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龟蒙:“皮肉”传奇

 zqbxi 2024-02-18 发布于江西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陆龟蒙(?~公元881年):字鲁望,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唐朝文学家、农学家、藏书家。他年轻时豪放,通六经大义,尤精《春秋》。举进士不第后,从湖州刺史张博门下游,隐居松江甫里,人称“甫里先生”。置园顾渚山下,不与流俗交接,常乘船设蓬席,备束书、茶、笔、勺具, 任游江湖间。所作诗文对晚唐时弊多所抨击。诗以咏物写景为多。家多藏书,史称其“癖好藏书”,收藏多至3万卷。每得一本珍本图书,熟读背诵后加以抄录,并多加校雠后再行抄写,以至于每书有一副本保存。借人一书,一旦有破损和“篇秩坏舛”,必加以“辑褫刊正”。与当朝有藏书者多诗词酬唱,曾与徐修矩和诗有《奉和袭美二游诗·徐诗》曰:“伟矣开元中,王道真平平。八万五千卷一一皆涂铅”。后封官左拾遗,未到任即卒。编著有《笠泽丛书》4卷。另有《杂讽九首》、《耒耜经》、《小名录》、《甫里集》等,宋叶茵辑有《唐甫里先生文集》。他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是唐朝隐逸诗人的代表。

其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上,农学上同样造诣非浅,他的《耒耜经》是一部描写中国唐朝末期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

咸通六年(865年),陆龟蒙到睦州,拜谒刺史陆墉。

咸通七年(866年),陆龟蒙作《送董少卿游茅山》诗。

咸通九年(868年),陆龟蒙应试进士未中

咸通十年(869年),皮日休到苏州作苏州刺史崔璞的从事。同年,陆龟蒙与皮日休结识,彼此唱和,并称“皮陆”。

咸通十一年(870年),陆龟蒙至杭州,与颜荛结交。同年,作《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诗

咸通十二年(871年),陆龟蒙编著《松陵集》

咸通十三年(872年),张博到湖州任刺史,陆龟蒙作为张搏的幕僚跟随前往。此后,又跟随张博前往苏州任职,前后大概三年左右。此后,他不再追求功名,回到了故乡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过起了隐居生活。

乾符二年(875年),陆龟蒙作《筑城词》诗

乾符三年(876年),陆龟蒙作《郁李花赋》诗

乾符四年(877年),圆载上人回日本,陆龟蒙前往送别

乾符五年(878年),作《丁隐君歌》

乾符六年(879年),撰写《耒耜经》。同年,作《记稻鼠》文,《小鸡山樵人歌》诗,并编著了杂文集《笠泽丛书》

中和元年(881年),作《自怜赋》及《笠泽丛书》自序。同年,朝廷把他作为高士征召,陆龟蒙不肯前往。随后,陆龟蒙的几位好友在朝中上书,建议召拜陆龟蒙为左拾遗,但陆龟蒙未等接受任命就去世了

光化三年(900年),韦庄上书,请求表彰陆龟蒙及孟郊等十人,唐昭宗下诏,追赠为右补阙。

成就

文学

举进士不中。曾为湖州、苏州从事。居松江甫里(今苏州甪直),有田数百亩,地低下,常苦水潦。经营茶园于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为品第。常携书籍、茶灶、笔床、钓具泛舟往来于太湖,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甫里先生,后以高士召,不赴。去世后,唐昭宗于光化三年(900)追赠右补阙。陆龟蒙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著《笠泽丛书》4卷,有清雍正重刊元本。与皮日休唱和的《松陵集》10卷,有汲古阁本。宋叶茵合二书所载及遗篇为《甫里集》20卷,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本。

隐逸田园诗

陆龟蒙出身官僚世家,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早年的陆龟蒙热衷于科举考试。他从小就精通《诗》、《书》、《仪礼》、《春秋》等儒家经典,对《春秋》更有研究。屡试不第之后陆龟蒙跟随湖州刺史张博游历,并成为张的助手。后来回到了故乡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过起了隐居生活,后人因此称他为“甫里先生”。在甫里,他有田数百亩,屋30楹,牛10头,帮工20多人。由于甫里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洪涝之害,陆龟蒙因此常面临着饥谨之苦。在这种情况下,陆龟蒙亲自身扛畚箕,手执铁锸,带领帮工,抗洪救灾,保护庄稼免遭水害。他还亲自参加大田劳动,中耕锄草从不间断。平日稍有闲暇,便带着书籍、茶壶、文具、钓具等往来于江湖之上,当时人又称他为“江湖散人”、“天随子”。他也把自己比作古代隐士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在躬耕南亩、垂钓江湖的生活之余,他写下了许多诗、赋、杂著,并于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卧病期间自编《笠泽丛书》,其中便有许多反映农事活动和农民生活的田家诗,如“放牛歌”、“刈麦歌”、“获稻歌”、“蚕赋”、“渔具”、“茶具”等,而他在农学上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其小品、杂著之中。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未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丁香·江上悠悠人不问

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小雪后书事

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

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

浮萍·晚来风约半池明

晚来风约半池明,重叠侵沙绿罽成。不用临池更相笑,最无根蒂是浮名。

陌上桑·皓齿还如贝色含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邻娃尽着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茶人·天赋识灵草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石竹花咏

曾看南朝画国娃,古罗衣上碎明霞。而今莫共金钱斗,买却春风是此花。

回文·静烟临碧树

静烟临碧树,残雪背晴楼。冷天侵极戍,寒月对行舟。

范蠡·平吴专越祸胎深

平吴专越祸胎深,岂是功成有去心。勾践不知嫌鸟喙,归来犹自铸良金。

农学

耒耜经

《耒耜经》是中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是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撰写的专门论述农具的古农书经典著作。《耒耜经》共记述农具四种,其中对被誉为我国犁耕史上里程碑的唐代曲辕犁记述得最准确最详细,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献,历来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全篇600多字,所记农具有犁、爬(即耙)和碌碡等。

