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越女事务所公众号看到她近期在看的一本书《素锦的香港往事》,很感兴趣,一搜,坪山图书馆就有,于是昨天就带着孩子去图书馆找书,书在书柜的最后一层,仅此一本,拿完就走人。 一看不可收拾, 它完全是真实的个人命运,不带虚构。 书信是收藏家在上海文庙书店淘来的,总计八册,摊主要价1500元,收藏家以900元的价格收入囊中,后转给作家百合来编写。 故事背景挺简单的, 素锦和素美是姐妹,家里还有2个弟弟, 父亲去世早,母亲带4个孩子很艰难,随着弟弟妹妹越长越大,口粮越来越不够吃,决定把3个弟妹都要送走,妹妹素美被妈妈送给别人当童养媳,大弟元陵送到孤儿院,小弟幼陵过继给本家,素锦不忍心家人分离,十四岁的年纪,决定去当舞女养家。素美永远都记得姐姐素锦接她回家的那一幕,正是这一幕,定格了素美的一辈子。 父亲去世那一年, 素锦12岁,大弟元陵8岁, 妹妹素美4岁,最小的弟弟幼陵只有6个月大的婴儿。 想象一下,这样的家庭,嗷嗷待哺,毫无收入来源,妈妈太弱小,能站立起来的唯有14岁的素锦,也是父亲临终交代素锦要照顾家人。14岁的孩子啊。 素锦能做的就是一份抄写员的工作,月薪30元的工作,但因为住得远,每天来回的路费反倒需要四角钱,奔波一个月,才赚得18元,不够养家,去渡纱厂做工,一天能挣一元七角,还是不够养家。 素锦想到“出路”,就是去做舞女,她听说有个拉包车的女儿去做舞女,到人家家里一看,餐桌上有肉有蛋,回来便跟母亲商量。 那时候的舞女,五千多名舞女背后,是两万多的从业人员,包括侍应生,职员,厨师,经理,舞女大班,洋琴鬼,而在这个行业群体的背后,是二十万个嗷嗷待哺的家庭成员,是他们的老父老母,兄弟姐妹。 她的想法简单,就是找到一个男人,愿意答应她一家生活,就这么巧,遇见了大她十二三岁的商人章文勋,章文勋刚好做成一单生意,做到了钱头脑一热就答应了。从此就做了他的妾,生了三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两个月大的时候,章文勋害怕老婆,带着妻儿去了香港,开始每个月还寄来生活费,不久他又遇见新欢田竹青女士,便把母子四人抛诸脑后,钱也就不寄了。 素锦1956年坐船到香港,目的就两个: 1)要到钱,迅速返回上海抚养孩子; 2)讨回男人的欢心,把孩子接到香港团聚。 原以为这一去也就几个月,谁知整整两年都住在亲戚小姑姑家, “不过话说回来,替小姑姑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亲戚在自己家里一住就是一两年,而且还不知道要住到什么时间,因“请神容易送神难””而流露不耐烦的情绪也是人之常情。更差点的,莫说两年,两个月都可能要脸色难看。”这段是作者备注的。确实也是如此,想想一个亲戚就一直住家里,还不知道住到什么时候。 素锦来港第三年,章终于给她租了个小房间。每月给她250港元,作为生活费。素锦小心计算着,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把更多的钱寄回上海。 素锦的三个孩子怎么处理? 走得匆忙,姐姐和弟弟让上海的邻居家照看,后来是妹妹素美接手过来,小女儿放在苏州老家,素美的老公临轩真的没话说,跑到苏州去看看小女儿,一看孩子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还得了肝炎,啥也没说,接回去上海。 妹妹素美和妹夫之所以帮素锦带三个孩子,也有原因是妹妹素美宫外孕后失去生育能力,把姐姐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抚养。甚至妹夫想过把最小的女儿过继给他们,但还是没有这么做,甚至在家庭宴席上对着家里人宣布,临轩和素美的遗产全都留给素锦的儿子小庆。 就这样,三个孩子一直在素美身边长大,长达20年。 临轩和素美是怎么穷自己都不穷孩子,三个孩子吃饱穿好,甚至后面还养成很不好的习惯,三个孩子中途一度有让人挺不省心的地方。花钱大手大脚,总喜欢穿新衣服,喜欢买名牌手表、自行车…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很容易代入,素锦在香港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好,经常是吃过期的面包,咸菜,所有的钱省吃俭用寄给孩子,结果孩子却培养成这样,连素锦自己都感叹:“我们都在为下一代受苦,有时候我在疑问,究竟三个孩子是否懂呢?