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论中国通史之道》--------北宋

 温情海洋 2024-02-19 发布于山东

       黄帝纪元三千六百三十八年(公元960年),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建宋朝,都城东京开封,因后世有宋室偏安于南方,而有北宋之谓,北宋统一全国纷乱格局结束,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成为中国中古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繁荣的时代,社会商品积累完成,出现资本经济,货币交子诞生,具备了产业升级变革的基础;北宋时期架构了中国社会从上至下的体系和结构,后世社会皆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拓展。

       国家行政管理 

      宋朝颁布刻板法典《宋刑统》,行政管理体系合并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与宰相合政行政,设枢密院理军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管财政,监察御史台设谏院和置谏官,采用“官、职、差遣”制度,建立鞫谳分司刑法制度,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为路、州、县三级,各路设转运使、转运判官,设中央禁军,为“三衙”,行“更戍法”,列兵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 。

       王安石以熙宁新学为核心的新政举措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解决冗官、冗兵、冗费和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在国家层面从上至下进行改革: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而以经义和策论取士为主,加法科立国家行政之要(治国之道,效法先代),稳定农业立青苗法和均税法,昌制造业变募役法,兴商业行均输法和市易法,安国用将兵法和保甲法,兵甲分治,整顿太学代三舍法,设武学、医学、律学,军器监分科,事人才专行,建立以市易为法度的三司财政体系,实现商业税率为国家财政体系的主体,宋因之兴,废因之亡。

        西有李元昊建西夏,都城兴庆,仿汉崇儒尚文,立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设立蕃、汉二学院,蕃汉联合行政,野利仁荣创党项文字,推广西夏文字,发展西夏文化,推行蕃学,立蕃学、国学、小学、宫学、太学五种学校,行科举,培养党项人才,立秃发为党项传统发式,推动了党项族文明的发展,经三川口、好水川、麟府丰、定川寨四大战役,宋夏之间分立;经河曲之战,夏辽分立;仁宗时期为全盛,有《天盛律令》;仿宋医学与药学,出《治疗恶疮要论》,设医人院。

    文化 

       赵普推动儒学治国,完善科举制度为人才选拔基本制度,增加殿试考核,变隋唐二级考试为三级考试制度,即殿试,省试,地方初试,以进士、诸科,武举为常选,以制科,荫补为辅选;列《十三经注疏》为官方教材,神宗时列《孟子》入科举考试科目,升为儒家经典,孟子“仁道”加入人性伦理,官修军事百科《武经总要》,颁行兵法丛书《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曾公亮编《武经总要》,《武经七书》,而开兵学。所有生员来自于地方学馆及中央太学,不收社会生源“乡贡”。教育模式,一类朝廷公学或太学,有国子学、四门学、太学、武学、广文馆、医学、算学、书学、画学之分(国子学只取录七品以上官员的儿子);二类州县办府学,县学;三类民间私人书院。庆历新政,建立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完善地方学府和管理,定童子科,儿童教育得到分科;科举制度进士科为策论;明经科述经义,置明法科,英宗时期三年一考模式固定下来;仁宗时期设校正医书局,校订和刻印医药书籍,《素问》《甲乙经》《本草图经》《脉经》《伤寒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论》《外台秘要》《金匮要略经》官修医书和方剂学是的来临徽宗时期崇宁兴学,学校实行三舍升级制度,县学可升入州学,州学可贡入太学,从而形成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规模,徽宗效法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翰林图画院,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编《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完整整理收藏的书法和绘画,设书学、画学、算学专业学校。胡瑗“以仁义礼乐为学”,创“经义”、“治事”两斋,为儒学分科,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的“苏湖教法“(治事分讲武、水利、算术、历法而经世致用,经义习六经;选一个主科加选一个副科,设小学体育锻炼,习“射箭”、“投壶”,重德育、智育,重音乐教育,把游历名山大川活动列入教程,开启寄宿生制度);范仲淹通儒家“仁”之要义,行庆历新政,理十事,慎选举、敦教育,完善州县教育系统,建立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免费教育,开启基础教育免费教育的新风;吕大钧创《吕氏乡约》,推行礼仪至乡村,建立最早的乡村自治制度。

