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军为何制定三番战的战术?麦克阿瑟被撤职的背后,有何隐秘?|美军|李奇微|人民军|杜鲁门

 君临天下100 2024-02-17 发布于湖北

1

志愿军为何制定三番战的战术?麦克阿瑟被撤职的背后,有何故事?

1950年6月25日,为统一朝鲜半岛,金日成派兵越过三八线,朝鲜内战爆发。

在统一祖国领土的强大号召之下,朝鲜人民军气势如虹,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攻下南朝鲜全部领土。

而这里面,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表现更是尤为突出。我们制定的三番战的战术,更是成为战争史上的经典。

那么,志愿军为何制定三番战的战术?我们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如何呢?



为将二战后的亚洲战略贯彻到底,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的美国立即纠集英、法、加、澳等15个国家组成了所谓的联合国军,准备出兵朝鲜。

1950年9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长官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率领联合国军总计30余万人入朝作战,正式拉开了朝鲜战争的序幕。

麦克阿瑟作为美军最熟悉太平洋战场的军事将领,在朝鲜战场很快便完成了他的个人首秀。



他以他最为擅长的“跳岛战术”为模板,根据战场形势将“跳岛战术”进行了演化,最终制定了险恶无比的仁川登陆计划。

1950年9月15日,美军乘登陆艇在南朝鲜西海岸仁川成功登陆,美军此举不但震惊了国际社会,更是对朝鲜人民军来了一个拦腰截断,朝鲜战场的局势对朝鲜人民军来说瞬间变的岌岌可危。

在后勤供给被拦腰截断的情况下,面对武器装备和人数都远胜于己方的联合国军,朝鲜人民军不出意料的开始节节败退,此前所攻克的阵地在美军猛烈的炮火下迅速丢失。

1950年10月7日,美军开始向三八线以北展开进攻,并于10月21日攻克北朝鲜首都平壤。

在这一过程中,美军多次无视中国政府的谴责与抗议,屡次对中朝边境进行骚扰,不断派空军侵入我国领空。



1950年10月19日,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政府果断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决心将联合国军赶出朝鲜。

志愿军入朝后,与朝鲜人民军合兵一处,迅速改变了战场局势,通过三次战役,不但将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更是轻而易举的夺回了失陷的汉城。

汉城的失守让战前曾公开叫嚣三个月拿下朝鲜的麦克阿瑟成了国际社会的笑话,甚至这时的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志愿军能够在三个月内将联合国军赶出朝鲜半岛。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彭德怀为什么会急忙飞回北京与毛主席商量制定三番战的战术呢?

事实的真相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作为最熟悉战场情况的人,如果志愿军的胜利得来的这么容易,彭德怀也不会急忙回京,与毛主席商讨志愿军的下一步打算了。



1951年2月,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刚刚结束,彭德怀便迫不及待的乘专机返回了北京,与毛主席商讨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未来的战略部署问题。

在毛主席的住所,彭德怀事无巨细的向毛主席汇报了朝鲜战场的局势和志愿军目前遇到的困难,在详细汇报了后勤补给、武器装备、部队减员等难以克服的困难后,他向毛主席表达了朝鲜战争无法速胜的观点。

毛主席虽然对朝鲜战争无法速胜感到失望,但他也十分清楚在武器装备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能获得这样的战果已经十分不易。

经过慎重思考,他向彭德怀提出了“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的要求。

为确保志愿军下一阶段战略部署的顺利进行,毛主席立即召开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着重审议战前所提出的国内各部队到朝鲜轮番作战,通过作战实现战场练兵的战略构想。

通过连续几天的军委扩大会议,逐步确定了国内部队分三番入朝作战的方针,即“三番战”的战术构想,并希望通过三番战这样的车轮战消耗掉美军几十万人,好让美军知难而退。

那三番战能否像预想的一样顺利进行呢?

2

志愿军制定三番战战术,美军仓皇出逃,李奇微悔不当初!

