家关于东汉的史作,自定体例,订讹考异,删繁补略,撷取众家之长,写成《后汉书》。南朝宋时史学家。《后汉书》向为治史者所重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383、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南北朝著名女性军事将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北魏将领)

  384、萧道成(427-482)即齐高帝。字绍伯,小名斗将。先世居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峄城镇东),东晋初居晋陵武进,即侨郡南兰陵(今属江苏)。仕宋,初为左军中兵参军,以军功累官至南兖州刺史。明帝去世,与尚书令袁粲等共掌朝政。踦明元年(477)七月,道成杀后废帝刘昱,立刘准(顺帝)。三年四月受宋禅即皇帝位,国号齐,改元建元,史称南齐。南朝齐创建者。

385、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文章华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震肃百僚。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卒,谥“宪伯”,武帝为之穿孝举哀,葬于民权县程庄镇江墓店(今李堂南岳庄村)。南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江淹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又是南朝骈文大家,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传说他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人,自称是郭璞(晋代文学家),他对江淹说道:“我有一支五色彩笔留在你处已多年,请归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取出,还给了那人。其后他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时人谓之才尽,于是便有“江郎才尽”一说。

386、范缜(约450—515)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他生活在佛教盛行的齐、梁时期,一生勇敢地向佛教宣战。针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著有《神灭论》,系统地阐述其无神论思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毁了,精神也就随着消灭。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思想家。著有千古名篇《神灭论》。

387、萧衍(464-549)即梁武帝。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今江苏南京东南)。出身名门望族,父萧顺之为齐高帝萧道成族弟。中兴元年 (501),他与宗室萧颖胄拥南康王萧宝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称帝。迁尚书左仆射,加征东大将军,率军东下,势如破竹,攻占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雍州刺史王珍国杀齐帝,迎萧衍,以宣德皇后令废齐帝为东昏侯,迁其为大司马、中书监、录尚书事。次年,迁相国,封梁王。齐和帝被迫禅位,萧衍称帝,建立梁朝,改元天监。即位后,任命大臣,分封王侯,大赦天下。颁布诏令,不分贵贱选拔人才,调和士族与寒门关系。重视教育,多次亲临明堂、国子学,诏令设立五馆,置五经博士。劝课农桑,赈助饥荒,体恤民情。平定内乱,巩固统治。尊儒崇佛,大兴佛寺,重用僧尼,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删定律令,颁布《梁律》。新置霍州、东扬州、南梁州。先立萧统为太子,统死后改立萧纲。统治长达40余年。太清二年(548)河南王侯景反叛,引兵渡江,攻破都城。次年,萧衍困饿而死。生前招纳文士,辩论儒、佛义蕴,议定五礼,合著《通史》。精通佛学,善讲佛经。擅长诗赋,文笔酣畅。善书法,精乐律。学问渊博,著述颇多。南朝梁的建立者,史上著名佛教皇帝。他与沈约、谢脁、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文士交游,号称竟陵八友。

388、刘勰(约465-约532或约470-约539)字彦和。东莞郡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他精研佛理,饱览经籍。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世称刘舍人。晚年出家,法号慧地。此外,刘勰还有《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流传后世。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南齐末年写成3.6万字的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

  389、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今河北涿州)人。执法严猛,为权豪所忌。孝昌三年,出为关右大使,为雍州刺史萧宝夤所害。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擅长模写山水之美,文风清峭隽永,绚丽多姿。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对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

390、庚黔娄,字子贞。任县令不到十天,突然感到心头咚咚直跳,预感家中有不祥之事,更担心行走不便之老父亲,于是他毅然决然辞官回家探父。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他磕破了头颅祈求北斗星君,希望用己身替父承担病苦,用己命换父存活,父亲不久病逝,娄悲痛欲绝。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南北朝时南齐官吏,被列入“二十四孝”: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91、谢眺(464~499), (tiǎo)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现存谢朓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

  392、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逎县(今河北涞源),后因战乱迁居江南。先后在南朝宋、齐任官职。还精通音律、擅长文学。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个将圆周率π算到第七位小数的准确度,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确定两个分数形式的π值:约率22/7(≈3.14),密率 355/113(≈3.1415929)。在天文方面,创制《大明历》,最早把岁差引进历法,使每一回归年的日数准确到365.2428日。在机械方面,曾设计制造过水碓磨、指南车、“千里船”、漏壶。与其子祖暅之合著的《缀术》是《算经十书》之一。

393、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不详,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长乐冯氏。冯氏是冯朗之女,生于长安。 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北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了权臣乙浑,后依据北魏祖制归政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称冯太后毒杀。冯太后二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尊为太皇太后。490年10月17日去世。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394、拓跋宏:(467-499)。471-499年在位。鲜卑族。皇兴五年 (471)献文帝拓跋弘传位给5岁的太子拓跋宏,国政由其祖母冯太后主持。曾于太和九年(485)颁行均田令。次年以后,元宏开始亲自草拟诏策,较多参与政事。十四年冯太后死,元宏独揽朝政。他的汉文化修养很深,十分器重出身江南高门的王肃。认为鲜卑族必须汉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他改变鲜卑姓氏,如改拓跋为元;禁止使用鲜卑语言和服饰。元宏因为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无漕运之路,而且僻处北边,不利于控制中原,便向南发展,十八年迁都于东汉以来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阳。汉化与迁都遭到鲜卑族人的反对,太子恂反对其政策,终于被废、被杀。迁洛以后,元宏更多地亲迎中州儒士,拓跋氏宗室和代北旧人益加不满,在平城发动叛乱,被镇压下去。迁都的次年,元宏即以齐明帝萧鸾篡夺政权为借口,亲率大军南伐,从东路渡淮水向寿春进军。他有意南临长江,但淮南三大重镇寿春、盱眙、淮阴都未攻克,只得遣使臣临江责骂萧鸾。二十一年又从西路南下攻南阳、新野,亲自率军攻悬瓠(今河南汝南),沔北大震。次年萧鸾死,元宏以礼不伐丧而退军。二十三年再从西路南伐,进到马圈城(今河南邓州北),因病班师,死于军中。北魏皇帝、鲜卑族政治家,历史上著名的汉化最深的外族皇帝。