陆龟蒙写成《耒耜经》后,最初收在他的《笠泽丛书》中。开始流传于世的《笠泽丛书》可能是手抄本。据陆龟蒙十一世孙陆惠元说:最早“丛书版刻于元符间,然芜没久矣”。可能这种版本以后就失传了。后来宋朝叶茵汇《笠泽丛书》《松陵集》及陆龟蒙逸诗百余首,编成了《甫里文集》二十卷。宋朝陈振孙在《直斋书录题解》中收录《笠泽丛书》两种版本的题解,即十七卷蜀本和四卷补遗本。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也题录了《笠泽丛书》七卷本。顾楗碧筠草堂、陆钟辉水云渔屋、许连古韵阁等三家书舍,都曾刊行过手写版《笠泽丛书》,世称“写刻本”或“精刻本”。历代许多官修民撰的大型丛书、类书,如钦定《授时通考》《古今图书集成》《夷门广牍》《农政全书》《全唐文》等,都曾将《耒耜经》全文转引或影录。

《耒耜经》问世以后,曾得到很好的评价。《四库全书提要》说《耒耜经》“叙述古雅,其词有足观者”。元代陆深曾将《耒耜经》与《汜胜之书》《牛宫辞》并提,誉为“农家三宝”。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白馥兰说:“《耒耜经》是一本成为中国农学著作中的'里程碑’的著作,欧洲一直到这本书出现六个世纪后才有类似著作。”(《中国壁犁的演讲》)

作者首先在《耒耜经》的序文中,交待了自己的写作动机。他认为:人类学会种庄稼以后,无论统治者还是老百姓,都是不能离开农具的。这当然是广义的说法。他甚至这样说:如果一个人只会吃饭睡觉,而不了解怎样种庄稼,怎样用农具,就等于不懂人生的意义,就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了。他提倡上层人士向农民学习,学习农民的农业知识,学习农民的淳朴作风。陆龟蒙作为一个上层的知识分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思想,应该说是十分可贵的。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不仅学着“古圣人”的样子去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而且还将在劳动中对农具的考查研究,写成了专论,传给了后代。他说,他所以撰写《耒耜经》,就是为了使后人不忘掉这些在农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农具。

陆龟蒙在《耒耜经》正文的开头,首先解释“耒耜”的含义。他说,“耒耜”是农书中的用语,是“学名”;人民群众习惯上把“耒耜”叫做“犁”。这就是说,在《耒耜经》中所谓“耒耜”即“犁”的代名词,因而所谓“耒耜经”自然也就是“犁经”了。

是中国唐代末期记述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陆龟蒙曾经亲自经营农业,留心农事,对当地农具种类、结构和耕作技术有较多了解。《耒耜经》就是在访问老农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写成的,收录在《甫里先生文集》第十九卷中。全篇600多字,所记农具有犁、爬(即耙)和碌碡等。

  唐代曲辕犁使中国耕犁定型化,是中国农具史上一个里程碑。此外,爬、砺和碌碡等都是用于碎土、整地和清理杂草的农具,它们的出现和推广,也是唐代农具发展的重要标志。

  举进士不中。曾为湖州、苏州从事。居松江甫里,有田数百亩,地低下,常苦水潦。经营茶园于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为品第。常携书籍、茶灶、笔床、钓具泛舟往来于太湖,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甫里先生,后以高士召,不赴。去世后,唐昭宗于光化三年(900)追赠右补阙。陆龟蒙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著《笠泽丛书》4卷,有清雍正重刊元本。与皮日休唱和的《松陵集》10卷,有汲古阁本。宋叶茵合二书所载及遗篇为《甫里集》20卷,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本。

  陆龟蒙 字鲁望。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年不详;约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卒。

  陆龟蒙出身官僚世家,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早年的陆龟蒙热衷于科举考试。他从小就精通《诗》、《书》、《仪礼》、《春秋》等儒家经典,特别是对《春秋》更有研究。在进土考试中,他以落榜告终。此后,陆龟蒙跟随湖州刺史张博游历,并成为张的助手。后来回到了故乡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过起了隐居生活,后人因此称他为“甫里先生”。在甫里,他有田数百亩,屋30楹,牛10头,帮工20多人。由于甫里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洪涝之害,陆龟蒙因此而常面临着饥谨之苦。在这种情况下,陆龟蒙亲自身扛畚箕,手执铁锸,带领帮工,抗洪救灾,保护庄稼免遭水害。他还亲自参加大田劳动,中耕锄草从不间断。平日稍有闲暇,便带着书籍、茶壶、文具、钓具等往来于江湖之上,当时人又称他为“江湖散人”、“天随子”。他也把自己比作古代隐士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在躬耕南亩、垂钓江湖的生活之余,他写下了许多诗、赋、杂著,并于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卧病期间自编《笠泽丛书》,其中便有许多反映农事活动和农民生活的田家诗,如“放牛歌”、“刈麦歌”、“获稻歌”、“蚕赋”、“渔具”、“茶具”等,而他在农学上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其小品、杂著之中。

  隋、唐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移向南方,使得长期以来“火耕水耨”的南方农业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其标志便是以“耕、耙、耖”为核心的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而总结这一体系的便首推陆龟蒙,他在《耒耜经》一文中写道:“耕而后有爬,渠疏之义也,散垡去芟者焉。 爬而后有礰礋焉,有磟碡焉。”他还根据自己对“象耕鸟耘”传说的理解,对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提出了“深耕疾耘”的原则。

  在耕、耙、耖的技术体系中,耕是最重要的一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陆龟蒙对当时江东一带重要的水田耕作农具——犁的各部构造与功能作了记述和说明,写了《末铝经》一文。

  耒耜本是两种原始的翻土农具,传说农业始祖神农氏“断木为耜,揉木为耒”,实际上最初的耒只是一尖头木棒,后来又在尖头木棒的下端安装了一个短棒,用于踏脚这便是耜。使用耒耜的方式,有一人的“力田”。二人的“耦耕”。三人或多人的“劦(协)田”。后来随着金属工具和兽力的使用,耒耜便进化为犁。初期的犁仅仅是将原来耒耜一推一拔,改为连续推拔。到秦汉时,犁已具备犁铧、犁壁、犁辕、犁梢、犁底、犁横等零部件,但多为直的长辕犁。回转不灵便,尤其不适合南方水田使用。唐代时长辕犁改进为曲辕犁,并在江东一带广泛使用。

  根据《耒耜经》记载,江东曲辕犁为铁木结构,由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评、犁建、犁梢、犁盘等11个零部件组成。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底和压鑱用以固定犁头;策额保护犁壁;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盘可以转动。整个犁具有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特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中国犁已基本定型。陆龟蒙还对各种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尺寸也有详细记述,十分便于仿制流传。

