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消汤的原方剂量

 沙澧闲人个人馆 2024-02-17 发布于河南
分消汤配伍组成有什么
夏昆鹏 副主任医师
审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三甲
分消汤的配伍组成主要有苍术、白术、陈皮、枳实、厚朴、猪苓、泽泻、木香、香附、砂仁、大腹皮、茯苓’。 分消汤出自明朝的《万病回春》,主治中满成鼓胀,兼治脾虚发肿满饱闷。分消汤的配伍组成主要有:苍术、白术、枳实、厚朴、陈皮、茯苓、猪苓、大腹皮、泽泻、香附、木香等。分消汤的基础配方并不适合所有患者。 由于个人体质、病情的不同,具体药物组成和用法用量需要经中医师的辨证调整。 分消汤有利水消肿,分消祛湿,健脾的功效。对该药物配方过敏的人群禁用。 患者若有身体不适,应当按照医嘱规范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三通汤的中药配方用量
白雪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内科
三甲
三通汤为自拟经验方,配方组成和用量并不相同,比如可由柴胡10g、黄芩10g、桂枝10g等中药组成,也可由木通15g、通草10g、路路通15g等中药组成。 1.三通汤配方一:由柴胡、黄芩、法半夏、桂枝、当归、泽兰、川芎各10g,茯苓、白术各15g,白芍30g组成。此方善于活血行水、利湿畅津、和解枢机、温阳化气(温通体内阳气),主治口苦咽干、两侧头部胀痛、头晕耳鸣、舌淡胖有齿痕、水肿心悸等病症。 2.三通汤配方二:由木通、路路通、金钱草、石苇各15g,通草、三棱、莪术各10g,海金沙、鸡内金各30g组成。方中通草、木通和路路通有通淋利湿清热之功效,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石苇有排石消石作用,三棱和
三拗汤配方各是多少
王素梅 副主任医师
审核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医内科
三甲
三拗汤没有固定的配方剂量,常用的剂量是麻黄2~10g、苦杏仁5~10g、甘草各2~10g。 三拗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中药方剂,是由麻黄、杏仁、甘草组成。其中,麻黄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苦杏仁有降气平喘止咳的功效;甘草有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调和不同中药药性)等功效。 注意甘草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三拗汤具有宣肺解表的功效,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鼻塞、身体疼痛困重、怕冷怕风、头痛目眩、咳嗽、咳痰较多等多种病症。三拗汤的药物配方剂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临床中根据不同医师的用药经验确定用量。 中药材需在专业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以免错误用药引起机体的损伤。
三痹汤的标准剂量
高剑虹 主任医师
审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医科
三甲
三痹汤的标准剂量为川续断、杜仲、防风、桂心、细辛、人参、白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黄芪、牛膝各30克,秦艽、生地黄、川芎、独活各15克共同研末,一次15克服用。 三痹汤来自《校注妇人良方》,原文为川续断、杜仲、防风、桂心、细辛、人参、白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黄芪、牛膝各一两,秦艽、生地黄、川芎、独活各半两,现代换算后将此处的一两规定为30克,每次服用五钱,规定为15克,为标准剂量。 服用时用姜三片,枣一个煎汤冲服,具有益气活血、祛风除湿的效果。但临床应用并非完全固定,可能会根据患者的体重、体质增减药量,比如身体较为瘦弱可能使用12克,如果身体较重可能使用18克,并非完全固定。 服用三痹汤
痛泻要方原方的剂量
吴限 主任医师
审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科
三甲
痛泻要方原方的剂量为炒白术三两,炒芍药二两,炒陈皮一两半,防风一两。 每个朝代的剂量单位都不同,折合现代的单位剂量,应为炒白术9g,炒芍药6g,炒陈皮4.5g,防风3g。煎服方法:水煎或丸服。 痛泻要方源自《丹溪心法》,其功效为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治脾虚肝郁之泄泻,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腹痛,泻后痛减,左关脉弦而右关脉缓为辨证要点,为治疗痛泻的代表方。 中药方剂需要在中医的辨证指导下使用,切勿私自用药,以免造成机体的损伤。
真武汤原方剂量是什么
孟淼 副主任医师
审核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医内科
三甲
真武汤原方剂量是茯苓、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出自于《伤寒论》。 真武汤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利水(增补体内阳气,促进水液循环)之功效。主治阳虚水泛(由阳气亏虚引起体内水液运行障碍)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小便不顺畅),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 或治疗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寒湿证者以及阴虚诸证者禁用。 煎服时需注意,附子应炮制后应用,不可生用,煎药时应单味先煎,煎至不麻口时,再加入其它药物。 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切忌盲目使用。
五积散原方用量
