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有朋友说,能不能做个神罗的,我以为做过了,结果今天才发现没有。那就做下这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在1155年-1268年时期的极盛疆域。
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拉丁语:Sacrum Romanum Imperium),起初在962年至1157年的官方名称为罗马帝国(拉丁语:Imperium Romanum),史家亦称之“第一帝国(Erstes Reich)”,在1157年至1512年改称神圣罗马帝国,在1512年至1806年因帝国主体民族德意志民族意识抬头而定名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语: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广义来说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中欧的选举君主制帝国,在非欧洲的史学界也能被归入西欧,其版图以俗称德意志王国的日耳曼人居住区[7],即整个德国、奥地利、捷克为核心,在巅峰时期还包括波兰西半部、瑞士、弗里西亚王国(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勃艮第王国(今法国东部)和意大利王国(今北意大利)的多民族国家。
首先来厘清一个概念,帝国政治体(拉丁语:Status Imperii;德语单数:Reichsstand;德语复数:Reichsstände;英语:Imperial State/Imperial Estate),这是指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Reichstag)拥有席位和投票权的政治实体,这些政治实体共同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少数帝国官员有席位但无投票权,就其本身而言算不上“帝国政治体”。
帝国议会中代表的领土数量相当可观,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约有 300 个。其中许多 Kleinstaaten(“小国”)面积不超过几平方英里,和/或包括几个不连续的部分,因此帝国通常被称为 Flickenteppich(“拼布地毯”)。如果根据封建法律,一个实体除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本人之外没有任何高于它的权威,那么它就被认为是一个 Reichsstand(帝国政治体)。帝国政治体包括:由世袭贵族统治的领土,例如王子、大公、公爵或伯爵;由大主教、主教或修道院长等教会要人持有世俗权威的领土,这样的教士或教士是教会的亲王;自由市和自由村,只受皇帝管辖;自由帝国骑士和帝国伯爵的分散财产,直接隶属于皇帝,但在帝国议会中没有代表。
一、选帝侯国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简称选侯,意指拥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的权利的德意志诸侯,原本有七人,即科隆总教区总主教、美因茨总教区总主教、特里尔总教区总主教、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勃兰登堡藩侯与波希米亚国王。拥有选举皇帝权力的教区与国家称为选侯国。选举出的国王经教宗加冕即可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美因茨选侯国
美因茨选侯国(德语:Erzbistum Mainz),是一个存在于神圣罗马帝国时代,10世纪到19世纪初的采邑主教领国,由美因茨总教区总主教统治,主要范围包含今天的美因茨市。
选侯国包含了几个不完全接壤领地,包括位于莱茵河两岸邻近美因茨的地区,法兰克福沿美因河往上游的地带;图林根的艾希斯费尔德和爱尔福特。1803年,因为法军占领以及《帝国代表重要决议》(Reichsdeputationshauptschluss)选侯国解散,时任总主教卡尔·特奥多尔·冯·达尔贝格迁到雷根斯堡;美因茨在法国统治下成立天主教教区。
2.特里尔选侯国
特里尔选侯国(德语: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Trier)是一个存在于9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神圣罗马帝国采邑主教领国,在选帝侯制度成立前被称做“特里尔采邑总主教区”。以特里尔总主教同时兼任教区领袖及世俗领主,国境包括天主教特里尔教区及其周边的教会领地,首都为特里尔。1803年由于遭到拿破仑统帅的法国军队占领世俗化,结束选帝侯及采邑总主教的治理。世俗化后以特里尔教区主教延续其在宗教上的统治地位。
3.科隆选侯国
科隆选侯国(德语: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Köln),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存在于10世纪到19世纪初的采邑主教领国,由科隆总主教统治。在13世纪科隆总主教被封为选帝侯前被称为科隆采邑总主教区,是最早的七个选侯国之一,她包含有天主教科隆教区以及其他教会领地。1288年时因为和试图使科隆成为自由城市的市民团体冲突,因此科隆总主教将首都从科隆搬到波恩。1794年被法国军队入侵,在1803年世俗化,1824年重新成立天主教科隆总教区。
4.波西米亚选侯国
波希米亚王国(捷克语:České království;德语:Königreich Böhmen;拉丁语:Regnum Bohemiae), 同时是波希米亚选侯国,其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捷克和波兰西南部,以捷克语为主要语言。1620年白山战役,波希米亚亡国并成为奥国的一省,由总督治理。1918年一战结束后,大部分地区被划入当时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