         治经,欧阳修私修《新五代史》,撰《集古录》开启金石学,民间家谱学;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掌禹锡编《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郡国手鉴》《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宋祁编《新唐书》;乐史撰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耶律楚材《西游录》、周去非《岭外代答》;丁度修《礼部韵略》,修《集韵》,撰《迩英圣览》《龟鉴精义》《编年总录》;三范修史(范镇、范祖禹、范冲),修《仁宗实录》、《起居注》、《新唐书》、《神宗实录》、《唐鉴》;赵汝适《诸蕃志》;赵汝砺《北苑别录》;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大徐本;胡安国致力《春秋》,编《春秋传》。

       艺术

        文有穆修,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曾巩,晁补之;词体裁达到巅峰,有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周邦彦,其中苏轼“以诗为词”变革词风,引领风骚;诗有黄庭坚,王禹偁,林逋,陈师道;书法《淳化阁帖》开启官刻丛帖之端,确立王羲之的地位,有蔡襄妙于楷行,以“飞白散草”为最,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谢赐御书诗》;苏轼精于行草,开尺牍书法,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黄庭坚学于苏门,擅长行、草书,楷、有《诸上座帖》《花气薰人帖》《送四十九姪诗》;米芾得王献之笔意,以行书为最,自成一家,有《拟古诗帖》《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研山铭》《苕溪诗卷》;宋徽宗创“瘦金书”,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夏日诗帖》《怪石诗帖》《瑞鹤图》;黄居寀有《山鹧棘雀图》《竹石锦鸠图》;李成擅于山水画,开创“蟹爪”画法,有《读碑窠石图》  《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范宽有《谿山行旅图》;许道宁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郭熙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山村图》;燕文贵有《溪山楼观图》;王诜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郭忠恕善于山水画,创界画(使用界尺引线作画),有《雪霁江行图》;燕肃有《春岫渔歌图》《夏溪图》《春山图》;惠崇有《溪山春晓图》《沙汀烟树图》《秋浦双鸳图》;赵令穰有《汉宫图》《阿阁图》《万松金阙图》;赵伯驹有《江山秋色图》、《仙山楼阁》;张择端攻界画,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王希孟用传统青绿法,有《千里江山图》;赵昌师滕昌祐,立没骨花鸟(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的技法)用折枝,有《写生蛱蝶图》《写生杏花图》;李公麟工画马,善线描,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崔白开、花鸟工笔新画风,有《芦雁图》《竹鸥图》《枇杷孔雀》;苏汉臣品有《秋庭戏婴图》《五瑞图》《击乐图》;小说有乐史《杨太真外传》、《绿珠传》;音乐有琴师朱文济,则全和尚;徽宗制定新乐律大晟律,设官琴局,分“官琴”和“野斫”。徽宗开拓园林艺术分科。有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奠定中国式美学思想的基础(气韵生动);米芾著《宝晋英光集》《画史》《书史》《宝晋待访录》《砚史》,开收藏学;朱长文著《吴郡图经续集》《琴台记》(《琴史》)《乐圃余稿》《乐圃集》;朱文济著《琴杂调谱》;则全和尚著《则全和尚节奏指法》;晁说之《墨经》;苏易简著《文房四宝谱》;李孝美《墨谱》、何薳《春渚纪闻·墨记》西夏有史诗《夏圣根赞歌》,谚语集《新集锦合辞》,焦景颜修《李氏实录》;定《鼎新律》,设乐人院,音乐以琵琶,竹笛。

