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一上】2023—2024上学期名校高一期末考试试题精编古代诗歌阅读(四)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2-17 发布于山东

2023—2024上学期名校高一期末考试试题精编

古代诗歌阅读(四)

(原卷版)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⒉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自题交游风月楼①

冯取洽

平揖双峰俯霁虹,近窥乔木欲相雄。

一溪流水一溪月,八面疏棂八面风。

取用自然无尽藏,高寒如在太虚空。

落成恰值三秋半,为我吹开白兔宫。

[注]①这是一首题赞诗,题于新楼落成之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以风月楼为咏吟对象,借山水风月等自然景物的陪衬,题赞风月楼的高与美。

B.首联中“平揖”本义为双方地位相等,各拱手而不拜,此处写风月楼与山峰相平。

C.颔联巧用数字,“一溪”和“八面”重复回环,对仗工整,写景中又照应了风月楼的名字。

D.尾联点明新楼落成的时间,以月宫仙阙喻指风月楼,表达出诗人仰慕仙人之情。

16.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达技巧。(6分>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教学质量监控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鉴赏(7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雪夜小饮赠梦得

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夜饮背景,二人同为园林客,此时一起面对寂寥清冷的雨雪天气。

B.颔联写与友小酌,酒过三巡,漫漫长夜彼此开怀,以后共同度过风烛残年。

C.颈联说自己言行与时乖违,成为遗老,却多被人称作放浪不羁的闲散仙人。

D.尾联自嘲,原来被人称为“散仙”是有原因的,毕竟曾经见过很多世事变幻。

12.白居易写了不少与雪夜饮酒有关的诗作,如《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与本诗都是写“小饮”,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4分)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①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此诗劝阻。②扑枣:打枣.③征求:苛捐杂税,各种摊派。

15.下列对这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以前一直听任邻妇来打枣,因为她是个没有子女供养的缺衣少食的穷人。

B.颔联紧承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此举多少怀着些恐惧心理,所以希望吴郎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16.本诗中作者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安徽省合肥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   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

15.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词人通过绿野、天空、江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明澈洁净的江上美景图。
B. “天青垂水”句,一个“垂”字将天空、水面连接起来,水天一色,炼字精当。
C. “柳径”二句写岸边柳荫小路空无一人,只有柳絮飘舞,写景率直,用语平实,却有妙趣。
D. “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泊船洲边。

16.白居易的《琵琶行》以高超的技巧手法摹写音乐,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本词下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6分)

安徽省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始闻秋风·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飚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飓:拟声词,这里形容风声。②拳毛:拳曲的马毛。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秋风口吻叙事,“我”即秋风,当她重回人间,就去寻找诗人。这是个有情有义的形象。

B.颔联转为诗人自叙,和首联相接,场景生动,仿佛两位老友别后重聚,你一言我一语,畅叙深情。

C.“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两幅画面,借助动作细节,含蓄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故乡,平步青云

D.诗人联想到秋风所过之处一定清爽明净,可以游目骋怀。这引得诗人抱病登高,兼答秋风情义

16.有人说“一年颜状镜中来”一句格调虽低,却关联全篇,体现匠心。请尝试赏析。(6分)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浣花女          【宋】陆游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

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

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

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髻丫”写出浣花女子质朴单纯,不事铅华,表现出生活中淡雅而未雕饰的自然美。

B.浣花女儿与邻里男子成婚,彼此家门相对,简朴的婚嫁中让人感到幸福和欢乐的满足。

C.叙写城中那些妖艳虚荣的女子,是用来衬托农家女子勤劳质朴、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D.本诗的最后一句与“绕船月明江水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突出了思妇的孤独与凄凉。

16.同是叙写劳动场景,本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有何不同? 请从场景特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简要说明。(6 分)

2023—2024上学期名校高一期末考试试题精编

古代诗歌阅读(四)

(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⒉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自题交游风月楼①

冯取洽

平揖双峰俯霁虹,近窥乔木欲相雄。

一溪流水一溪月,八面疏棂八面风。

取用自然无尽藏,高寒如在太虚空。

落成恰值三秋半,为我吹开白兔宫。

[注]①这是一首题赞诗,题于新楼落成之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以风月楼为咏吟对象,借山水风月等自然景物的陪衬,题赞风月楼的高与美。

B.首联中“平揖”本义为双方地位相等,各拱手而不拜,此处写风月楼与山峰相平。

C.颔联巧用数字,“一溪”和“八面”重复回环,对仗工整,写景中又照应了风月楼的名字。

D.尾联点明新楼落成的时间,以月宫仙阙喻指风月楼,表达出诗人仰慕仙人之情。

16.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达技巧。(6分>

答案及解析

15.D[解析]“表达出诗人仰慕仙人之情”错,尾联上句的“三秋半”,点明新楼落成之日,恰值九月十五。下句的“白兔宫”本指月亮,这里语涉双关,明言天上月宫,暗指新成之楼。将新成之楼比作月宫仙阙,充满奇情异彩,也写出新楼之高。

l6.①用典:化用苏轼《赤壁赋》中的语句,写自然的无尽宝物任我享用,描绘了自然的壮丽、宏大。②夸张:站在风月楼上仿佛身处太虚空,体现风月楼的高与空旷。(每点3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教学质量监控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鉴赏(7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雪夜小饮赠梦得

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夜饮背景,二人同为园林客,此时一起面对寂寥清冷的雨雪天气。