1951年2月,本着练兵和杀敌的目的,志愿军第二番部队9个军陆续开始奔赴朝鲜战场,与第一批进入朝鲜战场的部队进行轮换。

第二批部队入朝之前,彭德怀就预料到这次轮换不会一帆风顺,联合国军一定会设法阻挠志愿军的轮换计划,甚至联合国军还可能会趁此机会对志愿军阵地发动反击。

因此,他提前做好部署,在三八线附近部署了三道防线,并命令部队在遇到敌人猛烈攻势时可以边打边撤、边撤边打,以空间换时间,尽量保存实力,确保部队顺利完成轮换。

果不其然,联合国军在西线战场的主帅李奇微在得知志愿军即将进行轮换的消息之后,立即召集部下制定了名为“屠夫行动”的进攻计划,企图在志愿军轮换之际对志愿军阵地发动攻击,尽最大可能消灭志愿军的有生力量。



对于“屠夫行动”这一行动代号,美军高层曾提出异议,认为这个代号过于血腥,可能会对美军在国际上所营造的“人权卫士”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李奇微对此说法不屑一顾,甚至大言不惭的叫嚣说就是要像屠夫一样将志愿军的士兵消灭在这场行动之中。

就在李奇微将要发动“屠夫行动”之时,麦克阿瑟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名义向李奇微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李奇微必须在这场行动中收复被志愿军占领的汉城。

汉城就像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易攻难守,李奇微本想以汉城为诱饵进行围点打援,好最大限度对志愿军造成伤亡。



对于这一命令,李奇微本欲拒绝,但麦克阿瑟对李奇微不厌其烦的讲述汉城对南朝鲜军队士气的重要性,以及为了获得麦克阿瑟的支持,李奇微最终同意了麦克阿瑟收复汉城的要求。

收复汉城真的可以提振南朝鲜军队的士气吗?这里面又有没有麦克阿瑟的个人私心呢?

收复汉城确实可以提振南朝鲜军队的士气,但南朝鲜军队在战场上从未起到过什么决定性作用,麦克阿瑟此举其实是在假公济私,为他个人的前途做铺垫。

早在带兵入朝前,麦克阿瑟就已经竞选过两次美国总统,两次折戟沉沙让这个出生于军人世家的五星上将耿耿于怀。

麦克阿瑟的声望在仁川登陆后达到顶峰,他本想在朝鲜战争胜利后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风风光光的回国参加竞选,没想到志愿军的雷霆攻势几乎粉碎了他的幻想。



此时的麦克阿瑟急需大的胜利来挽回他在美国民众中的形象,好为自己的下次竞选提前造好声势。

为了给自己造势,麦克阿瑟更是在“屠夫行动”开始之前连续召开记者招待会,将李奇微的行动计划向记者们全盘托出,此举无异于将李奇微架在了烧烤架上。

如果行动顺利,美国民众会认为这是麦克阿瑟指挥有功,如果行动失败,美军高层则会追究李奇微这个计划制定者与具体实施者的责任。

李奇微对这个狂妄自大而又诡计多端的顶头上司真是愤怒到了极点。

1951年2月24日,美军第9军、第10军和陆战1师在按照李奇微的部署,借助东海岸高速公路的便利优势,向三八线以北的志愿军展开进攻,开启“屠夫行动”。



在美军开始行动前,得知美军行动计划的志愿军部队为顺利掩护第二番志愿军顺利轮换,早就有序撤出了汉城,在这一过程中志愿军没有一兵一卒的损失。

美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志愿军发动猛烈进攻,而彭德怀早就摸透了敌人的进攻意图,要求部队边打边撤,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术协助第二番部队进行轮换。

最终李奇微的“屠夫行动”虽然给志愿军造成了一定损失,但取得的效果与李奇微的预期相差甚远,志愿军顺利完成了部队轮换。

那么,汉城的收复有没有挽救麦克阿瑟在美国民众心中的形象呢?麦克阿瑟被撤职背后又有什么隐秘故事呢?