  《耒耜经》一共记载了4种农具,除江东犁以外,还有爬、礰礋和碌碡,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具专著,也是第一篇谈论江南水田农业生产的专文。

  陆龟蒙有钓鱼、饮茶、作诗的嗜好,他对各种渔具和茶具都有了解,并为之写诗歌咏。

  养鱼之法世传有《陶朱公养鱼经》,而于取鱼之法却付诸阙如,实际上捕鱼远在养鱼之前,捕鱼之法和捕鱼之具必定更多。陆龟蒙据自己多年垂钓江湖的经验,做了《渔具十五首并序》及《和添渔具五篇》,对捕鱼之具和捕鱼之术作了全面的叙述。在《渔具十五首》“序”中,介绍了13类共19种渔具和两种渔法。19种渔具中有属于网罟之类的罛、罾、罺、罩等;有属于签之类的筒和车;还有梁、笱、箄、矠、叉、射、桹、神、沪、(竹字头加椮)、舴艋、笭箵。这些渔具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制造材料和制造方法,以及不同的用途和用法来划分的。两种渔法即“或以术招之,或药而尽之”。凡此种种,正如他自己所说:“矢鱼之具,莫不穷极其趣。”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对他的渔具诗十分赞赏,认为“凡有渔已来,术之与器,莫不尽于是也”。在《和添渔具五篇》中,陆龟蒙还以渔庵、钓矾、蓑衣、篛笠、背篷等为题,歌咏了与渔人息息相关的五种事物。总的说来是非常全面的。

  渔具之外,陆龟蒙还有《和茶具十咏》,对茶具作了叙述。唐代的饮茶风气很盛,陆本人就是个茶嗜者,他在顾渚山下开辟了一处茶园,每年都要收取租茶,并区分为各种等级。顾渚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茶圣陆羽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 陆龟蒙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尽管陆龟蒙的《茶书》已失传,然而他所作的《和茶具十咏》却保留了下来,“十咏”包括茶坞、茶人、茶笱、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10项,有的为《茶经》所不见,可与之对照研究。

  作为农学家,陆龟蒙的贡献不仅在于农业器具方面,其他诸如植物保护、动物饲养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他对柑桔害虫桔蠹的形态、习性及自然天敌作了仔细的观察,写了《蠹化》一文,尽管他的用意在于借物抒怀,然而此文却是一篇古代关于柑桔害虫生物防治的史料。陆龟蒙观察了凫(野鸭)和鹥(海鸥)对稻粮的危害。写有《禽暴》一文,提出了网捕和药杀的防治办法。陆龟蒙还强调了田鼠对水稻的危害性,写有《记稻鼠》一文,提到了驱赶和生物防治两种防治办法。在动物资源保护方面,他大声疾呼保护渔业资源,在《南泾渔父》一诗中说:“孜孜戒吾属,天物不可暴。大小参去留,候其孳养报。终朝获渔利,鱼亦未常耗。”竭力反对“药鱼”这种破坏渔业资源的做法,极力提倡“种鱼”,采收鱼卵,远运繁殖,借以保护渔业资源。

  陆龟蒙作为一位文学家,其成就主要在诗歌和小品文方面;作为农学家,其影响则主要在农具方面,而农具方面的成就又突出地体现在对江东犁的总结。由于犁在农业中的地位,犁的进化史就是古代农业史,这就决定了陆龟蒙在中国农业史上的地位,以致于研究中国犁的学者,言必称颂陆龟蒙的《耒耜经》。

  陆龟蒙生于官僚世家,却终身以农为业,虽以隐土自诩,却怀儒家之志,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每见于笔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和皮日休一样“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更为可贵的是,他虽胸怀天下,饮誉文坛,却能将历来不为文人和士大夫所重视的农具,进行细致的研究总结,甘做小人之事,为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留下宝贵的文字记载。 这与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的自传《甫里先生传》和《江湖散人传》,对其生平和个性作了总结。他在《江湖散人传》中写道:“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为时之怪,民束于礼乐者外之,曰此散人也。”也许正是因为摆脱了儒家传统礼教的束缚,才使他成为中国农业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

  人们都喜爱艳丽的红荷,而很少有人欣赏素雅的白莲。其实这冰清玉洁的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西王母的仙境瑶池之中。

  即使很少人赏识它,任她自开自落,然而白莲其实是很美的,她那纯洁之色,她那婷婷之态,只要有晓月清风作伴,又何损于她的美丽呢?

  【赏析】

  这是一首咏白莲的诗,内容似有寄托。它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这也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遏的心理。不过这首诗为读者所欣赏,主要在最后两句。最后两句有的本子作“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晚风清欲堕时”。白莲好象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间的事情),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

  和袭美春夕酒醒

  陆龟蒙

  几年无事傍江湖, 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 满身花影倩人扶。

  这是一首闲适诗。“闲适诗”的特点,向例是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人们无牵无挂的悠然心情,写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有些佳作,在艺术上不乏可资借鉴之处。“袭美”,是诗人皮日休的表字。陆龟蒙和皮日休是好友,两人常相唱和。此诗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

  起句“几年无事傍江湖”,无所事事,浪迹江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反映了“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的无限自在。第二句中的“黄公旧酒垆”,典出《世说新语·伤逝》,原指西晋时竹林七贤饮酒的地方,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放达纵饮的生活态度,从而标榜襟怀的高远。

  “觉后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启后的转接,即前承“醉倒”,后启归去倩人搀扶的醉态。此处所云“不知”,情态十分洒脱;下句“满身花影倩人扶”是全篇中传神妙笔,写出了月光皎洁、花影错落的迷人景色。一个“满”字,自有无限情趣在其中。融“花”、融“月”、融“影”、融“醉人”于浑然一体,化合成了春意、美景、诗情、高士的翩翩韵致。

  这首诗着意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诗人极力以自然闲散的笔调抒写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诗人冠绝一时的才华,而终身沉沦,只得“无事傍江湖”,象阮籍、嵇康那样“醉倒黄公旧酒垆”,字里行间似仍不免透露出一点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耒耜经》  《耒耜经》是中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是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撰写的专门论述农具的古农书经典著作。《耒耜经》共记述农具四种,其中对被誉为我国犁耕史上里程碑的唐代曲辕犁记述得最准确最详细,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献,历来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