我看他们都糊里糊涂。自己的省吃俭用,妹妹的含辛茹苦,到底有什么价值?”她斩钉截铁地说,今后他们三个做衣服就在家用中,自己用自己的,我不再另外寄衣服钱了。”要买高级衣服的,就从自己的婚嫁钱里面拿,自己不会另外补。 好在长大了,慢慢好些了,也各自有了工作,结了婚。 素锦的自救之路 素锦也积极自救,靠打工自谋生路。 一开始通过报纸找工作,女佣,结果跑过去,根本没这个地方。 第一份工作,在李嘉诚的塑胶花厂做女工,李嘉诚正是靠这个厂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素锦又辗转进了一家高档餐厅当收银员。每月薪资加小费一共200元港元左右。但香港当时房租涨得凶,光房租就要花掉115港元。为啥香港房租涨这么猛?因为大量的人进入香港。仅1962一年,就有大约15万人涌入香港。人口激增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包括物价飞涨,失业率高企... 但最终还是因为工资低,等靠章的救济。 房租暴涨 这里面还提到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没有小费,素锦的月薪是120元,房租115元,交完房租只剩5元,几乎等于白干,不如找个更便宜的房子住,反正自己白天在外工作,只有晚上回来睡觉而已,这样就能多省一点给孩子们,她这样安慰自己:“宁可心宽,不可屋宽。” 当时人口暴涨,香港正在闹房荒,折腾一番下来,白花了八九十元的冤枉钱,中介费20元,轩尼诗大厦新房子8楼A座房租120元,比原来反贵了5元,而且搬个家一进一出,需要购置物品,又是六十元不见了。 这个很值得我们普通人借鉴,为了省房租,搬家,会不会越省花钱越多,还不如原地不动,起码省钱省时间。 这也是连岳经常劝人说的,不要乱变动。 文章的最后,20年后,1976年,素锦终于买房了,巧合的是,还是在这栋楼,轩尼诗大厦16楼D座。 眼看着自己心仪的房子从两万一路涨到了五万,还在涨,再也不买,这辈子恐怕都买不起了。 根据目前可查到的最早数据,轩尼诗大厦16楼D座于1996年进行过一次交易,售价196万元。也就是说,至少在1996年之前,素锦就已经将这套房子出售。而1976年至1996年间,香港楼市经历多轮上涨,价格翻了好几番。如无意外,她在这笔理财中赚到了钱。资料来自网上。 5万买来的房子,住了20年,素锦卖了,赚了191万。 下次去香港,就往这里去走走看看。 导致章文勋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妻妾成群,大太太给他生了8个孩子,素锦3个,田竹青女士带来一个给他生了一个,他至少同时有12个子女要养,负担不重才怪。 不完全统计—— 从1956年到1966年,这前10年,她一共给上海寄回了2632元港币。(约人民币1千出头) 这个阶段素锦生活艰难,手头上捉襟见肘。 但从1967年到1976年,后面这10年,她共寄回33900元港币+1000元人民币。(总计约人民币1.3万左右) 当时,内陆城市居民的月工资收入不到100块。又加上内陆物质极度短缺,除了金钱之外,素锦还在香港买了大量东西寄回上海。营养品,酱油,猪油,布料等... 书中对金钱的描写很多。普通人不断被时代的巨浪颠扑摔打,令人心惊。比如进入7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腾飞。房地产行业十分繁荣。素锦动过买房的心思,可惜有心无力。 “那些做房地产的人是舒服了,一层楼要卖到六七万到十几万,房地产涨价,比前二年涨一半… 素锦的最大理财智慧是节俭。 普通人无法左右世事变幻,唯有攒钱傍身。 素锦说的最多的几句话,大富靠命运,小富靠勤俭,菜根香,布衣暖,知足常乐。 书中对金钱的描写很多。普通人不断被时代的巨浪颠扑摔打,令人心惊。 还有关于房子,小弟幼陵霸占素锦在上海的房子,后来素美强制换锁拿回来,为了留给小庆当婚房,这里面可以说,孩子就是自家的,结了婚有了老婆孩子的弟弟还是外家的。素美阿姨还是帮孩子的,而不是帮兄弟的。 这本书很短,一天的时间就可以看完了,节俭节俭是我们普通人能做的,还有就是一定要买房,频繁的搬家累死人,“有恒产者有恒心”,房子不用太大,不用搬家就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