5.普法尔茨选侯国
普法尔茨(德语:Pfalz;英语:Palatinate)一词有两种意思。此词汇的原意是指德国的一种特殊的领地类别,称为普法尔茨领地 (德语:Pfalz)。这种领地的领主称为普法尔茨伯爵(或行宫伯爵)(德语:Pfalzgraf;英语:Count palatine)。在普法尔茨领地内,普法尔茨伯爵拥有行使王权的能力,所以又译为王权伯爵。普法尔茨伯爵作为一种职位的出现最早是为了作为君主(罗马人民的国王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该地的直接代表。后来这种职位变成世袭。而德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块普法尔茨领地,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洛林-普法尔茨伯国、莱茵-普法尔茨伯国和最为著名的普法尔茨选侯国。因为其它的普法尔茨领地早已不复存在,所以普法尔茨一词有时就是直接代称这块特定的领地。
在1356年金玺诏书颁布后,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被列入七大选帝侯之列,同时被授予行使王权的权利以及作为王室在法兰克尼亚、施瓦本、莱茵河流域和德意志南部代理人,称为“普法尔茨选帝侯”。普法尔茨的左岸部分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法国占领和吞并,其右岸部分则被转给了巴登大公国。在1814年至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普法尔茨的左岸部分被归还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并在1816年变成了巴伐利亚王国的一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普法尔茨仍然是巴伐利亚的一部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被分离出来。
6.萨克森选侯国
萨克森选侯国(德语:Kurfürstentum Sachsen),或萨克森公国,是1356年-1806年间神圣罗马帝国中一个独立的世袭选侯国,为萨克森-维腾堡公国的继承者,1356年金玺诏书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将萨克森-维滕贝格公国的阿斯坎尼大公提升至选帝侯的地位。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瓦解后,萨克森选侯国在拿破仑的支持下成为萨克森王国。
7.勃兰登堡选侯国
勃兰登堡藩侯国(德语:Markgrafschaft Brandenburg)或是自1157至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主要公国,在德国和中欧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勃兰登堡是从在西斯拉夫文德人境内建立的诺德马克发展而来的。其执政侯爵在 1356 年的金玺诏书中被确立为七大选帝侯之一,允许他们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选举中投票。 因此该国又被称为勃兰登堡选侯国或勃兰登堡选侯国(德语:Kurfürstentum Brandenburg)。
1806年,哈布斯堡在德意志地区的附庸纷纷脱离,归入拿破仑的莱茵邦联。8月6日,皇帝弗朗茨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勃兰登堡的选侯地位以及对帝国的责任和义务瞬间失去效力。次年,普鲁士在耶拿战役惨败,根据战后的提尔西特条约,勃兰登堡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被割让。1815年,诸国击败拿破仑并召开恢复欧洲秩序的维也纳会议,勃兰登堡被改制为普鲁士王国的勃兰登堡省。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勃兰登堡省跟随普鲁士被纳入德意志帝国。
十七世纪增加了两个世俗选侯国:
8.巴伐利亚选侯国
巴伐利亚选侯国(德语:Kurfürstentum Bayern)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一个独立的世袭选帝侯国,国祚从1623年持续到1806年,并在其后被提升为巴伐利亚王国。选侯国最早是由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幼系分支所统治的巴伐利亚公国,1621年,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被处以帝国制裁令,以惩罚他参与了波西米亚人叛乱,该叛乱旨在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帝国制裁令剥夺了腓特烈五世的选帝侯地位,将其权利,与对上普法尔茨的统治权,一并交与对皇帝保持忠诚的幼系分支族长,即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尽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恢复了腓特烈五世的儿子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地位,但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及他的的后裔能继续保有已继承的选帝侯地位,直到1777年幼系分支绝嗣。幼系绝嗣后,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长幼两系终于重新统一,巴伐利亚与普法尔茨两个选侯国也形成了共主邦联,直到神圣罗马帝国解散。1805年签署的普雷斯堡和约将原先的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升格为巴伐利亚国王,称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而而神圣罗马帝国则在次年宣布解散。