  我国古代有许多可以称之为农书的古籍文献,但多数是讲农艺的。王祯的《农书》中虽然有很大篇幅讲农具,但也还不是讲农具的专著。像《耒耜经》这样专门讲述农具的,确是古农书中少有的著作。

  陆龟蒙写成《耒耜经》后,最初收在他的《笠泽丛书》中。开始流传于世的《笠泽丛书》可能是手抄本。据陆龟蒙十一世孙陆惠元说:最早“丛书版刻于元符间,然芜没久矣”。可能这种版本以后就失传了。后来宋朝叶茵汇《笠泽丛书》《松陵集》及陆龟蒙逸诗百余首,编成了《甫里文集》二十卷。宋朝陈振孙在《直斋书录题解》中收录《笠泽丛书》两种版本的题解,即十七卷蜀本和四卷补遗本。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也题录了《笠泽丛书》七卷本。顾楗碧筠草堂、陆钟辉水云渔屋、许连古韵阁等三家书舍,都曾刊行过手写版《笠泽丛书》,世称“写刻本”或“精刻本”。历代许多官修民撰的大型丛书、类书,如钦定《授时通考》《古今图书集成》《夷门广牍》《农政全书》《全唐文》等,都曾将《耒耜经》全文转引或影录。

  《耒耜经》问世以后,曾得到很好的评价。《四库全书提要》说《耒耜经》“叙述古雅,其词有足观者”。元代陆深曾将《耒耜经》与《汜胜之书》《牛宫辞》并提,誉为“农家三宝”。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白馥兰说:“《耒耜经》是一本成为中国农学著作中的'里程碑’的著作,欧洲一直到这本书出现六个世纪后才有类似著作。”(《中国壁犁的演讲》)

  《耒耜经》全篇并不长,连序文在内,只有633字,但文章写得相当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述论有序。当然文字有些古奥,现在读起来是不太好懂的。

  作者首先在《耒耜经》的序文中,交待了自己的写作动机。他认为:人类学会种庄稼以后,无论统治者还是老百姓,都是不能离开农具的。这当然是广义的说法。他甚至这样说:如果一个人只会吃饭睡觉,而不了解怎样种庄稼,怎样用农具,就等于不懂人生的意义,就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了。他提倡上层人士向农民学习,学习农民的农业知识,学习农民的淳朴作风。陆龟蒙作为一个上层的知识分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思想,应该说是十分可贵的。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不仅学着“古圣人”的样子去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而且还将在劳动中对农具的考查研究,写成了专论,传给了后代。他说,他所以撰写《耒耜经》,就是为了使后人不忘掉这些在农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农具。

  陆龟蒙在《耒耜经》正文的开头,首先解释“耒耜”的含义。他说,“耒耜”是农书中的用语,是“学名”;人民群众习惯上把“耒耜”叫做“犁”。这就是说,在《耒耜经》中所谓“耒耜”即“犁”的代名词,因而所谓“耒耜经”自然也就是“犁经”了。

曲辕犁

唐代曲辕犁使中国耕犁定型化,是中国农具史上一个里程碑。此外,爬、砺和碌碡等都是用于碎土、整地和清理杂草的农具,它们的出现和推广,也是唐代农具发展的重要标志。

隋、唐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移向南方,使得长期以来“火耕水耨”的南方农业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其标志便是以“耕、耙、耖”为核心的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而总结这一体系的便首推陆龟蒙,他在《耒耜经》一文中写道:“耕而后有爬,渠疏之义也,散垡去芟者焉。 爬而后有礰礋焉,有磟碡焉。”他还根据自己对“象耕鸟耘”传说的理解,对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提出了“深耕疾耘”的原则。

在耕、耙、耖的技术体系中,耕是最重要的一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陆龟蒙对当时江东一带重要的水田耕作农具——犁的各部构造与功能作了记述和说明,写了《耒耜经》一文。

耒耜本是两种原始的翻土农具,传说农业始祖神农氏“断木为耜,揉木为耒”,实际上最初的耒只是一尖头木棒,后来又在尖头木棒的下端安装了一个短棒,用于踏脚这便是耜。使用耒耜的方式,有一人的“力田”。二人的“耦耕”。三人或多人的“劦(协)田”。后来随着金属工具和兽力的使用,耒耜便进化为犁。初期的犁仅仅是将原来耒耜一推一拔,改为连续推拔。到秦汉时,犁已具备犁铧、犁壁、犁辕、犁梢、犁底、犁横等零部件,但多为直的长辕犁。回转不灵便,尤其不适合南方水田使用。唐代时长辕犁改进为曲辕犁,并在江东一带广泛使用。

根据《耒耜经》记载,江东曲辕犁为铁木结构,由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评、犁建、犁梢、犁盘等11个零部件组成。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底和压鑱用以固定犁头;策额保护犁壁;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盘可以转动。整个犁具有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特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中国犁已基本定型。陆龟蒙还对各种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尺寸也有详细记述,十分便于仿制流传。

《耒耜经》一共记载了4种农具,除江东犁以外,还有爬、礰礋和碌碡,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具专著,也是第一篇谈论江南水田农业生产的专文。

渔具

陆龟蒙有钓鱼、饮茶、作诗的嗜好,他对各种渔具和茶具都有了解,并为之写诗歌咏。

养鱼之法世传有《陶朱公养鱼经》,而于取鱼之法却付诸阙如,实际上捕鱼远在养鱼之前,捕鱼之法和捕鱼之具必定更多。陆龟蒙据自己多年垂钓江湖的经验,做了《渔具十五首并序》及《和添渔具五篇》,对捕鱼之具和捕鱼之术作了全面的叙述。在《渔具十五首》“序”中,介绍了13类共19种渔具和两种渔法。19种渔具中有属于网罟之类的罛、罾、罺、罩等;有属于签之类的筒和车;还有梁、笱、箄、矠、叉、射、桹、神、沪、(竹字头加椮)、舴艋、笭箵。这些渔具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制造材料和制造方法,以及不同的用途和用法来划分的。两种渔法即“或以术招之,或药而尽之”。凡此种种,正如他自己所说:“矢鱼之具,莫不穷极其趣。”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对他的渔具诗十分赞赏,认为“凡有渔已来,术之与器,莫不尽于是也”。在《和添渔具五篇》中,陆龟蒙还以渔庵、钓矾、蓑衣、篛笠、背篷等为题,歌咏了与渔人息息相关的五种事物。总的说来是非常全面的。

