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福州人都是这样过春节的!你是这样过的吗?

 老朱748ib1xkur 2024-02-18 发布于福建


福州人把过年叫“zo 念”

老福州有很多独特的过年习俗

灯笼挂起来~春联贴起来

你知道福州过年有哪些习俗讲究么?

一起来看看福州春节老礼~

文章有点长,建议先收藏!


图片
图片



《爆竹声中一岁除》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福州逢年过节燃放爆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基础。古时,除夕夜就有“放火爆”的习俗。那时人们在三十夜晚守岁时,在庭院中用竹节、松木块叠成柴塔,在夜色中举火燃烧。同时还要不断地往火堆中撒食盐,以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显示扫除旧年晦气、驱退鬼魔的威力以及对新年祝福。爆竹辞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有吃有剩隔年饭》



图片

图片
图片

除夕是阴历年的最后一天。按旧例,家庭主妇要蒸炊甑(zèng)饭,盛装在饭甑中,供于案前,留于新年吃用,谓之“隔年饭”。

过去,盛“隔年饭”用的饭甑是木制的,外形呈塔状,朱漆描金吉祥图案,叫作“岁饭甑”。“岁饭甑”装上饭后,须在饭的周围插朱红筷子十双,贴红纸,扎红头绳,并撒上“四子”(红枣、花生、桂圆子、榛子)。在饭的顶部中央放一粒福桔。有的人家还在饭的边上插上二棵绿色的蒜或芥菜。装好的“隔年饭”摆在厅堂案桌上。围绕着“隔年饭”,摆上年糕、鸡、肉、太平、蟹、鱼、春饼、豆腐等供品。此外,还要摆上一付酒盏、调羹、筷。然后烧香点烛焚纸箔祭供祖先。

“隔年饭”在除夕只供不吃,待到正月动员一家人一起吃。“隔年饭”寓意“年年有吃有余”、“一年到头有吃不完的饭”。其它菜肴可作年夜饭美食。如今,“岁饭甑”难以见到,人们改用“饭甑”为“饭钵”也成,其含意不变。此俗至今仍有延续。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祈年迎新满门福》



图片

图片
图片

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节日气氛最浓厚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点烛焚香、燃放鞭炮、祭拜天地神祇,祈求来年幸福吉祥。

祈年仪式在各户自家厅堂举行,陈列酒和果品便可祀礼。果品多为福桔、菠萝、花生、荸荠、瓜子、红枣等。福桔象征“福”与“吉”,大吉大利、福气满门,故是重要的祀礼须摆在显要位置。菠萝福州谐音“旺来”,以示新年兴旺发达,家旺、人旺、事业旺。花生含有世世代代生子生孙,子孙满堂。还有荸荠、瓜子、红枣等等,都包含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愿。

祈年在民间风俗中占着重要的位置。新年祈福的传统,无论贫穷富贵都希望在此时刻讨个新年的好彩头,祈年迎新满门福。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初一吃面享太平》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月初一吃的早餐是一年中第一餐,人人都要吃太平面。传统观念认为,人们吃了由线面、鸡汤和两个鸭蛋组成的太平面,一整年就会平平安安。这叫作“长年平安”。

传说,为祝贺西王母之寿庆,九天玄女用灵巧的双手把面拉成细如丝,长如发的线面,故线面又称“长寿面”。鸭蛋,福州音“压浪”。在农耕时代,人们依闽江而生活。水急浪高危及生命,若能“压浪”即可平安,故线面必须配上鸭蛋,方可称作“太平面”。又因“鸡”与“羁”同音。人们用鸡汤、鸡肉泡的“太平面”味道十分鲜美,不仅成了一道美食,而且,吃了太平面,寓意平安长寿伴随着你。这或许就是福州人将这碗面称为“太平面”的缘由吧!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拜年有桔又有钱》