     农业

      宋袭唐朝两税法,按土地面积定额征税的,增加丁税,南方农民普遍使用龙骨翻车来灌溉推广“踏犁”;精耕细作的耕作程序增多,对土壤性质不同仁之促进农学分科土壤学出现;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芜湖万春圩工程,治沭水,治汴河。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修作陂塘,堤堰,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木兰陂,圩田在南方得到发展,农业的兴盛促进农副产品加工的进步,中国饮食文化得到大力,有酒楼,脚店,茶店,夜市中生活各类面食,小吃丰,形成北食以面,南食以米的格局,同时茶道成为风尚。

        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介绍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以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的考察和总结,开农学分科的花卉学牡丹专著;蔡襄《荔枝谱》,开启果树分类学;徽宗著《大观茶论》;刘攽《芍药谱》、刘蒙《菊谱》;丁谓《北苑茶录》、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制造业

 制造业生产有很大进步,京都各州郡设兵器作坊,东西作坊万全作坊、弓弩院、弓弩造箭院,鞍子作、斩马刀所,建立火药制造机构“火药作”,制造火器,王安石新政改为军器监,专事火器军械研发改制,兵器制造出现分科,宋弩承继汉弩的带机郭汉式铜弩机、望山刻度,展床弩、特种弩的技术改进,神臂弩使用;制造指南针,人工磁化技术出现,开拓磁力学;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和哥窑,在后期延伸五大名窑,江西新平设官窑,因造进贡瓷器,有底书“景德年制”字样,而有景德镇,瓷器使用普遍,龙泉窑青瓷是青瓷艺术的高峰,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代表;冶炼冶金技术成熟,沈括提出“真钢”的概念;丝织业规模宏大,品种类繁多,设成都锦院,汴绣、宋绣为最;漕运兴盛,海外贸易发达,造船业进步,官营造船场造漕船为主,兼座船、战船、兵船,民营作坊造商船,游船,开始采用隔舱防水技术和设备;造纸业发达,纸种类很多,造纸原料广泛化,雕版印刷术得到广泛普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开始刻印书籍,因活字印刷发展出宋体字样,雕版印刷发展与普及,出现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在建筑学上,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成熟,开始系统化与模块化,改变唐朝以来梁柱铺排工整模式。建筑工艺非常成熟,以太原晋祠为代表,建筑桥梁以绍兴八字桥,婺源彩虹桥,杭州西湖苏堤,泉州万安桥为代表。

      商业

       宋朝商业发达,设场、务机构,专门征商税(分两种:过税,住税);对盐、茶、酒、矾,实行专卖,垄断销售;商品贸易的发达,货币流通中,金银作为半流通性货币银两出现 ;大城市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各大、中、小城市周围,集,墟,小市,坊,夜市,晓市涌现,相关产业瓦肆,勾栏,酒肆、茶楼活跃,促进了经济繁荣,嘌唱,杂剧、说书,杂技,木偶戏成为重要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各个行业发展独特的经营方式,商家广告出现;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以开封为代表,在城市建筑组合上加强纵深方向的空间构架,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有了新发展,正式取消唐代里坊制度和集中市场制,准许邻街设店,促进城市都市面貌多样化,丰富民众生活,经济活动空前蓬勃,商业建筑盛极一时。《邸报》正式出现,有专门抄录《邸报》的售卖商人;商业繁荣,海外贸易一时昌盛,完成社会商品积累,开始向资本经济转化。

       货币方面,社会商品积累完成,在成都市场出现“交子铺”,发行纸币“交子”,代替铁钱流通,后政府正式建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营;沈括改革盐钞法,限定印钞数量、统一池盐东西路价格、制钞权归三司,统一各地盐价,增加货币种类,将金银纳入货币流通,“钱利于流”货币体系理论加速货币流通,通过货币流通调剂在贸易来往中顺差,逆差问题,在边境地区,调节贸易额来稳定货币,货币经济储备完成后,预示着社会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将要到来。