陆龟蒙:江湖散人和他的渔具↑明刊本《古代先君臣图鉴》中的陆龟蒙,因为归隐在水滨,所以自号“江湖散人”

考察中国古代渔业史,唐代诗人陆龟蒙的《渔具诗十五首》始终是难以绕过的话题。陆龟蒙以文学方式书写渔具,兼有谨严的学术架构,这是被忽视的一种传统,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文本模式不乏“现代性”的趣味,只是如今这种传统已然丧失殆尽,为文者只知风花雪月而不明学问,为学问者又多硬套公式,言之无文。在此语境之下,陆龟蒙显得卓尔不群。前几年我写《渔具列传》一书时,就受到了不少来自陆龟蒙的启发,以及来自异代的精神鼓励,陆氏的文学写作是与学术并行不悖的,然而这又是极难的一条路。

陆龟蒙何许人也?在俊采星驰的唐代诗坛,身处江湖一隅的晚唐诗人陆龟蒙多少显得有些落寞,诗歌之外,他也因《耒耜经》《渔具诗》等著作而名世,如今又给标上了“农学家”的标签,而那些科班出身的“农学家”们则又认为这不是正经的农学学问,而是诗歌,是散文,难入学术规矩。于是,陆龟蒙愈发游离于学科的边缘。陆氏曾做《江湖散人传》,自称为散人,是极为精准的自我定位,他丝毫不以边缘为意,所谓“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世俗标准在他心中已经化浮云。

陆龟蒙:江湖散人和他的渔具↑陆龟蒙石刻像,手持鱼竿、头戴斗笠是他的标志性动作

辑录唐人逸事的《唐摭言》中有一段对陆龟蒙的记载,这段史料可大致梳理出陆龟蒙平生的行止:

陆龟蒙,字鲁望,三吴人也。幼而聪悟,文学之外,尤善谈笑,常体江谢赋事,名震江左。居于姑苏,藏书万余卷。诗篇清丽,与皮日休为唱和之友。有集十卷,号曰《松陵集》。中和初,遘疾而终。颜荛给事为文志其墓,吴子华奠文千余言,略曰:“大风吹海,海波沦涟,涵为子文,无隅无边。长松倚雪,枯枝半折,挺为子文,直上巅绝。风下霜晴,寒钟自声,发为子文,铿锵杳清。武陵深阗,川长昼白,间为子文,涉茫岑寂。豕突禽狂,其来莫当。云沈鸟没,其去倏忽。腻若凝脂,软于无骨。霏漠漠,澹涓涓,春融冶,秋鲜妍。触即碎,潭下月。拭不灭,玉上烟。”

在王定保的记录中,陆龟蒙“尤善谈笑”,似是性格开朗之人,奠文追忆陆龟蒙的风神形貌,比如“触即碎,潭下月。拭不灭,玉上烟”,写出了陆龟蒙作为隐士的一生既美丽又匆匆,流年碎影宛在眼前,令人不胜感慨唏嘘。

陆龟蒙年轻时也曾投身科考,首战失利后,陆龟蒙便断绝了科考之心,此后他历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最后选择了隐居松江甫里,故又自号甫里先生。在隐居期间,他每每自比古代隐士涪翁、渔父、江上丈人,颇有诸葛当年“自比管乐”之趣,只不过陆龟蒙所自比的,都非兴王图霸的管仲乐毅之才。

且看陆龟蒙自比的这三位古代隐士。

涪翁是两汉之间的针灸名家,常钓于涪江,故号曰涪翁。渔父则是屈原被谪后在江边遇到的渔翁,疑为隐士,因为他对屈原唱出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沧浪歌》,也绝非一般渔夫,应为遁世的隐士。江上丈人是楚国人,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出逃,国中追捕,伍子胥在江上遇到的渔翁,即江上丈人,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解所佩剑赠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珪,金千镒。吾尚不取,何用剑为?”不受而别。后来伍子胥寻访不得,每食辄祭之,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这三人皆是渔翁,或身怀绝技,或匿智避世,或义薄云天,是渔中的高士,以此自比,可见陆龟蒙对古代渔隐形象的倾心追慕。

陆龟蒙所隐居的松江甫里,即今日的甪直古镇,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甫里的渔业可谓天时地利兼得,这一趋势在晚唐尤为明显。陆龟蒙作《渔具诗》,所记唐代江南渔具种类齐全,与近代几无差别。其序云:

天随子渔于海山之颜有年矣。矢鱼之具,莫不穷极其趣。大凡结绳持纲者,总谓之网罟。网罟之流曰罛、曰罾、曰罺。圆而纵舍曰罩,挟而升降曰囡。缗而竿者总谓之筌。筌之流曰筒、曰车。横川曰梁,承虚曰笱。编而沈之曰箄,矛而卓之曰猎。棘而中之曰叉,镞而纶之曰射,扣而骇之曰桹,置而守之曰神,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错薪于水中曰参。所载之舟曰舴艋,所贮之器曰笭箵。其它或术以招之,或药而尽之。皆出于诗、书、杂传及今之闻见,可考而验之,不诬也。今择其任咏者,作十五题以讽。噫,矢鱼之具也如此,予既歌之矣。矢民之具也如彼,谁其嗣之?鹿门子有高洒之才,必为我同作。

这是我国渔具分类的最早文献。在《和添渔具五篇》中,陆龟蒙又写了渔庵、钓矶、蓑衣、蓑笠、背篷五种与渔人息息相关的物什。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读到这些作品后,认为“凡有渔以来,术之与器,莫不尽于是也”,并有和作。陆龟蒙的这篇序,历来被渔业史学者看做是唐代渔具的一篇综论,隐居鱼钓于海山之际,但未能忘却人世,因此结合自己的隐居生活以咏“矢鱼之具”来比兴“矢民之具”,并邀皮日休同作,这实际上已是向古代乐府传统的一种回归。比如写鱼笱的一首:

能编似云薄,横绝清川口。缺处欲随波,波中先置笱。

投身入笼槛,自古难飞走。尽日水滨吟,殷勤谢渔叟。

笱是竹编的引鱼之器,口有倒刺,鱼入其中便不能出。这首诗既有渔具布设之术,又有潇洒不羁的渔家风神,实为难得。其他十四首各写一种渔具之形态,兼及出世之思,亦有讽喻暗含于渔具之中,这些诗作,构成了陆氏内敛沉潜的隐喻风格。陆龟蒙:江湖散人和他的渔具

