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争不抢,但我等它逆袭

 影探 2024-02-17 发布于山东

十七年前,一段缘。

刘德华与宁浩,大明星与新人导演。

前者投资后者300万拍片,后者取得票房2530万。

这就是《疯狂的石头》诞生幕后。

但,故事尚未结束。

十七年后,再续缘。

两人不止在幕后,更是在戏里见——

「红毯先生」

2024.2.10

腔调·优雅

宁浩擅长拍喜剧。

先是《疯狂的石头》一鸣惊人,在当年是黑马之姿;后面又有“疯狂系列”续作,《疯狂的赛车》与《疯狂的外星人》,成熟度更甚;《心花路放》和《黄金大劫案》依旧以喜剧定位。

喜剧,可以说是宁浩的拿手好戏。

《红毯先生》也是喜剧,但更像一场现实主义的荒诞戏。

宁浩接受采访时曾说:

“我其实一直对那种极简主义电影有兴趣,我也很喜欢这种极简主义,像罗伊·安德森、阿基这一套东西,还有北野武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很有魅力。”

宁浩最早期,其实拍过两部长片《香火》与《绿草地》,能窥见其审美趣味的另一面,构图静谧,余味悠长,风格极简。

上:《香火》剧照

下:《绿草地》剧照

而《红毯先生》是向此时期的回溯,具有强烈的极简主义风格。

这也决定了影片的气质——

不会泛滥炮制爆笑梗,不热衷于打造八卦噱头,更不是合家欢。

它有自己独一份的腔调,优雅。

而这腔调背后的关键人物,除了宁浩,还有刘德华。

趣味·自嘲

宁浩称,之所以拍《红毯先生》,最朴素的起点就是想与刘德华拍戏。

因为《疯狂的石头》拍完后,宁浩一直想为刘德华写个角色,直到在这部电影中如愿。

刘德华则笑称两人是“青梅竹马”。

刘德华本身就是位标志性人物。

从香港到大陆,几十年来,他积极地投入影视创作,既露面于银幕,又操刀于幕后,几乎没有停歇。

刘德华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他演过上百个角色,涵盖面之广,几乎无所缺漏,宁浩角度清奇,想到“天王巨星”这个设定,像刘德华但不全是刘德华。

于是定名为“刘伟驰”,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各取一字的组合。

刘伟驰是群体之聚点,刘德华是角色之起点,量身裁制,除了他演,确实也别无二选。

但,电影并不意在鼓吹天王巨星,恰恰相反,它充斥着自嘲与解构。

一场戏就明了——

影片刚开始的颁奖礼,十足拟真,演员有梁家辉、杨千嬅、王晶,而成龙以“陈龙”的身份另类出演本片,那就是缺席。

影帝揭晓时,假作云淡风轻的刘伟驰,表情上也不免出现一丝裂痕。

宠辱不惊?

装的。

其实内心在意得要死。

刘伟驰就算腕儿再大,也看中C位、在意奖项。

比如把自己的海报挪到正中间。

再如接戏挑本子的考量。

单立文饰演的经纪人问刘伟驰“大佬啊,农村题材”,意思是这种戏你也接,刘伟驰回“但是可以拿奖”

你看,目的多么纯粹,手段多么直接。

心里的弯弯绕绕全给拍出来,不留情面,毫不遮掩。

接下来全是巨星的狼狈。

农村,贴不近;投资,出乱子;演戏,出岔子......

私生活?咱先不剧透,反正挺有料。

刘德华豁出去,宁浩也作陪。

宁浩出演导演林浩,自嘲起来更是变本加厉。

林浩为何要拍农村题材,因为国际影展“爱看这大棉袄”,他要艺术性,也有功利心。

可资方根本不拿电影当回事:“电影业就应该成为什么?成为汽车业的广告。电影故事对我来说就是,Nothing。”

唾沫星子都飞到脸上了,林浩气不顺也得顺:“你能有资方专业吗?按资方说的来。”

但也不忘吐槽两句:“暴发户,暴发户......”