      易学

     有周敦颐,参经悟道,著《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周易口义》《洪范口义》以道论易,讲天人之道,提“无极而太极”理论,易学进入太极理论时代,以道之本用论修德、人师、礼乐,提出“人以诚为本”的道德标准,实乃道家风范; 邵雍著《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创邵氏易学,以皇极经世探究中国历史发展陈抟学说,创先天象数学,梅花易数,以数分天地体用之变,以阴阳奇偶为天圆地方之数,以四象八卦合干支之数,参天地变化,导万物生灵之动植通数和参差,创于历法纪年,旁通而统于自然和社会,形成以“易图”建构不同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成为中国文化无法超越的数理逻辑原则;徐子平著《徐氏珞 子赋注》,创立“年、月、日、时”四柱推算法(以四柱干支为八字,以八字生克推测人生命运,称为子平法),奠定八字命理学基础,为易经术数文化开枝散叶,开拓命理学分科;杨惟德著《遁甲符应经》《六壬神定经》《景祐太乙福应经》《乾象新书》《茔原总录》,定官修式占六壬三式,开拓壬学术数;王洙官修《地理新书》,定堪舆学之基;赖文俊精地理阴阳之术,《青乌序》《催官篇》《三十六钤》以风水术尽走尘世。

       医学

       王洙以《伤寒杂病论》残简,整理出《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正式被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刘昉长于儿科,撰《幼幼新书》,开儿科之源;林亿注《脉经》,成为整理医学书籍的文献学典范;王惟一,长于针灸科,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造天圣针灸铜人刻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碑,开创经穴教学模式化;唐慎微编《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为国家药典颁行;《太平圣惠方》官修方书,汇录两汉以来迄于宋初各代方剂16834首;《政和圣济总录》采辑历代医籍并征集民间验方和医家献方整理汇编而成;寇宗奭撰《本草衍义》,引前人论述,对本草药性辨论;刘翰编纂第一部板刻印刷药物学书籍《开宝本草》,制定了严谨的体例(首次采用黑白字代替朱墨分书,用不同简称标明文字出处,以“唐附”示《新修本草》,以“今附”示《开宝本草》,以“陶隐居”示《本草经集注》,以“唐本注”为《新修本草》;根据文献资料所作的注文,则冠以“今按”,根据当时药物知识作的注文冠以“今注”);钱乙长于儿科,撰《小儿药证直诀》,《伤寒论发微》,《婴孺论》,《钱氏小儿方》,以”保养养生”法化裁古方,发展儿科;董汲有《小儿麻疹备急方论》分总论和药方临床麻疹,论述天花。

      儒教学,道教学,佛教学

      儒教学张载,博览群书,以《易》为宗,以《中庸》《礼》为用,行儒家本色,创“关学”横渠四句,著《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提出德性知才,闻知得有之道,把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提升到认识论的新高度,发展人性二元,以德育人,幼教长学的渐进模式;邢昺撰《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孝经注疏》,讨论心性命理,开理学之途;程颢、程颐有《定性书》、《识仁篇》《颜子所好何学论》,论天理、人性和修养,定格理学概念,成为理学教育的倡导者,开创洛学理学,达“格物致知”;潘兴嗣,行私学,有《西山文集》;石介创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经》、《春秋》教授诸生李觏创盱江书院;戚同文继师睢阳学舍,弘治学业

道教学宋太祖拜陈抟,而有天子之名,依道教定王权,后得以发展,全国州县兴修大量的道观和相关庙宇,诸州县道观在修炼黄白,抱朴养生,同时济世于民,普及医学基本医疗体系,树立道教医学和公众医疗典范(徽宗),推动道教发展,立礼部祠部管理道教,设道阶、道职,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兴符箓,习道经,重编道教历史,修《政和万寿道藏》,形成道教的神仙体系,和真大道教、正一天师道,全真教三分局面;以葛洪发端,陶弘景推动,孙思邈定形,以医药立身,以养生为抱朴,以金丹为永年的道教医学取得发展,有马志谙医理,编《开宝重定本草》全真道王重阳以医传教,马钰擅长针灸,邱处机长养生,撰《摄生消息论》张伯端以道教修性命而融儒释道三教,著《八脉经》《悟真篇》立内丹学(道教丹鼎学);全真派参照禅林制度建立道教十方丛林制度;李思聪编《玉清璇玑图》、《洞天五岳图》、《蓬壶灵渎图》、《名山福地图》、《金液还丹图》集道书中有关三界三清,洞天福地及天地星宿神灵之说。道教全真十方丛林有:北京白云观、南阳玄妙观、万寿八仙宫、崂山太清宫、永乐宫、沈阳太清宫、重阳宫、青羊宫、武汉长春观、楼观台道观。