陆龟蒙:江湖散人和他的渔具↑清代蕫诰《御制渔具诗》,仿效陆龟蒙

在谈论陆龟蒙之前,不能不对吴地的传统农业做一番考量。彼时吴地主要是由稻作、蚕桑和渔业三部分组成的,元代后又加上了棉花。这从吴地的农学家兼诗人陆龟蒙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山横路欲绝,转楫逢平川,川中水木幽,高下兼良田,沟塍堕微溜,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家家下渔筌”。陆龟蒙隐居后的农事研究,是颇有渊源的一种传统,明代王磐在其散曲《村居》中曾写到:“兴来时画一幅烟雨耕图,静来时著一部冰霜菊谱,闲来时撰一卷水旱农书。”可见 “撰一卷水旱农书”已成为当时的民间知识分子村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旱农书,无非是渔和耕,陆龟蒙倒是都占全了,这首散曲用在陆龟蒙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宋祁《新唐书》提到了陆龟蒙的身家:“有田数百亩,屋三十楹,田苦下,雨潦则与江通,故常苦饥。身畚锸,茠刺无休时,或讥其劳,答曰:尧、舜霉瘠,禹胼胝。彼圣人也,吾一褐衣,敢不勤乎?”可见陆龟蒙颇有田产,只可惜地处江边,多有水患之忧。陆氏虽是读书人,却能勤于农事,算得上时身体力行的典范。古代知识分子归隐仍不忘经世致用之学,身居田亩,仍不忘以所学记稼穑渔樵之事,以便乡人习用,难怪鲁迅先生称赞陆龟蒙“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见《南腔北调集》)

陆龟蒙选择归隐,但其才学却没有被淹没,这就为古代知识分子指出了“货与帝王家”之外的另一条道路,只不过,这条路线需要漫长的时间来证明,仅有此生是不够的,是为“聪明人”所不屑为。

陆龟蒙江湖寂寥,终因其渔具诗而赢得不朽的身后名,毕竟,会鼓捣几十种渔具的人是不会寂寞的,何止不寂寞,甚至乐不可支。

陆龟蒙:江湖散人和他的渔具

茶具

渔具之外,陆龟蒙还有《和茶具十咏》,对茶具作了叙述。唐代的饮茶风气很盛,陆本人就是个茶嗜者,他在顾渚山下开辟了一处茶园,每年都要收取租茶,并区分为各种等级。顾渚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茶圣陆羽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陆龟蒙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尽管陆龟蒙的《茶书》已失传,然而他所作的《和茶具十咏》却保留了下来,“十咏”包括茶坞、茶人、茶笱、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10项,有的为《茶经》所不见,可与之对照研究。

其他农学贡献

作为农学家,陆龟蒙的贡献不仅在于农业器具方面,其他诸如植物保护、动物饲养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他对柑桔害虫桔蠹的形态、习性及自然天敌作了仔细的观察,写了《蠹化》一文,尽管他的用意在于借物抒怀,然而此文却是一篇古代关于柑桔害虫生物防治的史料。陆龟蒙观察了凫(野鸭)和鹥(海鸥)对稻粮的危害。写有《禽暴》一文,提出了网捕和药杀的防治办法。陆龟蒙还强调了田鼠对水稻的危害性,写有《记稻鼠》一文,提到了驱赶和生物防治两种防治办法。在动物资源保护方面,他大声疾呼保护渔业资源,在《南泾渔父》一诗中说:“孜孜戒吾属,天物不可暴。大小参去留,候其孳养报。终朝获渔利,鱼亦未常耗。”竭力反对“药鱼”这种破坏渔业资源的做法,极力提倡“种鱼”,采收鱼卵,远运繁殖,借以保护渔业资源。

历史地位

陆龟蒙作为一位文学家,其成就主要在诗歌和小品文方面;作为农学家,其影响则主要在农具方面,尤其是对江东犁的总结。由于犁在农业中的地位,犁的进化史就是古代农业史,这就决定了陆龟蒙在中国农业史上的地位,以致于研究中国犁的学者,言必称颂陆龟蒙的《耒耜经》。

社会评价

陆龟蒙生于官僚世家,却终身以农为业,虽以隐土自诩,却怀儒家之志,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每见于笔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和皮日休一样“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更为可贵的是,他虽胸怀天下,饮誉文坛,却能将历来不为文人和士大夫所重视的农具,进行细致的研究总结,甘做小人之事,为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留下宝贵的文字记载。 这与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的自传《甫里先生传》和《江湖散人传》,对其生平和个性作了总结。他在《江湖散人传》中写道:“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为时之怪,民束于礼乐者外之,曰此散人也。”也许正是因为摆脱了儒家传统礼教的束缚,才使他成为中国农业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后世纪念

陆龟蒙祠又名甫里先生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保圣寺西院。元末,陆龟蒙的后裔陆德原,重修了祠堂,辟有清风亭、光明阁、杞菊畦、双竹堤、桂子轩、斗鸭池、垂虹桥、斗鸭栏等景,还在祠旁创建了甫里书院。至今,保圣寺西院内,还有清风亭、斗鸭池、垂虹桥、陆龟蒙墓等遗迹。

 吴中甪直陆龟蒙遗迹

江苏吴中角直陆龟蒙遗迹
  叶圣陶墓园北侧有一片空旷的草坪,上面放置着几只覆盆式石础和残梁残石,木牌上写着“白莲寺遗址”。朱红撰写的《甪直》一书是这样描述白莲寺的:白莲寺跟保圣寺一样,创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原名“白莲讲寺”。白莲寺在元末还很有名气,有白莲阁、白莲池、溪云堂、雪堂诸景。当时的“吴中四杰”除杨基外,高启、徐贲、张羽都曾来此游宿,并留下诗篇。高启有“萱留倦蝶连池绿,树带残莺满寺阴”诗句,说明当时的寺景还相当雅致。后来便破败了。明代诗人陈淳有诗为证:“秋到白莲寺,萧森浑可怜。”民国初期,白莲寺早已坍圯。1918年夏天顾颉刚到甪直,王伯祥“先导游白莲寺”,是指白莲寺遗址旁边的陆龟蒙遗迹。1926年5月,日本大村西崖来看保圣寺塑壁罗汉,看到的白莲寺已是“栋宇崩落过半,野花幽草,争妍殿上”。现在除了遗址上的几块北宋柱础外,则是一江苏吴中角直陆龟蒙遗迹
片草地了。