豆瓣锐评:

一碗水端平地平等扫射,毫不忌惮地创飞娱乐圈。

我却觉得仅是这样看有些浅。

《红毯先生》固然有几分勇猛锐利,但它并非想要情绪性地煽动、无节制地抒发,它其实十分克制。

它是要把思考权利留给观众,以此建立与观众的真诚沟通。

我们看过太多标准式样的喜剧片,结构是套路化的,包袱是可预见的,观众像按了发条一样按笑点发笑。

但《红毯先生》不是,就像海报上写的:

以相对尺度的距离、相对有尺度的笑话、相对有尺度的内容探讨,寻找“沟通”的机会。

这叫优雅喜剧。

内核·民主

某种意义上,刘德华是一位“旧人”,刘伟驰也是。

这个旧是指行业观念旧。

影片有处非常精妙的设置,刘伟驰拍摄短视频,耍枪的动作是在模仿刘德华在《五虎将之决裂》(1991年)的片段,台词是在模仿网络热梗“666”,但他却说成了“Liao Liao Liao”。

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打破。

旧的记忆与新的热点勾连。

刘伟驰不知道什么是“666”,编导解释后,他决定重拍,把“666”说对,这是他对敬业的理解。

而编导却认为“Liao Liao Liao”有种误打误撞的网感,网民就爱看这种,如同陈龙的“Duang~”

旧的敬业法则,已经无法跟上新的卖点。

辉煌耀眼的明星,显出不合时宜的笨拙。

他追不上玩梗时代,他落伍了。

但刘伟驰太傲慢。

他的傲慢不是对他人的苛责,恰恰是对他人的不苛责。

因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根本就沟通不了”,所以干脆不沟通。

他不会花费时间或精力去了解别人,遇到矛盾,能避则避,大明星的身份也给了他这样的便利。

他不处理,那就让别人帮他处理。

但这一套法则随着剧情推进失灵了,然后失控了。

《红毯先生》在表达上是克制的,但是在人性的剖析上它是见骨的。

一个拒绝与外界沟通的人,那就休想获得外界的应答,而明星又是个极度需要被外界反馈的职业。

这样的矛盾不仅在形式上好看,内里也十分耐品。

沟通无能的是刘伟驰,沟通无路的则是林浩。

大明星参演拉投资,林浩面对资方完全失语。

当语言无法充当桥梁,那摩擦冲突就会迅速趁虚而上。

现如今,拍摄不再是什么高成本的事,大家手里都有手机,可以迅速拍摄自己的视野所及,或者将自己作为被拍的对象。

人人都可以做演员、导演。

观看与被观看,变得更加便利。

但,我们却越来越爱用这句话“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因为无法归纳其中的逻辑,找寻不到其中的支点,只能感受到其中的荒诞。

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沟通的失落,是对理解的失望。

宁浩曾经说:“我对现实里荒诞的部分感兴趣。”

到了《红毯先生》,宁浩一如既往地捕捉现实中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反而是现实的症结所在。

当现实与虚构的边界不再明确,“人何以至此?事何以至此?”的疑问才显出分量。

如果说影片的戏中戏是奔着拿奖去的讨巧,那回到《红毯先生》本身,其实并没有任何献媚之姿。

影片以天王巨星的袒露完成对普通人的照见和沟通,以娱乐圈之怪诞完成对现实的映射和思索。

宁浩曾用一个词“民主”形容该片的内核:

“它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是和观众彼此交流,留有观众的空间,不是强迫观众接纳剧情和效果。”

所以它不教育,不卖弄,不喧嚣。

电影海报上写着:

大年初一 安静看电影

这才是电影该有的姿态,不是吗?

《红毯先生》非常适合在春节期间观看,观众可以借由影片的笑点疏解对现实的困惑,借由影片的留白延展对现实的理解。

这样的电影,诚意已在,值得一看。

参考资料:

《独家|宁浩首谈<红毯先生>:为什么我们总是沟通失败》,第一导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