佛教学沿用唐代度牒制度,立鸿胪寺管理佛教事务,提倡佛教;在五台山、峨眉山、天台山修建寺庙传播佛经,益州雕印第一部印行的佛经总集《大藏经》,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代表有《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城藏》;武宗元擅画道释人物,有《三十六帝像》,《朝元仙仗图》;道释绘画得到极大的发展,构成宋代传播绘画的基础;契嵩于杭州灵隐寺,有《辅教篇》《论原》《传法正宗记》,把佛教“五戒”与儒学的“五常”相并,提出“孝为戒先”命题,推动佛教和儒教融合;稍后有智圆提倡儒释融合,“修身以儒,治心以释”,有《般若心经疏》《文殊般若经疏》《四十二章经疏》《观普贤行法经疏》《阿弥陀经疏》《首楞严经疏》,奠定儒佛融合的基础

 墨学

       喻皓致力木结构,通达墨学技艺和术理变化,《木经》,记录中国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完整的体系,创建多种形式的塔结构,以砖、石、砖木、木不同材料而立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等不同结构的宝塔和楼阁,有开封开宝寺塔,杭州梵天寺塔李诫在《木经》基础上编《营造法式》,有《续山海经》《琵琶录》《马经》《六博》《古篆说文》,《营造法式》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是建筑设计与施工的集合与总结(大木作制,规定“材”的高度分为十五“分”,而以十“分”为其厚,斗栱两层之间的高度定为六“分”称为“栔”,大木作的一切构件用“材”、“栔”、“分”来确定的,这是模数制在建筑业的制定和运用),树立古代中国木建筑的丰碑。沈括,博学多才,撰《南郊式》,编《天下郡县图》,著《梦溪笔谈》,《积隙术和会圆术》,《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撰《良方》《灵苑方》,编《修城法式条约》《边州阵法》,撰《乐论》、《乐器图》、《三乐谱》、《乐律》,创制《十二气历》,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拓磁力学,光学,声学,化学,开启钟表学,延伸地理地形学,地图学的行用,发现“石油”并命名而推广,提出真钢概念。 燕肃著《海潮论》,绘制《海潮图》,复原指南车(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制造)、记里鼓(记录行程)、制造莲花漏(刻漏计时器)韩公廉有《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制造元祐浑天仪象,假天仪贾宪撰《黄帝九章算法细草》《算法古集》,创“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以概括性理论演绎逻辑发展,推动数学研究进步;刘益著《论古根源》,把贾宪的“增乘开方法”进一步推广

北宋九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

西夏十二帝------太祖,太宗,景宗(李元昊),毅宗,惠宗,崇宗,仁宗,桓宗,襄宗,神宗,献宗,末主。


           附录-----------易学与易学分类

    

易经确立了中国文化体系,以阴阳五行为源头,以易经为基础,以周官为形制,以周髀为术理的文化体系。自春秋以来,孔子作易传,易学相乘,自西汉易学分立,易学易理由卦气向卦理递变,易学分化;由官学到民间私学,渐次发展,皆在义理应用之次第高低上下,不可统一而论。《唐六典》录预测术数,一曰龟,二曰兆,三曰易,四曰式;九用为一曰嫁娶,二曰发病,三曰历法,四曰屋宇,五曰禄命,六曰得官,七曰祠祭,八曰发病,九曰殡葬。

