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医案

 杏林独孤 2024-02-17 发布于吉林

【治疗方法】:以芎芷四虫汤治疗。处方:川芎20g,白芷、赤芍、僵蚕、地龙、路路通、罂粟壳各15g,土鳖虫10g,蜈蚣2条,细辛3g,木瓜30g,甘草6g。


加减:


热象明显者加栀子10g,石膏30g;


痰湿明显者加瓜蒌10g,法半夏15g;


寒象明显者加独活10g;


第一支神经痛加桑枝12g;


第二支神经痛加苍耳子10g;


第三支疼痛加藁本10g。


每天1剂,水煎服,复煎共取汁600ml,分2次服,15剂为1疗程。


         男,43岁,8月23日初诊。诉右侧面部疼痛1月,疼痛剧烈,每次发作持续约5~10分钟,痛甚有放射感,曾因疼痛拔牙2颗,多次用中枢镇痛药及卡马西平等治疗,均未能根治。诊见:症状如前,痛苦面容,不欲大声讲话,不敢进食,舌暗红有瘀斑、苔白腻微黄,脉弦数。查颅脑CT、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均正常。


         诊断:右侧三叉神经痛(多支)。


           处方:川芎20g,白芷、赤芍、僵蚕、地龙、路路通、罂粟壳各15g,土鳖虫10g,蜈蚣2条,细辛3g,木瓜30g,甘草6g,栀子、瓜蒌、苍耳子、藁本各10g,桑枝12g。连服5剂。


         8月29日二诊:药后疼痛明显减轻,能进食及大声讲话,可洗脸,舌脉同前。效不更方,上方再服5剂。


          9月3日三诊:疼痛消失,无任何不适感,舌淡红、苔薄白,脉缓,病愈。为巩固疗效,上方再服3剂,随访2年未见复发。


          体会:三叉神经痛以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反复发作,突发突止,呈窜痛,灼热感,触摸时可诱发为主要特点,临床较为常见。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学头风、面痛等范畴。《张氏医通》对“面痛”的症状描述为:“许学士治鼻额间痛,或麻木不仁,如是数年,忽一日连唇口、颊车、发际皆痛,不能开口言语,饮食皆妨,在额与颊车上觉如糊,手触之则痛,此手足阳明经始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症。”根据前贤论述及多年临床经验,余认为本病病机认为风、火、血所致。①风:本病多来去突然,患病部位居于面部,符合风性善行数变,风为阳邪、易袭阳位的特点。风邪时夹寒邪,时夹热邪,但临床风寒型少见若因于感受风寒,大多也极易入里化热,当风火相煽,入侵肌体,使气血流行不畅,阻遏经络,郁于空窍,使清空不运而生面痛。②火:《证治准绳》认为“面痛皆属于火”。三叉神经痛患者多疼痛难忍,面部灼热,正合火性炎上、火为阳邪的特点,无论实火还是虚火,均可上扰清空,阻碍头面脉络而致面痛。③血:“通则不通,痛则不通”,风火相煽,血行受阻,或气郁日久,或因于外伤致气血运行不畅,凝于头面脉络,发为面痛。因此,风火上扰,络脉瘀滞,为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机。治疗上应选用祛风清热、凉血活血之药。本方川芎、赤芍、石膏活血凉血祛瘀;僵蚕、地龙、土鳖虫、蜈蚣均为虫类药物,祛风搜风,通络止痛。此方药切合三叉神经痛病机,临床应用确有实效。方中罂粟壳用量较常规偏大,但经多年临床应用,未发现任何毒付作用及依赖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