3

志愿军为何制定三番战的战术?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为何发生争执?

1951年2月,在志愿军入朝部队进行轮换之际,李奇微趁机发动“屠夫行动”,试图扭转战场局势,尽最大可能杀伤志愿军士兵。

美军高层对于李奇微这一作战计划非常认可,美国总统杜鲁门更是希望李奇微尽快展开行动。

杜鲁门这样做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他真的想将朝鲜战争进行到底吗?

恰恰相反,杜鲁门是打算就坡下驴,等美军在战场上取得一定胜利之后好开启谈判,尽快结束朝鲜战争,以迎合国内舆论,为下次总统竞选做准备。

可让杜鲁门没有预料到的是麦克阿瑟在未经总统批准的情况下,竟然擅自发表了要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开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公开言论。



麦克阿瑟竟然敢如此藐视总统职权,这让向来被认为是倔强、果断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气恼至极。

1951年4月,杜鲁门召集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美国高层,召开参谋长联席会议,提议撤换麦克阿瑟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

考虑到麦克阿瑟在美国民众中的巨大声望,杜鲁门在会议一开始就果断的给他扣上了不尊重总统职权的大帽子。



麦克阿瑟的狂妄人所共知,早从威克岛与杜鲁门的会晤中就能看出麦克阿瑟对杜鲁门的轻蔑,那杜鲁门为什么还要强调麦克阿瑟不尊重总统职权这一理由呢?

众所周知,美国向来是一个尊重政治规则的国家,罗斯福在二战期间因为战争缘故多连任了一届总统,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事后仍被广大美国民众诟病不已。

美国总统作为美军的最高统帅,即使麦克阿瑟在二战中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涉及到原则性的权利界限问题,美国民众也不可能继续支持他,而这正是杜鲁门所期望的。

尽管抓住了麦克阿瑟的小辫子,但对这位70多岁的世界名将的免职问题,杜鲁门仍不敢轻易下决定。

在这时,共和党领袖约瑟夫·马丁在众议院的一场演讲促使杜鲁门下定了决心。



杜鲁门是美国总统、民主党领袖,作为杜鲁门的对头,共和党领袖约瑟夫·马丁专门和杜鲁门唱对台戏。

在得知杜鲁门有停战谈判的意向后,约瑟夫·马丁以私人身份给麦克阿瑟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建议麦克阿瑟启用台湾的国民党军,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

为了让他支持自己的计划,约瑟夫·马丁将信的署名特别标注为其万千崇拜者中的普通一员。

这封特殊署名的信件极大满足了麦克阿瑟的虚荣心,他在回信中夸夸其谈,大谈对杜鲁门有限战争策略和欧洲优先政策的不满,并表示会慎重考虑约瑟夫·马丁的建议。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约瑟夫·马丁竟然以此信件为基础,在美国众议院展开了有关杜鲁门政策问题的演讲,毫无疑问,麦克阿瑟这是被人当枪使了。

杜鲁门得知这一消息后虽然很气愤,但他也意识到这一事件让麦克阿瑟的狂妄自大已经彻底的展现在了美国民众的面前,这简直是撤掉他的天赐良机。

就在杜鲁门考虑以什么方式将杜鲁门撤职时,《芝加哥论坛报》通过对白宫发言人的诱导性提问提前获得了这一消息并将之公布,在美国广大民众中引发了热议。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杜鲁门于1951年4月11日凌晨在白宫向记者宣布了这一公告,消息时至中午才通过广播传到东京。

1951年4月11日中午,正在举行派对的麦克阿瑟正在尽情的享受众人的吹捧,当助手进来告诉麦克阿瑟他被撤职的消息时,他的表情霎时就僵住了,过了许久才缓过神来,对着众人轻叹一声,真好,终于可以回家了。

这位七十多岁的二战名将、战争狂人也成为了美国第一个被广播撤职的五星上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