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型朋友圈”正在流行:当一个人开始长期不发朋友圈,要恭喜了!

 佬总图书馆 2024-02-17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前几天,一位网友发帖称:自己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

但没想到,很快就有朋友私聊她:“又偷偷发朋友圈了?”

图片

那一刻,她心跳漏了一拍,以为是自己不小心点错了。可再三检查后,她确定自己发的是“私密状态”。

于是,她又小心翼翼反问朋友,为什么说“又?偷偷?”。
朋友回复她:“看朋友圈有红点,显示是她的头像,但点进去什么也看不到。”

图片
图片

帖子发出后,#微信私密朋友圈有bug#的话题,迅速登上了热搜第一。

下面的评论区炸开了锅,大家惊恐万分:

“有点害怕”;
“最担心的事发生了……”;
“被看到我会发疯”。

更有不少人评论,之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还以为是别人发了朋友圈后又删掉了,所以自己才看不见。

很快,微信团队也公开致歉,并回应此bug已彻底修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似乎集体陷入一种困境:在朋友圈坦率地按下发送按钮,越来越难了。

甚至还流行起一种新的发朋友圈方式:先私密发送,过一段时间再公开。

用这样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又给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偷偷留了一扇窗。

为什么年龄越大,分享欲却越来越低了?

理由或许有千百种,但我觉得,最后原因恐怕殊途同归。


图片
成为社会人后
连发朋友圈都觉得累


亚里士多德说,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所以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人际关系的旋涡。

年轻时朋友圈分享得风生水起。

可进入社会以后,有了上下级,有了客户,有了同事,还有很多半熟不熟的陌生人。

当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人多了,嘴也杂了。

你发自己加班的照片,有人会觉得你是想在老板面前表现;

你发自己吃喝玩乐的照片,领导可能会觉得你工作不饱和;

你记录自己开心或者特别时刻,买房、买车、孩子优秀什么的,又会被人当成在炫耀;

就连你发宣泄情绪的负能量,还会被人教育不要无病而呻。

用句不太恰当的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自己地盘上做事,还得看别人眼色。

所以最后,所有想说的话,吃过的食物,见过的风景,都无一例外咽回了肚子。

分享欲,归零。

图片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大抵如此。

说白了,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活法。

当你经历得越多,内心受到的框限就越多,分享的壁垒也会越来越高。

发朋友圈也就从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变成了一件需要更多勇气和决心的事情。

再加上站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压力。

人在咬紧牙关的时候,是很难说话的。

少发或者不发朋友圈,有时不止是低调,也是一个人最大的体面。


图片
患得患失的情绪
消磨了发朋友圈的动力


朋友小美以前也是一个经常发朋友圈的人,一礼拜至少两三条。

但最近半年,从一礼拜一条,变成半个月一条甚至都不发了。

一次闲聊中她坦言:

每次发朋友圈,都有一种偶像包袱。

一张照片要拍好多遍,姿势和表情既要无可挑剔,又不显得刻意;文案字不能太多,要兼具内容和思量。

如果发出去5分钟还没有人点赞,她会各种猜想和焦虑:

是不是发的内容太矫情了?
是不是别人觉得自己在炫耀?

到后来,她就连出门的动力都变成,拍好看照片,发一组美美的朋友圈。

发出消息后便不停刷新手机,全然没有享受旅途的心思,而是期待他人的点赞与夸奖。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和小美一样的经历。

发个朋友圈,不仅要精心考虑九宫格排放顺序,仔细斟酌文案里的每一个字,甚至连发布时间都有讲究。

图片

发完的那一刻,虚荣心达到顶端,而后开始陷入无尽的较劲中。

每个人都需要被外界关注,被别人认同,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

这是最正常不过的心理。

然而,当一个人过多依赖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时,不可避免就会:

把朋友圈的评论、点赞数量,和“我不好”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观念一旦形成,就很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情绪里,不断内耗自己。

所以后来,小美决定放下对朋友圈的执念,尝试一点点改变自己的心态。

认真读书,认真散步,认真感受清晨的风、傍晚的太阳,也重新出发将自己的松弛放入这个世界。

她这才意识到,朋友圈里的是风景,朋友圈外的才是人生。


图片
关掉的不只是朋友圈
还有浮躁虚妄的世界


在网上刷到过一个帖子,博主讨论了一个不少人纠结的问题:

要不要关闭朋友圈?

博主自述,有一段时间,她一打开朋友圈整个人就非常焦虑。

一起毕业的同学已经买房又买车,她还在为下个月的房租焦头烂额;

同期做短视频的同行又出爆款了,她的稿子第三次被客户打回了;

又一个朋友官宣二胎,而她还在面对父母的催婚……

看到大家的生活都在闪闪发光,她觉得自己很失败很受挫:

明明大家都是同龄人,以前上学成绩甚至没有自己好,为什么现在都过得比自己好?

说实话,这样的情绪每个人或许多少都有过。

看着朋友圈里的光鲜亮丽,再看看一事无成的自己,和眼前平庸的日子,真的很难不受影响。


图片

毕竟人的痛苦来源之一就在于,跟别人比较。

就连北大才女李雪琴也没不例外。

在一档节目里李雪琴谈到,以前的她看到朋友圈里同龄人又录了什么节目,拍了什么戏,也会自我怀疑。

但其实,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

只是用心经营朋友圈的人,总是擅长展示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对于旁观者而言,如果自身内核不稳的话,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眼里只看得到别人的光芒。

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关闭朋友圈,与浮躁虚妄的世界隔绝,也让自己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也许将来有一天,她们还会重新开启。

而那时的她们,已经足够强大,足够自信,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


图片
世上没有那么多感同身受
只有冷暖自知


信息时代,微信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也拉近了我们的社交距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