陆龟蒙祠在白莲寺遗址之西,又称陆鲁望祠、甫里先生祠。1933年初出版的《旅行杂志》上刊登过“陆龟蒙先生祠”的照片,可以看到那时的祠宇、亭、池均为完好。现祠宇已不存,遗迹仅有陆龟蒙衣冠冢和刚修复的清风亭、斗鸭池。

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唐大和年间生于长洲(即吴县),字鲁望,自号天随子,别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陆龟蒙的家世显赫,远祖即是“载石压船”的清廉太守陆绩,六世祖陆元方、五世祖陆象先相继为宰相,其父亲陆宾虞任浙东侍御史。陆龟蒙受家风熏染,从小勤读经书。然而运气不佳,咸通元年(860年)应试不第,一度屈就湖州、苏州刺史幕僚。那时,大唐帝国衰象已露,危机四伏。陆龟蒙壮志未酬,怀才不遇,脾气就变得古怪起来。他到江西饶州去,饶州刺史蔡京听说他的文名,很想跟他结交,他却懒得答理,“竟拂衣去”。书生意气向来为世俗所难容,无怪他到处碰壁。后来他得出结论:“命既时相背,才非世所容”,索性到吴中甫里买田筑室隐居了。

《新唐书·隐逸列传》说陆龟蒙“有田数百亩,屋三十楹”,然而“田苦下,雨潦则与江通”,原来他买的是没人要的低洼田。“故常苦饥,身畚锸,薅刺无休时。”“薅刺”是披荆斩棘的意思,这里指他带领农民筑造堤岸,防止江水倒灌入田。诗人高启有诗称赞他:“薅刺不告劳,常师禹胼胝。”这两句诗的背景是,当时有人讥笑陆龟蒙跟农民一起劳动,浑身晒得黑黝黝的,不象个读书人。他却说:“尧舜晒黑了背脊,大禹手胼足胝,他们不都是圣人吗?我一介平民不出力干活,怎能养家活口?人不劳动,这与吸血蚤虱、窃粮雀鼠有什么两样?”这在古代封建社会,满腹经纶的学者不但不鄙薄体力劳动,且以劳动为荣,确是难能可贵的。

农闲之馀,陆龟蒙常扁舟出游。他带上茶炉、纸笔、钓具和书本,约上三两好友,出入烟波,笑傲江湖。平时虽和泥巴打交道,家里却收拾得窗明几净,且从不接待俗客。他与诗人皮日休最相知,时相唱和,世称“皮陆”。他的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传世。他的诗大多反映水乡生活,多为吴地景物。当代《唐诗鉴赏辞典》收有陆龟蒙的5首诗。另外,陆龟蒙非常关心农事,写有《放牛歌》、《刈获歌》、《彼农诗》等。他的一篇《小雪后书事》尤见农家本色,诗云:

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全偏。

枫汀尚忆逢人别,麦栊惟应欠雉眠。

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乐到村前。

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

陆龟蒙的散文成就更大,如《田舍赋》《野庙碑》《登高文》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作了辛辣的讽刺。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对陆龟蒙和皮日休有高度评价:“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陆龟蒙对农具也有研究,著有《未耜经》,详细介绍犁、耙、铲、碌碡等工具的发明经过,以及制作、使用的方法。这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中国历史博物馆曾据此制作了曲辕犁的复原模型。

陆龟蒙在甫里的生活是清苦的,他在诗中自叹道:“著书粮易绝,多病药难供。”可见他在甫里必须一边写作,一边劳动,为的是吃饱肚子。陆龟蒙死于唐广明二年(881年),终年50多岁。死时一介布衣,死后20年却被封官了,是诗人韦庄的举表,封为“赠右补阙”。这不过是皇帝给的顺水人情。

我们看到的陆龟蒙衣冠冢占地不大,封土堆高约2米。墓前有碑,题刻“唐贤甫里先生之墓”,右款“大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长至重修祠墓”,左款“赏戴蓝翎钦江苏吴中角直陆龟蒙遗迹
加五品衔元昆新分防县丞升用知县平湖许树椅重立并书”。

有资料介绍,那里本是陆龟蒙的宅园,北宋熙宁年间建为甫里先生祠。当时占地面积较大,园中有清风亭、光明阁、杞菊畦、双竹堤、桂子轩、斗鸭池、垂虹桥、斗鸭栏等“小八景”。至南宋嘉定年间已显破败,整修过一次。元代元统初年,陆龟蒙的九世孙陆德原重修园景,并在祠旁建造了一所甫里书院。这些景色明初还能看到,但到弘治年间文徵明来此游览,见到的却是“雨荒杞菊流萤度,月满陂塘斗鸭空,故草已随尘土化,空瞻遗像寂寞中”,昔日园景早已废圮。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经甫里镇上士绅募建,恢复了斗鸭池、垂虹桥和清风亭。亭中立陆龟蒙塑像,供人瞻仰。此后“鸭沼清风”成为甫里八景之一。

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风亭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同治五年(1 866年)重修时,在亭中悬挂一块“清风亮节”匾额,一尊陆龟蒙执卷阅书的塑像。塑像旁边挂江苏吴中角直陆龟蒙遗迹
挂有块木制条幅,上面写着陆龟蒙的两首咏莲诗。其中一首《白芙蓉》:

            澹然相对却成劳,日染风裁个个高。

            似说玉皇亲谪堕,至今犹着水霜袍。

清风亭旁边重建了两座砖拱小桥,名东西垂虹桥。亭前原有水阁,后来只剩下每边长约20米的方形水池。据说这就是陆龟蒙当年的“绿鸭池”。绿鸭即公鸭,可作斗鸭之戏,所以该池也称斗鸭池。池旁有二石槽,长约2米,是用整块武康岩凿成的,据说是陆龟蒙饲鸭的遗物,不过我看那是古代养马的槽。如果真是用于养江苏吴中角直陆龟蒙遗迹
鸭,我倒要问“杀鸡焉用牛刀,养鸭怎用马槽?”