易学几多流派种类,皆循于于阴阳五行和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因应用而差异,本同而道异,或专属一类,或夸大其一,或行用出入,行运有上下不同,多作易经象数种种,凡变化之数,天道阴阳而用五行术理,五行成物而用八卦术理,至北宋周敦颐后,易学易理正式转变为太极卦理的理论,因此列出九数种种:

1卜筮-----或叫龟占,蓍占,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事项,占问吉凶的方法,以火灼烧龟腹甲,视其裂纹而定吉凶,把蓍草茎从中剖开,视其数分外形来预卜,遵从物先有象而后有数,龟为象,筮为数,先筮后卜,卜筮不过三原则卜筮是周朝以前巫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由卜官掌管,有卜世、卜年、卜郊、卜食、卜岁之分

《礼记·曲礼》:龟为卜,策为筮,卜用龟甲,筮用蓍草。《史记·龟策列传》:“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2六壬学----又叫壬学,六壬式、九天玄女式、六壬神课,式占,是占术的代表,其中六壬式,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并为古三式。六壬式,即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个(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六壬分十二宫七百二十课,以干支天盘、地盘相叠,排课得值日干支时辰,以判吉凶,壬通根于亥,亥属于乾卦,乾卦为八卦之首而用,象以观人事;从天盘变化到四课,象由老阴、老阳、少阴、至少阳,有九种变化课式:贼克、比用、涉害、遥克、昂星、别责、八专、伏吟、返吟。以阴阳干支、五行生克制化为用,从四课变化三传,利用干支关系进行判断和预测

明朝是术学发展,六壬中出中六壬、小六壬之分,本则相因。《汉书·翼奉传》“知下之术,在于六情十二律而已。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贪狼,申子主之;东方之情,怒也,怒行阴贼,亥卯主之。贪狼必待阴贼而后动,阴贼必待贪狼而后用,二阴并行,是以王者忌子卯也。”,“师法用辰不用日,辰为客,时为主人。见于明主,侍者为主人。辰正时邪,见者正,侍者邪;辰邪时正,见者邪,侍者正。”即是六壬法在汉朝时期正式成为易学分科。

3太乙神数----又称太乙数,九宫法,本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采用五元六纪,三百六十年为一大周期,七十二年为一小周期,太乙将宫位逆时针转四十五度,以乾宫为一、离宫为二、艮宫为三、震宫为四、中宫为五、兑宫为六、坤宫为七、坎宫为八、巽宫为九;太乙每宫居三年,不入中宫,二十四年转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太乙以一为太极生主客二目,二目生主客大小客与计神,共八将;天目求法是将太乙入局之数以十八累除之,不及十八者,阳遁自“武徳”起,阴遁自“吕申”起,顺行十六神,阳遁数至乾、坤重留一次;阴遁数至艮、巽重留一次,数到尽处为天目,以太乙八将所乘十六神之方位定出格局,占内外,再推三基五福大小游二限,预测天道事宜。

南北朝以前注重太乙之数变。《太乙金镜式经》:太乙所在宫,客目在太乙前一辰,为前击;在太乙后一辰,为后击;在太乙前一宫,为外宫击;在太乙后一官,为内宫击。算有所主,以明吉凶。郭璞:地缺东南,宫数多者不出于九,故差九以填之。乐产曰:太乙寄理,以明人事,后王得之以统一天下,所以差一官以就干位。王希明曰:太乙统人事,以知未来之道。故圣人特差一宫,以明先知之义也。

4奇门遁甲-----传黄帝创《奇门遁甲》有四千三百二十局,用于国家外事或有阴符,或有不同时期称谓。奇门遁甲列天、人、地三盘,起盘式,按节气时日干支而立奇门,天盘九宫九星,中盘八宫八门,地盘八宫八方,每宫分配奇(乙、丙、丁三奇)仪(戊、巳、庚、辛、壬、癸六仪),门(休死伤杜开惊生景八门);遁甲是纳六甲藏于六仪之下,在地盘探求年月日的吉凶,探究地道奥秘。