395、贾思勰。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人。曾任北魏高阳郡太守。经营过农业、牧业生产,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访问农民及观察、试验,具有广泛的农事知识,对农业生产有较深的了解。6世纪30-40年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他从传统的农本思想出发,著书立说,介绍农业知识,以期富国安民。北魏农学家。写成了农学史上最著名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

贾思勰

396、陈庆之(484-539)。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出身寒门,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颇受信任。梁普通年间,任武威将军、宣猛将军等职,带兵有方,善抚军士,部下多愿为之死战。二年十月,为猋风勇将军,奉命护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颢北还。次年四月,乘虚自铚县(今宿州西南)至梁国(今河南商丘县南),击败拥兵7万、筑垒9座相拒的魏将丘大千。旋于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大败魏将元晖业 2万人。五月,引兵西进,连拔荥阳、虎牢(今荥阳东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二城,护送元颢入洛阳(今洛阳东北)。陈庆之以数千之众,历时7个多月,取32 城,经47战,均获胜利,威震中原。后因北魏重兵进攻,庆之孤军兵少,终被尔朱荣击败,只身潜返江南。大同二年(536),破东魏将领侯景,进号仁威将军。五年十月卒。南朝梁名将,古时战神。

397、周兴嗣(469-537),字思纂,祖籍陈郡项(今河南沈丘县)。世居江南姑熟(今安徽当涂)。博学,善于属文。梁武帝继位,拜安成王国侍郎。帝每令兴嗣为文,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次韵王义之书》。每奏辄称善,官终给事中。参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著有文集十卷,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卒。《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南朝大臣,史学家。千古名著《千字文》乃一夜写成。当年,梁武帝为教育子辈,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不好记忆,他就召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进呈武帝。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千字文》全书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四句一组,两组一韵,前后贯通,互不重复。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农工、园艺、饮食起居、修身养性及封建纲常礼教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涵盖面广泛,其最大优点又在于融知识性、可读性和教化性为一炉,诵读一遍即感到文采斐然,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梁武帝读后,龙颜大悦,兴奋不已。立即命令刻印,作为“诸王”的习诵课本,并刊诸于世,为初学者入门教本。从此,不仅中国帝王之家有了一本集识字、书法和思想内容为一体的启蒙读物,而且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也有了问世最早、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

398、高欢(496-547) 小字贺六浑。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东)人。其子高洋称帝后,追尊为高祖。高欢的先祖因犯罪徙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世居北边,生活习俗鲜卑化。六镇起义爆发后,他先后投靠杜洛周和葛荣;后脱离义军投尔朱荣,受到宠信,任晋州刺史。葛荣失败后,他收编葛荣余众,以山东的冀、定、相诸州(今河北及河南北部)为自己的据点。同年,尔朱荣被魏孝庄帝杀死后,尔朱氏族人控制朝廷。普泰元年(531),高欢起兵声讨尔朱氏,在信都(今河北冀县)拥立元朗为魏帝(后废帝)。永熙元年(532)夺取邺城,大败内部不和的尔朱氏联军,进入洛阳,废尔朱氏和他自己所立的两个皇帝,另立孝武帝元修。东魏的建立,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高欢为人深沉,富于机谋。善用人,不问地位高低,唯才是举。治军严明,将士乐为效死。孝武帝想依靠据有关陇的宇文泰以消灭高欢,计划不成,于永熙三年逃奔长安。高欢在洛阳立孝静帝元善见,是为东魏。535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文帝元宝炬,是为西魏。东西魏皇帝,实际是高欢、宇文泰分别操纵的傀儡。他统治时期,梁虽有北伐,但与东魏的关系仍以频繁通使为主。高欢害怕北方士大夫望梁朝为正朔所在而投奔江南,也无意南向扩张疆土。魏分东西后,彼此抗争,柔然的倾向对东西魏有举足轻重之势。高欢娶柔然公主,表示对柔然结交求和。孝静帝即位,高欢即决定迁都于邺,他多次与西魏作战,双方各有胜负。武定四年(546),高欢悉举山东之众攻西魏,围攻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50余日,士卒战死病死者7万人,被迫退军。次年卒。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北齐奠基人。

399、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 ),字子进,北齐神武帝高欢次子。高洋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其才能甚得父兄欣赏。长兄高澄遇刺身亡,高洋遂趁机继续执掌朝政,被魏帝封为丞相、齐王。武定八年(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齐律。其时,重用杨愔等相才,删削律令,并省州郡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前后筑北齐长城四千里,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萧梁,拓地至淮南。 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怀有圣主气范。文宣帝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费无度,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终年三十四岁。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皇帝。被称为"英雄天子",为北齐一代英主。

400、江革(公元?年至五三五年),字休映,济阳考城人。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大同元年。幼而敏聪,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年十六丧母,以孝闻初仕南齐。入梁为御史中丞。弹奏权豪,一无所避。后随豫章王镇彭城。及失守,为魏人所执,厚相接待。革称脚疾不拜,遂放还累迁度支尚书。卒,谥疆。梁朝大臣,被列入“二十四孝”: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两汉著名人物一览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