9.汉诺威选侯国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德语:Kurfürstentum Braunschweig-Lüneburg),或称汉诺威选侯国(德语:Kurfürstentum Hannover 或 Kurhannover),建立于1692年,是神圣罗马帝国内第9个选侯国。其选侯地位于1708年被正式承认。
该公国被韦尔夫家族下的一个分支—汉诺威王朝所统治。除了汉诺威家族,韦尔夫家族下的其他分支也曾统治过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的其他领土。到1705年后,这些领土上只剩下两个独立的公国。其中一个是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公国,作为独立的不伦瑞克公国存在 (头衔确立于1815年),国祚持续到1918年。而另一个公国,即继承自卡伦贝格公国(Fürstentum Calenberg)的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1714年,随着选侯乔治一世登上了大不列颠王国的王位,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与大不列颠王国组成了君主联合统治。结果是,大不列颠王国被迫一次又一次不情愿地参与进德国内部的事务。但是,在选侯国内部,它仍然是一个由独立的政府与机构单独统治其领土的国家。1807年,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被并入拿破仑控制的威斯特法伦王国。1814年,维也纳会议将选侯国升级为汉诺威王国。与英国皇室的联合统治则一直持续到1837年才结束。
1803-1806年增加了6个世俗选侯国:
10.雷根斯堡选侯国
公国最初是作为帝国选帝侯、前美因茨大主教卡尔西奥多·冯·达尔贝格大主教而创建的——法国人在吕内维尔条约之后吞并了美因茨。新公国的大部分由雷根斯堡领地组成。达尔伯格还获得了美因河沿岸新成立的阿沙芬堡公国。达尔贝格获得了之前美因茨的选举权;因此,他的新公国在德语中被称为Kurfürstentum Regensburg(“雷根斯堡选帝侯国”)。后来,在巴黎条约中,达尔伯格将雷根斯堡割让给巴伐利亚王国,巴伐利亚王国于1810年5月22日正式合并了这座城市。
11.萨尔茨堡选侯
萨尔茨堡选帝侯国(德语:Kurfürstentum Salzburg 或 Kursalzburg),有时也称为萨尔茨堡大公国,是1803-05年间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选侯国,也是萨尔茨堡采邑总主教区的短命继承国。1800 年,萨尔茨堡采邑大主教的辖区在第二次同盟战争期间被法国军队占领,大主教伯爵希罗尼穆斯·冯·科洛雷多 (Hieronymus von Colloredo)逃往维也纳。他的土地被重组为萨尔茨堡选侯国,为弗朗西斯二世皇帝的弟弟哈布斯堡-洛林的斐迪南三世创建。在 1814 年的巴黎和约中,萨尔茨堡地区最终被奥地利和巴伐利亚瓜分。
12.符腾保选侯国
符腾堡选侯国(英语:Electorate of Württemberg;德语:Kurfürstentum Württemberg)是神圣罗马帝国内一个短命的邦国,位于莱茵河右岸。符腾堡选侯国成立于1803年,由拿破仑将符腾堡公国提升为选侯国,作为神圣罗马帝国邦国之间其中一个拥有最高地位的国家。然而,不久之后,即1806年1月1日,符腾堡最后一位选帝侯被改为授予符腾堡国王的称号。随后的同年8月6日,最后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正式废除了名存实亡的神圣罗马帝国。
13.维尔茨堡选侯国
维尔茨堡大公国有时也称为维尔茨堡选侯国,(德语:Großherzogtum Würzburg)是19世纪初以德国维尔茨堡为中心的大公国。
由于1801年的吕内维尔条约,维尔茨堡主教区于1803年世俗化,并被授予巴伐利亚选侯国。同年,前托斯卡纳大公费迪南三世获得了萨尔茨堡选帝侯的补偿。在1805年12月26日的普雷斯堡和约中,斐迪南将萨尔茨堡输给了奥地利帝国,但得到了维尔茨堡领土的补偿,巴伐利亚放弃了它以换取蒂罗尔。
14.巴登选侯国
巴登选侯国是1803年至1806年之间存在的神圣罗马帝国邦国,1803年根据《帝国代表重要决议》巴登获升为选侯国,当时的巴登藩侯卡尔·弗里德里希升为选帝侯。1803年在俄国亚历山大一世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帝国代表重要决议》,巴登获得了康斯坦茨采邑主教区、普法尔茨选候国的一部分,和其他细小地区,并且获得选帝侯资格,升为选侯国。1806年巴登选侯国签署《莱茵邦联条约》加入莱茵邦联。之后因应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巴登宣称拥有独立主权,建立巴登大公国。
15.黑森选侯国
黑森选侯国原为黑森-卡塞尔伯国(Landgrafschaft Hessen-Kassel),在1803年时由拿破仑提升为选侯国;当神圣罗马帝国于1806年终结后,黑森君主仍保留了选侯的头衔,即便已经没有皇帝可选。1807年,黑森选侯国在提尔西特条约中被并入西发里亚王国,直到维也纳会议后才得以恢复。选侯国由数个分散在法兰克福以北的领地组成。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黑森选侯国支持奥地利,但奥地利在战争中惨败,黑森亦被普军占领,腓特烈·威廉遭到俘虏。布拉格条约签订后,黑森选侯国与汉诺威王国、什列斯威公国、荷尔斯泰因公国、拿骚公国及法兰克福自由市一同并入普鲁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