隋唐后盛奇门遁甲,传宋朝赵普有《奇门五总龟》,经明朝罗通编为《烟波钓叟歌》: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归一九宫六甲元号六仪名,三奇即是乙丙丁,阳遁顺仪奇逆布,阴遁逆仪奇顺行。

5占星----又叫占学,占星术七曜术,是观测天体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变化,以七政四余星曜所居十二宫(七政是指太阳日、太阴月,太白金、岁星木、辰星水、荧惑火、填星土与镇星土七位星;四余是紫炁、月孛、罗睺、计都四虚星),预测世间事物的发展趋势;分七曜实星占,紫微斗数虚星占。占星术利用星图星体不同位置,依次为,先天宫位区、黄道经度区、后天宫位区,星体区与地心(星体分实星与虚星,实星主要有十六颗,虚星主要有六颗),相位是以地球为顶点,以任意两颗星体至顶点的连线为边,形成特定角,宫位将黄道均分为先天十六宫(星图外圈以逆时针方向排列)与后天十六宫(星图内圈以逆时针方向排列;相位依据星体的位置变化吉凶而定。

《易‧系辞》:“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东汉刘洪有《七曜术》,有西藏占星术之用。

6风水术或风水学-----又叫相地术,是临场校察地理,建造宫室房屋的学科,有阳宅和阴宅之分;晋朝郭璞确立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为总纲,唐朝张遂提出“山河两界说”,杨筠松确立“形法”,以龙、水、向三者结合的堪舆风水学体系;后世二分形势与理气,形势者在于择址定形,理气者在于确定方位格局的阴阳五行生化的体系.。

易学分科为山、医、命、相、卜五术 ,循一行用以八卦合九星 而有八宅,遵三元运气,排龙立穴而生玄空,敬撼龙之龙、砂、水、向、穴而定形势。《黄帝内经》“气者,人之根本;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易》“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淮南子》“堪,天道也;舆,地道也”,《撼龙经》”星峰顿伏落平去,外山隔水来相顾“。

7子平术-----又叫八字算命术,子平法,子平命理,推八字,由北宋徐子平 在年月日三柱推算法基础上,完善并创立年月日时四柱推算法,以日干为中心,月令旺衰平衡为根本,体用形象格局,生化克杀,干支八字的五行生化体系,论述命理,推测人生命运。

唐朝李虚中有八字术之理,而有《渊海子平》,后有《三命通会》,再有《滴天髓》,《穷通宝鉴》。《渊海子平》:”取日干为主,以年为根,以月为苗,以日为花,以时为果;以生旺死绝休囚制化,决人生休咎“。

8梅花易数----又叫梅花心易,由宋朝邵雍创立,以梅花易数解易学象数为数列,进行课卦占卜,预测事情发展趋势;起卦以农历之年月日总和除以八,以余数为卦数求上卦;以年月日时总和除以八,以余数为卦数求下卦,再以年月日时总和除以六,以余数为动爻,依事起卦断吉凶。

邵雍《梅花易数》:”占卦体用互变既分,必以内外之卦察其动不动。不动不占,亦不断。其吉凶悔吝,生乎动也。夫体卦为静,互卦为静,用卦变卦则动也,此内卦之动静也。以外卦言之,方应之卦,天地地理之卦,应皆静,若人事之应,器物之类,则有动者矣。器物本静,人持其器物而来,则动矣“,”若夫起卦之动静,亦以我之中静而观其动者而占之。如雀之争坠,如牛鸡之衰鸣,如枯木之坠,皆物之动者,我以静而占之也“。

    9杂学---易学自明朝后术数发展,派别分立,或于理,或于象,或于纳音,或于种种,循阴阳五行而不动,遵伏羲八卦,文王八卦而未变,察易经之妙,玄之又玄,随千变理于气宗,现于门派之种种,有五行,有解梦,有相人,有谶语,有拆字,有符咒,有禅言易,杂驳之学也,学亦精,不亦杂,业亦深,而不适浅,易旨深远,因人而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