1975年,“批林批孔”中“清风亭”被拆毁,斗鸭池的石栏和驳岸石料被拆去建造防空洞,仅剩一塘空池。现在我们见到的清风亭、斗池和垂虹桥,是1981年后陆续修复的。其中衣冠冢和斗鸭池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清风亭内现有一幅顾曾平绘、张辛稼题词的《甫里闲居图》,一付楹联“古寺存唐塑;高风咏白莲”。

关于陆龟蒙养鸭,苏东坡写过一首诗《题陆鲁望》以记述:

千首文章三顷田,囊中未有一钱看。

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王孙金弹丸。

前两句说他清贫,后两句有则故事。据《闻奇录》记载,有个担任禁中警卫的内官因事来到长洲,乘船经过甫里河滨,见有只鸭子浮于水面,便用弹弓把它打死。有人告诉了陆龟蒙。诗人随即写下一封表章,派人去将内官请来。见面后对内官说:“我养的这头鸭是能言鸭,刚要进贡皇上,你怎把它打死了?”说罢拿表章给他看。内官吓坏了,就把别人巴结送他的一套银盘相赠,求陆龟蒙包涵。临走时内官问:“这鸭会说什么话?”陆龟蒙说:“教了几年,它会'呷呷呷’自呼其名。”内官这才知道上当了。

斗鸭池畔有老树多株,其中最大的是三株古银杏,一株在池东,两株在池西。树杆上挂有吴中区农林部门的古树名木保护牌,标明树龄1500年。相传为陆龟蒙手植。这三株古树挺拔参天,绿荫如盖,不仅是院中一景,还是历史的见证物。1938江苏吴中角直陆龟蒙遗迹
年2月4日侵华日军进驻甪直,就住在保圣寺内。从此,东边那株古银杏树下成了鬼子杀人的刑场,树下的黄土渗进了多少抗日志士的鲜血。后来甪直老百姓每次走到银杏树下,都会勾起沉痛的回忆。1981年,又有两名日本人来到保圣寺,他们是在吴县车坊镇帮助农民试种日本蔺草的专家。当年他们参加过侵华战争,曾在银杏树下目睹小野军曹凶残地挥动屠刀杀害中国人。他俩到了那棵古银杏树下,心情沉重地绕树三匝,然后双手合十,跪地叩头,表示深深的忏悔!

人总是容易健忘,只有这千年银杏立地从容,冷眼世间的变迁。

陆龟蒙平素四大爱好:写作、品茗,斗鸭、钓鱼。在陆龟蒙故居遗址复建的清风亭和斗鸭池,再现了他当时的爱好!

斗鸭池20公尺见方,四周条石相砌,池植睡莲。池中筑一座四面亭,名叫清风亭。亭的四周砌观鸭栏。亭的东西两端各砌一座小拱桥通岸,名叫东垂虹桥和西垂虹桥。

据说陆龟蒙休息时,就在亭中凭栏,观鸭子嬉戏于绿莲碧水之中,鱼儿悠游于亭影树荫之间,逗鸭自娱,悠然自得。

斗鸭、驯鸭,自得其乐

唐代盛行斗鸭,陆龟蒙也从中获得不少乐趣!他驯练的鸭子强悍善斗,在当时十分出名。他在甪直雇人蓄鸭饲养。他拣漂亮威武的鸭子,归养到寓所中的斗鸭池中。再拣鸭子驯练,参加斗鸭。

唐代盛行斗鸭。斗鸭时必须将两只鸭子放在用木栅围住的狭路中,由于斗鸭时观者很多,不时将木栅挤塌,惊飞鸭子,不能尽兴。陆龟蒙请人用一块巨大的武康石凿成两只石池,名叫斗鸭池。观斗鸭的人站在石质斗鸭池旁观看。这样斗鸭就能顺利进行了。这两口斗鸭池原件现存放在斗鸭池旁。

陆龟蒙不仅嗜好斗鸭,而且还能相鸭和训鸭。他认为:善斗之鸭必须是体大而不肥胖,毛纯而色亮,翅宽而大,颈粗而长,叫声宏亮,善飞翔。

平日时他叫仆人训鸭的科目有:登高放鸭强翅膀;逗鸭立杆增脚劲;空场赶鸭壮胆量;两鸭对一鸭练招架;勤鸭颈健颈大;敲打鸭嘴强嘴力。凡经驯练合格的鸭子,再施教绝招。

关于他斗鸭的故事,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

有一次,陆龟劳动带着一只绿头鸭,去外地参加一场大型斗鸭比赛。赛场上各路神鸭亮相。陆龟蒙的绿头鸭并不引人注目。轮到陆龟蒙的绿头鸭上场比赛,对手是一只足有15斤重大灰鸭。大灰鸭先声夺人,嘎、嘎、嘎三声,引得全场人注目。斗鸭开始,大灰鸭穷追不舍绿头鸭。绿头鸭忙于避让,只是趁隙稍加点击。大灰鸭怒不可遏,欲致绿头鸭于死地。几个回合下来,两鸭俱伤,鸭毛飞扬,血红殷翅。眼看绿头鸭力不可支。此时,陆龟蒙在旁将右手握拳叠在左手背上。这是陆龟蒙发出的信号。绿头鸭见主人信号,旋即腾跳而起,稳稳地落在大灰鸭的背上,两脚紧紧扣住大灰鸭翅膈窝,用喙猛啄大灰鸭的眼睛。大灰鸭力已耗得差不多了,双眼又被啄瞎,惨叫着猛烈摆动身子,欲甩绿头鸭下背。绿头鸭稳扣大灰鸭背上,不急不躁,加快猛啄大灰鸭颈部。大灰鸭颈部血管被啄断,血溅围栅,瞬间瘫痪在地,喘着气,慢慢地死去了。此时,绿头鸭朝天高吭,嘎、嘎、嘎。此场比赛,绿头鸭大出风头,惊呆观斗鸭的人。后来,人们把陆龟劳动所驯练过的鸭子,称作“龟蒙鸭”。

甪直美味——甫里鸭羹

相传陆龟蒙不仅爱斗鸭,还常以鸭招待客人,这“甫里鸭羹”,相传便是他当初款待皮日休的一道菜。甫里鸭羹由苏州名厨在挖掘传统饮食文化时重新加工精研而成。浓肥鲜美,真正原汁原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