图片

图片
图片

福州过年,民间有拜年的习俗。按旧例,正月初一人们在家守财不出门。正月初二清晨,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去拜年。晚辈先向家中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发 “红纸包”。同辈亲友互相登门拜年,主人以桔待客,以示答谢。福州俗语“拜年拜年,没桔也要钱”。拜年给的红包称作“拜年钱”。过了除夕,不存在“压岁”了,便不称“压岁钱”。拜年,古时崇尚跪拜,近代则改为长揖、鞠躬。晚辈向长辈口称:“拜年!”长辈回应:“吉利!”或“发财!”等客套话。民间拜年一般在正月初四之前。因为初四之后就开假了,人们要忙着上班做事赚钱了。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正月会亲饮春酒》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月初二、三,出嫁的女儿和女婿、孙女和孙婿回娘家拜年。娘家设家宴会亲,合家欢聚;当然,还有外甥到舅家或者侄入姑家拜年而宴饮的,俗称“饮春酒”。

饮春酒会亲是家家乐事,把春节活动推向高潮。饮春酒,饮的是自家酿制的青红酒,品用的菜肴也多是家庭菜。如:春饼、糖粿、肉丸、太平燕、杂灴、卤鸭、糟鱼等等。如今社会发展了,饮春酒会亲的时间,也延长至“出初”(初十)。会亲的对象,从嫡亲扩展到族亲甚至扩展到亲朋好友。今为省事,不少人家选聚在酒楼饭馆里,虽也属于“饮春酒”,但古味已变了。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正月初五接财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爷出巡的日子。各地宫观和民间都有接财神的风俗习惯。财神,是道教中掌管天下财源和禄库的神灵。民间传说:“财神,可使人聚财”,祭拜和供奉财神能使人招财进宝,财源滚滚,所以,民间有“正月初五接财神”的风俗。

这天,人们在自家厅堂的八仙桌上点一对大蜡烛,摆放着一对大'金元宝'。正面供着财神像。桌子上还摆放象征吉利发财的水果和祭礼,等待财神的来临。财神庙里香火鼎盛,祭拜的人络绎不绝,祈求新的一年财源广进。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正月初七人本命》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月初七在古代叫“人日”。听讲,女娲造人时候,正月前六天造出鸡、犬、羊、猪、牛、马,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而叫“人日”。福州民谚:正月初七“人本命”。古称此日为“人日节”。人要在这天补命。

怎么补命?过去,人们在这一天合家吃年糕。有讲究的人还要吃太平面,以补命祈求延年益寿。同时,在这一天小孩犯错,也禁忌打骂小孩,避免损了他。有问医求药的人也要力避此日为好。道观寺庙多在这天举办拜斗祈增人寿。“人日节”作为古老节日,早已融入年俗。正月初七拜斗祈人寿的民俗活动,至今在上下杭的道教张真君庙、蒼霞清泉庵等道观寺庙还可见到。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正月热闹数迎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早年迎神赛会是新春佳节最热闹的一种活动。迎年活动时间各乡村各不相同,多在上采或元宵前后。最普遍的是迎娘奶、迎大王及乡神, 加上神的部属,如白须、孩儿弟、七爷、八爷等“褟骨”像, 衬以地下坪、打腰鼓、走高跷、十番伬、舞龙灯等文艺节目。

在锣鼓鞭炮声中结队巡游各村街,群众都来烧香、拜神。迎年寄托了人们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正月迎神活动借娱神行乐,集民俗与娱乐活动于一身,也不知道有多热闹。为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气氛,可谓之为“乡村狂欢节”。故此,人们称之为“迎年”。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和活动

如筅堂、贴春联、猜灯谜等

这些传统习俗丰富了

福州春节的文化内涵

让人们在欢度佳节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

图片

每年一度的春节

是一场欢腾的盛典

买年货、贴春联、放鞭炮

穿新衣、拿红包……

加之福州的民间信仰

各种看似繁琐却意味深远的风俗中

节日的仪式感扑面而来……



来源:福建省图书馆、声儿不凡 闽都鼓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