B.颔联写与友小酌,酒过三巡,漫漫长夜彼此开怀,以后共同度过风烛残年。

C.颈联说自己言行与时乖违,成为遗老,却多被人称作放浪不羁的闲散仙人。

D.尾联自嘲,原来被人称为“散仙”是有原因的,毕竟曾经见过很多世事变幻。

12.白居易写了不少与雪夜饮酒有关的诗作,如《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与本诗都是写“小饮”,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案

11.B(“以后共同度过”有误,“大开口笑送残年”写的仍是相聚欢饮时的景象。残年,此处当理解为岁暮,也可理解为余生。)

12.①《问刘十九》邀约朋友,表达对与友人共饮的期待,心境轻松闲适。(2分)

②《雪夜小饮赠梦得》写共友人小酌,一起度过漫漫长夜,既表达了与知己相聚的深情与欢喜,也流露出对自己不合时宜的自嘲和对世事沧桑的无奈。(2分)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①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此诗劝阻。②扑枣:打枣.③征求:苛捐杂税,各种摊派。

15.下列对这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以前一直听任邻妇来打枣,因为她是个没有子女供养的缺衣少食的穷人。

B.颔联紧承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此举多少怀着些恐惧心理,所以希望吴郎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16.本诗中作者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答案

15.C(“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错。这两句诗意思:她平来就提心吊胆,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16.(6分)

一个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关注社会、忧国忧民,说话委婉含蓄的诗人形象。

(1)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邻妇打枣,还写诗劝慰吴郎对妇人亲善,体现诗人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

(2)通过一个穷苦的邻妇打枣这件事,诗人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体现了诗人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3)诗人用自己实际行动启发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说话委婉含蓄,入情入理。(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

安徽省合肥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   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

15.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词人通过绿野、天空、江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明澈洁净的江上美景图。
B. “天青垂水”句,一个“垂”字将天空、水面连接起来,水天一色,炼字精当。
C. “柳径”二句写岸边柳荫小路空无一人,只有柳絮飘舞,写景率直,用语平实,却有妙趣。
D. “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泊船洲边。

16.白居易的《琵琶行》以高超的技巧手法摹写音乐,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本词下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及解析

15.【答案】D【解析】D选项“船夫们”错误。“修巾薄袂”是妇女春日装束,“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是指游春女子束着修长衣带,衫袖轻飘,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所以,应把“船夫们”改为“游春女子”。
16.①运用比喻,“玉盘大小乱珠迸”将节奏紧凑、精湛的琴声比作大小珍珠落入玉盘里那样清脆的声音,化无形为有形,显得形象可感。②侧面衬托,“弹出今古幽思谁省”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表达效果。③环境烘托,“江空月静”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安徽省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始闻秋风·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飚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飓:拟声词,这里形容风声。②拳毛:拳曲的马毛。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秋风口吻叙事,“我”即秋风,当她重回人间,就去寻找诗人。这是个有情有义的形象。

B.颔联转为诗人自叙,和首联相接,场景生动,仿佛两位老友别后重聚,你一言我一语,畅叙深情。

C.“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两幅画面,借助动作细节,含蓄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故乡,平步青云

D.诗人联想到秋风所过之处一定清爽明净,可以游目骋怀。这引得诗人抱病登高,兼答秋风情义

16.有人说“一年颜状镜中来”一句格调虽低,却关联全篇,体现匠心。请尝试赏析。(6分)

答案

15.C(“诗人渴望回到故乡,平步青云”错,“马”“雕”这两个意象表现的是诗人渴望施展才华和抱负。)

16.①“一年”照应首联,点明秋风与自己分别时间之久,隐含思念向往之情。(2分)

②与本联上句对照,上句从听觉角度写秋风如旧而易觉,本句从视觉角度写自己颜衰而难堪。(2分)圆与后两联形成转折(欲扬先抑),突出了诗人虽颓病衰老,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自强不息,倔强进取)。(2分)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浣花女          【宋】陆游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

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

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

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髻丫”写出浣花女子质朴单纯,不事铅华,表现出生活中淡雅而未雕饰的自然美。

B.浣花女儿与邻里男子成婚,彼此家门相对,简朴的婚嫁中让人感到幸福和欢乐的满足。

C.叙写城中那些妖艳虚荣的女子,是用来衬托农家女子勤劳质朴、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D.本诗的最后一句与“绕船月明江水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突出了思妇的孤独与凄凉。

16.同是叙写劳动场景,本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有何不同? 请从场景特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简要说明。(6 分)

答案

15. C(“勇敢乐观”无中生有。)

16. ①本诗叙写夜阑人寂,女子当户摆弄织机,宁静充实、安然自得。(2分)《插秧歌》叙写一家人雨中齐心协力插秧,紧张忙碌、繁重辛苦。(2分)

②两首诗都运用白描手法,而《插秧歌》还运用比喻“笠是兜鍪蓑是甲”来刻画劳动者的艰辛。(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译文】

江边有个姑娘头上梳着双角髻丫,常常跟着母亲每天采桑又是绩麻。

晚上纺线对着门儿纺车声音咿呀,地边炉上豆秸哔剥正在煎熬土茶。

长大以后离开爷娘嫁到附近人家,门对门儿几步就到不用乘车备马。

青布裙竹篾箱毫不伤叹低了身价,髻边插着牵牛花儿多么光彩焕发。

城里那些妖媚女子脸儿好似云霞,争着嫁给大官贵人慕他富贵荣华。

哪天丈夫骑着黑马远走海角天涯,年年春天哀愁忧伤独自弹着琵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