五积散原方用量是白芷、甘草、川芎、茯苓、肉桂、当归、芍药、半夏各三两;麻黄、枳壳、陈皮各六两;干姜四两;苍术二十四两;厚朴四两;桔梗十二两。 五积散具有散寒祛湿、化痰消积、理气活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内伤生冷、外感风寒证。表现为胸膈停痰、腹胁胀痛、脾胃宿冷、恶心呕逆; 或外感风寒兼内伤生冷、头目昏痛,寒热往来(身体一会儿热一会冷)、心腹痞闷、饮食不进;即妇人血气不调、月经不调、心腹疼痛。 中药需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得擅自使用,以免损伤身体,如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半夏泻心汤原方剂量是多少
高剑虹 主任医师
审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医科
三甲
半夏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其原方: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半夏10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甘草9g、黄连3g、大枣3枚。具体用药、用量、疗程等因人而异,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本方中半夏散结除痞,和胃降逆(调和胃气,使上逆的气机下降),干姜温中散寒(以温暖脾胃的药驱散寒邪),黄芩、黄连清热降泄,四药相配,辛开苦降(用辛味的药物发散行气,用苦味的药物使气机下降),寒热并调,补泻兼施,共奏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 临床常用于治疗胃脘部不适,满闷但不痛不硬,恶心呕吐,腹泻等症。 半夏泻
猪苓汤原方的用量
曹玺 副主任医师
审核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三甲
猪苓汤原方的用量: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1两(10g),用4升水先煮前4味中药,取2升液体后再加入阿胶,每日3次,每次七合(大概140毫升)。 猪苓汤原方出自于《伤寒论》,方中有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其中猪苓、茯苓、泽泻善渗利小便,滑石可清热通淋,阿胶能滋阴清热,5药配伍可发挥利水清热养阴功效,此药原方用量每次大概需要七合(大概140毫升),每日服用3次。 猪苓汤适用于阳明病脉浮发热、小便不利(小便不顺畅)、渴欲饮水以及少阴病(外感病邪侵入少阴经引起的病症)下利六七日、心烦不能入睡等病症,现代常用于水热互结之泌尿系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产后癃闭(小便点滴不尽或尿不出来)等疾病。
枳实白术一次用多少
邢春清 副主任医师
审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医科
三甲
枳实一次用量为3到10g左右,白术一次用量为3到15g左右。具体用量遵医嘱。 枳实味苦、辛、酸,性温,归心、肝、胃、脾经。具有化痰除痞,破气消积的功效,可用于胃肠积滞,湿热泻痢(感受湿热邪气引起的腹泻),胸痹(胸部闷痛),结胸,气滞胸胁(胸部和肋骨部位的统称)疼痛,产后腹痛等病症。脾胃虚弱及孕妇慎用。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胃、脾经。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干燥湿邪,减少体内水湿),止汗,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脾气虚弱(脾脏气机虚弱),脾虚积滞,脾虚饮停,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肌表不固而汗多以及胎动不安等。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如需使用上述药物,应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
理冲汤的处方剂量
朱颖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医内科
三甲
理冲汤的处方剂量为生黄芪三钱,党参二钱,于术二钱,生山药五钱,天花粉四钱,知母四钱,三棱三钱,莪术三钱,生鸡内金三钱。 理冲汤是中医方剂名,具有益气行血,调经祛瘀的功效,主治妇人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癥瘕(妇女下腹部有结块),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癥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理冲汤用三棱、莪术以消瘀血,党参、黄芪诸药以护气血,瘀血去而气血不致伤损。党参、黄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之力,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 元气既旺,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癥瘕,同时用天花粉、知母滋阴退热,生鸡内金运脾消食,山药、白术健脾补中。 上述方药需要由中医辨
理痰汤的配方及剂量
赵天豫 副主任医师
审核
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内科
三甲
理痰汤的配方及剂量为芡实一两、清半夏四钱、黑芝麻三钱、柏子仁二钱、,芍药二钱、陈皮二钱、茯苓二钱组成。 理痰汤具有燥湿化痰(以燥湿的药物祛除体内痰邪),敛肺(收敛肺气)定喘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痰涎壅盛(异常的痰液、口水产生过多)引起的诸多病症,如痰涎壅于胸部引起的满闷咳嗽,壅于肺引起的咳嗽,停于心下引起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停于肢体引起关节麻木等病症。 方中半夏具有燥湿化痰(以燥湿的药物祛除体内痰邪),降逆止呕(阻止上冲的胃气,止住呕吐)的功效;芡实能够收敛;黑芝麻、柏子仁能够润半夏之燥,且能够增强补肾之功;用芍药、茯苓利小便;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敛
内消软脉汤处方剂量
王凤儒 副主任医师
审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内科
三甲
内消软脉汤处方共有28味药物组成,具体组成及常用剂量如下。 陈皮、茯苓、姜半夏、白僵蚕、玄参、生牡蛎、海藻、昆布、浙贝母、天花粉、夏枯草、橘核、醋鳖甲、姜黄、丹参、生黄芪、灵芝、金银花、黄连各9g。 炮山甲、皂刺、醋乳香、醋没药各3g。当归、炒白芥子、白芷、薄荷、香附各6g。 本药临床应用于以眩晕、头刺痛、肢体麻木、痰多或痰中夹血为主症,以头昏沉、局部青紫、胸闷、痞满(胃部胀满不适)、乏力、肢体沉重、失眠为兼症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疾病,舌脉常表现为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 本药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勿自行服用。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三拗汤的配方剂量与特别功效是什么
郭明冬 主任医师
审核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中医内科
三甲
三拗汤的配方剂量为麻黄,甘草、杏仁各等分,研磨成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无“特别功效”一说。 三拗汤为中药方剂,首先记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麻黄(不去根节),甘草(不炙)、杏仁(不去皮尖)组成,具有疏风宣肺,止咳平喘 的功效,但无“特别功效”一说。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感冒风邪、鼻塞声重、咳嗽胸闷、语音不出等症状。 三拗汤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对上述药物过敏者禁用。 三拗汤的临床配方剂量及比例医生可根据病情灵活调整,服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擅自服用。
阳和汤原方的剂量是多少
宋军 副主任医师
审核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医内科
三甲
阳和汤出自《成方便读》,原方剂量:熟地黄(一两),肉桂(一钱,去皮,研粉),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 相当于现代剂量(仅供参考):熟地(30g),肉桂(3g,去皮,研粉),麻黄(1.5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1.5g),生甘草(3g)。 阳和汤方中熟地、鹿角胶温阳补血(温补阳气,补充血液),肉桂、姜炭散寒通脉,白芥子化痰通络(祛除痰邪,疏通经络),少量麻黄宣通散寒(畅通气机而驱散寒邪),生甘草调和诸药(调和不同中药药性)。 全方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如仲春温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擅治阴寒凝滞、阳气不和之证,
除淋汤的配方与剂量
朱颖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医内科
三甲
除淋汤主要由黄柏20g、白花蛇舌草10g、滑石20g、蒲公英10g、栀子10g等药物组成,可以起到通利小便,通淋的功效。 除淋汤主要由黄柏20g、甘草梢10g、金钱草20g、蒲公英10g、滑石10g、连翘12g、前仁15g、栀子10g、白花蛇舌草10g、萆薢10g等药物组成,全方药物配伍可以起到通利小便,通淋,清除热邪,解除毒邪的功效。 除淋汤可用来治疗淋病。因个人体质、病情轻重不同,需在专业医生辨证论治后再行选择药物服用,请勿自行选择药物服用。
消积汤健脾消食的配方是什么?
中药方剂健脾消积汤的配方为太子参、白术、黄芪、茯苓、青皮等。 健脾消积汤是由太子参、黄芪、薏苡仁、白术、茯苓、郁金、青皮、枳壳、麦芽、白花蛇舌草、莪术、甘草组成,可以起到健脾益气、行气消积、消肿散结的作用,多用于治疗饮食积滞、纳呆(没有食欲,食量减少)等相关病症。 该方中重用太子参、黄芪、白术等发挥补气生津的作用,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可以利水渗湿(促进水液运行来祛湿),青皮、枳壳郁金、莪术能理气消积,麦芽可消食健脾,甘草调和药性。 临床使用时还可随症加减,例如腹痛者可加延胡索,口干舌燥者可加石斛,便秘者可加大黄。 若患者出现相关的临床适应证,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在医师指导下用药治疗。
三子养亲汤原方的剂量是什么?
刘连起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综合科
三甲
三子养亲汤原方的剂量为莱菔子9g、紫苏子9g、白芥子9g,但是具体服用时,可依据个人体质、病情加减用量。请在中医医生指导下使用本方。 三子养亲汤原方,具有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壅气逆食滞证,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脘痞闷,食欲不振,不易消化,舌苔白腻等。 方中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祛痰;紫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平喘;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畅膈。三药相合,共成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的功效。本方的不良反应及禁忌暂无明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